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问题中的面积问题

合集下载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80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林广姗所谓的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就是解决一个会移动的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转变所形成的几何面积问题。

在往年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命题组特别喜爱动点面积相结合的问题,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大多以函数为背景,充分结合函数、方程、转化及数形结合等思想进行展开,而学生对知识点多且题型复杂的动点问题也是又爱又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向带着学生不慌不忙延伸拆解每一道题,让学生动脑生趣,不再害怕此类问题。

引言:在中考中,数学要如何和他人拉开距离,保持领先?那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破解压轴题,而作我们首要突破的热点压轴题则是动点问题,其中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则是学生们最怕见到的压轴题类型。

如何让学生对动点产生兴趣?高效利用每一道真题,延伸派生,让学生一题多思。

接下来笔者将会对两道中考真题进行思路点拨和延伸,旨在与大家交流研讨。

一、思路建立阶段面积是平面图形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关联着平面图形中的要素边与角,因点的运动而产生的面积问题,是一次函数图象与二次函数图象相结合的形式,经常出现的面积问题有规则图形(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求解不规则几何图形的面积是中考压轴常考的题型,此类题目运算量较大,要根据不同题目的动点问题思考解的可变性和多可能性。

求解动点相关面积问题经常用到下列与面积有关的方法:平面几何的割与补、等积变形、等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与面积相关的动点存在性题目,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和使用较多的解题策略有两种:一是据图形确定存在性,再列出方程,求解并检验方程的根.二是先认为关系存在,然后列出方程,再据方程的反推假设是否成立.而教师对真题进行延展派生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延展: (1)在原图中加一或多条辅助线,构成新图形,再求解新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2)改变面积比例求对应点坐标;(3)改变动点活动范围,例如当动点跑出函数外时;(4)求构成特殊图形时特殊点的坐标,例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

初中数学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学习方法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是以函数为背景,充分运用方程、转化、函数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来研究解决。

1.求不规则图形或难以同时求出底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般的思路是割补法:
①有一边“水平”或“竖直”的多边形,作垂线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如图1;
②“斜”的三角形一般不易找到它的底和高,通常过顶点作铅垂线和水平线“补”成矩形,再减去各角上的直角三角形面积,如图2.
图1
图2
2.对于“斜”三角形可用“铅垂法”求面积:如图3,过△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叫△ABC的“水平宽”(a),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内部线段的长度叫△ABC的“铅垂高”(h).我们可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S△ABC=1/2ah,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
图3
3.底或高不明显,但已知边的关系,可用相似比间接求得.①如图4,同底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高的比同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的比;②如图5,同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图4
图5
【典型例题】
如图①,已知抛物线y=ax2+bx+3(a≠0)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3,0),与y轴交于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M,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CM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②,若点E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CE,求四边形BOCE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点的坐标.。

利用面积解决动点问题

利用面积解决动点问题

利用面积解决运点问题例1:已知如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木框:①如图1甲虫P 在边框AC 上爬行(A 、C 端点除外),设甲虫P 到另外两边的距离之和为d ,等边三角形ABC 的高为h ,请猜想d 与h 的大小关系怎样?②如图2当甲虫P 爬行到三角形木框内部时,P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之和与h 的关系如何? ③如图3当甲虫P 爬行到三角形外部时,P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与h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解:①如图1连接BP 、过A 作AE ⊥BC 于E ,则AE 为h ,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 S △ABC =S △ABP +S △BCP =12 a·PC+12 a·PD=12 a(PC+PD)=12ah∴PC+PD=h. ②连接AP 、BP 、CP ,过A 作AF ⊥BC 于F S △ABC =S △ABP +S △BCP +S △ACP =12 a·PC+12 a·PD+ 12 a·PE= 12a(PC+PD+PE)=12ah ∴PC+PD+PE=h. ③关系:PC+PD -PE=h.连接AP 、BP 、CP ,过A 作AF ⊥BC 于F S △ABC =S △ABP +S △BCP -S △ACP=12 a(PC+PD -PE) =12ah∴PC+PD -PE=h.·PA BCCD 图1·P ABCCD图2E ·P ABCCD图3EE F F点评:此题的关键在于利用面积问题求线段和的问题,图中将△ABC 的面积分成几部分,求和或做差,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的不变性求出几条垂线段的和或差的不变性。

