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83466

合集下载

总复习第17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总复习第17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总复习第17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与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如何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新课学习(1)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进行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如何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

5. 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的策略:(1)画图(2)列表(3)猜想与尝试(4)从特例开始寻找(5)转化问题2. 选择合适的策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解决。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策略进行解决,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与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继续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和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工具,如纸、笔、剪刀、胶水等;3.教学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和问题,以便进行教学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自主探究(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2)小华有10个苹果,小明有8个苹果,小刚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拥有多少个苹果?(3)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2倍,小红比小明小3岁,求小明和小红的年龄。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以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尝试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运用了哪些策略?(2)这些策略在解决问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如何将所学策略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1)画图表示:将问题用图形表示,直观地看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2)列表表示:将问题中的信息整理成表格,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3)列式计算:运用数学公式、法则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4)转换问题:将问题转换为已知的数学问题,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5)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实践应用(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

(2)小王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5元,他一共花费了多少元?(3)小丽的年龄是小强的3倍,小强比小丽小4岁,求小强和小丽的年龄。

学生完成后,相互检查,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方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方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方式:XXX教学科目: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单元: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掌握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4.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5分钟)活动一:数学竞赛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简单的数学竞赛,哪个小组先答对多少题目就是优胜者。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数学思维的状态,并且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

活动二:思维导图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本单元要学的内容,并向学生们展示如何通过思维导图记录和组织自己的思路。

在导图的过程中,将提醒学生们从已知信息出发,了解问题,再尝试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讲授(15分钟)教师将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策略为主线,向学生们讲解问题解决方法并进行交互式讲解。

通过讲策略引入问题,并将策略和应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巩固练习(20分钟)活动一: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课堂上所讲授的策略,每组成员交换思想和意见,切实学会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活动二:数学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们自主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与交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们可通过模拟游戏的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交流分享(15分钟)活动一:小组展示学生的小组向大家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共性,学习彼此的经验,并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活动二:策略总结让学生们总结这个单元所学的策略,并从中挖掘出一些数学中的基本问题,再回到策略上,探究如何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以此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作业任务(10分钟)要求学生们对所发现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从而提高学生们在解决问题中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课堂结束(5分钟)课堂总结,鼓励学生们学会总结所学的内容,获得自信,拓展思维方式,在未来角逐中取胜。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学设计)-2023-2024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的一节示范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会从问题本身出发,通过分析问题的特点和已知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案:小丽吃了3天后还剩下21块巧克力。
4. 题目:小强有8个足球,他卖掉了2个足球,还剩下多少个足球?
答案:小强还剩下6个足球。
5. 题目:小芳有18个橘子,她给了小明9个橘子,还剩下多少个橘子?
答案:小芳还剩下9个橘子。
十.板书设计
② 关键词:问题、分析、策略。
③ 趣味性:用图片或简笔画展示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小明买书包、小华分苹果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多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案例。

2.学生准备: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准备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8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元减3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50元,请问小明是怎么买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如:学校买了20盆花,其中12盆是红花,8盆是黄花,请问红花和黄花各有多少盆?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分析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分析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分析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练习法
3.提问法
三、教学内容:
1.问题的本质
2.问题的分析方法
3.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道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并询问学生如何解决该问题。

2.引入新知
教师讲解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存在的问题,清楚问题的定义、范围和限制,找出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3.培养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师分别介绍抽象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和比较思维等分析问题的方法,归纳出适用于该问题的思考方法。

4.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前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分别讲解:举例法、数学模型法、归纳法、分析法、探究法、反序思考法、特例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练习
1.学生独自解决若干道题目,师生共同讨论。

2.教师提供一道开放式问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列举可
能的解决方案。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讲解和练习的训练,解决更多的问题。

六、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能力。

2.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表现的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带领学生认识困难,敢于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带领学生认识困难,敢于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带领学生认识困难,敢于尝试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认识困难:激发求知欲2.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规律、画图求解、列方程、分类讨论等3.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2)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2.授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活动,并进行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步骤1.认识困难:激发求知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困难,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小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过的困难,然后带着学生回忆自己如何突破困难的情况。

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学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规律法、画图求解、列方程、分类讨论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掌握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

3.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解题,并在过程中灵活运用解题策略。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安排。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策略,先抓住问题重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知识点:
1.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3.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4.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提高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例1:40个同学分成了两组做游戏,如果从第一组调4人到第二组,那么两组的人数就相等了。

原来的两组各有多少人?
根据题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1,是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现在两组各有多少人;二是从现在两组各有的人数,倒过来推算出原来两组各有多少人?
【完全解答】
40=
÷(个)
2
20
20+4=24(个)Λ
Λ第一组
20-4=16(个)Λ
Λ第二组
答:原来的第一组有24人,第二组有16人。

举一反三:
1:小红和小明共有16张邮票,如果小红给小明2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
2:甲乙丙三堆黄沙共72吨,如果甲堆,乙堆各给6吨给丙堆,三堆就同样重了,原来的甲乙丙各有黄沙多少吨?
例2:车上原来有一些乘客,到和平桥站下去了12人,到十字街站又上来了17人,现在车上共有52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思路:现在车上共有52人--->十字街站没有上来17人—>和平桥站没有下去12人——>原来有多少人?
【完全解答】
52-17+12=47人。

