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礼仪_最新范文

合集下载

关于茶的礼仪

关于茶的礼仪

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道和人文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茶的礼仪的基本要点:
1. 茶具的清洁:在泡茶前,应先用热水烫洗茶具,以示清洁和卫生。

2. 茶的选择与泡制:根据客人的喜好和场合选择适合的茶叶,并掌握好泡茶的技巧,如水温、浸泡时间等。

3. 茶杯的摆放:在敬茶时,应将茶杯轻轻放在客人面前,一般放在右手边,以方便客人饮用。

4. 倒茶的礼仪:倒茶时要注意茶水的高度,一般以七分满为宜,避免溢出或烫伤客人。

5. 先尊后卑:在多人场合,应先为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倒茶,然后再为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倒茶。

6. 客人的回礼:客人接到茶时,应用手指轻敲桌面两下,以示感谢。

如果是长辈或上级,可以用更正式的礼仪,如抱拳或合十。

7. 喝茶的态度:喝茶时应保持姿态端正,轻啜慢饮,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随意皱眉,以免主人误会。

8. 续茶的时机:主人应随时注意客人的茶杯,当茶水快喝完时,应及时续上,以示热情好客。

9. 茶会的结束:茶会结束时,主人应送客到门口,并表示感谢客人的光临。

10. 茶具的整理:茶会后,应整理茶具,清洗干净,妥善存放,以备下次使用。

茶礼仪不仅体现在泡茶、敬茶、喝茶的过程中,还包括茶会的筹备、茶具的选择、茶室的环境布置等方面。

正确的茶礼仪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展现主人的修养和待客之道。

中国的饮茶礼仪

中国的饮茶礼仪

中国的饮茶礼仪1、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都说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

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还有的人认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也不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而茶是热的,茶满接手时茶杯很热,就会让客人的手可能被烫到,有时还会因为太烫致使茶杯掉落,给客人造成难堪。

因此,喝茶,我们只倒茶杯的七分即可,也表示对于客人的尊重。

2、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年龄较大或者辈分较高的喝茶人以及尊贵的客人要坐在泡茶人的左边,倒茶的时候,按照辈分和年龄大小的顺序,先倒一遍茶,然后就可以根据喝茶人的进度,随机应变的倒茶给客人。

泡好茶之后端给客人,使用杯垫更卫生、更礼貌,双手拿着杯垫托住杯子,放到客人眼前的桌面,并说“请喝茶”。

3、双手端茶,以示尊重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

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

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4、续茶观杯,换茶问客随时注意客人喝茶的节奏,空杯的要及时续茶,如果杯中还留有半杯,则表示“还不需要给我倒茶”的意思。

如客人杯中茶汤已冷,需要帮客人倒掉,然后重新倒上热茶。

茶汤泡了几泡以后,明显淡了下来,不能让客人喝寡水的淡茶,这个时候需要及时更换茶叶,并询问客人想再喝什么茶。

5、新客到来,重新泡茶喝茶的时候有新客人来的时候,最好换新茶重新沏泡,并且在倒茶的时候,先给这个新来的客人先品尝,请其品评。

喝茶的人喝茶的时候不能面露不悦之色,要懂得涵养,有理有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6、茶点准备,防止茶醉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

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

食用的茶点,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7、倒茶礼仪,礼貌待客倒茶礼仪需要经常实操,才能融会贯通,减少失误。

茶文化作文(15篇)

茶文化作文(15篇)

茶文化作文(15篇)茶文化作文 (15篇)茶文化作文 1今天太阳高照,它的足迹布满大地,我在太阳的护送下,到了行文教育,参加户外课。

我们在充满欢乐的校车上去目的地——茶文化博物馆。

到了那,我看到了亮堂堂的展厅,听导师讲解藏茶发源地、六大茶类、茶的历史……那里的展茶柜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茶叶,乌龙茶、红茶、藏茶,绿茶……到了下午,有许多活动。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煮茶。