例2:如图已知矩形ABCD ,AB=6,BC=8,对角线交于O ,P 为BC 上的一动点,过P 作PE ⊥BD 于E ,PF ⊥AC 于F ,当P 在BC 上运动时,试问PE+PF 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化求出其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解:连接OP 、过B 作BG ⊥AC 于G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AO=BO=CO=DO ∵AB=6,BC=8∴AC=62+82 =10,S △BCA = 12 ×6×8=24∴BO=CO=5 S △BCO = 12×24=12∴S △OBC =S △OBP +S △OCP = 12×5×PE+ 12 ×5×PF= 12 ×5×(PE+PF)=12∴PE+PF=245. 点评:此题关键是运用面积来解决线段和的问题,利用△BCO 的面积的不变性,将其分成两部分来求和,得出两小三角形的高之和等于大三角形的高,从而求出最后结果。

由动点引出的几种面积问题(含答案)

由动点引出的几种面积问题(含答案)

专题9:由动点引出的几种面积问题动点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而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是这类题目考查的重点. 解这类题目要掌握几个基本图形及思路,而后“以静制动”、“转化求解”. 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变为我们所熟知的模型来解。

基本模型一利用“铅垂高、水平宽”求三角形面积.面积公式:S =12ah 基本模型二CABD其中::ACD BCD S S AD BD =△△: ,:ACD BCA S S AD BA =△△: 基本模型三OB()12AOB ACB AOBC S S S a h OA =+=+△△四边形 类型一、一次函数由动点问题引出的面积问题例1. 如图例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21y x =+和直线2443y x =-+交于点A . 直线y n =从x 轴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上运动,至通过A 点时停止. 在运动过程中,直线y n =分别交y 1、y 2两条直线于C 、B 两点,交y 轴于点D . 连接OC 、OB .(1)设运动时间为t (s ),求t 的取值范围.(2)求出△OBC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及此时n 的值.y=n类型二、二次函数由动点问题引出的面积问题例2. 如图例2-1,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为A 、D (A 在D 的右侧),与y 轴的交点为C ,且A (4,0),C (0,-3),对称轴是直线x =1.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M 是第四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且横坐标为m ,设四边形OCMA 的面积为S .请写出S 与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OCMA 的面积最大.图例2-1图例2-2类型三、反比例函数由动点问题引出的面积问题例3. 如图例3-1,直线y=2x+6与反比例函数kyx(k>0)的图象交于点A(1,m),与x轴交于点B,平行于x轴的直线y=n(0<n<6)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M,交AB于点N,连接BM.(1)求m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直线y=n沿y轴方向平移,当n为何值时,△BMN的面积最大?图例3-1类型四、利用三角函数求解由动点问题引出的面积问题例4. 如图例4-1,在矩形OABC中,点O为原点,边OA的长度为8,对角线AC=10,抛物线y =-49x 2+bx +c 经过点A 、C ,与AB 交于点D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 为线段BC 上一个动点(不与点C 重合),点Q 为线段AC 上一个动点,AQ =CP ,连接PQ ,设CP =m ,△CPQ 的面积为S . 求S 关于m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出S 最大时的m 值.图例4-1.类型五、由动点问题引出的面积存在性问题例5. 如图例5-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90°,A (1,0),B (0,2),C (3,1)抛物线2122y x bx =+-的图象过C 点,交y 轴于点D . (1)在后面的横线上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及b 的值: ,b = ;(2)平移该抛物线的对称轴所在直线l ,设l 与x 轴交于点G (x ,0),当OG 等于多少时,恰好将△ABC的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AOxyBCGF H E图例5-1 图例5-2类型六、利用转化思想解决由动点问题引出的面积问题如图例6-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4 5y ax x c=++与直线2255y x=--交于A、B两点,已知点B的横坐标是4,直线2255y x=--与x、y轴的交点分别为A、C,点P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在直线2255y x=--上方,求△P AC的最大面积.OxyPACBGEH 图例6-1专题9:由动点引出的几种面积问题动点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而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是这类题目考查的重点. 解这类题目要掌握几个基本图形及思路,而后“以静制动”、“转化求解”. 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变为我们所熟知的模型来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大全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大全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大全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题型,近几年考察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值、线段或面积的最值问题等,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

