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研究进展综述-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在线
【First-in-class药设系列】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研发进展

【First-in-class药设系列】抗⼄肝病毒的药物研发进展⼄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是常见的肝病致死因素。⽬前,疫苗,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ide or nucleotide drugs,NUCs)已经在减少⼄肝新发感染和阳性患者长期抑制治疗⽅⾯取得⼀定成效。然⽽,这些药物在抗⼄肝病毒的治愈⽅⾯仍存在不⾜,新的抗⼄肝病毒药物和免疫疗法正在不断涌现,以期能彻底治愈⼄肝病毒感染者。这⾥,我们将从HBV的⽣命周期出发,先回顾⼀下最近⼄肝治愈性疗法的研究进展,介绍正在进⾏临床实验的化合物,并对这⼀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初步讨论。
HBV会⽣成游离共价闭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cccDNA)并存在于受感染细胞核中,它是唯⼀已知的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模板,也是转录病毒蛋⽩和病毒复制的模板。作为病毒维持的主要原因,cccDNA半衰期长,转录活性受到表观遗传调控,且在长期聚合酶抑制剂作⽤下仍能保持慢性感染。⽬前,还没有能够完全从受感染肝细胞中排除cccDNA的⽅法,这也是新抗病毒⽅法研究的⼀⼤挑战。HBV的免疫特征同样有利于该病毒的慢性化且难以消除。⼄肝病毒的复制⽆法被胞内免疫系统发现,⽽肝内微环境的⾼耐受性及HBV⼤量产⽣抗原的特性会影响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液中主要病毒抗原是⼄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其他抗原包括⼄肝核⼼抗原(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和⼄肝表⾯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其中HBsAg⼤部分⽤于设计⽆感染性的缺陷病毒颗粒。
HBV慢性感染影响了超过2.5亿⼈,且每年因此死亡的⼈数约有65万,在中国这⼀情况更加严重。抗⼄肝疗法主要通过最⼤限度抑制HBV复制来减少炎症反应,防⽌肝损伤和提⾼患者⽣存质量与时间。然⽽,除了Interferon- α (IFNα),其他药物的药效都不可持续,包括NUCs在内都需要长期保持使⽤才能防⽌HBV复发。不仅具有病毒活性和肝炎临床特征(包括活跃的病毒复制和丙氨酸转移酶阳性)的患者需要HBV治疗,慢性⼄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也需要治疗。抗⼄肝病毒治疗的整体⽬标是达到持续的⾎HBsAg降低,肝部炎症恢复,肝癌及肝硬化可能减少和肝炎复发降低,即所谓的功能性治愈。然⽽,⽬前的疗法仍不能有效达到功能性治愈,开发新疗法的⽬标就是要提升功能性治愈的概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乙肝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乙肝的研究和防治成为医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乙肝的病原学特点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是一种直径约42nm的球形颗粒。
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条环状的DNA分子,长度为3200bp。
乙肝病毒的外壳主要由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组成。
HBsAg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是病毒感染时出现的第一个抗原。
HBcAg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只存在于病毒内部。
乙肝病毒的DNA经过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内,在细胞核内复制自己的DNA。
二、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三种。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约2亿人患乙肝病毒感染,其中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导致每年约80万至100万人因肝癌和肝硬化死亡。
三、乙肝预防控制的策略目前,乙肝的预防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接种预防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之一。
疫苗的接种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所有0-18岁的婴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并且建议成年人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降低感染的风险。
2、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防控是乙肝防治的重要环节。
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乙肝的传播。
同时,也要落实个人防范措施,如勤洗手、避免私用生活用品、避免借用注射器等。
3、治疗和康复乙肝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抑制病毒、保肝、利胆、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调节等措施缓解病情。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应加强自我保健,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注意健康饮食和营养平衡,尽可能避免诱发肝脏损伤的因素。
四、乙肝的研究进展乙肝的研究正处于快速进化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
1、基础研究随着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对乙肝病毒的结构、化学成分、遗传进化及传染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研究的最新进展

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研究的最新进展乙肝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严重肝病的病毒,可以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
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每年有80万人死亡。
尽管有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接种疫苗,或者疫苗的有效性不足,因此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检测乙肝病毒早期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许多研究集中于研究早期诊断技术。
最新的技术都试图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包括核酸检测、蛋白质检测和免疫化学检测。
核酸检测依赖于检测患者体内的病毒DNA 和RNA。
这方面的进展已经获得了很多成功,可以通过低剂量病毒血检击败乙肝病毒。
此外,蛋白质检测和免疫化学检测现在也很常见。
治疗乙肝病毒治疗乙肝病毒一直是一个挑战。
目前的知识认为乙肝病毒定居后,肝脏中就会形成乙肝病毒的复制质粒,称为“cccDNA”。
这个复制质粒极难被摧毁,因为它能在肝脏中残留数十年。
因此,大多数针对乙肝病毒的治疗主要是以抑制病毒生成为目标。
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利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药物。
干扰素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以这种方式抑制乙肝病毒。
此外,还有现代研究不断涌现的基于 RNA 干涉技术的药品,比如针对RNA的CRISPR / Cas9技术。
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疫苗是一种活体疫苗,接种后可以帮助患者形成免疫系统的保存。
它含有死亡的乙肝病毒,但是这种病毒经处理后已经丧失了致病力。
接种后,机体就会形成抗体来抵御乙肝病毒。
