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

合集下载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 用哈耶克 的自发秩 代表着“ 运 将陌生人变 为朋友” 。 序概念 , 是解 读当今市场秩序理论的最佳
象 的一把钥匙 。
哈耶克 自发秩序 ” 的论述 , 是出于 大程度 上也取决于 自由社会 发展起来 的
理论 工具 , 从而 也是深刻认识 当今社会现 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以及 种种制度的存在 ”这并不是“ , 认为那些创
成的集合中, 市场秩序是其中最 为重要 的 序) 哈耶克对于这一术语的偏爱是 因为, 能促使那 些我们见到便会 需要 的东西 的 .

个子集 。市场秩序 ’ “ , 是他全部社会理论 在希腊文中“ a tx ” K tl i 不仅代表交换, aa e 还 出现。 , , 人们必须尊重传统 , 一个 自由社 “ 会之所 以能够发挥其有助益的作用 。 很 在
不受制 于另一 个人或另 一些人 因专断意 抗力量 ”没有经济 自由, , 就有通 向奴役之 三、 法治——市场秩序 的保障
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 ” 。他认 为这种状 路的危 险。 哈耶克将经济 自由限制国家权 态是生 活在社 会中 的人 们希望 获得但很 力的作用放在很高的地位 上。 难 实现的理想状态, 因此任何人 之间要界 二、 竞争~ 作为发现 的过程
断扩展的市场秩序。他认为“ 这种秩序 并 样 的 问题 , 但是他认 为 , 一个增进福 利 的 都确 定不变 的, 需要继续 发展 , 断地 他 不
不 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 成的结果, 而是 市场 秩序必须 是 由那些各 自拥有知 识优 完善 , 应时代 的要 求 , 适 以解决 不断 出现
以上是分 别对哈耶 克市场和 秩序 的
秩序本身的调整, 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 的 胜劣汰” 不 ,保证正确的知识得以发展和传 解读 ,而关注 哈耶克的市场秩序理论 。

评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

评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

评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论文导读: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的概念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反映和支配着哈耶克整个社会理论建构的过程,即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就是从这一概念中产生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关键词: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的概念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反映和支配着哈耶克整个社会理论建构的过程,即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就是从这一概念中产生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支配自生自发秩序的自发生成的法律,先于立法而存在,但由于其存在一些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立法对自发生成的法律进行纠正。

虽然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理论存在缺陷,但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自生自发秩序的涵义自生自发秩序,也被哈耶克称为“自我生成的秩序”、“自我组织的秩序”、“人的合作的扩展秩序”等。

在阐释自生自发秩序时,哈耶克首先对“秩序”进行了界定,“所谓‘秩序’,我们将一以贯之地意指这样一种事态,其间,无数且各种各样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我们对整体中的某个空间部分或者某个时间部分所作的了解中学会对其余部分作出正确的预期,或者至少是学会作出颇有希望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1]。

哈耶克将秩序区分为两种,即“人造的秩序”和“增长的秩序”。

在希腊语中,用taxis(外部秩序)来指称人造的秩序,用kosmos(内部秩序)来指称增长的秩序。

外部秩序是一种源于外部的秩序或者安排,是一种人为建构;内部秩序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或者说源于内部的秩序,在英文中最合适的称谓则是自生自发秩序。

接着,哈耶克试图通过对外部秩序和自生自发秩序的对比,来分析自生自发秩序的特征。

外部秩序比较简单,自生自发的秩序相对复杂;外部秩序是具体的,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抽象的;外部秩序具有特定的目的,自生自发的秩序很难说有什么特定的目的。

进而,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型构进行了阐释,“自生自发秩序的形成乃是它们的要素在应对其即时性环境的过程中遵循某些规则所产生的结果”[2]。