题型一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1.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用12S ah =来表示,利用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底和高。

2.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面积无法用底和高表示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求解,只需要知道相似比和另一个三角形面积即可表示。

3.相似三角形:当面积公式和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不能有效解题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求解。

角度1:利用公式法解决动点面积问题例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x bx c =-++经过点30A (,)和23B (,).过点A 的直线与y 轴的负半轴相交于点C ,且1tan 3CAO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及对称轴;(2)连接AB 、BC ,求ABC ∠的正切值;(3)若点D 在x 轴下方的对称轴上,当ABC ADC S S ∆∆=时,求点D 的坐标.变式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的坐标为(,3)a (其中4a >),射线O 与反比例函数12y x =的图像交于点P ,点B 、C 分别在函数12y x=的图像上,且//AB x 轴,//AC y 轴.(1)当点P 横坐标为6,求直线AO 的表达式;(2)联结BO ,当AB BO =时,求点A 坐标;(3)联结BP 、CP ,试猜想:ABP ACP S S ∆∆的值是否随a 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变,求出ABP ACP S S ∆∆的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O x y (备用图)O xy解析:(1)∵反比例函数12y x=的图像经过横坐标为6的点P ,∴点P 的坐标为(6,2).设直线AO 的表达式为y kx =(0k ≠).将点P (6,2)代入y kx =,解得13k =.∴所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13y x =.(2)∵AB //x 轴,∴点B 纵坐标为3,将3y =代入12y x=,得4x =.∴B 坐标为(4,3).∵AB =BO ,∴224(40)(30)a -=-+-9a =.∴点A 坐标为(9,3).(3)不变.延长AB 交y 轴于点D ,延长AC 交x 轴于点E ,∴32ADO AEO S S a ∆∆==.∵点C 坐标为(a ,12a ).∴6CEO S ∆=,同理6BDO S ∆=,∴ADO BDO AEO CEO S S S S ∆∆∆∆-=-,即ABO ACO S S ∆∆=.∵△ABP 与△ABO 同高,∴ABP ABO S AP S AO ∆∆=.同理ACP ACO S AP S AO ∆∆=.∴1ABP ACP S S ∆∆=.即当a 变化时,ABP ACPS S ∆∆的值不变,且恒为1变式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一条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点,其中(3,0)B ,(0,4)C ,点A 在x 轴的负半轴上,4OC OA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并求出它的顶点坐标;(2)联结AC 、BC ,点P 是x 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过点P 作//PM BC 交射线AC 于点M ,联结CP ,若CPM ∆的面积为2,则请求出点P 的坐标;解析:(1)设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0)y ax bx c a =++≠它的顶点坐标为16(1,)3(2)过点P 作PH AC ⊥,垂足为H .∵P 点在x 轴的正半轴上,∴设0P x (,).∵A )0,1(-,∴1PA x =+.∵在Rt AOC ∆中,222OA OC AC +=;又∵14OA OC ==,∴17AC =90sin 117PH PH PHA CAO AP x ∠=︒∴∠===+ 17PH =//BP CM PM BC AB AC ∴= ;300B P x (,),(,)1点P 在点B 的左侧时,3BP x =-,∴3417x -=17(3)4x CM -=∵2PCM S =△∴122CM PH ⋅⋅=,∴17(3)12217x -=解得110x .P =∴(,)2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3BP x =-,∴3417x -=17(3)x CM -=∵2PCM S =△∴122CM PH ⋅⋅=,∴17(3)122417x -=解得11x =+,21x =-(不合题意,舍去)∴P(1+0).综上所述,P 的坐标为(1,0)或(1+0)角度2:利用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解决动点面积问题例题2: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5AB DC ==,4AD =.M 、N 分别是边AD 、BC 上的任意一点,联结AN 、DN .点E 、F 分别在线段AN 、DN 上,且//ME DN ,//MF AN ,联结EF .(1)如图1,如果//EF BC ,求EF 的长;(2)如果四边形MENF 的面积是ADN ∆的面积的38,求AM 的长;解析:(1)∵AD //BC ,EF //BC ,∴EF //A D .又∵ME //DN ,∴四边形EF DM 是平行四边形.∴EF =DM .同理可证,EF =AM .∴AM =DM .∵AD =4,∴122EF AM AD ===.(2)∵38ADN MENF S S ∆=四边形,∴58AME DMF ADN S S S ∆∆∆+=.即得58AME DMF ADN ADN S S S S ∆∆∆∆+=.