最新的研究表明,虽然当前可用的乙肝疫苗非常有效,但它并不能提供永久性的保护。
根据研究,乙肝疫苗在接种后至少需要完全接种3个剂量才能获得最佳保护效果。
结论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也不断进步。
现在可以通过核酸检测、蛋白质检测和免疫化学检测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治疗方法包括利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药物,以及基于 RNA 干涉技术的药品。
上饶市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

上饶市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杨丽华① 王振峰① 吴雅静① 【摘要】 目的:探讨上饶市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状况,并分析其血清学指标与基因特征。
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8月上饶市居民体检血液标本72 584例,对所有血液样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对HBsAg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
对OBI样本检测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水平,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
同时对OBI样本进行HBV基因分型与S区氨基酸做突变检测。
结果:72 584例血液标本中HBsAg阴性且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0.11%(81/72 584),OBI检出率为0.10%(74/72 584)。
74例OBI患者中单独HBcAb阳性占比最高(37.84%),不同血清学特征OBI患者间ALT和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74例OBI患者实时荧光PCR检测中,74例OBI样本中有19例呈阳性,检出率为25.68%。
19例HBV DNA阳性患者中有15例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其中HBV基因分型B型13例,C型2例,且均发生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其中14例HBsAg抗原决定簇基因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HR)检测出氨基酸突变。
结论:上饶市居民中OBI感染率较高,其中HBcAb阳性占比最高,HBV基因分型以B型居多,S区及MHR氨基酸突变可能与OBI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血清学指标 HBV基因分型 上饶市 Study on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Status in Shangrao City/YANG Lihua, WANG Zhenfeng, WU Yaj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34): 090-0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 in Shangrao city, and analyze the serological indicators and gene characteristics. Method: A total of 72,584 blood samples of residents 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Shangrao City were collected between June 2021 and August 2022.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detection was performed on all blood samples, and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detection was performed on HBsAg negative samples. The levels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 (HBsAb),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hepatitis B E antibody (HBeAb),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 (HBcAb),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were detected among OBI samples. HBV genotyping and S region amino acid mutation detection were performed on OBI samples. Result: The detection rate of negative HBsAg with positive HBV DNA in 72,584 blood samples was 0.11% (81/72,584),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OBI was 0.10% (74/72,584). Among the 74 patients with OBI, positive HBcAb alone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37.84%), an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ALT and AST levels among OBI patients of different se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0.05). A total of 74 OBI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19 out of 74 OBI samples were positive,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25.68%. The S-region sequence was amplified in 15 of 19 HBV-DNA positive patients, including 13 cases of HBV genotype B and 2 cases of HBV genotype C, and S region amino acid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all cases. Amino acid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14 cases of HBsAg antigen determinant genes and surrounding major hydrophilic regions (MHR). Conclusion: The infection rate of OBI among residents in Shangrao City is high, and the proportion of positive HBcAb is the highest, the majority of HBV genotypes are B type, the mutations of S region and MHR amino acid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OBI infection. [Key words]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Serological indicators HBV genotyping Shangrao City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rao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Shangrao 334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34.020*基金项目:上饶市科技局重点研发项目(2021E002)①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 江西 上饶 334000通信作者:杨丽华 随着我国乙肝疫苗工作的不断开展,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有所下降[1]。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目前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估计有2亿人以上,其中40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巨大。
