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

三闾(lǘ)大夫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
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 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史记· 屈原列传》裴骃(yīn)集解中说: “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 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 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 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欣赏蔡琴的《屈原》
左徒
据《史记· 屈原列传》载:“屈原者,…… 为怀王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大多数认为左徒官位在楚国是较高的,是楚国内政外 交的一个主要负责人,而且对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 体任务也没有太大的争议。 古今大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体 任务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 ;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 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 返回
楚辞的题材:
历史传说、神话故事
楚辞的手法:
比,兴,想象,幻想;浪漫色彩浓。
楚辞的句式:
长短不一,灵活多变,(三字节奏)
楚辞的词语:
语气助词多“兮” 语言瑰丽华美 有选择地应用楚方言
•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 楚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 诗。人们常将“风”“骚”并称, 用“风”来概括《诗经》,用 “骚”来概括《楚辞》。
中国的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 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 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 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 也。” 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 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 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 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之说。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 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楚辞》参考书:《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先录王逸注(《楚辞章句》),又采取晋郭璞一派方法,增加了许多新奇的材料.《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古籍出版社《屈原赋校注》,姜亮夫校注, 常用甲骨文金文材料解说文句词语.人民文学出版社《楚辞注疏长编》,游国恩主编,这套书共分《离骚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中华书局《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为楚辞入门之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屈骚探微》,赵逵夫著,博采慎辨古代文献,利用考古出土资料,解千古疑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甘肃人民出版社.《楚辞诗学》,杨义著,挖掘楚文化背景,深入探究诗人心灵世界,颇多理论创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楚辞的名称楚辞:产生于楚地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作品集,集部之首.楚辞作家,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二,楚辞的文体特征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隔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篇幅较诗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悲剧特征,有不歌而诵的发展趋势.名楚物,纪楚地,作楚声.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三,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一)多种文化的交融1.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孟子·离娄上·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中很普遍,而且还影响到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2.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楚人信巫鬼,重淫犯".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男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如《楚辞》中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各地民间祭神的歌曲加工创作的.《离骚》中的巫咸降神,《招魂》中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属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质的象征,如峨冠博带,荷衣蕙缃,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都是受巫风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具体表现.(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战国后期,七雄逐鹿,秦,齐,楚呈西,东,南鼎足三强,连横与合纵两大势力此消彼长,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楚国内部以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难敌亲秦的保守贵族集团的明枪暗箭,内外夹攻而成为逐臣被挤出了国家政治中心.这不只是屈原和以他为代表的政治集团的悲剧,也是楚国的历史悲剧.这种情形,为成就屈原的楚辞提供了深广而又十分残酷的社会政治背景.当时的纵横家游说诸侯,推波助澜加速了楚国内部矛盾的分化.记录其游说活动和说辞的散文,汪洋恣肆,对楚辞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启发.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1,屈原的生平___________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约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关于他的生卒年,众说纷纭,屈原在《离骚》中说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但先秦的历法并不很准确,且有夏历,周因混用之乱,故后人都是用自己的方法推算的.郭末若推出屈原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78年.浦江清推出屈原生于前339年,卒年同上.(此二说生年只差一年,卒年相同,现在倾向性的意义是郭说.)故念贻推出屈原生于产前353年.卒年同上.林庚,吴小如认为屈原生于前335年,卒于前296年.2,屈原的思想主张选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振兴祖国,进而统一中国.二,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没交代具体篇名,可能还是根据王逸的说法录入的.王逸,东汉人,他把刘向编的《楚辞》作了注,叫《楚辞章句》,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古的《楚辞》注解.一,《离骚》解题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第三节《离骚》二,《离骚》的写作年代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同是这个太史公,他在《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是相合的.三,《离骚》的内容四,《离骚》的思想内容1,忠君与爱国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顽强斗争的高尚精神,即使被疏远,流放,也始终不渝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在叙述中,诗人将他的思想,感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高度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伟大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五,《离骚》的艺术成就1,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诗中用诗人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塑像.2,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1),丰富奇特的想象.屈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后半部诗,把现实跟曲折奇丽的神话境界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恍忽迷离,变幻多姿的画面,宏伟壮观的场景,以此来表现诗人寻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源头.(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如以求女象征追求"美政",以"美人"比喻君王,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以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众女嫉余之娥眉兮),以规矩,绳墨喻国家法度,以香兰恶草比喻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不同的品质,构成一种象征,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品质,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作品绚烂多彩,产生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一手法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3),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离骚》虽是政治抒情诗,但故事性很强.