∵ME //DN ,∴△AME ∽△AN D .∴22AME ADN S AM S AD∆∆=.同理可证,△DM F ∽△DN A .即得22DMF ADN S DM S AD ∆∆=.设AM =x ,则4DM AD AM x =-=-.∴22(4)516168x x -+=.即得2430x x -+=.解得11x =,23x =.∴AM 的长为1或3.A B CD M N EF (图1)AB C D M N E F变式3:已知直线1l 、2l ,12//l l ,点A 是1l 上的点,B 、C 是2l 上的点,AC BC ⊥,60ABC ∠=︒,4AB =,O 是AB 的中点,D 是CB 延长线上的点,将DOC ∆沿直线CO 翻折,点D 与'D 重合.(1)如图1,当点'D 落在直线1l 上时,求DB 的长;(2)延长DO 交1l 于点E ,直线'OD 分别交1l 、2l 于点M 、N .①如图2,当点E 在线段AM 上时,设x AE =,y DN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其定义域;②若DON ∆的面积为323时,求AE 的长.解析:变式4: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BC AC ⊥,4AD =cm ,︒=∠45D ,3=BC cm .(1)求B ∠cos 的值;(2)点E 为BC 延长线上的动点,点F 在线段CD 上(点F 与点C 不重合),且满足ADE AFC ∠=∠,如图2,设x BE =,y DF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点E 为射线BC 上的动点,点F 在射线CD 上,仍然满足ADE AFC ∠=∠,当AFD ∆的面积为2cm 2时,求BE 的长.解析:(1)∵//AD BC ,∴ACB DAC ∠=∠.∵AC BC ⊥,∴90ACB ∠=︒.∴90DAC ∠=︒.∵45D ∠=︒,∴45ACD ∠=︒.∴AD AC =.∵4AD =,∴4AC =.∵3=BC ,∴5AB ==.∴3cos 5BC B AB ∠==.(2)∵//AD BC ,∴ADF DCE ∠=∠.∵AFC FDA FAD ∠=∠+∠,ADE FDA EDC ∠=∠+∠,又AFC ADE ∠=∠,∴FAD EDC ∠=∠.∴ADF DCE ∆~∆.∴AD DF DC CE =.在Rt ADC ∆中,222AC AD DC +=,又4==AC AD ,∴24=DC .∵x BE =,∴3-=x CE .y DF =,∴3244-=x y .22322-=x y .定义域为113<<x .(3)当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由(2)可得:ADF DCE ∆~∆,∴2(DC AD S S DCE ADF =∆∆.∵2AFD S ∆=,4=AD ,24=DC ,∴4=∆DCE S .∵AC CE S DCE ⨯⨯=∆21,∴44)3(21=⨯-⨯BE ,∴5BE =.当点E 在线段BC 上,同理可得:44)3(21=⨯-⨯BE .∴1BE =.所以BE 的长为5或1.角度3:利用锐角三角比法解决动点面积问题例题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如图)中,抛物线212y x bx c =++经过点(4,0)A 、点(0,4)C -,点B 与点A 关于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1)用配方法求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联结AC 、BC ,求ACB ∠的正弦值;(3)点P 是这条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横坐标为(0)m m >,过点P 作y 轴的垂线PQ ,垂足为Q ,如果QPO BCO ∠=∠,求m 的值;解析:变式5: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0)y ax bx c a =++>与x 轴相交于(1,0),(3,0)A B -两点,对称轴l 与x 轴相交于点C ,顶点为点D ,且ADC ∠的正切值为12.(1)求顶点D 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表达式;(3)F 点是抛物线上的一点,且位于第一象限,联结AF ,若FAC ADC ∠=∠,求F 点的坐标.解析:(1)∵抛物线与x 轴相交于()1,0A -,()3,0B 两点,∴对称轴l :直线1x =,2AC =∵90ACD ∠=︒,1tan 2ADC ∠=,∴4CD =,∵0a >,∴()1,4D -(2)设()214y a x =--将1,0x y =-=代入上式,得,1a =所以,这条抛物线的表达为223y x x =--(3)过点F 作FH x ⊥轴,垂足为点H设()2,23F x x x --,∵FAC ADC ∠=∠,∴tan tan FAC ADC ∠=∠,∵1tan 2ADC ∠=,∴1tan 2FH FAC AH ∠==∵223FH x x =--,1AH x =+,∴223112x x x --=+解得172x =,21x =-(舍),∴79,24F ⎛⎫ ⎪⎝⎭巩固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c ax ax y +-=22与x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B ,它的对称轴与x 轴相交于点C ,且OBC OAB ∠=∠,3AC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2)如果点D 在此抛物线上,DF OA ⊥,垂足为F ,DF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G ,且2:3:=∆∆AFG ADG S S ,求点D 的坐标.解析:(1)∵抛物线c ax ax y +-=22的对称轴为直线12=--=a a x ,∴OC =1,OA =OC +AC =4,∴点A (4,0).∵∠OBC =∠OAB ,∴tan ∠OAB =tan ∠OBC ,∴OBOC OA OB =,∴OB OB 14=,∴OB =2,∴点B (0,2),∴⎩⎨⎧+-==,8160,2c a a c ∴⎪⎩⎪⎨⎧=-=.2,41c a ∴此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21412++-=x x y .