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教授的咳嗽中医辨证:九咳分类法及辨治经验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确有专长咳嗽综述

确有专长咳嗽综述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做声,咯吐痰液,是肺系疾病主要证候之一。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本书已经对咳嗽成因、证候症状病理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指出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汉代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治疗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景岳全书》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以甘平养阴为主;清·喻昌的《医门法律》创立了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咳嗽与西医学的联系:咳嗽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常见的有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慢性咽炎、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本节重点讨论因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所引起的咳嗽,而对其他疾病引发或诱发所导致的咳嗽,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咳嗽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咳嗽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即六淫外邪侵袭,常常为感冒的后遗症状,外邪致咳常常以风为先导,或兼寒、或兼热、或兼燥,从而相合为病;而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常见的有平素脾胃虚弱,变生痰浊,痰邪上干,乃生咳嗽;平素情志不遂,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久则气郁化火,肝火犯肺,发为咳嗽;或因嗜烟好酒,烟酒辛温燥烈,熏灼肺胃,发为咳嗽。

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密相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在于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即气机上逆,肺气不降。

其中,感受外邪所致者,为邪实之证,常分风寒、风热、风燥之候,若外邪未能及时疏散或过早应用镇咳之药,常常导致邪气留恋不解,最后变生它证。

因于内伤所致者,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痰和火,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常见有咳嗽日久不愈,脾肺之气耗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受限,导致痰饮内停,日久可以郁而化火;若肝火犯肺,可见气火炼液为痰,进一步灼伤肺津;若病久及肾,则可又见肾不纳气,从而见到因咳致喘之证。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1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舌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是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2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是寒了。

难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白痰属寒,黄痰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呢?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而局部邪气长期滞留,又很容易化热,从而形成整体虚寒,局部实热的格局。

3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机会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敛肺止咳法临床应用经验

敛肺止咳法临床应用经验

敛肺止咳法临床应用经验摘要:敛肺止咳法是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法则,但用之不当有闭门留寇之虞。

何明教授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出敛肺止咳法的配伍原则、常用药物、临床禁忌等,扬长避短,使之广泛应用于咳嗽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敛肺止咳,何明受“闭门留寇”之说的影响,历代医家在治疗咳嗽时,均慎重使用敛肺收涩之镇咳药,承如《医门法律?咳嗽续论》云:“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收涩药”,又如《医学入门?咳嗽》谓:“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这种学术思想,大大限制了敛肺止咳法的临床应用。

何明教授为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多年来从事呼吸病中西医研究,经验丰富,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总结出宣、降、温、润、清、泻、补、通、收等九种治咳法则,临床使用效验颇丰,敛肺止咳法——即“收”法便是其中重要法则之一。

何明教授认为,收敛法在中医治咳当中起着重要作用,久咳耗伤气阴、风咳、气道挛急等导致肺气上逆、肺气不收者,都应加用敛肺法。

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敛肺止咳法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良好疗效。

1理论基础张景岳《类经图翼》谓:“肺叫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肺脏做为一身气之所主,主司呼吸,一呼一吸,张弛有度,故其既主宣发,也主肃降。

宣发,即宣布发散,是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肃降,即清肃下降,是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这种不断运动的、上升与下降的运行规律构成了人体“气”的正常活动。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大奇论》也说“肺之壅,喘而两胠满”,这说明咳喘的病机,就肺脏本身来讲,不外乎是肺气不宣或不降。

也正是这种升降并行的双向调节功能,导致肺病的治疗必然存在宣肺气和降肺气两方面。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

《嵩崖尊生书》中说:“肺喜清敛,以酸收之,以酸补之。

久咳则肺张叶举,肺气浮散,治宜收敛肺气,使肺合降”。

何明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经验

何明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经验

何明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经验
郝素英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4(36)7
【摘要】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持续在8周以上,又无明显肺部疾病表现的咳嗽,咳嗽往往是患者惟一的就诊症状。

本病病因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咳嗽变异性哮喘、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均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临床多采用
抗组胺、激素、平喘等对症治疗。

何明,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呼吸病专家,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呼吸科临床、教学及科
研工作30余年。

何教授认为,在慢性咳嗽的中医药治疗中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可以从整体把握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辨证则是中医学的精髓和根本,所以在掌握慢性咳嗽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经临床观察疗效明显。