乙肝病毒会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乙型肝炎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乙型肝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发: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目前已经有多种乙肝疫苗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但是仍有许多地区缺乏疫苗接种的覆盖率。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是提高疫苗的效果和耐受性,以及开发新型的疫苗。
2. 抗病毒治疗:目前的乙肝病毒抗病毒治疗主要是利用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复制。
乙肝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耐药性,使得抗病毒治疗存在一定的限制。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和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 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乙肝病毒的遗传和传播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乙肝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蛋白质表达和功能等方面,以增加我们对乙肝病毒的认识,并为疫苗和治疗的开发提供基础。
未来展望:1. 疫苗的普及和改进:加强对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改进疫苗的制备工艺和配方,提高免疫效果和稳定性。
2. 开发新的抗病毒疗法:继续研究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和耐受性,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研究人员还将深入探索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机制,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乙型肝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面临很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集中全球资源,共同应对乙型肝炎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乙肝病毒基因组学研究

乙肝病毒基因组学研究
病毒复制过程
病毒复制过程
▪ 乙肝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
1.乙肝病毒的复制是在宿主细胞核内进行的,需要借助宿主细 胞的酶和蛋白质来完成。 2.病毒复制过程包括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转录、翻译、 包装和释放等步骤。 3.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调控机制,可以应对宿主细 胞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
基因组结构特点
▪ 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变异
1.乙肝病毒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不同亚型之间的基因组 序列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亚型内也存在不同的变异株。 2.基因组变异可能导致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发生改变,进而 影响病毒的传播和治疗。 3.监测和研究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变异情况对于预防和治疗乙肝 具有重要意义。
乙肝病毒基因组学研究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乙肝病毒简介 2. 基因组结构特点 3. 病毒复制过程 4. 基因组变异与分类 5. 基因组与疾病关系 6. 诊断与治疗方法 7. 疫苗研发与应用 8. 未来研究展望
乙肝病毒基因组学研究
乙肝病毒简介
乙肝病毒简介
乙肝病毒简介
1.乙肝病毒是一种属于嗜肝DNA病毒的病原体,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 播等途径传播。 2.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约有两亿人感染,每年导致约88.7万人死亡。 3.乙肝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复杂,由四个开放阅读框(ORFs)组成,分别编码核心蛋白、表 面抗原、e抗原和X蛋白等。
▪ 乙肝病毒基因组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
1.乙肝病毒是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之一,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密切相关。 2.乙肝病毒基因组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可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转 化。 3.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是降低肝细胞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
乙肝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合肥09国针朱阳 09211115摘要:本文从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行论述,并提出其中现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辨证标准不统一,中医辨证目前还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本质以及对乙肝的研究停留在宏观方面,最后例举一些可行方法如针灸结合西医治疗、在特殊穴位给药等。
关键词:慢性乙肝,中西医结合,现存问题,可行方法Abstrac: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nowledg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 differentiation and aspect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propose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syndrome complicated machine, common standar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still cannot reflect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disease and the study of nature of macro aspect, finally stay in affirming some feasible methods lik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acupuncture in special for medicine, etc.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Combines western, Existing problems, Feasible methods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与更新进展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与更新进展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和开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最早的乙型肝炎疫苗是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制备的,这种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保护。