(2)由2:3:=∆∆AFG ADG S S 得DG :FG =3:2,DF :FG =5:2,设m OF =,得m AF -=4,221412++-=m m DF ,由FG //OB ,得OA AF OB FG =,∴24m FG -=,∴2:524:)22141(2=-++-m m m ,∴01272=+-m m ,∴4,321==m m (不符合题意,舍去),∴点D 的坐标是(3,45)巩固2:如图,已知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D 在边AC 上(不与A 、C 重合),DE 与AB 相交于点F .(1)求证:BCD DAF ∆∆∽;(2)若1BC =,设CD x =,AF y =;①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②当x 为何值时,79BEF BCD S S ∆∆=?(1)证明:∵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60A C BDE ∠=∠=∠=︒A C BO yx∵ADF BDE C DBC ∠+∠=∠+∠,∴ADF DBC ∠=∠,∴BCD ∆∽DAF∆(2)∵BCD ∆∽DAF ∆,∴BC CD AD AF=∵1BC =,设CD x =,AF y =,∴11x x y=-,∴()201y x x x =-<<(3)解法一:∵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60E C ∠=∠=︒,60EBD CBA ∠=∠=︒,∴EBF CBD∠=∠∴EBF ∆∽CBD ∆,∴BE BF BC BD=,∵BE BD =,1BC =,∴2BE BF =∵EBF ∆∽CBD ∆,79BEF BCD S S ∆∆=,∴2279BEF BCD S BE S BC ∆∆==,∴279BE BF ==,∴29AF =∴229x x -=,解得1221,33x x ==,∴当13x =或23时,79BEF BCD S S ∆∆=解法二:∵△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60E C ∠=∠=︒,60EBD CBA ∠=∠=︒,∴EBF CBD∠=∠∴EBF ∆∽CBD ∆,∵79BEF BCD S S ∆∆=,∴2279BEF BCDS BE S BC ∆∆==∵1BC =,BE BD =,∴279BD =过点B 作BH AC ⊥于点H ,∵60C ∠=︒,∴BH =16DH =,12CH =当点D 在线段CH 上时,111263CD CH DH =-=-=当点D 在线段CH 的延长线上时,112263CD CH DH =+=+=综上所述,当13x =或23时,79BEF BCD S S ∆∆=.巩固3:在矩形ABCD 中,4AB =,6AD =,点P 是射线DA 上一动点,将三角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P ,三角板两直角边中的一边始终经过点C ,另一直角边交射线BA 于点E .(1)判断EAP ∆与PDC ∆一定相似吗?请证明你的结论;(2)设PD x =,AE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是EAP ∆周长等于PDC ∆周长的2倍?若存在,请求出P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解析:(1)△EAP ∽△PDC①当P 在AD 边上时,如图(1):∵矩形ABCD ,==90D A ∠∠ ,∴1+2=90∠∠据题意=90CPE ∠ ∴3+2=90∠∠ ,∴1=3∠∠,∴△EAP ∽△PDC②当P 在AD 边上时,如图(2):同理可得△EAP ∽△PDC(2)若点P 在边AD 上,据题意:PD x =6PA x =-4DC =AE y =又∵△EAP ∽△PDC ,∴AE PA PD DC =,∴64y x x -=,∴22613442x x y x x -==-+()06x <<若点P 在边DA 延长线上时,据题意PD x =,则6PA x =-,4DC =,AE y =,∵△EAP ∽△PDC ,∴AE PA PD DC =,∴64y x x -=,∴()2664x x y x -=>(3)假如存在这样的点P ,使△EAP 周长等于PDC ∆的2倍①若点P 在边AD 上∵△EAP ∽△PDC ∴():6:4EAP PDC C C x =- ,∴()6:42x -=,∴2x =-不合题意舍去;②若点P 在边DA 延长线上,同理得()6:42x -=,∴14x =综上所述:存在这样的点P 满足题意,此时14PD =巩固4:如图,已知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点(0,4)A -,点(2,0)B -,点(4,0)C .(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坐标;(2)已知点M 在y 轴上,OMB OAB ACB ∠+∠=∠,求点M 的坐标.解析:(1)∵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点(0,4)A -,点(2,0)B -,点(4,0)C ∴44201640c a b c a b c =-⎧⎪-+=⎨⎪++=⎩解得方程组的解为1214a b c ⎧=⎪⎪=-⎨⎪=-⎪⎩∴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42y x x =--顶点为9(1,)2-(2)如图:取OA 的中点,记为点N ∵OA =OC =4,∠AOC =90°∴∠ACB =45°∵点N 是OA 的中点∴ON =2又∵OB =2∴OB =ON又∵∠BON =90°∴∠ONB =45°∴∠ACB =∠ONB∵∠OMB +∠OAB =∠ACB ∠NBA +∠OAB =∠ONB ∴∠OMB =∠NBA1°当点M 在点N 的上方时,记为M 1∵∠BAN =∠M 1AB ,∠NBA =∠OM 1B ,∴△ABN ∽△AM 1B ∴1AN AB AB AM =又∵AN =2,AB =∴110AM =又∵A (0,—4)∴1(0,6)M 2°当点M 在点N 的下方时,记为M 2,点M 1与点M 2关于x 轴对称,∴2(0,6)M -综上所述,点M 的坐标为(0,6)或(0,6)-题型二动点形成的相切问题1.直线和圆相切: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比、勾股定理等来表示圆心到直线距离及半径,建立等量关系2.圆和圆相切:两圆半径和等于圆心距.