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插花花艺发展简史
第三节插花艺术发展史

(清)丁亮先
四季花蓝
春
(清)丁亮先
四季花蓝
夏
(清)丁亮先 四季花蓝 秋
(清)丁亮先 四季花蓝 冬
⑨现代(1911-)
1987年4月,在北京农展馆召开了第一届花卉博览
会,并举办了全国插花展览。
1990年5月19日,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在北京成立。 同时举办了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展览。 2001年9月28日正式成立中国花卉协会零售业分会 (简称CFR)。
“扬州石榴花,摘插双襟中”、“金盘衬红琼”。
当时文人、道士、佛家都有插花的嗜好。
东汉墓壁画 六枝红花
汉代陶盆
北周观音像
③隋唐五代的昌盛期(581-907) 公元581-907年插花艺术黄金时代。当时每年 6.25定位“华朝”,即百花的生日。白居易《买 花》:帝城春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 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 浅浅五束素。……家家习为常,人人迷不误。 宫廷举行牡丹插花盛会,程序严格,排场豪华 罗虬《花九锡》。 唐朝插花提倡“花画合一”讲究赏花以诗乐和 鸣,追求多层次的雅趣和艺术化的生活。在唐朝插 花随着文化、宗教等交流传入日本。
心象花盛行于元代,借花明志、借花消愁或表达
个人的思想感情。花材随意性颇大,诸如竹、桂、
莲、佛手、灵芝等富有象征性或具神韵者皆可入
选。
造型不固定,但多以直立或瓶插为主,以简洁、
线条活泼居多,创作浪漫,不受拘束。
自由花乃典型的文人插花,如果说心象花具有禅
意,则自由花更能表现文人的个性。
自由花花型虽无定型,自由发挥但布局却讲求章 法,合符比例,注重俯仰高下,疏密斜正,不繁 不瘦,有如画苑布臵,追求自然神韵,起把紧密, 以显生机。
第二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教案3.4.5(1-113)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当时已将花枝作为朋友 间的馈赠礼品。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昌盛期(A、D581-960)
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昌盛时期,当时可谓君
王提倡、文士雅尚、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赏花 爱花,争奇斗艳的盛况,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订 为“花朝”,视为百花诞生日。
•唐代文人爱花的狂热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可见
第二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一节 插花艺术的起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插花艺术的兴起源于人类的爱美之心,这从人类始 祖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便可得到认证。据说当亚当和夏娃被蛇所骗偷食禁 果被上帝贬为人间夫妻时,其餐桌上的果盘里就有了番红花作装饰。在以 后的人间生活中,他们对一丝不挂有了羞耻之心,于是摘取树叶遮蔽身体, 并在叶上加花作装饰。人类进入农耕时代,深知树木花草之美,采回戴在 身上,或插入发髻,还将花卉作纹样绘于陶器上,进而将花枝插于器皿美 化居住场所,用花环、花枝赠与心慕之人及供奉神灵。这些原始的用花形 式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逐渐形成插花艺术。 目前关于插花艺术起源的论述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来 说,另一方面是从插花艺术的发源地来说。
公元前 2500年前,埃及人就用蓝睡莲插入碗、瓶中,装 饰餐桌。 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文物的证据是 无可否认的。
此外,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对西欧 的建筑和艺术风格极有影响,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 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 样对称、均衡和重量感,可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到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 由于唐代的繁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多以金碧辉
煌为美,以象征大唐民族的富贵典丽。牡丹精神 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爱,称为牡丹精神。
东方插花发展史

东方插花发展史东方式插花注重线条,追求自然典雅。
主要有中国式的和中国式传入日本后所形成的日本式插花。
以下我们以日本式插花为例来介绍。
1、日本式插花的起源西元六世纪时,推古天皇派特使(相当与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国做文化交流亲善访问,他回日本时带了很多中国的字画、雕刻、文学、戏剧还有园艺及供佛的瓶花等。
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顶法寺,日本第一个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
从此日本有了插花学校的兴起。
名称叫做“池坊”,乃源于池旁之意。
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现在的负责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专永先生。
日本历来是汉文化东渐的温床,中国的插花艺术经日本的谴唐使带回国内,在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插花艺术的热潮。
日本人将中国的插花艺术融汇吸收,并创造了日本风格的"花道"。