首先把茶叶放进去,再加点水,茶叶皱巴巴的,让好久没喝水似的'。

茶叶便慢慢地升起懒腰,在水上睡着。

接着,水中的茶叶沉了下去,仿佛在水上跳着芭蕾。

然后,把水煮开,在煮的时候,那水在咕咕的冒泡,好像茶叶是小鱼在水里吐着泡泡,水煮开的就可以喝了。

刚刚煮完茶,接下来是品茶。

那茶的颜色半橙半红,在光的照射下,出现了一个光圈。

品之前要给鼻子“喝”一下,那个香味有点像凉茶,也有点甜甜的。

喝一口神清气爽,有点甜,也有点苦,让人说不出来是啥味。

喝完后心里很暖,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今天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文化,让我有新的体会,可以说满载而归。

茶文化作文 2早上一般都吃得很简单,然而我没想到今天早上居然吃的是我最喜欢的宫保鸡丁,而且全是鸡肉,没有我不爱吃的莴笋?”阿姨摇摇头说:“这件衣服面料好,款式新颖,刚上的货,你的眼光真好,看上了就买上吧。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傻子的爸爸妈妈不在家,弟弟很热,傻子出去完,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吃冰淇淋,“傻子”也想要,同龄的小朋友要他从他们的.的胯下穿过,就给他冰淇淋吃,“傻子”照他们说的做了。

一大早,伴着明媚的阳光,到了茶文化博物馆。

讲解员阿姨给我们介绍了茶的文化和历史。

接着就到了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茶艺姐姐向我们展示如何泡茶。

茶艺姐姐告诉我们泡茶时要先用毛杯垫托着茶壶,这样一来方便倒茶,二来防止烫着手。

开始泡茶啦,茶艺姐姐说要先把热开水倒掉杯子里,轻轻地摇晃杯子,让热水尽量冲干净杯里的任何地方,之后把水倒掉。

为了防止手上的细菌,到茶叶时最好使用工具扒,茶叶的分量到了把杯底填满之后就可以啦。

喝茶时的礼仪

喝茶时的礼仪

喝茶时的礼仪
喝茶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礼仪。

在喝茶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礼仪:1.茶具的使用:在喝茶之前,应该先清洗茶具,保证茶具的清洁卫生。

清洗
完毕后,应该用茶巾轻轻擦拭,不要用手直接触碰。

在倒茶时,应该用茶壶的把手倾斜45度,避免烫伤。

2.敬茶的顺序:在喝茶时,应该先给长辈或者客人倒茶,表示尊敬。

如果同
时有多个长辈或者客人,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避免出现疏漏。

3.不要一口饮茶:在喝茶时,应该小口品尝,不要一口饮下。

同时,也不要
发出声音,这表示对茶的欣赏和尊重。

4.注意言辞:在喝茶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或者不礼貌的话。

同时,也要避免大声喧哗或者打闹,这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品茶体验。

5.不要在茶水中添加调料:在喝茶时,不要在茶水中添加任何调料,如糖、
蜂蜜等。

这会影响到茶的原味和品质。

6.注意穿着和举止:在喝茶时,应该穿着得体、整洁、大方。

同时,也应该
注意自己的姿势和举止,不要影响到他人的品茶体验。

总之,喝茶是一种文化礼仪,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注重细节、遵守规则、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茶道礼仪(3篇)

茶道礼仪(3篇)

茶道礼仪(3篇)茶道礼仪(通用3篇)茶道礼仪篇1茶道知识喝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习惯以茶待客,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

下面就为大家说说中国的茶道礼仪规矩,一定要来看哦。

茶道礼仪规矩1、茶具要清洁家里如果有贵宾来做客的话,首先需要先让座给客人,然后就要给客人准备茶了,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

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泡茶的会后,我们需要注意相关的茶叶用量,茶叶不可以放置的很多当然也不可以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

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

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

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及时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

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茶道讲究礼仪细节无论是买茶还是在一些茶博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茶艺师在进行茶道的礼仪表演。

有些人会觉得这些茶道的礼仪实在过于繁琐,甚至难以记住。

如果在平常生活中,想要将这一整套的茶道的礼仪全部掌握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

茶道的礼仪注重细节,这些细节在我们心头烦乱的时候往往无法兼顾到,事实上内心沉静下来,与茶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细节的表现就如同我们自己的肢体一部分一样,可以自如做到。