哈耶克作品 感觉的秩序 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

哈耶克作品 感觉的秩序 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感知的社会性。哈耶克认为,人的感知过程并非像镜子一 样简单反映外界刺激,而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解 读和重构。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感 知和认知的新视角。
"自由并非无政府状态,而是在秩序中实现个体的最大自由。"
哈耶克强调了秩序对于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一个合理和有 秩序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这样的社会需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以确保 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只有在一个充满秩序的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 现自己的价值和自由。
哈耶克作品:感觉的秩序:探寻理论 心理学的基础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理学
秩序
力作
基础
通往奴役之路
心智
自由宪章
探寻
秩序
感觉 知识
集中
感觉
抽象
又一
具体
体现
进行
社会经济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感觉的秩序》一书中的精彩摘录展示了哈耶克对于感知、秩序、自由和市场 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哈耶克的思 想体系,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阅读感受
《哈耶克作品:感觉的秩序: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读后感
当我们深入探究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时,不禁被 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对心理学基础的深入挖掘所吸引。这本书不仅是对心理学理 论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认知、感觉和行为的根本性质的一次深刻反思。
哈耶克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知识的 分立性,即没有任何个体能够掌握所有知识。因此,决策应当分散化,让每个 个体基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决策。这种分散化的决策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个体 的知识和智慧,提高决策效率和适应性。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就是一种典 型的分散化决策方式,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反映个体决策的结果。

哈耶克理论介绍

哈耶克理论介绍

3
知识的有限性 不仅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人类总体知识
也不可能是完备的 知识的分散性 即使这种有限的知识也是分散在每个个人身上, 离开个人不存在总体知识,个人掌握的知识对自 己最有意义 个人的价值所在,也是个人主义的逻辑前提 因此,经济学研究的不应仅仅是如何配臵“给定”
的资源的问题,而更应该是如何运用知识,即让分散
13
这是哈耶克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他的理论的基础是知识的分散性,没有任何人是全知
全能的,没有任何人能对社会作出一个全面的设计, 因此,应当让每个人自由地在各个方向上探索,而国 家不能为每个人设定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相反,国家 的作用仅仅在于提供一个公正的规则体系,让每个人 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市场制度利用他人的 知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在公正规则体系下,这样 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将会造福于他所不认识的人,从 而推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10
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不仅关心效率问题,对于社
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还能保留多少也非 常关注。 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 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 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 立极权主义统治。
11
哈耶克认为的真正的自由乃是一个否定性的
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
9
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看法:个人的理性可能知道和实施的




事情是有限的,最好的社会应当以这一前提条件为基础, 而不能以人的理性无所不能的信念为本。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有序的结构,但它们是许多人的行 动的产物,是进化过程的产物,而该过程的结果则不是任 何人曾预见的或设计的。 哈耶克称这种秩序为“自发秩序”与社会主义的“组织秩 序”相对。 自发秩序的典型当属市场机制,这已得到普遍接受。 语言、道德和法治这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某个天才发明或 人为设计出来的制度,实际上也是进化过程的产物。

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原理的几点认识

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原理的几点认识

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原理的几点认识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被誉为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对经济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了“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的原理,下面是我对这一原理的几点认识。

1.自由秩序的形成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不是由于中央计划或者人为干预而形成的,而是由个体的自由行为和互相合作而自发产生的。

他将这种自由秩序称为“自生自发”的秩序。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市场交换、合作分工等形式,完成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

这个自由秩序可以自发调整和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地满足个体的需求。

2.分散的知识与信息哈耶克认为,社会中的知识是高度分散且无法由任何个别机构完全掌握的。

每个个体只能掌握其所在环境和局部的知识,并根据自身的判断和信息作出决策。

因此,中央计划是无法运用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

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利润的信号,才能将个体的分散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知识与力量的分离哈耶克强调,自由社会的秩序要求将知识与权力相分离。

权力的集中会导致知识与信息的流通受限,从而阻碍了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相反,个体的自由行为和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广泛流通,并促使创新和进步。

因此,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保护个体权利和公正的法律制度的维护者,而不是干预市场的资源配置。

4.演化的市场秩序哈耶克将自由市场比作一种演化的现象,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

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选择机制,不断调整和演化,形成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秩序。