现将何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详述如下。

【总页数】3页(P968-969,970)
【作者】郝素英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
【相关文献】
1.韩明向教授运用止嗽散治疗外感咳嗽的临床经验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韩明向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证经验
3.陈新宇教授从"阴阳互根互用"辨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
4.韩明向教授以温肺止嗽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咳嗽临床经验
5.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撷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咳嗽的辨治

咳嗽的辨治
故凡诊治咳嗽,我必先查问其大便 之软硬通滞,凡便秘、便结、大便 不畅者,则佐以通腑,腑气一通, 咳嗽顿减。 • 我每入熟军、槟榔、火麻仁等药。
• 咳而喘甚, 或所谓哮喘, 喉中如水鸡 声者, 宜张仲景之射干麻黄汤;
• 咳而发热怕冷, 汗不出或汗出而臭, 倚息不得平卧, 卧则咳甚者, 宜张仲 景之小青龙汤;
• 咳嗽腹满身热甚, 气上升不得降者, 宜张仲景之厚朴麻黄汤。
32
轻症可用时方
• 咳嗽轻症, 鼻微塞不发热者, 可用程 钟龄之止嗽散;
逆,急食苦以泻之。
13
三、前人论述
14
肺受病易
• 张子刚:“肺为娇脏,怕寒恶热,故邪 气易伤而难治。”
• 《医学原理》:“肺受病易,药入 肺难。”
15
狂澜激石
• 《仁斋直指方》:“江流滔滔,日夜无 声,狂澜激石,不平则鸣.所以咳 嗽者,痰塞胸脘,气逆不下,冲击 而动肺耳。”
16
钟非叩不鸣
• 《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 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 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 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者 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挫其 钟……钟其能保乎。”
5、补法 • 培补肺气,补肺汤、黄芪汤; • 补阴保肺,加味生脉地黄汤、宁嗽膏; • 补肾益肺,加减地黄汤、加减紫菀汤; • 补脾益肺,加味人参黄芪汤、加味白术汤;
27
(五)焦树德治咳七法
6、润法
• 甘凉滋润,清燥救肺汤、加减安书汤; • 养阴温肺,紫菀汤、二冬膏; • 甘寒生津,沙参麦冬汤、玄霜雪梨膏;
7、收 法
• 敛肺化痰,润肺丸、加减人参冬花散;
• 收肺敛气,九味散、加味诃黎勒散。
(即 23 法,43 方)
28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证候特征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病机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明教授的咳嗽中医辨证:九咳分类法及辨治经验
咳嗽中医辨证影响最大的当属明代张景岳的外感和内伤分类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

何明教授从医 40 年,临床工作中总结了关于咳嗽的诸多经验,尤其对咳嗽的分类和辨证论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按病因分类的九分类法,认为咳嗽按病因可分为九种咳嗽,即寒咳、热咳、燥咳、风咳、湿咳、郁咳、食咳、痹咳、虚咳共九类。

“九咳”分类法,不再拘泥于外感和内伤两端,开阔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寒咳
临床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咯白稀痰,常兼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或白,脉浮或浮紧。

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感寒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寒邪犯肺,肺气失宣,则为咳嗽。

治疗以温肺化痰,宣肺止咳为法。

何教授常用小青龙汤加止嗽散加减,擅用麻黄、细辛、白芥子、白前、款冬花等温肺化痰、宣肺止咳。

2 热咳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痰鸣,咽喉肿痛,咯黄黏痰,常兼有发热、口渴,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感热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热邪犯肺,肺失宣肃,则为咳嗽。

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 何教授常用桑白皮汤与麻杏石甘汤加减,擅用黄芩、连翘、鱼腥草、虎杖、羚羊角粉、生石膏等清肺热,桑白皮、杏仁、浙贝母、瓜蒌皮等以清热化痰止咳。

3 燥咳
临床表现为干咳,咽痒,咽干鼻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舌苔干而少津,舌质红,脉细或数。

其病因病机多为燥邪伤肺,肺失柔润肃降,气逆为咳。

治疗以润燥止咳为主,何教授常用沙参麦冬汤和桑杏汤加减,擅用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玉蝴蝶、芦根、紫菀、炙枇杷叶、百部等以养肺阴,润燥止咳。

4 风咳
现代医学中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变应性咳嗽临床常见,其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呛咳、冷空气、灰尘、油烟、大笑等易诱发或加重,白天或夜间咳嗽,常伴咽痒不适。

