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对照式结构例谈
议论文结构——对照式

议论文结构——对照式
二、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事物(或意思)。
(一)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
例一、《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
中心论点:不团结就要被欺侮。
正面:内耗惨重,一盘散沙,致使泱泱大国惨糟日寇蹂躏。
反面:全民族空前团结,打败了侵略者,使我们的民族获得了新生。
例二《苦难是一种财富》
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种财富。
正面: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的磨练。
(勾践卧薪尝胆)
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
正面:苦难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的超人的勇气。
(日本幼儿园教师的“残忍”,经历“上山下乡”的“老三届”的
忆苦思甜。
)
例三《增几分民族自尊——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
1、鲁迅为拯救国人思想,恢复民族自尊,毅然弃医从文。
2、(从那时的“国人”想到今天的)“国人”穿洋服,吃洋饭,用洋货,过洋节,如痴如狂,盲目追求。
(反)
3、韩国、印度、罗马尼亚国民却争相购买本国商品。
4、国人嗜洋货是“媚”字作怪。
(反)
5、呼吁国人增强民族自尊。
【练一练】
“百善孝为先”,何为孝?孝之为何物?行孝之法,孝在古人眼中,儒家思想中,生活中;首孝悌,次见闻;生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请以“孝道之我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正反对照式”议论文。
议论文结构训练之二(对照式)

耳恭听,虚心接受;(正) 分论点2:没有涵养,面对批评面红耳赤,
恼羞成怒,一意孤行。(反)
练习:忧与思
中心论点:我忧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分论点1:忧而不思则惘,惘而不思则亡,
我忧故我必思。 分论点2:忧而深思则明,明而行之则兴,
我忧故我必思。
“一分为二式”结构示例
中心论点:逆境未必出人才 。 分论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分论点2: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
练习:说“安”
中心论点:谨慎追求“安”。 分论点1: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分论点2: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以一晌贪
安而蒙蔽了双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象比较式”结构示例
关系型题目:学与问 中心论点:勤学善问才能成才 分论点1:勤学不问,一意孤行,易走弯路; 分论点2:常问懒学,亦步亦趋,难有创新。
练习:铭记与忘记
中心论点:铭记与忘记应一视同仁。 分论点1:对于尊贵者,只铭记功业,忘记
教训,近乎阿谀谄媚; 分论点2:对于失败者,只铭记缺陷,忘记
价值,堪比落井下石。
对照之后要总结
论题:守旧与创新 中心论点: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我们要反对守旧,提倡创新。 分论点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旧只留恋往昔,
落后倒退。 分论点2: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创新是扬弃过去。
激流勇进。 总结:所以我们必须反对守旧,提倡创新。
高中议论文结构模式 ——对照式
对照式结构
正反对比提炼分论点 一分为二提炼分论点 不同对象比较提炼分论点
“正反对比式”结构示例
中心论点:实践出真知 分论点1: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
对照式议论文结构模式

高一语文议论文结构模式——对照式【训练目的】学习议论文写作对照式的布局方法。
【写作指导】一、概念对照式,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一种结构模式。
二、布局方式引论(提出论点)本论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正面论据论证正面小结(过渡)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反面论据论证反面小结结论(总结全文)其基本结构是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
(或顺序相反)例如:《苦难是一种财富》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种财富。
正面: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的磨练。
(勾践卧薪尝胆)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总结:苦难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的超人的勇气。
【范文引领】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例文一)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提出论点,扣题快,有文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正面论据论证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正面论据论证二)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
高考满分作文结构之对照式

高考作文对照式结构一、正反对照式1、概念:所谓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剖析、论证,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模式。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二、对照式结构图(一)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范文示例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正面论据正面论证分析论证(分论点)(正面论证一般分为两部分)本论反面论证反面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结论(通过正反对照进行总结,表明正确观点,照应全文)(二)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之变式(范文示例二)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反面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本论(证明论点)正面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结论(通过正反对照进行总结,表明正确观点,照应全文)三、运用对照式结构模式要防止两种弊病:1.生硬对比。
有些同学在对比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让人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2.不加分析。
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也不能只凭感觉,只看表面。
3.不可把一件事情的主要方面同另一件事情的次要方面做对照,发现了相同之处,就认为这两件事情的性质是一样的。
四、(1)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遭遇挫折,笑对坎坷》的写作提纲:引论:正面论据:正面论证分论点:本论反面论证反面论据:分论点:结论:(2)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学然后知不足》写作提纲:引论:类比引论类比体:本体:反面提出论点:反面论证反面理论论证:本论反面事实论证:正面提出论点:正面论证正面理论论证:正面理论论证:结论引用:比喻:五、牛刀小试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米时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他说:“8000米就是我的生命极限。
”一个人在掘井,掘了很久,这时距离水层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他却半途而废了。
请以“坚持还是放弃”为话题列一篇正反对照式议论文的提纲。
议论文的结构1