答:车上原有47人。

举一反三:
1.三(7)班图书角有一些书,先被同学们借出了8本,后来又被借出了26本,这时还剩24本,图书角原来多少本书?
2.商场有一些电视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还剩200台,商场原有电视机多少台?
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知识点1: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替换
例1: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用去120元,已知一把椅子的价钱是1,求每把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一张桌子的
2
1,可以把1张桌子的价方法一:根据1把椅子的价钱是一张桌子的
2
钱替换成2把椅子的价钱,如果120元全部买椅子,可以买(2+4)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20÷6=20(元),每张桌子的价钱是20⨯2=40(元)
1,可以把4把椅子的钱方法二:根据1把椅子的价钱是1张桌子的
2
替换成2把桌子的价钱,如果120元全部买桌子,可以买(1+2)把,每张椅子的价钱是120÷3=40(元),每把椅子的价钱是402
÷=20(元)思路:根据一把椅子和一把桌子的价钱关系进行替换,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替换,总量没有变。

【完全解答】
解法一:120÷(1⨯2+4)=120÷6=20(元)
20⨯2=40(元)
解法二:120÷(4÷2+1)=120÷3=40(元)
40÷2=20(元)
答:每张桌子40元,每张椅子20元。

举一反三:
1.1只大箱和9只小箱共装鞋72双,1只小箱装的双数是1只大箱的1,每只大箱和每只小箱各装多少双鞋?
3
2.1枝铅笔和6块橡皮共7.2元,铅笔的单价是橡皮的2倍,铅笔和橡皮单价各是多少?
知识点2: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的替换
例1:23个同学去划船,他们租了3条大船和4条小船(没有空位),
已知每条大船比小船多坐3人,每条大船和每条小船可各坐多少人?方法一:把3条大船替换3条小船,根据每条大船比每条小船多坐3人,可知现在7条小船就不能坐下23人了,比原来少坐3⨯3=9(人),现在一共可以坐23-9=14人,每条小船坐的人数就是14÷7=2(人),每条大船坐的人数就是2+3=5(人)。

方法二:把4条小船替换4条大船,根据每条大船比每条小船多坐3人,可知现在7条大船要比原来多坐3⨯4=12(人)才能坐满,现在一共可以坐23+12=35(人),每条大船坐的人数就是35÷7=5(人),每条小船坐的人数就是5-3=2(人)。

相差关系的替换,总量发生了变化。

【完全解答】
解法一:(23-3⨯3)÷(3+4)
=14÷7=2(人)
2+3=5(人)
解法二:(23+3⨯4)÷(3+4)
=35÷7=5(人)
5-3=2(人)
答:每条大船可坐5人,每条小船可作2人。

举一反三:
例1:22人住旅馆,租了2个大房间和4个小房间(无空床位),已知每个大房间比每个小房间多住2人,每个大房间和每个小房间各住多少人?
例2:学校买5套单人课桌共用去430元,已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14元,每张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三: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例1:全班45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2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2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方法一:假设这12只船都是大船,一共可以坐60人,60人比45人多15人,这是因为一只小船被当做了大船,一只小船当做大船会多座3人,一共多出15人,给其中5条船每条划出了3人,正好坐45人,也就是把5只小船当做了大船,所以有5只小船,7只大船。

方法二:同样的方法,假设这12只船都是小船,一共可坐24人,24人与45人比,少了21人,这是因为大船被当成了小船。

一只大船当成小船会少坐3人,一共少21人,21÷3=7(只)也就把7只大船当成了小船,所以有7只大船,5只小船。

方法三:假设大船和小船各一半,再根据总人数的多少进行调整。

大船和小船各6只,一共可坐42人,42人比45人少了3人,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3人,说明1只大船被当成了小船,所以有7只大船,5只小船。

解法一:假设12只都是大船。

(12⨯5-45)÷(5-2)=5(只)
12-5=7(只)
解法二:假设12只都是小船。

(45-12⨯2)÷(5-2)
=21÷3=7(只)
答:租用的大船是7只,租用的小船是5只。

例1:1元和5角的硬币共10枚,共7元,1元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例2:鸡和兔一共有5只,共有16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四.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知识点1:形的转化
例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66m
10m
例1:计算右下图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

例2:计算右下图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2:量的转化
例1:有10个代表队参加篮球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个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
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产生冠军,就是最后只剩下1支球队,也就是要淘汰9支球队,所以要比赛10-1=9(场) 举一反三;
例1:有20只排球队参加比赛,比赛场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知识点3: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例1:公园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
3
,柳树和杨树共40课,杨树,柳树各有多少棵?
就可以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做了、。

解答:155
33
40=+⨯
(棵) 255
35
40=+⨯
(棵) 答:杨树是25棵,柳树15棵。

举一反三:
例1:白兔和黑图共有33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6
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例2:公园里柳树和杨树的棵树之比是5:3,柳树有40棵,杨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4: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例1:男生有40人,男生的43和女生的6
5相等,女生有多少人?
已知男生的43和女生的6
5相等,可以把这个条件转化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之比是:9:104
3
:65=,再解答。

40÷10⨯9=36(人)。

答:女生有36人。

举一反三:
例1:甲数80,甲数的21和乙数的43
相等,乙数是多少?
例2:鸡有12只,鸭的31和鸡的4
1
一样多,鸭有多少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