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勾股定理、三角比、相似等表示相关线段,建立等量关系角度4:直线与圆相切问题例题4:如图,在ABC ∆中,10,12,AB AC BC ===点E F 、分别在边BC AC 、上(点F 不与点A 、C 重合)//EF AB .把ABC ∆沿直线EF 翻折,点C 与点D 重合,设FC x =.(1)求B ∠的余切值;(2)当点D 在ABC ∆的外部时,DE DF 、分别交AB 于M 、N ,若MN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3)(下列所有问题只要直接写出结果即可)以E 为圆心、BE 长为半径的E 与边AC 1没有公共点时,求x 的取值范围.2一个公共点时,求x 的取值范围.3两个公共点时,求x 的取值范围.AE CB FA B D GC EF变式6:已知:矩形ABCD 中,过点B 作BG ⊥AC 交AC 于点E ,分别交射线AD 于F 点、交射线CD 于G 点,BC =6.(1)当点F 为AD 中点时,求AB 的长;(2)联结AG ,设AFG AB x S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x 的值,使以D 为圆心的圆与BC 、BG 都相切?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点F 为AD 中点,且AD =BC =6,∴AF =3∵矩形ABCD 中,∠ABC =90°,BG ⊥AC 于点E ,∴∠ABE +∠EBC =90°,∠AC ∠EBC =90°∴∠ABE =∠ACB ,∴△ABF ∽△BCF ,∴AB AF BC AB =∴AB =23(2)由(1)可得△ABF ∽△BCF ∴AB AF BC AB =∵AB =x ,BC =6∴AF =62x ;同理可得:CG =x36①当F 点在线段AD 上时DG =CG -CD =x x x x 23636-=-∴S ⊿AFG =1236213x x CG AF -=⋅。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专题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专题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专题一、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1、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与A(1,0),B(- 3,0)两点,(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1)中的抛物线交y轴与C点,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QA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Q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1)中的抛物线上的第二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及△PBC的面积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cbxxy++-=2ABC2、如图,抛物线y=12x2+b x-2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且A(-1,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2)判断△ABC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3)点M(m,0)是x轴上一个动点,当CM+DM的值最小时,求m的值;(4)点P为直线BC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问当P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CPB 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的P点坐标及最大面积。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 两点,B点的坐标为(3,0),与y轴交于C(0,-3)点,点P是直线BC下方抛物线上的动点.(1)求这个二次函数表达式;(2)连接PO、PC,并将△POC沿y轴对折,得到四边形POP′C,那么是否存在点P,使得四边形POP′C为菱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PC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和四边形ABPC的最大面积.4、(2015中大附中一模)如图,已知抛物线c bx ax y ++=2过点A (6,0),B (-2,0),C (0,-3).(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H 是该抛物线第四象限的任意一点,求四边形OCHA 的最大面积;(3)若点Q 在y 轴上,点G 为该抛物线的顶点,且∠GQA =45º,求点Q 的坐标.5、(2016•越秀区一模)如图,已知抛物线y=x 2﹣(m +3)x +9的顶点C 在x 轴正半轴上,一次函数y=x +3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与x 、y 轴分别交于D 、E 两点.(1)求m 的值;(2)求A 、B 两点的坐标;(3)当﹣3<x <1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PAB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2倍?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二、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1、已知:如图抛物线a x x y +-=421过点A (0,3),抛物线1y 与抛物线2y 关于y 轴对称,抛物线2y 的对称轴交x 轴于点B ,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点Q 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1y 上的一点。