这种疫苗的研发成功极大地改善了乙型肝炎的防控情况。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更新。
一项重要的进展是研发了新一代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其中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和DNA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将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插入酿酒酵母或其他表达系统中,制备出能够产生HBsAg的疫苗。
这种疫苗相比传统的HBsAg疫苗更加纯化,免疫原性更强,能够提供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的疫苗技术,通过将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序列导入宿主细胞,使其产生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从而诱导免疫反应。
DNA疫苗相比传统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制备过程相对简单。
目前,DNA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成为乙型肝炎疫苗的重要选择。
除了疫苗的改进和更新,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还涉及到免疫接种策略的优化。
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乙型肝炎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策略可以更好地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例如,对于新生儿,WHO推荐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在后续的6个月内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以及性伴侣等,应该加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
总的来说,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与更新进展迅速,新一代的重组疫苗和DNA 疫苗为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此外,合理的疫苗接种策略也是控制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手段。
然而,尽管乙型肝炎疫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乙型肝炎的消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研究进展综述刘斌(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22)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
全世界约有3亿人是HBV携带者。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约有1.2亿HBV携带者。
HBV属嗜肝DNA病毒,感染乙肝病毒不仅会引起急性肝炎,还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HBV 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引起肝病的传播。
可见HBV已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乙肝治疗和预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扼要介绍HBV的最新研究概况。
关键词:乙肝病毒;结构;治疗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Hepatitis B virusLIU Bin(College of Life Science i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 ) Abstract: Hepatitis B is caused by Hepatitis B virus (HBV). There are about 0.3 billion people infect with HBV in the world. Our country is a high incidence area of hepatitis B, approximately 0.12 billion HBV carriers. HBV is belong to hepadnaviridae DNA virus. Infected with HBV will not only lead to acute hepatitis, may also lead to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HBV can infect the human body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and cause liver disease spread. We can see HBV has made a great threat on human health.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pplication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 HBV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studies have made new progress.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atest research surveys HBV.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structure; treatment1 HBV生物学特性1.1 HNV的形态与结构HB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根据目前所知,HBV 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电镜下观察HBV的提纯制品,证明有三种类型颗粒[1-3]。
1.1.1 小球型颗粒平均直径为22nm,由空心病毒包膜组成,是HBV 多余的衣壳蛋白,没有病毒核酸。
无感染性,但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制备乙肝疫苗即由此种颗粒组成。
1.1.2 管型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连接而成,其长短不一。
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的产生是由于病毒颗粒包膜产量过剩。
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与Dane颗粒的比例依不同的病程差异较大。
1.1.3 Dane颗粒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
核衣壳直径为27nm,含有HBcAg,单一分子的部分双链DNA以及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核衣壳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作为病毒基因组的保护性容器。
另一独特的特征是P蛋白与长DNA 链共价结合。
在患者血液中的Dane颗粒含量为104~106个/ml。
1.1.4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乙肝病毒3种不同的形态: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4][4]1.1.5肝病毒(HBV)结构示意图1.2 HBV的基因型1.2.1 HBV基因型的分型1988年日本学者Okam oto等[5]首先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根据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8%,同基因型之间的同源性>92%为界限,将18株HBV-DNA 序列分为A、B、C、D 4种基因型,从而提出了基因型概念。
随后有学者陆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经过不断研究近年来根据HBV全基因核甘酸序列异源性8%,或S基因区核甘酸序列异源性4.2%为标准,HBV基因型可分为共8种即A-H [6,7]。
