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经济学第4章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个体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 最大化。同时,它关注政治市场的竞争性和民主性,以及政府失灵和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政府在提供 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可能存在的低 效、浪费和滥用权力等问题,为 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出现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自利 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分配和外部性问题等方面出现的无效率和不平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不完全 竞争、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01
02
03
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中强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 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人才素质 和服务水平。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部门人力 资源管理应注重员工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力。
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建立员工绩效 评估机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 行科学评估和反馈,以提高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02 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
施。
建立政策调整和修正机制
03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确保政策的持续
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研究
案例一:某城市垃圾处理政策制定过程
背景
某城市面临垃圾处理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 策。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居民等各 方参与者通过博弈、协商等方式,争取自身利益最 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 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 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 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 (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 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 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 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熊彼特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关系。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
学》教科书第16版中认为:“约瑟夫·熊彼特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开创了 公共选择理论。”
8
熊彼特之所以被冠以“公共选择理论的开 创者”,是因为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 民主》一书中对民主的方式、民主与政治制度 的兼容性、民主政治成功的条件等问题进行过 探讨。这些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 问题。
14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rik Lindahl)提出 了公共物品理论。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 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赛尔的自愿交易
学说,认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同私人物品的生产
一样,都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易各自获益的行动 的结果。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
(Pantaleoni)、德·维蒂(De Viti)、德·马尔
伯格森(A.Bergson)发表《福利经济学 某些方面的重新系统论述》一文,提出用一个 多元函数来表示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函 数表述为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1951年阿罗(K.J.Arrow)出版《社会选择 和个人价值》一书(1963年又出了修订版), 试图在任何条件下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
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 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 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 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 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它将个人的决策模型应用于政府机构,以探讨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和群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行为不仅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集体行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投票、游说等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决策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效率指的是政府是否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决策,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决策效果不佳。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市场约束来提高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正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平等对待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偏袒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
合理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来制定决策,避免偏见和不合理性。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它强调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基础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制度设计的原则,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
该理论着重考虑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一、定义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
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
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
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个体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公共政策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政治行为上的应用。
主要假设:政治行动主体就像经济行动主体一样,为了利益(满意度)最大化而理性行动,它认为政治行动主体唯一重要的是个体。
布坎南:在行为能力内,人们被认为是理性利益最大化者。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假设个体政治行动主体在选择可以满足他们最大利益的行动过程中被利己主义所支配。
公共选择理论中关于投票者,政党,政治家和官僚主义者的概念,导致了这样的结论,即投票者从政府寻求更多的计划,条件仅仅是他们愿意缴税,而考虑到他们自己在权力,威望和声望方面的私利,政治学家,政党和官僚主义者愿意支持这些计划。
其结果是,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的程度持续提高,通常的形式是“政治-----交易循环”。
也就是说,民主政府以永久的选举战争的形式运作,他们所采取的决策的类型依靠选举周期的时间安排而变化,受欢迎的政策在选举之前做出,不受欢迎的政策在选举之后做出。
在市场中促进公共利益的效用最大化机制,在政治舞台上采用了一种断然有害的形式。
这促使公共选择理论家拒绝了大部分来自其他经济学家的对政府行为持比较乐观看法的政策分析和规则。
他们趋向于争论,政府干预社会事物应当受到限制:通过在(所有权)比较弱或者还没有出现的地方,加强和建立所有权来弥补市场的不足,这样市场的力量便能够起作用,并以对整个社会有益的方式配置资源。
理论中存在的漏洞:1.这个理论是一种简化,这种简化并不符合现实经验。
之所以采取许多政治行为,是由于象征性或形式主义的原因,把他们看作是定向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导向“行为,则是低估了围绕着政策制定的政治复杂性。
2.由于所描述的主题过于简化,该理论缺乏预言的能力。
它的预言,即由于民主政治的竞争性动力,政府职能将不可动摇的增加,缺乏实践的证明。
3.又是与其不完善的经验维度相关,这一理论把政党政治想象为好像永远是两个政党的竞赛一样,因此,允许投票者在两个明显确定的可供选择的对象之间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正式发端于1957年 创办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布坎南则推崇维克塞尔为理论的 最早的先驱者。
公共选择理论总的来说是经济分 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第二节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桥梁 一.政治学与经济学
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交易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 政治领域的重要命题是交易。
一.投票和社会偏好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 设投票是由那些其福利受到结果影 响的人们进行的。 公共选择的目的被区分为两类:
提高社会福利 进行再分配 民众通过投票行为表达自己的偏好, 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 为社会偏好。
投票行为的局限性:
1.投票行为所显示的个人偏好信息是不完全的
2.人们在投票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偏好 (1)隐瞒偏好 (2)策略性投票 (3)无意参与投票 (4)偏好强度差异
二.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在公共选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通过与立法机关的联系 通过与行政机关的联系
三.利益集团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
相容性的利益集团所追求的集体物品的 收益的特性:一个人对收益的获得并不 损害其他人对收益的获得。