日本的插花注重形式,较为严谨,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少的流派。
2、日本式插花的特点日本式的插花,虽然传自中国,但这种艺术在日本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花道。
日本花道发展蓬勃、流派特别多,且各具特色。
日本式插花的造型原则上以三主枝为骨干而构成的,最长的花枝为第一枝,次长的花枝为第二枝,最短的花枝为第三枝。
三主枝高低不一,分别作用于上段,下段和中段然后加上装饰的枝梢,达到造型上的立体化。
由于三主枝在表现插花形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又称为“役枝”,并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天地人在构成花型上也发挥了定位作用。
上段役枝的位置在“天”,下段的役枝的位置在“地”,而中段役枝位置则在“人”。
这种以天地人三线条构成的花型,称为“三线形式的插花”或“三角形式的插花”。
由三役枝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就把插花的造型分为真、行、草三种。
“真”取立姿形态,表示端正静肃的美感;“草”取潦草形态,表示自由奔放的美感;“行”取“真”与“草”的中间形态,表示宽舒快畅的美感。
概括而论,日本式插花以象征天地人的三役枝构成基本花型,并以真行草三方面求取花型的变化。
日本花道发展简史

日本花道发展简史日本花道发展简史----《日本文化大讲堂》日本文化之花道人们把花采来插在花瓶和壶中,或置于水盘及其他各种花器中,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呈现出艺术的美。
看起来这好像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实际上它有着一定的格式和技法,而且这一格式和技法是经过几百年漫长的岁月发展变化才逐步确定下来的,从而形成所谓的花道。
日本的花道起源于日本人对自然的爱和对神佛的敬仰,同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宋,元,明时代的瓷器绘画,以及著名文人袁宏道的《瓶史》,张谦德的《瓶花谱》等,都曾在日本花道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花道又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自由花”和“现代化”。
花道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民艺术”。
现在,日本花道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光是知名的流派就有两千多个。
各个流派每年都要在各大百货商店和各种会场举办各式各样大型花展,日本人民通过插花这种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
通过它,人们不仅能欣赏享受到自然和人类的创造力相结合而产生的特殊的艺术之美,还能从中吸取到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它将生活变成了一种艺术,也将艺术变成了生活。
立花花道形成之初,被称之为“立花”。
意思是指花笔直地向上伸长,显示花和树一样,都是迎接神的地方。
这样的意识,源于古代日本的民间信仰和常绿树交织而成的一种文化。
由于神住在高的地方,所以被用来供神的花和树也必须高高地笔直地立着,只有这样才能被认为是迎接神的姿态。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传到日本后,人们将花供于佛前,意味着将原先献给神的花改献给了佛,供花的对象和意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立花通过以京都六角堂顶法寺池坊的掌门人为代表的立花师们的努力逐渐繁荣起来,其中池坊专应的《专应口传》,池坊专荣的真形草花形理论,都对立花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到了二代池坊专好时期,确立了立花的样式,立华得到了发扬光大。
自由花当时立花盛行的同时,茶道也流行起来。
日本花道的起源及发展状况如何?

日本花道的起源及发展状况如何?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最初由隋唐时代佛前供花随佛教一起传入日本。
公元593年日本推古天皇册圣德(用明天皇之子)为皇太子摄政,指导政治及文化。
自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任遣隋使节之后,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不断地将中国的礼仪、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用的青铜花瓶、祭坛器皿等带回到日本。
小野妹子完成使节任务后,皈依佛教,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寺院内的池坊(据传池为六角堂内太子沐浴过的水池,坊即太子住过的房,故称池坊),从此致力于佛道修养,将中国佛前供花的精髓与日本的习俗相结合,确定了祭祀插花的最初模式。
因此,池坊成为日本插花的发源地,小野妹子为其始祖。
日本插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以寺庙祭坛插花为主导,仅在僧侣中流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花型严谨而对称。
直至14世纪,足利义满将军十分爱慕中国文化,举力、”花御会”(插花比赛),又仿效中国的七餐供陈之习俗,兴起了“七瓶花赛会”,深得将军、贵族们的喜爱,视为一项娱乐消遣活动,一时在宫廷中盛行。
从此,插花便逐渐脱离宗教色彩,步入宫廷、武士、贵族之家,由供花变成赏花,作为庆典和装饰的艺术品。
花型虽无前期严谨、苦涩的祭祀味,但仍十分复杂与规范化,重视构图美,又崇尚自然,常以7~9枝花材构图,并用常绿枝叶相配,这便是早期的“立华”形式。
15〜16世纪以后,日本插花广泛普及,插花技艺得到长足发展,艺术风格有较大变化,除了“立华”花型的完善之外,还派生出“生花”花型,由于其多以3枝花材构图,作品简洁优雅,故很快得以发展和普及。
以后插花在日本形成了一定体系,建立了插花理论,著作也相继问世,新的插花流派多有产生。
17世纪末,《瓶史》传入日本,并发扬光大,为此专门创立了"宏道流",以后又有“盛花"、"自由花”等花型,插花在民间普及、盛行,成为一种教养必备的常识。
造型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更趋向自由构思。
