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1.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通常有三种:(1)医疗模式—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2)个人模式—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
(3)社会模式—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注: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版,第219-220页)。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
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有国内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
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康复社会工作方法的训练,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沟通技巧、带领艺术等的训练,中心大多数员工还去香港作了实地的参观、考察和学习。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几位,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弱智)、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
年龄从1-2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_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地方性探索_张燕婷

图1
生态系统理stem ) 是指个体直 第一, 接面对和接触的人或事物, 这些人或事物与个体 的互动最为频繁, 构成其最主要的生活场域, 影响 也最大。对学生而言, 该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在家 庭、 学校等环境中互动所形成的亲子关系 、 同辈关 系及师生关系, 这三种关系若出现紊乱, 均会对学 生的行为、 情绪与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第二, 中层系统( Meso - system ) 是指个体直 接参与的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成长中的人所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生活场 即 ” 域间的互动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观 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 人们的发展可能 实现最优化;相反, 如果微观系统之间呈现出非积 极的联系, 将会产生消极后果。 结合笔者调查的 资料显示, 同辈关系出现明显障碍的学生, 其背后
*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 —以东莞为例 ” ( 项目号: GD11XSH03 ) 、 “十二五” 规划项目 广东省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 项目号:2011ZZ028 ) 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
59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
61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
学已经基本没有对其加以欺凌 。 ( 2 ) 家庭系统: 促进亲子关系。 让社工觉得困难的是, 在亲子关 系上, 小颖喜欢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相信自己是 对的, 并且案主与其父母向社工的表述不一致, 于 是, 社工决定采取澄清的方式, 重塑案主与父母的 关系, 并采取家庭面谈的方式进行 。在面谈中, 社 工提出了小颖对其父母的看法, 同时让其提出自 己的疑问, 案主的父母对小颖存在误解或者疑问 的地方都一一进行了澄清 。此次的家庭面谈产生 的效果是决定性的。 在接下来与小颖的面谈中, 案主关于父母的负面想法明显减少, 与父母的关 系得到改善, 新的家庭系统为案主后续的改变提 供了动力和支持。 ( 3 ) 个人系统:改变消极的认 知方式。前几次面谈后, 社工发现, 小颖很习惯用 “自杀 ” 、 “我一点用都没有的啦, 别人最好。 我死 了, 全世界的人都会开心的 ” 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可见, 认知偏差是导致案主情绪困扰的重要根源, 负面情绪如自卑、 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非理 性观念造成的, 这些都符合了案主当 时 的 情 况 。 在此后一段时间的面谈当中, 社工把重点放在了 “认知 - 情绪 - 行为 ” 上, 在运用同理心的基础上 对其想法进行了对质 。引导案主与自己的非理性 观念进行辩论, 帮助案主认识自己的错误观念, 以 理性的方式看待事物。 ( 4 ) 朋辈系统:提高人际 交往技巧。案主在几个月之后就要面临中考, 升 学后必然会到新的环境中, 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得 到朋辈的认可, 利于小颖自我“同一性 ” 的形成。 为此有必要帮助小颖提供同辈团体和志愿者活动 等契机, 让其在活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意愿和能 力。刚开始参加志愿者活动时, 案主表现被动, 即 使志愿者主动与其交谈, 小颖都表现出一种退缩, 在社工的同理心支持和鼓励下, 小颖逐渐由一名 “参与者” “旁观者” , 被动 到 再到积极参与者的转 变。经过四种系统的 介 入, 案 主 发 生 显 著 改 变。 2010 年 9 月, 案主升读中专, 开始住校独立生活。 回顾近半年的服务, 案主有了比较大的改变, 甚少 提及轻生的念头, 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当中也能 “认知偏差 ” 够开始主动地与人交流, 服务目标 和 “人际交往” 方面均得到理想的改善 。 结案后社 工仍有后续跟进, 在最近的一次见面中, 小颖在形 象整顿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并且在新的学 校里交到了朋友。 更重要的是, 她能主动大胆地
社会工作专业化路径的探究与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化路径的探究与实践社会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专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也日益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以及实践。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在理论、实践、技术等方面的深入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的一种进程。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实践是社会工作者锻炼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技能和应对问题的经验,通过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2.通过学术研究建立理论体系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础,是指导实践的灵魂。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学术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观察、总结、研究实践经验中形成理论框架,理论推动实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3.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社会工作的本质和价值,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
