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第16讲)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第16讲)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 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 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 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 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 等各个方面。


韦纳: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归因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归因是上一次行为 和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对 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 重要的影响。 Eg:
韦纳的简明动机归因模式图
从研究对象来看,归因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研究影响归因的因素即所谓的“归因的前 因” ; 另一类则研究归因所导致的后果即“归因的后 果”

归因的前因指:影响归因的因素,即导致人 们将某个事件归因于某种特定原因的因素, 有时也称做归因的前提条件,如情境的特 点、个人的经验;

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 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培训的重点是教育 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
五、归因的动机作用

韦纳(B.Weiner)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 重要的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 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从而动机提高;



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 因。 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 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 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 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 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 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 否胜任;
在稳定维度上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 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 侥幸心理。 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 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及其原因的过程,即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与结果所做的选择所做的解释和推测。

它包括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活动的归因,未来行为的归因。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一、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二、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三、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四、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五、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六、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其内在的主观条件;外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力量。

缺点:会出现归因偏差中的行为者的自利性偏差,即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2010年5、6月间,深圳富士康公司连续出现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社会为之震动,为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富士康对作业员、线长、组长薪资进行调整,员工的整体薪资水平提升了30%。

调薪缓解了员工的生活压力,在此,富士康高层认真分析失败的因素来源,找出了内因,即员工的生活压力过大,个人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对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不够。

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归因理论一、基本解释维纳归因理论又称韦纳归因理论,是由当代美国有名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提出。

维纳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理论发展背景归因理论(AttrbiutionThero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

首先提出这种理论的是海德。

1958年海德在他的《人际间关系的心理学》中从他的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

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原因。

所谓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做过的事件的结果或外部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

“海德研究的是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响一种结果的决定因素。

虽然他经常滑到动机的应用上而不是察觉到的动机。

这就是说行为的真正法则与行为的察觉到的原因可能不一致。

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心理学可以研究的现象。

在海德的这本书出版之前,这一理论几乎不引起注意。

可是后来情况有了明显变化。

伯纳德,韦纳(Bernadr Weiner)是当代美国有名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他的归因理论最初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kt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对影响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的结构,原因特性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他人情感反应的暗示作用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很有创见的研究。

近年来美国许多有关这类问题的著作和论文在讨论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时,常援引他的论文和著作。

有的心理学家把韦纳的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基本学派加以介绍,并把这一理论与斯金纳、皮亚杰、班杜拉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并列为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归结行为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归因”。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归因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热点,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这篇文章就为你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伯纳德·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将归因分为了三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1、内外源内部归因可以理解为个体内部的原因,比如个体的人格、品质、情绪、态度、动机、努力程度。

其中我们最常分析的是努力程度,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就是采用内部归因的方式。

外部归因指的是行为或时间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他人影响、环境、任务难度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这件事太难了”,那么就是外部归因。

2、稳定性稳定性的归因指的是这种方式是持久稳定的、不能轻易被改动的,比如我们的个人能力、任务难度,这是稳定的。

而不稳定的归因比如我们的努力程度,我们既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我们努力的程度是不稳定的。

3、可控性可控制的归因是自己能够从自身来做出改变,自己能够控制、能够把握的,比如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努力程度。

如果我们再努力一些,就能改变行为的结果。

不可控制的归因就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无法控制的,就算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也改变不了行为的结果。

比如考试的难度,小学生再如何努力,高考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

二、归因理论的六个因素1、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个人能力是内部归因,这很好理解;能力通常是比较稳定、难以改变的;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能力,最多只能努力一些,弥补能力上的差距。

2、努力程度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努力程度和个体自身有关,所以是内部的;我们可以今天努力、明天放弃,所以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另外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也应受到

素(如愧努力)
鼓励
成败归因理论
习得性无助感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 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定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 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
成败归因理论
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 什么?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 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 的一种动机理论。
知觉者如何判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是归因理 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成败归因理论
人物简介
韦纳(B.Weiner,1935),是美国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兴趣是 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他在海德 (F.Heider)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 森(J.W.Atkinson)等人的成就动机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C 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心理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 能力
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 素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1、稳定维度的归因(成功)
成 功
归因 于
能力等稳定 因素
对成功的期待更大 产生自豪心理
运气等不稳定 因素
不敢肯定能否 成功产生侥幸
的心理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2、内外维度的归因(失败)
失 败

浅谈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作者:李菊花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2期摘要:归因是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

本文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应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培养学生的良好归因意识和归因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以期为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成败归因理论班级管理运用在生活中,人们每天要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常常要寻找这些事件的原因,所以归因问题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归因理论,其中,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最大。

本文将就该理论在班级管理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意识和归因方法,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归因的界定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这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归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

本文只研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学校班级管理的运用。

二、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1972年,韦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归因理论归因

归因理论归因

归因理论归因
1)归因是指对一个特定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
ü内归因和外归因。

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的;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源的。

ü平衡的归因和非平衡的归因。

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都就是平衡的;不懈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都就是不稳定的。

ü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努力等原因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运气等原因都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2)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对学业顺利和失利的原因表述主要存有四种:能力、不懈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

将失利归咎于内部、平衡、不受控的,可以产生习得性绝望美感。

习得
性绝望即为指出无论自己怎样不懈努力,也不可能将取得成功,因此实行躲避不懈努力、
退出自学的绝望犯罪行为。

习得性绝望与个体对失利的内部、平衡的表述密切相关。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答: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

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

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再一次成功的盛会和失败行为承担责任的原因是,他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度模式。

“他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控制和非控制的轨迹归结为四个因素的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韦纳认为,每个维度有重大影响的动机。

在内部和外部尺寸,如果成功,是由于内部因素,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的动机,以改善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因为内部因素,会产生羞耻的感觉,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会生气的。

尺寸稳定,如果成功的稳定因素,是由于产生的自豪感和动力改善,由于不稳定的因素,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失败的原因的稳定因素,将有绝望的感觉。

失败的原因的不稳定因素,会生气的。

尺寸可控,如果成功,是由于不可控因素将是积极的成功,由于不可控因素,你不会有多大的力量。

将失败,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将继续努力工作,由于不可控因素。

会绝望,会由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由于内部因素,如能力与努力一定会成功,他将是值得骄傲的,和满意度,减的满意感,信心和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良好的运气和其他外部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

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

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

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

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

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

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
的。

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

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百思不得其解。

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

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

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案例一中: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的强大,自己付出了努力,仍无法实现目标,就此出现了“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

”的声音,其认为要想获得胜利只有换个对手才行,于是随之而来是“我要和他比”(身后的小胖子)的想法;这时教师向他指出:个体间的竞争胜负只是表面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与否;争胜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

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就为其找到一个新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最后的得一句话“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从“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到“我就不信赢不了你”虽说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其思想境界却有了个质的飞跃。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这是小组集体竞赛中典型胜负归因,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

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得出小组竞赛中获胜的关键是团结,相信同伴。

同时教师通过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提示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来挖掘小组的合力,帮助小组最终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成败归因原理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对学习中的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自信地接受失败的考验,从而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韧劲”。

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还要教育他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临急抱佛脚是不行的,误了自己的大事,悔之已晚。

总之,我觉得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是比较唯物的观点,没有太多的主观意志在里边,也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成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