随着国际战祸不断,日本花道也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日本花道史上的两次低潮,各流派纷纷解体,花道无人问津。
1.3日本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三节 日本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一章 插花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日本花道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于中国,隋唐时随佛教一起传入日本。演化成花道。 14 世纪, “花御会”( 插花比赛)—— “立华”形式。 15 ~16 世纪后, “立华”完善——“生花”。三主 枝——天、地、人之宇宙。
第一章 插花设计的基本理论
池坊花道会——“立华”、“生花”、“生花”新风体。 1889 年在东京成立了插花艺 术学院。 小原流——“盛花” 草月流——“不要模仿现有物体, 要表现自我感觉”。
“花是具体的, 花道是抽象的”
在东京设立插花艺术学院。
第一章 插花设计的基本理论
二、 日本花道的主要流派
未生流——崇尚自然。分为 古典式和现代式两种。 远洲流——五根花枝, 作为阴阳五行和天地人三方的 思想及仁义礼智 信的象征。 桂古流插花——倡导天圆地方之说。
一、日本花道的形成和发展
1673 年, 日本插花刊物《替花秘书》首次出现“花道” 一词。 17 世纪末《瓶史》传入日本,创立了“宏道流”。 19 世纪中明治维新使日本花道陷于低潮,公元1887 年 前后, 才再次复兴。
第一章 插花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日本花道的形成和发展
20 世纪日本插花变革时期, “小原流”——“盛花”——“自由花”。 二战后,日本插花传到西方, 对东西方插花交流和融合起 到巨大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章 插花设计的基本理论
二、 日本花道的主要流派
池坊流(最大)、小原流、草月流,是日本花道 的三大主要流派。 还有御室流、未生流、嵯峨御流、松风流、古流、 宏道流、远洲流、正风远洲流、松月堂古流、桂 古流、佳生流、创美派、松涛派、龙生派、安达
探究中日两国插花文化的异同以及对女性教育的影响

探究中日两国插花文化的异同以及对女性教育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插花文化在中国,插花始于古代,被称为“插花艺术”。
插花的原始形式是将花卉摆放在花瓶中,后来慢慢演变成将花卉插入花瓶,形成了更加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插花不仅是一种艺术,在历史上还被视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贵族们经常在宫廷中进行插花活动。
而日本的插花文化则起源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被视为一种修行和礼仪。
日本的插花注重自然、简约和平衡的美感,通过插花,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美好。
插花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茶道、庭院设计以及庆典活动中,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中日两国的插花文化虽然在起源和发展历史上有所差异,但都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美的追求。
插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使之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强调中日两国插花文化的重要性插花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对花卉的巧妙搭配和摆放,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美的追求。
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插花传统,这种文化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插花文化在中日两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通过插花,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感悟到生命的深刻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中日两国的插花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在当代社会中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命。
2. 正文2.1 插花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插花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插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常常出现在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中。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插花已经成为贵族妇女的日常活动之一,且在春秋战国时期更加盛行。
在唐宋时期,插花逐渐风靡于庶民之中,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插花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许多文人墨客也将插花作为诗词题材,赋予插花更深的文学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插花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试论日本花道

试论日本花道摘要: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花道是日本的一种室内装饰艺术,讲究艺术造型,最完美的造型为三角形,即造型分为三面,各自代表天、地、人,最高的一枝象征天,最低的一枝象征地,中间的一枝象征人,表示圆满如意。