4.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行业规范化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职业责任的直接保障。
行业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完善行业组织和制定职业标准等方面。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践1.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的特殊要求和应对复杂问题的挑战。
2.践行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核心。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准则,切实履行职业责任。
3.建立合理的服务体系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创新服务的基础。
建立合理、可持续、高效的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发社会网络,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率和效果。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传统模式、本土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传统模式、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往往沿袭西方理论和经验,缺乏本土化内容和特色,难以满足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需求。
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的确立,旨在引领本研究的整体方向和目标,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提供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特点和需求,进而调整和完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本土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互动与融合,促进教育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土化研究能够促使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社会需求和问题,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推动学科的深化和提高。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
1 . %, 研 究 专 长 为 “ 他 ” 88 而 9 其 的教 师 占 2 . %2 而 19 / 0 ] 。 且 ,国 内 高 校 的社 会 工 作 专 业 教 师 还 普 遍 处 于 实 务 经 验 缺 乏 的状 况 ,只 有 极 少 数 的教 师 接 受 过 系统 的 社 会 工 作 实 务技 能 培 训 。另外 , 由于 部 分 高 校 没 有 专 职 的 实 习教 师 ,学 生 实 习 的指 导教 师 往 往 既 上 课 又 带实 习, 再加 上 学 生 人 数 过 多 , 师 的 时 间又 十 分 有 教 限 , 导 作 用 也就 没有 很 好 地 发 挥 出 来 。 指 2 从 学 校 外 部 资 源 的缺 乏 来看 ,主 要 集 中 于 实 . 习基 地 的 缺 乏 、机 构 督 导 的非 专 业 性 及 实 习机 构 的 行 政 化 。社 会 工 作 在 我 国 的 发展 时 间不 长 , 业 机 构 专 非 常 缺 乏 ,社 会 工 作 专 业 学 生 实 习时 的 选 择 余 地 很 小 , 供 选 择 的有 街 道 、 区 居 委 会 、 利 院 、 政 机 可 社 福 民 构 等 ,这 些机 构 都 属 于 王 思 斌 所 指 出 的 实 际 社 会 工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 究与评估)
20 0 9年第 1 2期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张 荣 , 晓洁 龚
( 济南大学, 东 济南 2 02 ) 山 5 0 2
【 摘
要】 由于社会 工作 专业的实践性 , 专业 实习的开展有 助于更好地 实现 高校社会 工作 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
标。 但是 , 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 育却面临着重重障碍 , 我 主要 体现 为“ 实习资源不足 包括校 内资源和校外 , 资源的缺 乏。 了应对这一现 实约束 , 为 构建本土化专业实 .模 式的途径 包括: - j 加强机构 的专业性发掘 、 义工性介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地方性探索

社会 环境 ( 如 家庭 、 机构 、 团体 、 社 区等 ) 看 作是 一 种社 会性 的生 态 系 统 , 强调生态环境 ( 人 的生 存
土化实践与探 索。最后 , 基于东莞 市学校社会 工作实践对生 态系统理论进 行反 思, 旨 在 进 一步探 索东莞市 学
校 社 会 工 作 的专 业 化 、 本土化进程 。
关 键 词 学校社会工作
本 土化实践 生态 系统理论
随着全 球 化 、 信 息 化 和 多 元 主 义 的蔓 延 , 青 少 年 群 体 日益 生 活 在 一 个 既 充 满 自 由 、 又 伴 有 风 险 的社会 时 空 之 中 , 青 少 年 健 康 成 长 愈 来 愈 难 以
出 的生 态 模 型 , 社 会 生 态 环境 是 一 种嵌 入 式 的结
构安排 , 个 体所 处 的生 态环 境 被 看 成是 同 心 的一
种嵌套 结 构 , 由里 至 外 分 别 是 微 观 系 统 、 中 观 系
统、 外 部 系统和 宏观 系统 ( 4 ) 。 如 图 1所 示 :
生态 系统 理论 是 社 会 生 态 系统 理 论 的简 称 , 由布 朗 芬 布 伦 纳 于 1 9 7 9年 在 他 的 《 人 类 发 展 生 态 学》 一 书 中正 式 提 出 , 该 理 论 把 人 类 生 存 成 长 的
题( 或病 理 ) 出发 , 寻求 解 决 之 策 。随 着 以社 会 关 系调 适 与重建 为 核 心 的专 业 与 实 践 的发 展 , 社 会 工 作 在 整 合 诸 多 学 科 优 势 的基 础 上 逐 渐 发 展 出 一
・ 本 文系广东省 哲学社 会科学“ 十二五” 规划项 目“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东莞为例” ( 项 目号 : G D [ I X S H 0 3 ) 、 广东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 : “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 项目 号: 2 0 1 I Z Z 0 2 8 ) 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问题研究--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一 致 。所 以必 须让 学生 亲身经 历实 习实训 ,才能 让学 生 方 式调查 。访谈 主要 涉及 实 习机构 或 岗位 的选择 的 自
发现 实际与 理论 的差 距 ,注意 到理 论知 识 的本 土化应 由度 、实习 时 间安 排 的合 理性 、实 习 内容 的专业 性 程
用 特 点 ,然后 方 能去 除学生 照搬 书本理论 模式 的弊 端 。 度 、实 习效 果 的评 估 评价 、实 习督 导 的质量 等 几个 方
对 于社 工机 构贫 乏 的 内地 学生 而 言 ,选 择专 业 的实 习 的适应社 会 的需要 。
岗位或 单位 面临着 诸 多难处 和 问题 。
.二 黜曛 赫 鹊隋 峨
社会 工 作专业 实 习教 育对 于专 业人 才培 养 的重 要
社 会工 作 重视 实务 的专业 性 质决定 了专业 实习 教 性 不言 而喻 ,那 么 当前 内地高 校社 会工 作专 业 的学 生
工 服务 机构 作 为实 习教 育基地 。社 会工 作专 业 的服 务 一 个专业 教 育成 功与 否 的标 志 。专 业实 习教 育 为学 生
机 构 当前 主要 集 中分 布 于 沿海 大 城市 及 港 澳 台等 地 , 搭 建 了一个 联 系社会 的纽 带 ,使学 生能 够快 速 而灵 活