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动点问题

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动点问题

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
当函数的导数为常数时,函数的图像为
图像下面积的计算
2
直线,与x轴和y轴围成的图形面积与x轴 之间的积分成正比,即面积等于函数导
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下方,面积与反比例
数在定义域上的积分。
函数成正比,可以通过用反比例函数来
计算函数面积。
3
图像上方面积的计算
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方,面积பைடு நூலகம்反比例
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动 点问题
在本次的PPT中,我们将会一起探究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动点问题。了解什 么是一次函数,如何求解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如何计算面积的变化。让我们开 始吧!
什么是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最高次项为1的一类函数。它具有简单的线性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数学 中的基础。
1 定义和性质
将复杂图形分解成若干个简单图形,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然后将它们相加起来。
2
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
掌握特殊图形的计算公式,如扇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应用例题
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一次函数与面积的关系
了解一次函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探究线性函数的图像和面积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图像上求解面积。
1
了解线性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解析式的确定
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来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 实际问题求解
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面积的定义和性质
面积是二维图形所占的空间大小。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是却具有广泛的应用。
面积的定义
通过正方形面积的概念引入面积的定义。
面积的性质
了解面积在几何学中的一些基本性质,比如面积叠 加和面积不变形。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抛物线是函数曲线,出现在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教程中。