这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
关键词:插花、池坊、花、日本花道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上了日语二学位的课程,使我了解了一些日本的特色文化,日本好多文化都是从我国传过去的,这使得我对日本文化开始有好奇心,想知道在某一文化中国与日本的区别。
我对其中日本花道更感兴趣,想深入了解,想着以后有时间有机会了也自己试着插一插花,能装饰家,让人有温馨的感觉。
于是通过一些书籍及上网查了更多的关于日本花道的知识,加上自己在课上所了解的整理下来,学习学习,还可以留着以后用。
并且简单的发表一下自己对花道的认识与体会。
正文一、花道历史简介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
因此,日本花道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
其次花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
花道还是一种技艺,可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
最后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
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
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璞归真的氛围。
1日本插花简史日本插花界人士认为:日本花道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佛前供花——寺庙插花——宫廷插花——民间插花——现代插花几个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插花花艺发展简史
日本插花,是日本的一个古老的技术,流传了几百年,现在已经形成一门学问了。
引言
日本的花道以池坊流历史较为悠久,具有五百多年的。
其发源地据说为圣德太子下命建造的六角堂。
圣德太子在飞鸟时代(自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担任推古天皇的摄政,指导政治及文化。
太子派小野妹子到中国(隋)建立邦交.努力传入大陆文化,而尽力于佛教的兴隆。
作为遣隋使节的小野妹子,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插花。
回到后,他自称专务.住在六角堂·池坊,积极传播.很快把中国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了池坊流华道。
池坊插花的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
介绍
池坊自小野妹子之后,人才辈出。
如十五世纪中期的池坊专庆.当时为了欣赏其优美的,群众大批云集而至。
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完成了立华样式,从立华产生出生花、盛花以及投入等样式。
立华通常以七个或九个主枝构成.名称为真、正真、副、讳、见越、控、流、胴、前置。
到十六世纪出了建立插花理论的池坊专应、专荣、专好。
接着在十七世纪出了第二代池坊专好。
其后在十九初期,出现池坊专定。
池坊插花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五世。
中国文人插花对日本插花影响也很大。
特别是明朝的《瓶史》一书传到日本.许多人揣摩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很多插花流派.小原流也是其个的一个。
同时,日本插花对艺术的内在思想采用中国儒家思想。
例如,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之宇宙。
又如,创办于明治时代的未生流.崇尚自然,富于写实手法.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
草月流插花是日本近代新兴的插花流派.注重造型艺术.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力,具有独创.是日本新潮流的代表。
日本插花的流派众多,号称有三干流之多。
总之,不论是中国插花、日本插花.都属东方插花的范畴.它是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
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其后,结合日本的固有文化得到深入而持久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插花艺术形式――花道,与书道、剑道、棋道、茶道等并称。
远在日本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到7世纪初期),圣德太子任推古天皇的摄政,处理国家大事。
推古二年,天皇下诏发展佛教,派遣使臣小野妹子,三度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中国插花艺术也就在这时以佛前供花的形式传入日本。
小野妹子是敏达天皇的后裔,推古天皇的臣子,与圣德太子(用明天皇的王子)有“御从弟”的关系。
他在推古15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3年)奉命使隋,次年6月回国,其后又两度来中国。
当时隋唐已经盛行瓶花
和盘花,他把在中国所见到的隋唐礼仪、佛前供花和供花用的青铜花瓶和祭坛器皿等带回日本,从此,中国插花艺术便传到了日本。
用明天皇2年(公元587年)建六角堂,小野妹子皈依佛教,自称专务,吸收中国佛前供花的精华,结合日本的文化和习俗,制定了祭坛供花时花材配置的规范,开创了日本插花的先河。
这时的佛前供花是颇为简单的,不过是把山野间开放的花枝,插到瓶里而己。
在六角堂旁边有一池塘,圣德太子喜欢到此沐浴,小野就在塘畔建房居住,传授供花,据称这就是“池坊流”的起源。
“池坊流”的门人为说明流派历史之悠久,也乐以小野为宗祖。
而月溪和尚为池坊专好著《百瓶华》所作的序文中,却称“池坊”的原祖是池坊专庆(生于15世纪),当是可信的。
池坊华道会第45代华宗匠池坊专永称池坊流是日本插花的本源,“池坊的历史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
500年前插花始于池坊。
”明确地证实了前述说法的正确性。
但是中国插花在隋唐时,由小野妹子使华而传入日本的史实却是确凿的。
日本插花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文化和插花艺术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