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 。因此实习教育是培养 3.专 业 实习教 育是 学生走上社 会 岗位 的前奏 。
社会 工作 专业人 才 的重要环 节 。 目前 ,我 国内地有 200 大学 生 的就 业 问题 是 当前 高 等 教 育关 注 的重 点 。
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 ,很多高校把专业 的社 能否把 培养 出来 的学 生送 到合 适 的 岗位 上 ,也是 检 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专业实习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却面临着重重障碍,主要体现为“实习资源不足”,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缺乏。
为了应对这一现实约束,构建本土化专业实习模式的途径包括:加强机构的专业性发掘、义工性介入和实习指导老师的角色定位等。
[关键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作者简介]张荣(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09)12-0078-02社会工作是一门在利他主义理念指引下的以助人为最终目标的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效的专业实习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专业实习的应有功能却没有得到发挥。
面对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的主要障碍,结合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背景,本文试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主要障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
这两方面内容彼此影响,课堂理论知识及实务知识的讲授是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的前提条件,专业实习则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
综合来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成熟的西方国家里,其专业实习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习时间的明确要求。
在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专业服务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实习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本科生不少于400小时,硕士生不少于900小时。
而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校外实习[1]。
二是实习机构的专业性。
在西方,随着社会工作的长久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实习机构,这便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足够多的实习场所。
三是实习督导的专业性。
在西方,实习督导一般由机构中的资深社工担任,不仅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的训练和督导。
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发展相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则面临着实习资源的不足。
1.从学校内在资源来看,主要集中于指导教师实务技能的缺乏。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时间不长,在目前的国内高校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
2003年12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曾对全国569位社会工作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研究专长的统计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而研究专长为“其他”的教师占21.09%[2]。
而且,国内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还普遍处于实务经验缺乏的状况,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培训。
另外,由于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实习教师,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往往既上课又带实习,再加上学生人数过多,教师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指导作用也就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从学校外部资源的缺乏来看,主要集中于实习基地的缺乏、机构督导的非专业性及实习机构的行政化。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机构非常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时的选择余地很小,可供选择的有街道、社区居委会、福利院、民政机构等,这些机构都属于王思斌所指出的实际社会工作的机构[3],这些机构的特点是拥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具备一些本土的工作方法,但专业化水平不高。
同时由于这些机构的行政特征,使学生实习的专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实习内容行政化,只是做一些打字、整理材料等打杂工作,达不到实习目的。
由于上述实习资源的不足,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虽然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并得到了相应的专业训练,但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还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
此种情境下,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本土化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实习模式是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衍生而来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4]。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所以当其进入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12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张荣,龚晓洁(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78中国这样一个非原生社会时必须完成某些改变,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禁忌。
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则构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个层面。
因为专业实习是一个直接面对目标人群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更直接、更真实地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需的种种调适和改变。