最近有报道在越南发现新的HBV 基因型I〔8〕,使得HBV 基因型增至9个。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同一种基因型,病毒的序列特点及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异质性>4%而<8%的原则,HBV基因型进一步可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如:A基因型可分为A1(Aa)、A2(Ae)、A3( Ac) 亚型; B基因型可分为B1(Bj)、B2(Ba)、B3、B4亚型;C基因型可分为C1、C2、C3、C4亚型等。
1.2.2 HBV基因型的分布HBV基因型的分布具有人种和地域性的差异。
亚洲主要是B和C基因型,A和D基因型常见于非洲、欧洲和印度半岛,E型则局限于西非,F型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G基因型常分布于法国、德国和北美。
B型主要分为Ba( a代表亚洲)和Bj(j代表日本)两个亚型,Bj主要分布于日本,而Ba 主要分布于中国和越南,B3仅限于印度尼西亚,B4见于越南。
C1亚型常见于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C2见于中国、东南亚和孟加拉国; C3分布于大洋洲; C4集中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群中。
D1~D4亚型没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9〕。
我国HBV基因型分布也有地域差异,国内多个调查研究〔10 -11〕显示,流行于我国的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占总感染人群95%以上,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主,南方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
另有少部分D型和C/D 基因型重组体,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B基因亚型的研究中,我国主要是Ba亚型的观点得到一致认同,对是否存在Bj 亚型有争议。
国内多个学者认为,我国B基因型均为Ba亚型〔10-11〕。
但有学者有不同意见,李雅娟等〔12〕在北京、长春、南京等地的145 例B 基因型血清中检出100例Ba亚型,25例Bj亚型,有20例未能检出亚型结果。
在C基因亚型的研究中,既往研究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流行C2亚型〔12〕,但最近赵鸿等〔10〕检测470例C基因型患者的基因亚型,发现北方地区90.32%的患者为C2亚型,而在广州仅有28.57%的患者感染C2亚型。
同样香港一项研究发现,该地区流行的C基因型主要为C1亚型,占80%,其余为C2亚型,未发现其他亚型〔13〕。
以上研究提示C1亚型从北向南有增加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基因亚型的分布调查还不够系统全面,还需要更多的病历积累和深入的研究。
1.2.2 HBV基因型组和蛋白组成HBV基因组结构特殊,成不完全闭合的双链形式,负(一)链为全长基因,约含3200个核苷酸,而正(+)链是负链长度的20~80%,病毒颗粒内含有DNA聚合酶。
在所有已知可感染人体而且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双链DNA病毒中,HBV基因组是最小但又是最高效的。
它具有以下4个鲜明的特点[14-16]:(1)不完全双链环状结构;(2)利用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多个蛋白质;(3)所有调控序列均位于蛋白质编码区内;(4)基因序列具有多变。
1.3 HBV致病机理HBV感染后导致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乙型肝炎病人肝脏损伤并不是病毒在肝内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对HBV表达产物的免疫导致反应机制所致[17]2 HBV的治疗方法2.1抗乙肝病毒药物2.1.1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干扰素-α2b 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
它的优点是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作用比较持久,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但是其缺点是抗病毒作用比较弱,而且副作用较多,除了可能引起流感样症状之外,还可能有肌肉疼痛、血小板减少、脱发、抑郁等症状。
所以现在它只作为临床治疗乙肝的辅助药物。
2.1.2核苷类核苷类的抗乙肝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2.1.2.1 拉米夫定曾经被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拉米夫定,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口服的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药物。
此药物是由人工合成的胞嘧啶核苷类衍生物,全称2,3-双脱氧-硫胞嘧啶核苷。
该药口服后吸收迅速,它可以明显抑制HBV的复制从而减少病毒的总负荷量,降低HBV依靠RNA的DNA多聚酶生物活性,明显抑制HBV-DNA的合成,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伴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治疗,还用于防治肝移植HBV的复发及无症状HBV携带者[18]。
它具有作用强、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
2.1.2.2 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是第二个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口服药物,为腺嘌呤磷酸酯化合物阿德福韦的前药,口服水解为阿德福韦,它的治疗效果优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较好,主要优点就是对拉米夫定耐药病人仍有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缺点是长期使用会有肾毒性。
如拉米夫定,长期服用此药同样也会产生耐药性[19,20]。
2.1.2.3 恩替卡韦恩替卡韦为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口服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BV 药物。
此药能有效选择性抑制HBV-DNA复制。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成人伴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或肝组织学为活动性病变的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优于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低。
2.1.2.4 替比夫定替比夫定是天然的β- L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对HBV-DNA聚合酶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体内体外实验均证明有效的抗乙肝药物,作用专一,该药服用后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良好。
2.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由于核苷类抗HBV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结构新颖、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非核苷类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发现了一些抗HBV 活性较好的非核苷类化合物。
赵丽红等[21]筛选出化合物(IC50 = 14.2μmol/L,CC50= 200μmol/L)和化合物(IC50 = 4μmol/L,SI=27)均具有一定的抗HBV活性,分别以它们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苯并咪唑结构的化合物,并进行了抗HBV活性和毒性评价,在其中寻找到了一些活性更好且毒性更小的化合物。
2.3抗乙肝病毒的天然产物及中草药2.3.1 天然产物豆蔻酸及其衍生物近来发现它具有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HBV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B virus,DHBV)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阻断病毒前基因3组RNA的合成,使具有逆转录过程的病毒的基因扩增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