这种市场秩序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

与之相比,中央计划的特点是僵化和不灵活的,无法及时根据变化的需求做出调整。

5.自由秩序的局限性哈耶克也承认自由秩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的基本原理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人行动的自由,还包括一种秩序,即自由秩序。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知识分散原理哈耶克认为,知识在社会中是分散、不完全和局部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团体能够掌握全部知识,也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情况。

因此,中央计划者无法有效地管理整个经济体系。

相反,个人和企业通过市场交换信息和知识,并根据自身利益作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2. 自发性秩序原理哈耶克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行为。

这些行为在没有中央指导或计划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自发性秩序。

这种秩序不是出于某个人或团体的意志,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自主决策和相互合作所形成的。

这种自发性秩序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是个体之间自由交换的场所,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3. 规则与秩序原理哈耶克强调,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规则之上。

这些规则不仅仅是法律和法规,还包括传统、习俗和道德准则等非正式规范。

这些规则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框架,在其中个体可以自由地行动,并使得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合作。

这种规则与秩序的结合使得社会能够在无中央计划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和繁荣。

4. 自由与正义原理哈耶克认为,自由并不是一种目标或价值观本身,而是一种手段,用于实现正义。

他将正义定义为“按照公平原则对待每个人”。

在一个自由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自由的市场经济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正义。

5. 限制权力原理哈耶克强调,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秩序,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只扮演一个规则制定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哈耶克自发秩序名词解释

哈耶克自发秩序名词解释

哈耶克自发秩序的名词解释1. 引言哈耶克自发秩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行为在没有中央计划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

本文将从概念的来源、基本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与计划经济的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2. 概念来源哈耶克自发秩序的概念源于哈耶克对于计划经济的批判。

在哈耶克看来,计划经济试图通过集中决策和指导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但却忽视了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的分散性。

他认为,经济系统是由无数个个体的行为所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分散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

因此,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取到所有的信息,也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哈耶克认为,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利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

3. 基本特征哈耶克自发秩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3.1 分散的知识哈耶克认为,知识是分散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每个个体都只能了解到自己所处的局部环境和具体情况。

这种分散的知识包括个体对于自己的需求、资源的利用情况、技术的掌握等方面的信息。

而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取到这些分散的知识,因此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只有通过市场机制,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才能实现。

3.2 自发的秩序在哈耶克看来,个体的行为在没有中央计划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一种秩序。

这种秩序不是由某个中央机构或个别人为之设计和控制的,而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所决定的。

个体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和竞争来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这种追求利益的行为却能够产生一种整体上的有序结构。

3.3 逐步的演化哈耶克认为,哈耶克自发秩序是一种逐步演化的过程。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是基于局部的信息和反馈,而非全局的知识。

通过市场机制,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学习可以促使经济系统逐步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4. 形成机制哈耶克自发秩序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流、竞争和演化三个方面。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提要哈耶克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提出了市场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他将个人分散的知识论运用到经济活动领域,认为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源于人们的自由。

他重视市场的竞争,并认为竞争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但这种自由和竞争不是无责任的,哈耶克为此提出法治是市场秩序的保障,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认为法治不仅规范和保护了人们的自由,同时也限制了政府的权力。

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秩序的规范,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耶克;自发秩序;市场毋庸置疑,哈耶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生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的社会理论宏大而庞杂,但他的思想主题却非常集中,即“社会理论的整个任务,乃在于这样一种努力,即重构存在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自生自发的秩序。

”在哈耶克所论述的各种启发秩序构成的集合中,市场秩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子集。

“市场秩序”是他全部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运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是解读当今市场秩序理论的最佳理论工具,从而也是深刻认识当今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

市场可作为一种秩序被讨论,这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

至今为止对于市场的讨论,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作为既定的,讨论在市场这一秩序下经济的运行;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合在一起,讨论整个制度体系的演变。

第一种讨论发展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第二种讨论则包容着众多的学派,运用新古典范式对于制度进行讨论的新制度经济学,与坚持斯密传统讨论制度问题的经济学一起,都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在这样的研究下,政治、法律的研究与经济的研究成为可分开的。

这种两分的研究,使得市场的功能被理解为单一的,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交换、配置资源的场所,而至于市场秩序本身的调整,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的事情。