比如说清洗茶筅,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清洗干净,然后需要敲三下,举起两下,这样就完成了清洗,而当结束的时候,需要先用热水将茶杯中的残茶清洗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茶杯清洗一遍,清洗过后敲两下举起,如此就完成了结束时的动作,开始与结束,动作有相同之处,却绝对不能混淆。

关于中国敬茶礼

关于中国敬茶礼

关于中国敬茶礼客来敬茶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敬茶礼,欢送借鉴参考。

敬茶敬茶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俗,文人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献与客人,以示对客人的敬意,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称“茶七酒八”;有的地方那么流行三道茶仪式。

敬茶文化早在3000 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

到两晋、南北朝时。

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

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以茶表敬意”,还能“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汉、蒙古等族交际风俗。

汉族以茶待客,历史悠久。

唐代已有此俗。

其内容和名称因地而异,有七家茶、元宝茶、香茶、工夫茶等。

蒙古也称“敬奶茶”,流行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等地。

奶茶是将砖茶掰碎,放水煮开,去掉茶叶,加鲜奶煮沸,依据各人口味,加炒米、盐或糖。

敬茶礼:茶水八分满客来敬茶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留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更有一句老话叫“水满欺人,酒满敬人。

”现实中已少有人会记得,也不会太多拘礼!更有不解“水满”为什么会是欺人呢?当然老话的存在有它的理由:“在给客人斟茶、倒水时。

假如满的话,简单弄湿客人的手,有时会烫伤、弄脏衣服什么的。

即使不会,也须要客人当心翼翼地,所以“欺人”是指你对客人的不敬重。

“八分满”能显示出,你的个人养息和对客人的关怀、敬重。

假如是饭前,还也可为客人的肚子留点空间!别让水把客人给灌满了。

而在喝茶时,“八分满”有助于小杯直径3cm边缘的散热,让你喝到最正确时机的茶。

还有:每个人喝茶,总是有个小习惯“先舔上一口”,小试一下水温、品级,再喝剩下差不多六分茶水的。

“恰好”六分的茶,能让舌头和口腔里的感官,最好地感受到茶味儿。

口腔内的剩余空间,又让入口茶水所散发的香气,更好的存留,使:“茶水已入肚,口中留余香!”这无疑也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茶礼仪(9篇)

茶礼仪(9篇)

茶礼仪(9篇)茶礼仪(精选9篇)茶礼仪篇1以茶待客时,一般应当事先将茶彻好,装入茶杯,然后放在茶盘之内端入客厅。

如果来宾较多时,务必要多备上几杯茶。

以防届时“僧多粥少”,供不应求。

在上茶时,应当借此机会,向客人表达自己的谦恭与敬意。

标准的上茶步骤是:双手端着茶盘进入客厅,首先将茶盘放在临近客人的茶几上或备用桌上,然后右手拿着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

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应朝向外侧。

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

从客人左后侧为之上茶,意在不妨碍其工作或交谈的思绪。

万一条件不允许时,至少也要从其右侧上茶,而尽量不要从其正前方上茶。

有时,为了提醒客人注意,可在为之上茶的同时,轻声告之:“请您用茶”。

若对方向自己道谢,不要忘记答以“不客气”。

如果自己的上茶打扰了客人,应对其道一声“对不起”。

为客人敬茶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用一只手上茶,尤其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

同时,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时,千万不要粗枝大叶,以之直撞客人,也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动时容易撞翻的地方。

将茶杯放在客人右手附近,是最适当的做法。

为客人端上头一杯茶时,通常不宜斟得过满,更不允许动辄使其溢出杯外。

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2/3处,不然就有厌客或逐客之嫌。

主人若是真心诚意地以茶待客,最适当的做法,就是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

一般来讲,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为这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

这种做法的寓意是:“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当然,为来宾续水让茶一定要讲主随客便,切勿神态做作,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续水搪塞客人,而始终一言不发。

