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性与命运的主题,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抉择。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的基本了解。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的深入解读。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希腊文明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文本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石头象征命运、时间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4. 讨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2. 请谈谈你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作品主题“命运与抉择”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十四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拓展模块)

二十四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拓展模块)教学目标:1.理解古希腊文化及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2.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课文中石头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困境,并探讨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前置知识启动1.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古希腊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古希腊的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以及它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2.介绍本课文的主题和背景,让学生预先了解到本文节选来自《试论石头》,并由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编纂而成,其中探讨石头的象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人类面临的困境。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1.分段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质量,可以在前期先行解释课文中生僻词汇或神秘术语,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
2.引导学生理解石头在人们心目中的含义,让学生探讨石头为何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想象石头象征着的事物。
3.通过对一些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书面表达当中。
三、思维拓展与探索1.运用对石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一些困境,如环境问题、人口过剩、自我封闭等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解决方法。
2.通过团队合作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为了保证讨论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和提示,以引导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讨论和表达。
四、归纳总结与展示1.引导学生针对本次探讨的问题和话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石头的象征意义对于现代人类的启示。
2.鼓励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展示或汇报,运用到书面或口头表达中,既巩固了学习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其他有关石头的文本,探讨其中的象征意义,为下次课程讨论做准备。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一、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着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二、背景介绍三、题目阐释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
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
古希腊的石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让他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于是他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
作者借古希腊的石头,浮想联翩,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希腊人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与国人的做法对照起来,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希腊的石头教案目标:1. 了解古希腊文化中石头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探索古希腊建筑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石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入古希腊文化和建筑的背景知识,并与学生讨论古希腊文化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建筑中使用的材料,特别是石头的作用。
探索古希腊建筑中使用的石头: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古希腊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石头材料。
可以选择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等常见的石材。
4. 每个小组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所选石材的信息,包括特点、用途和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具体案例。
5.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向全班分享他们所研究的石材。
实地考察古希腊遗址:6. 安排一次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古希腊遗址。
在考察中,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感受古希腊建筑中使用的石头。
7.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石材特点和建筑案例,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小组合作项目:8. 学生重新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研究了不同的石材。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古希腊建筑模型,使用他们所研究的石材材料。
9.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观察,选择适合模型的石材,并合作完成模型的建造。
10. 小组展示他们的模型,并解释他们选择的石材和设计理念。
总结和评估:11. 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古希腊建筑中使用的石材的重要性和作用。
12. 教师评估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报告和模型设计,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延伸活动:- 邀请一个专家或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讨论古希腊建筑和石材的话题。
-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古希腊建筑中的其他材料,如木材、陶瓷等,并比较它们与石材的使用。
-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古希腊建筑模型,使用他们所了解的石材和其他材料。
注意事项:- 教师在整个教案过程中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展顺利。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本文作者冯骥才先生行走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雕像间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是如何“行走”在古希腊“已经满是裂痕和缺口”的石头间的?面对“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先生真的是遐想万千。
今天,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走进希腊,走进希腊的石头堆,走进希腊的文明。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1、中国文坛之子——冯骥才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化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和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中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被誉为“民间文艺救生员”“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本文作者冯骥才先生行走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雕像间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是如何“行走”在古希腊“已经满是裂痕和缺口”的石头间的?面对“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先生真的是遐想万千。
今天,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走进希腊,走进希腊的石头堆,走进希腊的文明。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1、中国文坛之子——冯骥才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化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和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中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被誉为“民间文艺救生员”“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其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希腊石头的认识。
(2)运用比较法,分析古希腊石头的独特之处。
(3)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的深入理解。
(2)课文中某些难懂的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古希腊石头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古希腊石头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
(2)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古希腊石头的独特之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希腊石头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希腊的石头》。
2. 图片:古希腊石头的图片。
3. 参考资料:有关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的资料。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掌握《古希腊的石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提高阅读和理解现代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古希腊文明的认知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阅读和理解现代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阅读和理解《古希腊的石头》这篇文章。
(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阅读《古希腊的石头》这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
(2)激发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分享。
4. 思考与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思考与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话题讨论:古希腊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政治、哲学、艺术等)进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石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1860年,被雨果盛赞为“东方艺术奇迹”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残、劫掠下变成了废墟。
圆明园废墟到底该不该重建呢?让我们从冯骥才的文章里找一下答案吧!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常识;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品味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民俗文化学者。
1942年出生于天津,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
2.字词积累
坍.塌粗糙.庇.护泯.灭
苍劲.聆.听隧.道亢.奋
篝.火葱茏.甬.道掰.开
兀.自暧昧
..龟.裂战战兢.兢
3.解题
①文体:游记散文。
②借代,“古希腊的石头”指“古希腊的文化”。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作者的游踪?
博物馆阿雷奥斯·帕果斯迈锡尼遗址海神庙2.见到哪些石头?
男子左臂山顶石碑巨大石块庙基石柱
3.文章的主旨?
作者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化气息的石头,歌颂了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文化,进而歌颂现代希腊人保护并尊重文化遗产的做法。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一。
2.希腊人是怎样对待这些石头的?
3.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五、情感升华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纵观历史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你会感受辉煌与没落的沧桑;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而欢欣鼓舞。
历史不是过去的风景,不是斑驳的履痕和发黄的陈迹,而是今人永远也学不完、读不尽的教科书……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常识。
【能力目标】
品味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古希腊的“石头”代表的“文物”美在哪?
明确:历史美、时间美、文化美。
2.希腊人是怎样对待这些石头的?
明确:
①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
②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
③没有一个希腊人敢于胆大包天地修改历史。
3.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不改变它的原貌、原状;让历史文明受到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作者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明确:在作者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石头”(雕塑)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或者说让冯骥才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2.从课文来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当然不会简单的一门心思地沉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并存。
3.怎样理解“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
明确: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展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脚步,站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光隧道中,可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4.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明确:历史会因为久远而模糊,文化会因失传而断层。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现在这些“残块和断片”固然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代零星的信息,但如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再也无从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调查我们家乡有哪些文化遗产?
五、情感升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为美丽而耽搁,因失去而忧伤;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留恋,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回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