哈耶克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讨论,并没有在具体的经济活动层面展开,很大程度是在政治法律层面展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陈德中【摘要】As is well known, Hayek puts forward hi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based on his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perfect knowledge", where he criticizes the concept of stationary equilibrium alleged by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as is usually ignored, Hayek argued furthermore that facts in social scienc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epistemic subject, and that we rely on a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objects to organize our knowledge.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offers an explanation to Hayek' 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while the organizing of dispersed individual knowledge is wholly dependent 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 Hayek' s overemphasis on the rol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s criticiz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such as L. Liggio and L. Hurwicz, with the latter arguing, contrary to Hayek' s famous standpoint, agains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at spontaneous disorder should demand human intervention. Such criticism leads to the birth of modem mechanism design theory.%哈耶克从批评传统经济学静态均衡概念入手,对相应的“完美知识”假设提出了批评,从而提出了分散知识的概念。

一个为研究者忽略的问题是,哈耶克进一步认为,我们是依赖于特定的类分系统来整理知识的,事实高度依赖于认识主体。

知识的主观类分说为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构设了逻辑依托。

而对分散的个人知识的处理完全依赖于一个作为发现程序的市场竞争。

但是哈耶克对于市场竞争作用的过分强调受到了当代学者赫尔维茨等人的批评。

批评的核心是人类是否可以干预自发演进的秩序。

一般认为,“自发失序”必然要求干预。

赫尔维茨等人的质疑促成了当代“机制设计理论”的形成。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哈耶克;分散知识说;类分系统;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机制设计【作者】陈德中【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假如知识分散说是成立的,那末对于无所不包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批判就是合理的。

本文通过对哈耶克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感觉秩序》为代表的早期论文与著作的解读,解析哈耶克从感觉秩序到经济秩序思想的确立过程,重点集中在他的分散的个人知识说、竞争作为发现过程说及感觉类分系统对于世界的类分方式等问题。

同时,本文将追踪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的一些重要的当代批评。

这些批评将为社会机制设计的可能性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从而也就构成了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及其现实意义的重要修正。

一、人的知识是分散的在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竞争的意义》以及《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知识》《经济学与知识》等文章中,哈耶克完成了从知识观到秩序观的完整思考。

在《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哈耶克提出,传统的均衡分析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单纯追求内在的一致性,是一种进行静态分析的逻辑构架。

这种分析模式只宜于解释单个个体行为,而不宜于解释许多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想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需要引进新的因素。

为了回答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决策均衡的影响,哈耶克对传统均衡概念提出了几条限定,引进了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首先,哈耶克认识到,均衡是一个有时间性的概念。

因为即便是对单个个体的均衡关系的分析,也都要以这个人连续执行同一计划为前提,所以“这个人有关知识方面的变化,亦即导致他改变自己计划的变化,都会打乱他在这种知识的变化前后所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均衡。

”[1]35既然“均衡是一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必然是即时相继发生的,所以,很明显,要想赋予均衡这个概念任何意义,时间的描述都是极其重要的”[1]35。

哈耶克的这一看法批评了许多经济学家把均衡当作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问题的看法。

其次,均衡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

传统均衡分析假定在某个时期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在执行其各自的个人计划,并且这些计划在这个时期的开始就已经由个人所决定。

但是,对于不同的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行为。

完成个人计划的行为都要以预期计划所产生的行为后果为基础,所以均衡与预期关系紧密。

每个人的行为都恰好以对其他人的行为预期为基础。

最后,我们无法得到完美的知识。

传统均衡观念需要一个完美市场假设乃至“完美知识”的假设。

“假如人们知道一切事情,他们就处于均衡当中,这种观点十分正确,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定义均衡的。

”[1]44建立均衡的唯一必要条件是“论据的不变性”。

而这些假设条件在哈耶克看来是无法满足的。

与以上几个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相关联,哈耶克转向了对于知识的性质的考察,提出了他的“知识的分散”说。