第一部分以自传体形式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幸遭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穿插了女媭劝告,南征陈辞,上叩天阍,追求上女,追求下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远游西海等八个叙事性故事情节片断,使后半部分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一会儿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倏忽间却又柳岸花明,转出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及强烈的感情波澜表达得淋淳尽致.3,形式和语言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二句一韵,二韵一节"合一字用在一,全句末"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最短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言为主.偶句如:"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之坠霪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了民歌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聘","陆离"(双声),"逍遥","偃蹇","顑颔","骐骥","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翼翼","婉婉","邈邈","曼曼"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美.《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伟大作品.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段话对《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高度评价是很准确的.一,《九歌》:巫祭文化1,《九歌》的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国殇,礼魂) 2,《九歌》的性质:《九歌》是古乐曲名.屈原的《九歌》是袭用这一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经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其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是对天神的热烈礼赞.《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是神与神,人与神的恋歌,而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世间普通男女间的爱情生活.《国殇》是悼念为国牺牲将士的颂歌.《礼魂》是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进行永久祭祀愿望的送神曲.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二,缠绵哀婉的风格——《九歌》的艺术特色: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根据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把人的生活与理想中神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神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的刻划,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愿望.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眯着眼远望透过清秋候人的场面,可以感到深秋的凉意和感情上的寂寞,又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惆怅凄迷情调,为全诗写爱情的不顺利创造了悲凉的气氛.3,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如《少司命》中"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语言自然流畅,情味隽永._4,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首先是歌,乐,舞合一,《九歌》中有不少对舞的场面.其次是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三是巫觋与神分角色演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始戏曲色彩的作品.三,《九歌》选讲:国殇《国殇》是《九歌》第十篇,是屈原取材于秦楚战争而直接创作的一首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的乐歌.它不同于《九歌》的其他篇目,既不是根据民间祭歌改作,也没有奇幻缥缈的神话色彩和缠绵悱恻的曲折恋情,而是直赋其事以歌颂殉国烈士的英雄气概的,全诗感情激昂慷慨,风格刚健质朴.全诗通过对楚军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经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将士的庄严礼赞和深切哀悼,寄托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激情.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如下一些特色:1,在具体描写中抒情.爱国精神是本贯穿全篇的灵魂,而作者的爱国热忱是通过描写楚军将士为国牺牲的悲壮场而和赞颂其英雄气概来抒发的.诗中既有将士们操戈披甲死后带剑挟弓的外貌描写,又有义无反顾,志不可夺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既有短兵相接,争先杀敌的正而描写,又有战马伤残,擂击战鼓的侧面烘托;既有尸横原野,身首分离的逼真的现实主义写照,又有敌军若云,天怼神怒的浪漫主义夸张,尽管描写与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始终充溢于字里行间._2,选材精当,中心突出.诗中重点选取了初战,高潮,结局三个典型的战斗场面,集中表现了全体将士不屈不挠,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使赞颂死难烈士的主题十分突出.(背诵这首诗)四,《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九章》中的作品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的.除《桔颂》外,其他八篇约为诗人流放期间所作,诗多纪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其精神和《离骚》一致,不过在表现手法上,《离骚》偏重于浪漫主义,而《九章》作偏重于现实主义.五,《天问》和《招魂》《天问》中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臆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盲目从的态度;对于一些古史传说中的问题提出怀疑,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批判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纵观《天问》全篇,屈原对天问难,是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那些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思想,旧道理,全部扫清,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胆气.《招魂》的主旨是请人为楚王招魂和自招(另有宋玉为屈原招魂一说)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描绘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中上下求索,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一,宋玉等楚辞作家宋玉是屈原后楚辞的主要作家,但其生平,除《韩诗外传》,《新序》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书有零星记载外,不见于别的史传.据《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的作品,收入《楚辞》,《文选》的有《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十三篇,其实,只有《九辩》一篇可靠,其余多是后人伪托.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因宋玉出身低微,仕途不得意,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越的感情,调子很低沉.《九辩》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独创性,作为抒情诗,不是以直抒胸臆来感染读者,而是通过描绘自然风物来抒情,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情因景生,使萧瑟苍凉的秋景与诗人失意悲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荡气回肠的意境.形象刻划的细致入微,语句音节的错纵多变,尤其是联绵词和叠字的广泛运用和近义词的连用,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和谐流畅,情味悠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典范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汉初贾谊作《吊屈原赋》以表达他对屈原的崇敬和悼念,并寄托自己的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表推崇,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用屈原精神激励鞭策下完成《史记》的写作的.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之为人,他在《江上吟》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诗歌中,也十分尊崇屈原,《戏为六绝句》云:"不薄今人爱古人,诗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其他知识分子,不读屈骚的极少.每当民族危亡关头,总有爱国志士以屈原为先贤榜样,慷慨悲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思.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自屈原始.他的高贵的品格和光辉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2.在文学创作手法方面,屈原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与《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3,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国民歌形式,创造了新的诗体,即"楚辞体"或叫"骚体",这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4,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诸如兰草,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曹植《美女篇》:"容华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仪,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 中夜起长叹."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传婢卖珠回,牵罗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整掬.天空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翻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假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_屈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崇高地位,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数得着的文化名人.据不完全统离骚计已有英,法,俄,德,意,日文译本,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