日本个别花道家却说日本插花没有受中国的影响,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此后,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日本的使节来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入。
如中国在宋代有赏花、盆栽和斗花的习俗,日本在平安后期(12世纪),也有“花赛”、“庭栽花赛”和“斗草”等活动。
这对插花逐渐提高艺术品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仍是佛教供花,花材也仅是莲花之类圣洁的花卉,但已经带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了。
后来,插花脱离了佛坛,进入到一部分贵族的生活中,在文学和绘画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如“伊势物语”中记有:“在原行平的住宅里,花瓶中插着花穗很长的紫藤。
”《古今和歌集·后撰集》等也见有关于瓶中插花的歌咏。
可见,插花在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流行开来。
在镰仓时代(1185-1333年)中期以前,都是把插花的大花瓶放置在屋外宽敞处观赏,形式豪华壮丽,尚未进入到居室中。
例如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意为旅行人)中说:“采下长长的樱花枝,倾斜地插入大花瓶中”欣赏。
此后,插花开始进入室内,限于室内条件的限制,插花作品恢复以前佛前供花那样,变得小型化了,技法也有相应的进步,如用细颈花瓶立插鲜花。
室町时代(1333-1573年)出现了“三具足”、“五具足”等佛前供饰。
在“具足饰”形式的基础上,参照当时筑山泉水式造园法,创造出豪华富丽的“立花”形式。
应当说,当时明代中立式厅堂插花的形式,通过两国间文化的交流,也对日本“立花”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立花的理念是封建的君臣主从制度,由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思想发展而成的。
一瓶立花,包揽自然山水之胜景,属主观性的表现手法。
京都六角堂顶法寺的池坊专庆为“立花”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认为“池坊流”的始祖是池坊专庆。
现在号称“池坊流”有五百多年历史,也是从这时算起的。
池坊流从此代代以子相传,立花成为六角堂池坊家的家艺,至今己传至45代。
早期的立花主要是佛前供花,形成严谨对称的花型,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高度规范化和复杂化的插花形式,崇尚自然,重视构图美,常用7-9枝花材,并以常绿枝叶相配。
深得贵族们的喜爱,从此插花渐渐脱离了宗教束缚,向造型艺术化的方向演进。
于此同时,上层社会人士在生活之中,茶与花两者相依,形成形式简单朴素,潇洒脱
俗的“茶花”,它源于禅宗教义,意在美化生活,也表现殷勤待客之道。
此道也始于中国,镰仓时代由禅宗高僧传入日本。
这是与饮茶相依存的插花形式,最有名的茶道名家是16世纪的千利休。
室町时代,举国上下都爱插花,在室町时代末期,有插花会和茶会一起举办的记载。
在16世纪及其以后,日本插花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在“立花”盛行的同时,“生花”逐步形成。
它主张以少而精的花材表现植物自然的形体美、色彩美和造型美。
构图简洁,以三主枝为骨架,三主枝象征宇宙间的天、地、人。
后来发展为真、副、体三枝花材组合而成的生花造型。
江户时代(1615-1867年)成为立花的黄金时代。
京都池坊成为后世立花中兴之始祖。
大住院以信、安立坊周玉、同云泰等名手辈出。
后水尾天皇插花技艺超群,常在紫宸殿、九条殿等处举行插花盛会,不论皇上的御作,还是公卿或平民百姓中名手的插花作品一起展出,场面宏大,出现了立花的大流行。
元禄时期(1687~1704年)是江户文化的成熟期。
江户文化就是平民文化,以大阪为中心,主要发展简单平易,深受平民喜爱的,富于时代感的瓶花(抛入),这平民性的插花形式很快就旺盛地发展开来,这一方面为后世简化立花形式,更便于在民间推广,为生花的产生提出了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开拓了盛花和投入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变化的道路。
京都是贵族文化的中心,主要发展立花。
此时袁宏道的《瓶史》已经传到日本,被插花界奉为经典,给予日本插花以巨大的影响,并以《瓶史》的艺术主张为指导,创立了“宏道流”,至今仍活跃在日本插花的艺坛上。
到江户时代中期,松月堂古流、源氏流、远州流、古流、宏道流、独流等插花流派兴起。
以教授插花为业的人也多起来,他们为宣传自己,大肆举行极尽豪华的花会。
插花容器和配件的装饰也表现出长足的进步。
江户中期以后,花道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随着花道的繁荣,又产生许多新的流派,各流派在花型上形成各自鲜明的造型特征。
1673年插花刊物《替花秘书》中首次使用了“花道”一词,以后即成为日本插花的专用名称。
17世纪、18世纪以后,出现“自由花”等形式。
“自由花”,不拘形式,仅凭主观直觉,自由创作。
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外国文化大量传入,受西方插花艺术和切花的影响,各种插花流派纷纷产生,插花在民间盛行。
出现了“文人插花”(士大夫间流行的插花形式);“盛花”(用花插将花材插在浅盘中)等都深受人们欢迎。
日本花道有三千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插花形式。
有三个大流派会员人数较多:其中“池坊流”,号称为日本插花的本源,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以“立花”、“生花”和“自由花”艺术形式为主;“小原流”,成立于1867年,现在传至五世,其五世家元为小原宏贵。
主要以写实手法表现大自然风貌为主;“草月流”成立于1927年,现在是二代家元。
其艺术手法是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所能利用的物质,以抽象的线条,创造一种抽象的艺术美。
三者会员都有200万人左右。
日本插花非常普及,己成为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