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4学前心理学资料(同名17476)

合集下载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00384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00384

绝密 考试结束前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384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㊁写在答题纸上㊂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㊁姓名㊁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㊂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㊂不能答在试题卷上㊂一㊁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㊂错涂㊁多涂或未涂均无分㊂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验法2.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A.0-1岁B.1岁-3岁C.3岁-4岁D.5岁-6岁3. 一目十行 ㊁ 眼观六路 反映的是注意的A.选择性B.范围C.稳定性D.分配能力4.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A.生理上的变化B.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C.钟表D.笼统的感觉5.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6.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看见了乌龟和小兔赛跑的情景,这属于A.幻想B.无意想像C.再造想像D.创造想像7.标志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的心理现象是A.记忆B.想像C.思维D.注意8.2-4岁是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概念阶段或A.感知运动阶段B.象征性阶段C.直觉思维阶段D.半逻辑阶段9.从4岁左右开始,儿童能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这表明A.语音意识的发生B.语词能力的发展C.语法意识的出现D.口语能力的发展10.儿童表情能力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理解表情手段和A.运用表情手段B.辨识表情手段C.控制表情手段D.产生表情手段11.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越来越A.社会化B.个别化C.丰富和深刻D.自我调节化12.儿童有意性动作的质变,即意志行动的萌芽约发生在A.3个月左右B.4个月左右C.6个月左右D.8个月左右13.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A.多种能力的完善发展B.主导能力的类型差异C.能力发展的减缓D.创造能力的充分表现14.幼儿期攻击性行为频繁,更多表现的是A.言语的攻击B.敌意性攻击C.身体的攻击D.可接受性的攻击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A.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B.进步性方向C.发展的高速度D.主客观相互作用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㊂二㊁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关键期17.延迟模仿18.再造想像19.直观行动思维20.气质三㊁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㊂每小题8分,共24分)2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㊂22.幼儿观察发展的表现㊂23.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㊂24.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㊂四㊁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㊂每小题12分,共12分)25.联系实际谈谈4 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㊂26.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㊂五㊁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27.4岁的明明,因为想吃巧克力而爸爸不同意,于是大哭大闹起来㊂这时,爸爸不急不躁地拿来一个杯子,对明明说: 我们正缺水呢,看这里这么多的泪水,快接上些吧㊂ 刚才还哭闹的明明此时却被逗乐了㊂请问:(1)明明爸爸用的什么方法,达到调控儿童情绪的目的的?(2)在儿童的情绪培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帮助儿童调控自己的情绪?举例说明㊂。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学前教育情境中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生理成熟所决定的,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例如,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才能学会走路、说话等技能。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3、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环境中的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

5、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的。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例如,幼儿能够更敏锐地分辨颜色和形状。

2、注意发展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记忆发展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1、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表现,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逐渐提高。

2、情感的发展幼儿逐渐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

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和能力,形成自我概念。

2、人际交往发展学前儿童与同伴、成人的交往能力不断发展,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概述一、引言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学前阶段(通常指0-6岁)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框架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前运算阶段(2至7岁)- 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近端发展区的概念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信任与不信任(出生至1岁)- 自主与羞愧和怀疑(1至3岁)- 主动与罪恶感(3至6岁)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 感官的发展-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2.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词汇量的增长- 语法结构的掌握3. 思维和问题解决- 具体思维的特点- 逻辑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四、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感发展- 情绪表达与调节- 依恋关系的形成2. 社会发展- 同伴关系的建立- 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模仿- 合作与共享行为五、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1.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学习的工具- 游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学习方式- 探索和发现学习- 指导和示范学习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整体发展的影响- 预防和干预策略2. 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和恐惧- 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七、结论学前心理学知识点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全面发展。

八、参考文献- 皮亚杰,J. (1952).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纽约:自由出版社。

- 维果茨基,L. S. (1978). 思维与语言。

剑桥,MA:MIT出版社。

- 埃里克森,E. H. (1963). 儿童期和社会。

纽约:诺顿出版社。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概述,实际的学前心理学知识点会更加详细和复杂。

学前心理学 资料资料

学前心理学  资料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出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第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需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2、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又是正在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

3、教育性原则。

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需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到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1)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的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2)缺点:费时较长,不宜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由于研究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及难以预料的变化,一些意外情况可能是研究中断。

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考试-00384-学前心理学

自学考试-00384-学前心理学

高纲1682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384 学前心理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既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和应用型课程。