议论文有一些基本 结构形式,如总分式、 对照式、启感式、并列 式、递进式等,下面分 别加以说明:
一、总分式
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 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 构形式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顺序来展开论述的。
例:说“思”:
1、学会动脑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 出问题)
五、递进法
指在内容上一个比一个深入 的论据,如从一般事例到特殊 事例,由小事例到大事例等, 使文章呈"层递式"结构。当然 这种方法常常与论证的思路联 系在一起。
如有一篇《照镜子的启示》,文 章先亮出观点:"在工作和学习中, 我们也应该经常'照镜子'--坚持开 展自我批评,力求不断上进。"随 后围绕这一主题,分三层论述:一 是说"照镜子"首先要选择一面合适 的镜子;二是说要懂得照的方法; 三是说照了镜子之后,看到有不干 净之处要及时洗刷掉,做一番细致 的整理工作。这样层层深入,结构 非常严谨。
2、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动 脑筋(举多个例子分析问题)
3、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解决问题)
二、对照式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 行论证。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 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 比,同一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 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如《遭遇挫折
笑对痛苦 〉〉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 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 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 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 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 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对照式结构写作教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对照式结构写作教程【模板解说】对照式论证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是用一种事物或意见来映衬另一种事物或意见,也可以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
【例文展示】向儿童致敬因为一句人们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之心,试着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们这样做了。
我不禁要笑了,瞧这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中,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仙的恩赐。
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
儿童身上有许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中品质。
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
”那么,我也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敢于质疑的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
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并接受众人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说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
他的心中是非分明。
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
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向儿童高歌还有一些距离。
孩子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高贵的求真却被其父视为可笑的一件事。
仿佛在父亲的眼中,所谓的定理取代了真理,只有瓜豆的实用价值,仿佛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黯淡无光。
我们该为谁哭泣呢?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年幼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而疑惑,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美好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谈的童话”。
作者借小王子的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
”是不是值得思考?当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忘记了从他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高考作文训练--议论文结构模式之对照式

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 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 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 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 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 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 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反面小 结)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 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 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 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点评: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 水奔来,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大肆渲染 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惨பைடு நூலகம்遇后,振 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我 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 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行文中,作者用例证, 用引证,正反对比,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另外,文章标题将话题反弹琵琶,旗帜鲜明 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 照现实,说明严肃又诗意叙述,用比喻、引 用、排比、反问,使文章文采斐然。
直至成功的那一天。(扣题快,有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 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王勃没 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正面用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 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 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 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正面用例二)
高中议论文对照式结构例谈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 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 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 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提纲范本
引论 类比引论
类比体 本体
雄鹰搏击蓝天 小溪奔入大海 学然后知不足
反
学
面
然
论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 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 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 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 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 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高中议论文对照式结构例谈
自主学习
1、了解对照式结构和定义、类 型;
2、研读例文《知足常乐》,列 出提纲; 3、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对照 式论证方式。
引论
对
照
式
结
本论
构
示
意
图 结论
结构提纲
反面论证
反面提出论点 反面理论论证 反面事实论证
正面论证
正面提出论点 正面理论论证 正面事实论证
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 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 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 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 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 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 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 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比引论
反 面 论 证
本
体
反面提出论点 反面理论论证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本论 正 面 论 证 结论
反面事实论证
正面提出论点
正面理论论证
正面理论论证
引用朱熹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 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
拓展阅读
《善善与共,天下大同》 点评1:援引冰心之‚言‛、余秋雨之‚行‛为论据,从 正面对中心论点‚善善与共‛进行分析论证。 点评2:运用假设论证法,列举反面事件对中心论点进行 分析论证。与上一论证‚板块‛形成对照。 【特色总评】 上述两篇满分作文具均采用对照式论证,上篇是 论据的正反对照,下篇是观点的正反对照,无论是论 据的对照还是观点的对照,都对比鲜明,最大限度地 突出了中心论点。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 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 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 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提纲范本
类比体
引论
雄鹰搏击蓝天 小溪奔入大海
学然后知不足 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 比喻论证——井底之蛙 江郎才尽 学然后知不足 芝诺的言行 鲁迅语 列宁语 巴甫洛夫语 楚人学舟
自主学习
1、了解对照式结构和定义、类 型; 2、研读例文《知足常乐》,列 出提纲; 3、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对照 式论证方式。
结构提纲
引论 反面提出论点
对 照 式 结 构 示 意 图
反面论证
反面理论论证
反面事实论证
本论
正面提出论点
正面论证 结论 正面理论论证 正面事实论证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 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 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 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800字。(3)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知足方能长乐(人贵知足);人生需要不断追 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追求成就卓越;不满足 是向上的车轮;要知足也要不满足。
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 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 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 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 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 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 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 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 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 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 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
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 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 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 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 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 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 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 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 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 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பைடு நூலகம் 例文参悟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 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 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 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 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 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也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 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 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 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