在排他性利益集团中,集体物品的收益 总量是固定的,个人对收益的获得比例 会影响到其他人对收益获得的比例。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进行选择。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1. 个体理性: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2. 信息不完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个体的信息和意愿,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观察作出判断。
3. 利益多元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多种多样,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1. 投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投票行为来分析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
根据投票结果,可以揭示不同个体的利益和意愿,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 制度设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可以促使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减少腐败行为。
3. 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成本和效益,以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1. 解释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政治决策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公共事务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 提高政策效果: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效益和成本的权衡,鼓励制定高效的政策。
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利益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
3. 预测政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公共政策的结果。
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财政学 第六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选择中的⾮市场决策私⼈决策是消费者根据⾃⼰的偏好和收⼊状况,按市场程序⽤货币选票决定⾃⼰所需要的私⼈物品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的前提经纪⼈假设⼈都是理性的利⼰主义者,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身利益最⼤化。
公共选择讨将⼈群分为穷⼈、中产阶层和富⼈三个主要群体富⼈⽐中产阶层和穷⼈较偏好较⾼的公共品开⽀P富⼈> P中产> P穷⼈个⼈公共品偏好的显示难题第⼀,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居⺠会斟酌表露⾃⼰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
⼈⼈都想成为“免费搭⻋者”,⽽政府没有⾜够的信息甄别机制第⼆,公共物品供给中不存在⼀个类似私⼈品供给中的价格机制来显示个⼈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临偏好加总难题三⽅收益分析获胜⽅:所偏好的⽅案获胜⽽获得的收益,⼤于其为防⽌所偏好的⽅案失败所⽀付的保险费⽤失败⽅:所偏好的⽅案失败⽽获得保险赔偿,⼤于其为防⽌所偏好的⽅案失如果A不投票,S提案获胜,B得到40单位收益,C损失20单位收益,净收益为20单位,A 承担该成本对于投票⼈⽽⾔,如果该项公共物品给他带来边际收益⼤于或等于他所承担的成本,那么他投赞同票是合理的。
MBi是投票个体对公共物品给他本身带来的边际收益的主观评价,摊。
在A 、B之间投票,A胜出;在A 、C之间投票,C胜出;在B 、C之间投票,B胜出,胜出的⽐例都是2:1。
议案A 、B 、C 陷⼊循环状态⼀⽅⾯:第⼀种选择在A/B之间进⾏,A胜出,为最终的选择。
另⼀⽅⾯:第⼀种选择在B与C之间进⾏,胜者是较,A最终胜出。
投票悖论的产⽣原因:丙具有多峰偏好。
解决办法:改多峰为单单峰偏好是指个⼈在⼀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中的⼀个议案偏好程度最⾼,对其他议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议案的偏好程度。
意味着⼈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个。
中间投票⼈定理中间投票⼈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偏好序列中间的选⺠。
不⼀定是中产阶级。
投票交易:即互投赞同票投票交易:是指在简单多数规则下,获胜的多数⼈受益价值的总和可能低于少数⼈的成本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作者:杜晓中国政治学 2003-10-13
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是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
这一学派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
1.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浪费等后果,国家干预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放任。
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在这股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应运而生。
2.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转向对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研究。
在这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注重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使经济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实际。
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经济学者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方法论,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对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
"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
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与自己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
在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的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
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
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
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
给,另一方面导致公共物品的实际成本过高,结果便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种结果正是"政府失败"的体现。
三.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政治存在的弊端,重新提出的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为解决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后遗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用公民自由进出的"俱乐部"模式来取代福利国家,克服公共支出膨胀所造成的浪费和官僚主义都有积极意义。
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以布坎南等人为主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带入到对政治学问题的研究中,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但是,以布坎南等人为主的公共选择学派过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反对政府干预,要求多发挥市场作用,但市场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失灵后,西方各国虽然大幅度削减公共支出,减少社会福利,但政府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就是一个明证。
四.乡村选举中的公共理论分析
在中国当下,农村的村民自治、乡村选举搞得红红活活,与红红活活的局面不协调的是很多村民对选举不感兴趣,或者是选举出现一些"官选""贿选""霸选""族选"等现象。
下面将从公共选择方面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村民倘若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身处多元权力结构的农民,在乡村政治市场的投票过程中处于经济人的地位。
在参加乡村社会官方代理人的选举中,作为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村民的心理预期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个体身份的追求目标。
即追求个体利益在投票中的最大化。
这里包括私交、性格等;另一个是团体利益最大化,它包括宗族、阶层、利益共同体等。
作为投票者的村民的个人决策,就是在给定的选举规则与程序下,依照自己对利益的理解从候选人(侯选方案)中,选择最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程度的方案。
然而,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集体选择的效果。
信息的不完备性和非稳定性。
在乡村社会的选举投票中,投票者通常对候选人的个人情况如实际能力、品德修养等不甚了解。
而要全面获取这些"信息"往往需要成本较大的信息收集,这些成本是由选民不折不扣地个人承担。
而由于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选举收益的公共性,村民对信息成本的回报持怀疑态度,而往往基于一种"合乎理性的无知"尽量减少信息成本的支付。
信息的缺乏与不真实导致村民在投票时缺乏了解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选举结果的公共性。
在集体选举过程中,当选者提供的服务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其造成的损失一般而言对投票者的影响是间接的。
即使选举不当,所造成的损失由大家共同承担,对个体的影响不大。
这导致作为投票者的村民在选举过程中缺乏慎重严谨之心。
由于集体收益具有公共性,即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
基于这个原因,一些村民在选举投票中兴趣不高。
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乡村选举中,实行的是多票制。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最终的集体选择方案具有内在强制性,它体现的是参与者中多数派的利益,属于少数派的选民的利益则得不到体现,这使得这些少数选民在以后的投票选举中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在选举中投票的人日渐减少。
总之,乡村市场的三个要素使得:一方面投票者充分了解候选人的信息成本很高
且有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投票者个人选择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它可能最终与多数选民的选择不一致而遭否决,加之集体选择的结果具有公共性,使得村民对选举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而当大多数选民都抱有如此态度,便会产生一个危险的倾向:选举结果为利益集团或势力集团所操纵,产生一些"贿选"、"霸选"、"官选"、"族选"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