以前,中国人待客有“上茶不过三杯”一说。

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续水茶。

第三杯则叫作送客茶。

如果一再劝人用茶,而无话可讲,则往往意味着提醒来宾“应该打道回府了”。

有鉴于此,在以茶招待较为守旧的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切勿再三为之斟茶。

茶文化作文(精华15篇)

茶文化作文(精华15篇)

茶文化作文茶文化作文(精华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茶文化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茶文化作文1日日饮茶,知其香淡清雅之物也。

细品其袭鼻之气时,观茶叶浮动之间,竟悟出一番哲理。

世间品类皆有其理,茶亦无异。

时常喝茶的人应有共识——数根细叶之中,有沉有浮。

热水渐成黄绿色时,茶叶亦有沉浮之变。

浮叶被渴而饮茶之人一饮入腹,留杯中物,唯易沉之叶也。

其实,做人亦是如此。

下沉的茶叶如行为处世熟练精深者,不喧不嚷,踏实稳重,默默地奋斗,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而漂浮浅显,四处流窜的'茶叶,就似好大喜功,平日不踏实学习,略晓皮毛却极度渴望展露人前的人。

这些人虽胆大,但没有真才实学,禁不起考验,终被淘汰。

有句话很精妙:静水则深。

这句话以显见的自然之象,尽彰此理。

人们往往贬浮而褒静,自有道理,然而“静”过了头也会走向歧路。

以余之观,则浮、沉者皆不足也。

浮者过躁,其自信有余而学识甚缺,终不胜。

沉者过静,其学识有余而胆力不足,有能力成事却屡屡错失良机,亦难胜。

人之最高境界乃文武双全,浮沉有度。

当一人齐具知识与胆力时,便可战无不胜。

三国时,曾有一人名曰诸葛孔明,智勇双全,既能运筹帷幄,又临危不惧。

孔明曾坐空城之上,悠悠拂琴,兵临城下城欲摧,而他仍面不改色,大敞城门,终吓退魏军。

几十年前,伟人周总理纵横政界,八方外交,也曾经历不少危急的场面。

但他总是面无惧色,以智慧的语言,沉着的动作,一次次化险为夷,为共和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将这些有胆力亦有学识之人,喻作毛尖、玉针。

取其叶于杯中,注以热水,则青翠如碧,数根茶叶悬浮于水中,香气四溢,雅意无限。

当吾等有感于古时怀才不遇之人,悲哀之余,是否考虑其为人性格之良莠?理通万物,这也许是本人罢黜观音、龙井,而取毛尖、玉针之故耳。

茶文化作文2我国是茶的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礼仪_最新范文1、茶文化礼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爱将焚香,挂画,插花,点茶视为人生四大雅乐,进而也发展成了用一种程式去体验其中奥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书道,花道,茶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伴随着茶叶的出现开始兴起,到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才真正发展到顶峰,唐时期既由茶文化发展出来一种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过一种品茶形式去修身养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严格仪式过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华之后,再去通过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达到“悟道”的地步,因此,这也是茶道学习者需要经历的三步,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最终达到茶人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冲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个媒介,通过此带入仪式中,又通过仪式升华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禅也”。

日本茶道虽是学自于唐宋茶道,但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唐茶道虽然也有一定的请客待客奉茶仪式,但也有看重行为洒脱,融合于自然当中的一面,而且中国本来就看重“无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洒脱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强化欲速则不达,因此虽然有一定的仪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严格依照。

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举止行仪,小到茶具的摆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对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先迈哪只脚,怎样行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实,这样繁琐的程式也有它的好处,培养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样的动作来磨练自己,锻炼坚毅的品性,其意义早已远远超离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进行的一门修炼课程,而中国当时的茶道,除了对主客之间的应答礼仪,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统一标准规定之外,其余则是更看重个人的感悟,自身的修养。