它是由x轴和y轴组成的二维坐标系,在抛物线中,x轴及y轴都定义了不同的概念。

在数学求解中,经常会用到抛物线,抛物线可以用来表示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用来研究一些特定的数学问题。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是指在抛物线上,给定抛物线的一个点,要找出一个最大的凸包,且该凸包的面积是最大的。

在实际求解中,这个问题可以看做一个凸优化问题,首先定义一个凸函数,然后对凸函数的极小值解进行求解,最后得到最大的凸包。

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梯度下降法以最小化成本函数,成本函数记作f(x),它是抛物线与给定点之间最大距离的函数。

每次迭代,在遍历整个抛物线函数时,都要选择正确的梯度方向以最小化成本函数,梯度方向由梯度,也就是函数对x求导得到,梯度即函数在当前点的斜率。

按照梯度下降原理,在每次迭代中,都可以使用梯度来预测当前的搜索方向,朝着梯度方向移动,其移动的距离与梯度的大小成正比,当梯度趋于零时,就得到最大的凸包,即答案。

通过梯度下降法求解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可以将复杂的数学模型简单化,使用简单的算法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此外,为了解决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还可以通过利用极坐标系来求解。

极坐标系,也称极模型,是一种描述抛物线的方法。

它使用两个变量,一个是极坐标系中的极距,另一个是极角,用来描述抛物线上每个点的位置。

极距定义为抛物线上某点到原点的距离,极角定义为抛物线上该点到x轴的夹角。

极坐标系在求解抛物线最大面积问题时,可以将原问题转换为极坐标系中的一个优化问题,以极坐标系中的极距为优化变量,最小化极距的平方和,从而获得最大的凸包。

上述的求解方法可以成功解出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如果将其用于抛物线的其他问题,效果也会很好,甚至可以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抛物线研究方法,它将抛物线之间的关系更加可视化,从而使抛物线研究更加清晰和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问题中的面积问题
1.小明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已知买20支铅笔、3块橡皮、2本笔记本需要32元;买39支铅笔、5块橡皮、 3本笔记本需要58元;则小明买5支铅笔、5块橡皮、5本笔记本需要 元。

2.某步行街摆放有若干盆甲、乙、丙三种造型的盆景。

甲种盆景由15朵红花、24朵黄花和25朵紫花搭配而成,乙种盆景由10朵红花和12朵黄花搭配而成,丙咱盆景由10朵红花、18朵黄花和25朵紫花搭配而成。

这些盆景一共用了2900朵红花,3750朵紫花,由黄花一共用了 朵。

3.如图,AC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点O 是AC 的中点,点Q 是AB 上一点,连接CQ ,DP ⊥CQ 于
点E ,交BC 于点P ,连接OP ,OQ ;求证:(1)△BCQ ≌△CDP; (2)OP=OQ.
4.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90°,AD=2,BC=6,AB=3.E 为BC 边上一点,以BE 为边作正方形BEFG ,使正方形BEFG 和梯形ABCD 在BC 的同侧.(1)当正方形的顶点F 恰好落在对角线AC 上时,求BE 的长;
(2)将(1)问中的正方形BEFG 沿BC 向右平移,记平移中的正方形BEFC 为正方形B ′EFG ,当点E 与点C 重合时停止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t ,正方形B ′EFG 的边EF 与AC 交于点M ,连接B ′D ,B ′M ,DM ,设正方形B ′EFG 与△AD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A B C D E O
P Q
5.已知: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边长为2的等边△OAB的顶点B在第一象限,顶点A在x轴
的正半轴上.另一等腰△OCA的顶点C在第四象限,OC=AC,∠C=120°.现有两动点P、Q分别从A、O两点同时出发,点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OC向点C运动,点P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A→O→B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
(1)求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OPQ的面积S与运动的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6.如图,矩形ABCD中,AB=6,BC= 23,点O是AB的中点,点P在AB的延长线上,且BP=3。

一动点E从O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匀速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以原速度沿AO返回;另一动点F从P点发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PA匀速运动,点E、F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以EF为边作等边△EFG,使△EFG和矩形ABCD在射线PA的同侧。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当等边△EFG的边FG恰好经过点C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EFG和矩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