一方面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规律,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出了科学的教养方法,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正确、科学的教育,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好学前心理学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因材施教、科学施教。

学前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掌握一定的学前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使其做好学前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必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发展状况;2.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解释和分析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或学前教育出现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在《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为《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旨在更好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及规律,解决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重点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难点是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Ⅱ考核目标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3.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4.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1.2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1.3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2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2.1 观察法1.2.2 实验法1.2.3 问卷法1.2.4 测验法1.3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1.3.1 生物因素1.3.2 社会因素1.4.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4.1 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1.4.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4.3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4.4 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1.4.5 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1.4.6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4.7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4.8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4.9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识记: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②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③XXXX。

学前心理学整理资料全

学前心理学整理资料全

1研究对象意义2年龄特征3注意4感知觉、5记忆6想象7思维8言语9情绪10动作意志11个性12社会性一般规律(13章)反射:巴布金转头张嘴打哈欠达尔文抓住物体巴宾斯基脚趾成扇形莫罗惊跳反射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优生学)霍尔(复演说)盖塞尔(成熟势力说)环境决定论华生斯金纳二因素论吴伟士施太伦色盲男性5%-8% 自觉行动目的经历4阶段0-1岁1岁前儿童心理特征变化最大15天听视觉明显协调2周运动记忆3个月区分红绿光4个月稳定3-4个月出现笑声0-2岁感知运动阶段5个月手眼协调5-6个月认生6,7个月依恋6个月情绪记忆6-12个月形象记忆1岁1-3岁个性开始形成·言语发生阶段1.5-2岁表象发生·想象萌芽1岁语词记忆15-18个月找藏起的东西1-1.5岁理解语言迅速发展·单词句·语言迅速发展1.5-2.3岁积极说话1.5-2.5电报句2岁2岁言语思维发生·回忆出现2-4简单口语·敏感期·语音敏感期2-3自我意识2岁后完整句2-7前运算阶段2-4口吃 2.3-6.7基掌握口语3岁说不·集中注意3-5分钟·最初性格差异3岁前幼年健忘3岁后选择提同性伙伴3-6岁个性形成·兴趣发展稳定·心理活动形成系统奠基时期3-5岁弱视治疗最佳期4岁前智力发展最迅速·形象视觉敏感期4集中记忆10分钟·达到成熟智力2分1·内部言语发生4-5接受任务·岁词汇量增长活跃期·坚持性发展关键期·自我控制5岁5-5.5数概念敏感期5-7记忆策略转变期5岁后时间概念·情绪系统化·社会需要开始5-6抽象思维萌发·集中注意10分钟名词解释题答案1.1.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体现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学前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学前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学前心理学(第三版)题库摘要:一、学前心理学概述1.学前心理学的定义2.研究对象和范围3.学前心理学的重要性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婴儿期心理发展2.幼儿期心理发展3.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2.记忆发展3.思维发展四、学前儿童情绪与个性发展1.情绪发展2.个性发展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亲子关系2.同伴关系3.性别角色发展六、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教育1.心理卫生重要性2.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3.学前心理教育方法正文: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儿童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指导家长和教师的育儿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各有特点。

婴儿期主要表现为感知觉和运动的发展,幼儿期以语言、表象和想象的发展为主要特点,而学龄前儿童则在思维、记忆和情绪控制等方面逐渐成熟。

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感知觉、记忆和思维的发展是关键。

婴儿期儿童通过感官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逐渐形成对物体特征的认知;幼儿期儿童记忆能力迅速提高,能够记住并提取更多的信息;学龄前儿童则在思维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学前儿童情绪与个性发展方面,情绪的稳定和个性的形成是重要内容。

婴儿期儿童情绪表现较为直接,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幼儿期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情绪,逐渐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学龄前儿童则在自我意识、自尊和自信等方面不断发展,为进入学龄期做好准备。

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应关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安全、支持和引导;同时,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性别角色发展方面,家长和教师应尊重儿童的性别差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

在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教育方面,家长和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第一章绪论※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1)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2)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

(4)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

(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选择题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384 学前心理学(专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

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有的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

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

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

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来学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观察一般应多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法【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实验法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概念〗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

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赦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概念〗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概念〗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概念〗【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

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答:(一)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 岁)、幼儿晚期(5〜6、7岁);学龄期(6、7〜18岁)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概念〗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