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 淡黄柳·咏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己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溅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注释 三眠:三眠柳,即柽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倩:请、请求。 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 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溅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注释 三眠:三眠柳,即柽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倩:请、请求。 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 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溅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赏析 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一剪梅·咏柳 作者: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一剪梅·咏柳注释 ①一剪梅:词牌名。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晌:不多久,读若“赏”。 一剪梅·咏柳赏析 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篇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3 唐代: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发商州 唐代:白居易 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若比李三犹自胜,儿啼妇哭不闻声。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4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5 淡黄柳·咏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料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己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古诗简介 《淡黄柳·咏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发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萧瑟,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 翻译/译文 三眠柳还没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临了。树梢上挂着余晖,树上寒蝉幽咽。经过灞陵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空留下悲凉凄切。 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那些在章台游玩的人来来往往,如同飘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注释 ①三眠:三眠柳,即柽(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②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③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④倩:请、请求。 ⑤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宋晏几道《鹤鸽天》:“新掷果,旧分钗,冶游音信隔章台。”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⑥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⑦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齐书·窦泰传》。窦泰之母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浦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后成为古代之风俗,谓女子有孕到河边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隐《柳枝词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与商隐之弟李让山相遇相约,谓三日后她将“溅裙水上”来会。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恋之事。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不祥,根据最后一句“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的词意“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徒留晓风伴残月”推测,该词可能是写给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极有可能是为其妻所写。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开始,点名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时令为初秋时分,一个“乍”字刻画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为写离别之苦展开铺垫。此处虽然没有写道离别,也没有刻画离别,但却从一个“乍”字,就凸显出了离别的伤感。“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蔓延开来,离别便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夕阳西下,在树梢上的太阳,更显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 则是直接描写柳条变得枯黄,柳叶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随风而逝,秋天真的到来了。“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纳兰兀自悲切,感伤这季节的无情和人世间无情的变更。 而到了下片,纳兰却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来,他轻柔地写道“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地折断柳条诉说离别,离别虽有遗憾,但只要不告别,内心便依然充满温情。而后一句“苏小恨,倩他说。”则是在写一代名 妓苏小小。苏小小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离别是这个故事的主题,纳兰用苏小小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惆怅与伤感,他达到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后的两句,自然也是围绕离别而写:“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词写到这里,颇有几分柳永的风范,但纳兰更显得干脆,既然红桥之上,离别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别了吧。就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独自相守,为离去的人祝福。这首词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该词咏秋初之柳,作为咏柳之作,纳兰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终结。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在万物调零的秋天,词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伤,整首词的情致极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点评 张秉成《纳兰词笺注》:“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人去楼空、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6 洞仙歌·咏柳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咏柳》的译文及赏析

《咏柳》的译文及赏析

《咏柳》的译文及赏析
《咏柳》的译文及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②妆:装饰,打扮。

③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这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是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诗歌鉴赏】贺知章《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贺知章《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贺知章《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人知晓细叶谁篇首,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八十,全系列。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剪裁。

6、似:如同,好像。

贺知章《咏柳》译者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贺知章《咏柳》赏析《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咏柳》首句写下一棵,柳树就像是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是用碧玉去创有两层意思:一就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蓝”就是互相依泉、互为补充的。

“碧玉妆变成一树高”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出来,而且M18x至她穿着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著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稳步M18x,这些柔润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就是谁剪裁出的呢?先用一问话句去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例如眉的柳叶,最后一请问,就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轻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来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穿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复述融合出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幸福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出万物形象地整体表现出了,衬托无穷的美感。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咏柳经典古诗赏析篇一咏柳经典古诗赏析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

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知识目标1、学会读写“碧、垂、丝、裁、剪”五字。

会读“咏、妆、绦”三个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初知诗意。

3、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通过课前观察和学习诗歌、练习用两三句话描写春天。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读写”碧、垂、丝、裁、剪”这五生字。

2、有感晴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大意。

教学方法课前观察,图文结合,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幻灯片第一课时一、观察“咏柳”的插图或幻灯片1.图上画的是什么?(长满绿叶的柳树。

)2.从图上能看出这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3.教师介绍《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

把春景描写得那么美好,是凭借自然景物,柳树,歌颂了春天。

美好的新春,充满了勃勃生机,激起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4.把你看到的春天柳树的样子说—说。

(激情引趣)5.板书课躇。

“咏柳”是赞美柳树的意思。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全部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保藏。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篇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

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

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

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

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很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周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供应丰富的养分。

主干通常在2-3米处就长出分枝。

光滑松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

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识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

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

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松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际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

它们也许在查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旧枝叶婆娑,绿意融融。

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

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爽超俗之感。

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郁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

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制造一个凉爽世界。

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

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

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

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

贺知章《咏柳》唐诗鉴赏(共6篇)

贺知章《咏柳》唐诗鉴赏(共6篇)

贺知章《咏柳》唐诗鉴赏〔共6篇〕篇1:贺知章《咏柳》唐诗鉴赏贺知章《咏柳》唐诗鉴赏《咏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茏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似。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乖巧的剪刀!【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络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乖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贺知章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少时即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意思及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唐·贺知章《咏柳》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

注释: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这两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

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

宋代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云:“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清人金农《柳》诗云:“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

”无不由此化出。

清黄周星《唐诗快》说它是“尖巧语,却非有雕琢而得”,也就是说它比喻新巧,却出语自然,毫无人工的痕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

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译文: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像是绿色的裙带。

不知这绿叶是谁剪裁出来,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于越州。

第一句是写树。

从字面意解,就是说,这柳树是用碧玉妆扮而成的。

“碧”,翠绿色。

“玉” ,美者颜如玉。

这是从颜色苍翠来写柳的姿色之美。

这样解释似乎有点不大解渴。

倒不如从拟人化的角度来分析,以物比人,蕴含深情。

这是诗人将柳比喻成美人。

写“柳”象美丽的姑娘那样美。

南朝.宋《清尚曲辞.吴声歌曲》有《碧玉歌》三首,说:“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赏析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

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

他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

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

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695年,贺知章进士及第,后来官至秘书监。

在大约公元706年前后,他与包括张若虚、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词俊秀,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742)时,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

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

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

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

读了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贺知章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后,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贺知章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

”(你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

)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

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

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

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

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

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

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

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

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

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

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

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

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

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

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

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

正月五日,将归会稽。

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

”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

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平常的事。

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

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

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

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注释]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

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

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

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
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