在哈耶克看来,能够让我们避免上述麻烦的概念是“相关知识”概念,也即与特定的个人有关系的知识的概念。

而这与知识的分工关联密切。

尽管知识的分工与劳动的分工问题非常相似,但是劳动分工早就成为了经济学所承认和运用的基本前提,知识分工却被人们所忽略,以至于在上述的传统均衡分析中,“我们不去表明人们为了创造那种结果而必须拥有何种信息,我们实际上后退到了每个人都知道每件事情的假设上来。

”[1]49哈耶克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其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

”[1]51而任何可能偶然获得的更多知识,都将导致计划执行者改变原有计划。

所以,均衡是以相关行动者没有机会了解更多知识为条件。

隐含在这样一个推理中的东西,有可能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所有社会科学都想回答的问题:“存在于不同头脑中的零星知识的混合,怎样才能造成这样的结果。

……个体的自发活动将会在一种我们能够定义的情形下,引起一种资源的分配。

”[1]52 “经济学与知识”一文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对传统均衡观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提出疑问。

这样的追问隐含着许多变革观念的需求,并将我们引导到了对于参与经济行为的个体的依赖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的认识。

这也奠定了哈耶克从考察人的知识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乃至整个社会问题的考察路径。

不过很显然,“对‘时间’的强调,在‘经济学与知识’中取代了对‘主观性’和‘分散的知识’的强调。

”[2]251二、对知识的整理依赖于主观类分系统在促成“分散的个人知识”的观点形成中,“社会科学的事实”一文有着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点似乎为一些哈耶克的研究者如考德威尔所忽略。

[2]251“社会科学的事实”一文,可以说是代表哈耶克数年后发表的《感觉秩序》一书主要观点的提要性文章。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容易为一般的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必须讨论哪些类型的事实?”或者说,在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时,我们将哪些事实带入了我们的研究,又将哪些事实排除了出去?我们这样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哈耶克的回答是:我们需要一个类分系统,根据这个类分系统,我们完成了对于所研究事实的构造与筛选。

“在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有意识的活动时,我们总是会依据自己的观念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把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对象纳入到根据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来规定的种类或范畴中去。

……我们总是通过设想另一个人处身于我们所知道的对象分类系统,对我们实际看到的那个人的行为添油加醋,而不是从对别人的观察中懂得如何分类;这是因为这些类别都是我们所设想的。

”[1]60根据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完全都是一些“具有人的特点的”解释。

这些解释“是我们都‘直觉地’认识到,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毫不犹豫地使用,而且所有的社会交往和人们之间的交流都建立在其上的事物的一种状态。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哈耶克马上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科学分析中使用这样一些概念是否合理”。

哈耶克从知识活动的内在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对个体行为及其对象进行分类,并发展这种分类。

我们这些活动,是在把我们进一步研究任务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进行有秩序的排列。

“我们把已作为这种分类的个体行为的不同类别作为要素,再用这些要素来建立假想的模型,从而努力重现我们已知的周围世界中的社会关系模型。

”[1]65这样一种看法面临着追问:难道就没有纯粹的客观事实和客观知识了吗?哈耶克对这样一种观念的回答非常明确:“那种把诸如‘社会’或‘国家’,或任何特别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现象等社会集合体视为在任何意义上都比可理解的个体活动更加客观的观点,是纯粹的幻象。

我要表明的是,我们称作‘社会事实’的,从自然科学使用‘事实’一词的特殊意义上说,和个体行为或他们的对象一样也不是什么事实。

这些所谓的‘事实’,不过恰恰与我们在理论社会科学中所建立的那些模式一样,是一种根据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所找到的要素建立起来的思想模式。

”[1]66在强调主观类分这一点上,哈耶克表现出了奥地利古典经济学的主观主义方法论特点。

而这样的方法论必将把社会行为主体的主观行动与主观意愿作为考察人类生活的基本出发点。

当边际学派以人的主观效用理论来分析经济行为时,他们已经奠定了这样的分析基础。

但是依赖于主观偏好体系的分析工作并没有能够让人们意识到知识的分散特性,人们仍然可以假定我们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