中国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块:茶道,指品茶过程中自身的修炼自我的修养以及参禅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时的环境,幽雅的环境,对修身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茶道与茶境分不开,茶礼,指茶事过程的礼仪祭祀等形式,茶艺,指表面的一层,即制茶冲茶时的技艺或者艺术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与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礼则被韩国学去并发扬光大,只剩下最肤浅的茶艺(也算是冲茶过程中的艺术修养但仅仅限培养情操艺术方面),看着邻国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国发源地怎能没有?因此把此拣去算是兜了底儿,这就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茶艺,更夸张的是,竟然发展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没有主客间一起的修养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当看电影似的观众,或者是一种街头现买现卖当卖油条式的饮食推销,下面请个客人,冲壶茶给他喝,而台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这又成了一种饮食文化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冲茶时的技艺,这样既有趣又值得观赏冲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艺小姐带有表演性质的仪式,还可以看到美女红袖添香,也算不错,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体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艺,叫茶道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中国历代茶道按种类分可以分为三个,即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唐时期流行煎茶道,宋时在有煎茶道的基础上又有点茶道,同时宋时还盛行“斗茶”通过品茶猜茶品,打禅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点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础上发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层社会“雅道”失传,被元统治的都是一些汉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发明了泡茶道,就是现在人们所习惯的,喝茶方式的雏形。

如果说唐宋茶道讲究的是茶禅直接结合的话,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则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达的禅的意境,而是在茶艺上表达茶趣一体,形式上注重“道”,现在的中国茶艺追其源头来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宫廷,也可以说,到了清代,茶艺中本身蕴涵的修道意义才转化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义。

但现在的茶艺又和明时的泡茶道不太一样,正确说是内涵更加退化了,现在的茶艺文化,则是由清代出现的工夫茶道发展而来,虽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广地区,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结或者说退化的地方,比如说每个步骤起的一些华丽的词名,技巧上华而不实,使用盖碗,高冲壶,“点兵”等方式太过强烈(茶道整个氛围应该是安静温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仅是茶本身也是整个茶文化的载体)动作上的夸张过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张,鉴赏茶叶好象很无聊,闻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给客人很不卫生,更重要的是,没有客人同步骤一起品茶养性的互动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仅限于品茶上。

2、茶文化礼仪下面就说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仪式,按理说真正的茶道文化应该在唐宋,可惜的是仪式方面已经断代不复存了。

而且,唐宋虽然有茶道的仪式,但他们往往更喜欢单纯的品茶。

主人邀请客人来品茶,没有侍女冲茶,只主客几个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寻找一分特殊的环境。

没有冲茶-奉茶-品茶的仪式,而是拿出现成的茶招待客人。

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不多发言,观察周围的景色。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清、静、和、寂的氛围,礼仪形式也从简,童子捧案向客人进茶,客人立身回礼。

明时期的泡茶道将侍女的侍茶茶艺与主客品茶悟道结合在了一起,有点介于唐宋时期的品茶和后来茶艺表演之间,既有茶艺也有修身养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归为茶道,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席间请茶师来主持茶艺。

但明又有了一种新文化意义上的发展,即茶艺成为大家闺秀的闺中之乐,作为修身养性的锻炼过程。

同时又可以培养艺术情趣、艺术情操,使得自己心灵手巧,兰心惠质,建立德馨。

因此颇受大家闺秀的青睐。

其意义如同于抚琴、刺绣、插花重在自娱自赏。

做茶艺前可先抚琴,然后净手焚香、备器候用、温杯熏杯。

其形式与现在工夫茶大抵一致。

茶艺的过程中还可以赏月赏画,作为自身的修养(过程中,注重动作姿态的优雅)。

下面就来说说待客中的茶道。

唐宋时期的茶境,即品茶的环境,以户外为主。

多选择禅室道场内,清风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以自然环境为主。

到了明代,明人发明了专门的茶庐茶室这样特殊的地点,室内陈设多以配合茶艺表演操作而设置,基本格局每间茶室几乎差不多,个别的布置,如挂画摆设等皆按照主人喜好与品位来安排。

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内基本陈设:茶师位置一般在室内北面,对面随意摆放几张绣墩作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

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随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围(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内的左右两边,皆严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关键,品茶时将杯子传递每人只品一口,有点类似先秦时朝会的感觉,氛围庄严肃穆)茶师用一长条方桌,背后设一屏风,中间一坐墩,桌左边设茶洗、水,桌右边摆设一插花花瓶。