舌苔白或薄黄,舌质红,少苔,脉弦为主要症状。

何教授认为此类咳嗽应属风咳,她认为风邪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其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壅滞不宣,肺失清肃,气道挛急,肺气上逆而咳。

虽然“风咳”古已有之,早在《礼记》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但在中医辨证中从未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辨证。

临床治疗中以祛风敛肺止咳为主,擅用蝉蜕、防风、青风藤、紫苏叶、地龙以祛风; 以玄参、射干、诃子、炙百部等敛肺止咳。

5 湿咳
临床咳嗽患者中,常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大量白色泡沫痰,晨起或食后咳甚,伴胸闷,脘痞,呕恶,食少,舌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滑。

何明教授认为此类咳嗽可归入湿咳类,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虚素有痰湿或感受湿邪,脾运化无力,聚湿生痰,上扰于肺而致咳。

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主,擅用二陈汤加减,擅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理气和中,清半夏、茯苓、薏苡仁、厚朴等燥湿化痰。

6 郁咳
临床咳嗽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阵发咳嗽,伴胸胁胀痛,咳时加重,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常伴咽部异物感,痰少质黏,舌暗红或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何教授认为此类咳嗽为郁咳,病因为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而致肺失宣肃。

临床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咳为主,擅用柴胡、香附、玫瑰花、陈皮等以疏肝解郁,理气止咳。

7 食咳
临床常见患者干咳或咳少量白痰,质黏,伴烧心,泛酸,嗳气,口苦,进食加重咳嗽,多发生在日间或直立位,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现代医学诊断为胃食道反流性咳嗽。

何老师认为此类咳嗽归为“食咳”。

虽然《素问·咳论篇》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中提到“胃咳”,但在近代中医辨证中从未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辨证。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现代医学进展,该病临床较为多见。

因此应作为独立疾病进行辨证。

其病因病机为肝胃失和,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致肺失宣降而咳。

治疗时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为主; 方用旋覆代赭汤合乌贝散加减,热证加用左金丸,寒证加用吴茱萸汤。

擅用旋覆花、代赭石、乌贼骨、煅瓦楞子、香附、砂仁等降逆制酸和胃并佐以止咳化痰药。

8 痹咳
临床患者中,常有慢性阵发性咳嗽,少痰,伴鼻塞、咽部不适或声音嘶哑,舌质淡或红,苔白或黄,脉紧或数,或细弱。

现代医学属于上气道咳嗽综合症,何明教授认为此类咳嗽应为痹咳,称为“喉源性咳嗽”。

其病因病机为新感邪气或正虚复感邪气,邪气痹阻肺络,肺热郁闭,痰浊阻窍。

临床治疗中以清热祛邪宣痹通窍为主,擅用防
风、辛夷、白芷、苍耳子、玄参、射干、桔梗、蝉蜕、黄芩等药物疏风通窍止咳。

另外临床上肺纤维化引起慢性咳嗽也较为多见,亦属于痹咳,病机为痰瘀互结,痹阻肺络,治疗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主,自拟益气祛瘀化痰汤加减,方用生黄芪,川芎、赤芍、三七粉、莪术,鸡血藤、半夏、胆南星、炙鳖甲、生牡蛎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9 虚咳
何明教授认为久咳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应属虚咳,病机常为阴虚、气虚和肾虚而致咳嗽,临床治疗中以补虚扶正为主,兼祛外邪。

虚咳中,阴虚咳嗽则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伴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临床治疗以益气养阴,止咳化痰为主。

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贝母、杏仁润肺化痰。

气虚咳嗽常见气短乏力,伴神疲,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以健脾补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加减,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养胃燥湿,佐以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

肾虚咳嗽常表现气短乏力气喘,腰酸背痛,舌淡,苔白,脉沉。

临床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患者,多属肾气虚,肾不纳气,治疗中以补肾纳气止咳为法,擅用生黄芪、太子参、熟地黄、黄精、山萸肉、山药、五味子补肾益气并兼以止咳、平喘、化痰。

“九咳”病因分类法,在遵循中医治病求本的基础上,不仅开阔了辨证论治的思路,补充和细化了《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中关于咳嗽病位分类及张景岳的外感和内伤分类方法,同时进一步清晰了“五嗽”说和“十咳”分类法等分类方法中的模糊性。

但是,何教授认为个别咳嗽病症仍未能完全列入此种分类法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古代中医咳嗽辨证方法及经方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需要进一步加以挖掘、继承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