基于上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任务,结合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途径主要集中于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实习的义工性介入及指导教师的学习性角色定位。
(一)机构的专业性发掘机构的专业性发掘是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指从当前现有的实习机构中发掘出专业的发挥空间,并立基于机构的点滴专业性遵循专业程序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
具体而言,这一发掘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的实习机构中按照专业要求寻找出专业实习的领域,二是努力扩充现有的实习领域,发掘更多的实习机构。
1.就第一个层面而言,虽然现有的实习机构专业性不强,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现有的实习机构条件下,发掘出可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空间,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现有机构工作程序的同化。
在社区居委会实习时,可以按照社区工作的要求,了解社区现有的资源及居民的需求等;在社会福利院实习时,可以针对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尝试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在民政部门实习时,可以结合社会行政的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现有的机构工作程序与理想的社会行政的距离等。
2.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现有环境下还有许多实习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发掘。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实习时普遍向外寻求实习机构,而忽视学校本身的专业性发掘。
当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滞后,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如果在安排学生实习之前能够发掘学校社会工作的实习领域,无论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还是对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很有力的促进。
(2)农村社会工作的发掘。
当前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机构的选择普遍局限于城市,忽视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掘。
其实与城市实习机构的行政化相比,在农村更容易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实践。
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实际例子,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就曾在2003年2月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他们分别在湘西凤凰县、古丈县设立了三个农村实习点,其学生在三个月的实习时间内,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地感受当地农村的生活,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在实践过程中把社会工作理念融会贯通,同时不断地挖掘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源,积累与总结经验[5]。
(二)义工性介入义工性介入包括教师的义工性介入和学生的义工性介入,教师的义工性介入可在实习开始之前进行,主要目的在于深入到学生的实习机构,寻找专业实习的开展领域,以便于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的义工性介入为加强学校和机构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并且,教师的义工性介入也会使当前存在的机构督导缺乏问题得到缓解,即教师也发挥一半机构督导的作用,以弥补由于机构督导缺乏而形成的学生实习指导的空缺。
学生的义工性介入,即针对当前社区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义工、志愿者的需求,以义工的身份而非实习学生的身份介入社区,在社区或机构内进行一系列的志愿服务,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介入比较容易,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也可遵循专业程序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如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等。
(三)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首先,实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成为实习者。
当前的专业实习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是教师能解决的,但有些可能是教师也感到困难的问题。
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习者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实习之前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作为实习者进行实习,从而增加自己的实务经验。
这种实习者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指导学生时能有的放矢,同时也对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具有推进作用。
其次,实习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形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不仅每个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同时,教师之间也要经常举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磋商,这种关系的形成使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个别疑难问题,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综合上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想发挥其功能,可首先进行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然后立基于志愿者或义工的切入点进行实习介入,最后教师在发挥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作用时进行学习性的角色定位。
同时,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可借助义工性介入的机会对机构的专业性进行探究,教师的学习性角色又成为教师义工性介入机构及对实习机构进行专业性发掘的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1]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2]周丹红.关于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的探索[J].经纪人学报,2005,(3).[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朱浩.农村社会工作实习札记[J].社会工作,2004,(6).[责任编辑宋一兵]张荣,龚晓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