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评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
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散文为主,所选文章或描写风景,或抒写个人生活感受,语言优美,情味悠长。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
作者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一一展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文中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却又韵味十足,值得细细品味。
二、说学情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学习的基础。
但对于本文这种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情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受文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圈点批注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
”《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把握课文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知道作者和作品,会写生字词,理解文意。
2、知道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3、知道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享有“春城”的称号,那么,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5、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3、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先⽣的经典散⽂,是⼀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章通过“⾬”串联起昆明⾬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来表达对过往岁⽉的想念,对⼈世间平淡⽣活的珍爱,着爱⾃然、爱⽣活、爱平民百姓的⼈⽂内涵。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宁坤要我给他画⼀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些时候,画了⼀幅,右上⾓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掌,末端开出⼀朵⾦黄⾊的花。
左下画了⼏朵青头菌和⽜肝菌。
题了这样⼏⾏字: “昆明⼈家常于门头挂仙⼈掌⼀⽚以辟邪,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掌⽣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季空⽓之湿润。
⾬季则有青头菌、⽜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季。
“⾬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季有多长,从⼏⽉到⼏⽉,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且并不使⼈⽓闷。
我觉得昆明⾬季⽓压不低,⼈很舒服。
昆明的⾬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动情的。
城春草⽊深,孟夏草⽊长。
昆明的⾬季,是浓绿的。
草⽊的枝叶⾥的⽔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掌。
旧⽇昆明⼈家门头上⽤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些东西:⼀⾯⼩镜⼦,周围画着⼋卦,下⾯便是⼀⽚仙⼈掌,——在仙⼈掌上扎⼀个洞,⽤⿇线穿了,挂在钉⼦上。
昆明仙⼈掌多,且极肥⼤。
有些⼈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圈仙⼈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掌,猪⽺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掌有刺,猪和⽺怕扎。
昆明菌⼦极多。
⾬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
最多,也的是⽜肝菌。
⽜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肝菌,连西南联⼤⾷堂的桌⼦上都可以有⼀碗。
⽜肝菌⾊如⽜肝,滑,嫩,鲜,⾹,很好吃。
炒⽜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晕倒。
青头菌⽐⽜肝菌略贵。
这种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肝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一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意识的启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中隐含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表达的技巧,如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展示分析思路,教师评价与点拨。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导入环节:先简单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话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文中精彩的句子,解读意义,并且描述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教学过程2.1 阅读理解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一文;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和理解,分享经验;3.整合每组的精彩内容,展示分析。
2.2 课堂探究1.有同学说“我来自京津冀一带,很少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雨声,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自豪,中国的地域之美在南北方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美景;2.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珍爱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我们今天的欢乐和生命都受惠于这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碧水蓝天之间的关系;3.有同学说“通过深入阅读《昆明的雨》,我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体会到了细腻的感觉,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而美丽。
”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究文学艺术的奥妙,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2.3 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划重点、做题等;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由汪曾祺的作品语段导入新课。
二、初识昆明的雨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找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三品读昆明的雨: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明确:明亮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丰满的”,枝叶浓绿,舒张饱满生长旺盛“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昆明木香花很多”记忆中的昆明雨季的景、物、人和事,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展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和风俗民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四、赏析昆明的雨感悟作者的情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喜爱赞美一点淡淡的乡愁2、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例如: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指导学生结合意象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例如:细节“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评课稿
一、前言
本文是针对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这篇课文
的评课稿。
《昆明的雨》是一篇描写昆明雨水的散文,通过对雨水的描写,使读者对昆明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该篇课文适用于八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群体为八年级学生。
该课文主要通过对昆明雨水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昆明这
座城市独特的雨水气候。
内容生动真实,情感表达细腻,适合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掌握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思想;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思想;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
2. 教学难点
•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提高文章的个人理解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本: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的分析与展示、图片、教学设计等内容;
•黑板、粉笔:用于补充与讲解;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
六、教学步骤
1. 导入与热身(5分钟)
通过播放昆明城市的相关景色图片或音频,激发学生对昆
明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思考雨水对城市的意义,并引发对《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期待。
2. 预习导入(10分钟)
请学生读课文标题,并根据自己的预习体会,提出对昆明
雨水的几个描述。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分享,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于昆明雨水有更深入的理解。
3. 教学展示(20分钟)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将课文的内容进行展示和讲解。
重点
解读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修辞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个人理解。
4. 学习探究(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目。
然后分组讨
论答案,互相交流,并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练习题目可以包括词汇填空、句子翻译、段落连线等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6. 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复习时
要重点关注。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个人感想的分享,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七、课后作业
布置阅读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课文的阅读题、写作题、综合运用题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布置。
八、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评课稿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步骤
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
对于《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是对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评课稿的一份详细分析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