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

其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3、语言的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4、语言的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的链条上,每个环节上那些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有大致相同的语法作用。

5、语流音变:是指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6、音位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辨义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7、音质音位:是指从音质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8、非音质音位:是指从音高、音强、音长等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9、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指能够区别不同音位的发音特征。

10、句法同义:是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11、句法多义: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

12、语法范畴:是指语法意义的归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这种语法意义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

13、语法形式:是指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14、语法意义:是指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15、隐喻:建立的基础是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也就是派生义是通过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生意义。

16、换喻:基础是两个意义所反映的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事物的词去指称乙事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扩大和完善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1、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在乌龟腹甲或牛羊鹿骨肩胛上的文字。

也叫“殷墟卜辞”(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殷墟),省称“卜辞”。

笔划多为刻削、细长的“瘦笔”。

2、金文:殷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又被称为“铭文”、“铭辞”、“钟鼎文”。

字形笔画比甲骨文宽、粗,多为“肥”笔。

3、大篆:也叫“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西方的文字。

大篆由金文发展而来,比一般金文笔画伸展。

石鼓文属大篆体。

4、小篆:也叫“秦篆”,原本是通行于秦国的文字。

字体较大篆结构整齐,笔画圆匀,精细一致,方块的特点渐趋明显。

著名的“泰山石刻”是小篆。

5、隶书:也叫佐书、吏书,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多由徒隶所写。

笔画平直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便于书写,汉字笔画的概念由此而来。

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6、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对隶书的简化,把隶书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字体规范、方正,笔画平直,堪称字体之楷模。

二、六书:汉字的造字理论。

通常采用班固的次序和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六书之一。

指描摹事物形象的造字方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如“日”、“月”、“牛”、“羊”等。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六书之一。

是指明事物具体含义的造字方法,一类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来造字,还有一类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志或符号来造字。

如“上”、“下”、“刃”、“亦”等。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六书之一。

就是合并(比)一组字(类),并会合它们的意义,以此表明所指向的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有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变体会意四种。

如“从”、“武”、“信”等。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武信是也。

4、形声:六书之一。

就是选一个以被造字意义所属的意义类别的字作为形符,取一个同被造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

理式: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

根据柏拉图的解释,这类”理式”存在于天外境界,无生无灭,无声无色,不可捉摸。

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可见的事物,均是以理式为蓝本形成的。

柏拉图对”理式”的解释,虽然比较神秘,但在哲学意义上,实际上是指,事物的本体,事物的真相。

故而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她有时又用“真实存在”、“真理”,“真理大原”之类术语指称“理式”。

迷狂:指失去正常理智时的精神迷乱状态。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分析了4种“迷狂”。

一是预言迷狂,即受神感召而能预言的人呈现出的迷狂;二是除灾迷狂,即为了禳除灾祸而祷告神灵时的人陷入的迷狂;三是灵感迷狂,即使人因诗神附体而呈现出的迷狂;似是回忆迷狂,以及那些完全摆脱了现实束缚,一心向往善与美的“理式者”,沉浸于“理式”回忆之境时呈现出的迷狂。

陶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功能时所用的术语。

“陶冶”系罗念先生在《诗学》中的译语,朱光潜先生则将其译为“净化”。

其基本含义是:悲剧所激起的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有助于观众原有的此类情感的宣泄,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其心理健康。

妥帖得体:贺拉斯所强调的文学创作的总原则。

具体所指的是:从形象塑造到词语安排,从结构设置到人物语言设计,从诗格的运用到材料的选择等,都要合适得当。

判断力:贺拉斯强调的判断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能力。

基于文艺创作应妥贴得体的认识,贺拉斯认为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判断力。

创作主体只有具有相应的判断力,才能真正的认识生活,才能知道如何塑造形象,怎样给人提供教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技巧等,从而做到各个方面的妥帖得体。

崇高:审美范畴之一。

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雄伟的气势,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气度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之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促使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朗吉努斯所说的崇高,则主要是就艺术效果而言的,即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强烈情感震撼与思想冲击,能够使之产生的雄浑、庄严,激越的情感体验。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真题版)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真题版)

2018年7111.熟悉的陌生人:艺术学专有名词,我们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出自于别林斯基。

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

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这种人物,他是生活中实在有的一位,面熟得很,我们的熟人们中间就有他的影子,都有一点像他;但并不是就是他。

各人都有点像他,然而又不全像他;到处都可以碰见他,然而又不能错认他是谁某。

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来。

如好多读者在读《阿Q 正传》时就感觉鲁迅在骂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形。

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家启人深思、引人向往的审美理想,因而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

“陌生”因而就是指文学典型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语言特色等。

如阿Q 这个形象,读者在生活中不可能见到,因为是鲁迅用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来的,是新鲜的独特的,是古今惟一的独创的“这个”。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学典型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因而文学典型具有在一般社会功能基础上更为明显和重要的审美提升功能。

熟悉的陌生人,揭示了文学典型独特审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的独创性,在于它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充分强烈的共性的完美统一。

黑格尔称“熟悉的陌生人”“典型”“为这一个”或“这个”。

2.风雅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上的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conceptual_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conceptual_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conceptual 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语言学中,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探索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构造语义。

通过使用隐喻,人们可以借用一个已知的经验领域来解释另一个较为抽象或不可见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Conceptual Metaphor进行定义和概述。

其次,我们将回顾Conceptual Metaphor的发展历程,了解它在语言学领域中的演变与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概念映射理论以及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关系,探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然后,我们将讨论Conceptual Metaphor在语言教育、文学创作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应用领域中的案例研究,并探索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Conceptual Metaphor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展望未来其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Conceptual Metaphor这一重要的语言学概念,从定义、概述到核心原理与观点,再到应用领域和案例研究。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Conceptual Metaphor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识到它对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未来Conceptual Metaphor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展望。

2. Conceptual Metaphor的定义:2.1 语言学名词解释: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用于描述我们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而获得意义。

它是指在语言中使用一个领域的概念(称为源领域)来理解另一个领域的概念(称为目标领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目标领域。

这种比喻性的思维结构主要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中,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至关重要。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文学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6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7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8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10.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11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12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13.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4.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名词解释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但不是所有有是连接的语句都是暗喻,因为比喻必须要符合: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扩展资料:
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海洋”修饰“花”)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北京——祖国的心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