茶师坐着事茶,侍女捧案于旁边。

准备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带格为漏水装置);一茶煲(盛开水用);一茶炉(煮茶用,旁最好带有小挡风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叶罐(装茶叶用);一茶罐(捣茶叶用)、茶勺(盛茶叶用)、茶漏(盛茶汤用)、茶捣(捣碎茶叶用)、茶竹(夹茶杯用的夹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炉,茶座上摆放一套闻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壶。

对主客要求:做到安静,有礼有序,正装出席,不说话私语,主人礼让客人。

对茶师要求:动作有序不紧不慢,庄重,行动优雅(注重)有礼。

人员一般为一茶师,两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风左右斜向捧案而立,无案时应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师与侍者行礼时都应合手而鞠躬。

仪式:待客赏境(茶境)——茶艺前,主客聚齐,主人与客人依次行礼问安,一般是客人行礼,主人答礼。

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谈话,顺便请客人参观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请客人点评,作为话题。

品初礼茶——茶艺开始前,主客落座,这时都不再讲话,茶师率其侍女进,到桌前,横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礼,然后皆落座。

茶会便正式开始。

净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进,茶师净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净手。

古代人认为茶事是心诚庄重的,同时亦要保持清洁,净手无疑已等于净心)然后茶师点燃香炉,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让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间的矮案上。

静气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还利于调节气氛,增添平和的气息,更利于在座人们心灵之间的联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师将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将茶具(主要是茶杯)分发给客人供其观赏点评。

3、茶文化礼仪洗茶岩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末即可。

(唐宋时期的煎茶法则是将茶饼直接煮成茶汤,因此第一步需要“捣茶-煮茶-调茶”,用茶勺取茶叶放入茶罐中,用茶捣将茶叶捣碎,捣时要慢,细,雅;再将茶叶放入茶炉中,注入开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轻调茶汤,盛起复放回,调法很有技艺)。

洗茶孟臣三沐——水开(茶汤煮好)后,用茶漏盛开水轻轻淋洗于茶壶上(谓之温壶);再打开茶炉,用茶漏盛茶汤注入茶壶中,尽量注过多量的水,然后用壶盖轻轻一扫,茶汤顺流淋满壶身(冲泡);然后盖上壶盖,再盛茶汤淋壶身(使茶壶里外皆有茗香)。

(在没兴用茶壶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将煮好得茶汤淋于茶杯上,也为三淋,第一步用开水轻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汤,第三步复用茶汤整个淋之,淋法有技艺,或冲或滴,或紧或慢)后来有了茶壶,不同茶器质料泡茶时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还有一种茶壶,顶盖处有孔,这样是使茗香能散发出来,同时又利于蒸发味佳,明茶艺爱用露孔散气,称之为“茗香壶”。

洗杯-温杯-熏杯——与料理茶壶是一样的,茶杯也需要温-洗-薰,这边用精致的茶壶还须泡上一些时间,先取出手帕(最好为绸巾)放于桌上叠成小方,逐个擦拭茶杯,再用茶夹夹杯依次放入茶洗中过水清洗,再夹茶杯于茗气前滚热温烫,最后将茶杯放于香炉前熏香静气。

盛汤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壶,如果茶壶是“茗香壶”的话,还可将茶杯里的水重新浇回茶壶中。

茶香合壁、递手传香——回壶后,再次注入茶水,这回将闻香杯盖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为茶茗之香与茶气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闻香杯,双手端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侍女再将闻香杯奉与客人,客人依次如状品嗅。

奉茶——将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闻香杯覆于其上,再取丝帕覆茗香上反复静气,然后将丝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叠,将茶杯放于丝帕上,然后双手放茶杯于案上(用丝帕垫茶杯主要是怕烫手,而且一些好质的丝料隔热,至于动作,则是为了好看,同时亦要讲究奉茶时的幽雅礼仪),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

侍女奉茶时,应举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礼,方可接过案。

品茶——品茶时,先合香;茶师示意,众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动三次,谓之茗气合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