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1.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通常有三种:(1)医疗模式—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2)个人模式—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
(3)社会模式—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注: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版,第219-220页)。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
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有国内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
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康复社会工作方法的训练,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沟通技巧、带领艺术等的训练,中心大多数员工还去香港作了实地的参观、考察和学习。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几位,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弱智)、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
年龄从1-2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研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通过将传统文 化与农村社会工作相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管理创新 等措施,可以逐步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 和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本土化路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 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
大农村社会工作
大农村社会工作
面对复杂多变的农村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种“大农村社会工作”的理 念。所谓“大农村社会工作”,是指将农村社会工作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从整 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提 出这一理念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挑战,单靠传统的救 济和帮扶手段已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大农村社会工作”强调 从根源上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村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农村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农村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城市社会工作,具有自己 的特点和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首先,农村社会工作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涉及到农业、经济、社会、文化 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农村面临的复杂问题。其次, 农村社会工作具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它不仅包括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 生、教育文化等服务,还包括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社区 建设等方面。最后,农村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它需要适应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实现本土化的服务目标。
案例分析
1、传统文化与农村社会工作的结合方面:组织当地老年人参加传统文化活动, 如庙会、舞龙舞狮等,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借助传统文化的 力量,鼓励家庭成员更多地关心和照顾老年人。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究

、
社 会 工作 专业人 才培 养方 案 的制 定和 实施 困境 ; 、 二 社会 工 作专 业人 才 “ ” 求 ” 供 与“ 对接 困境 : 、 三 中国
传 统 伦 理 价 值 观 与 社 会 工 作 伦 理 价 值 的 冲 突 困境 : 、 会 工 作 的 社 会 认 知 困 境 针 对 以上 四 个 方 面 的 困 四 社 境 , 其 因 寻 其 果 . 会 工 作 本 土 化 发 展 的 出路 显 而 易 见 究 社
的 . 是 在 回应个 人 与 社会 需 求 过 程 中 而 发育 起 来 的 . 欧美 国家 的社 会 发展 状 是 况成 就 了社 会工 作 . 同时社 会 工 作也 在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发 挥 了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0世 纪 上 半 叶 社 会 工 作 由 西 方 传 2 人 中 国 .9 2年 . 国 民 政 府 在 内 务 部 设 14 立 了 社 会 行 政 科 .推 动 社 会 事 业 的 发
组 织 化 、 度 政 治 化 ” 社 会 状 况 。 国 高 的 中 进入 社 会 转 型时 期 . 社 会 工作 专 业发 其
1 社 会 工 作 与社 会 工 作本 土 化
在探 究 分 析 社 会 工 作 本 土 化 发 展
人 们 按 照 预 先 设 计 好 的 蓝 图 创 造 出 来
社 会 工作本 土化发 展 的 困境 与 出路探 究
龚 倩
( 汉科技 大学 文法 与经 济学 院 湖北 武 汉 武
摘
40 6 ) 3 0 5
要: 中共 十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提 出 建 设 社 会 工 作 人 才 队 伍 以 促 进 和 谐 不 正确 . 固守 传 统 “ 府 负 责 、 专业 而 政 非 化” 的社 会 工作 服 务模 式 也 显得 不 合 时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摘要】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象,而社会工作本土理论的缺乏会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因此,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需要,呼应社会工作发展实践的需求,我国社会工作学界需要立足于国家的本土思想和文化传统,从中寻求智慧和启发,力图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本土思想;传统文化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和福利国家等思想。
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接受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
虽然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加以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但是社会工作在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本土性,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要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一套能够反映我过社会工作本土特色的理论。
然而,尽管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社会工作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和本土化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再教育中依然多以借用和从海外引进为主,造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多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
简而言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是相对滞后和缺乏的,这种局面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让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当今社会的体制结构和文化背景,即建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成为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深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下的思维模式是中国社会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且本土的思想和文化在社会工作的实践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引进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上海社会工作发展过程分析

本土化发展的探索
然而,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上海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如专业能力 不足、跨文化沟通困难等。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本土化需求,社会工作机构需 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 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思考与展望
思考与展望
上海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不断努力。为了更 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展望:
思考与展望
一是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提高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建立健 全社会工作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规范社会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以上海某社区为例,该社区引进了一家社会工作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 服务。该机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根据需求设置了老年人关怀、 青少年教育、家庭关系辅导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 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案例分析
从服务对象来看,老年人关怀服务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广泛欢迎,但由于语 言和文化差异,该服务在少数民族居民中的推广存在一定困难。青少年教育服务 则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内容不符合青少年需求等问题。家庭关系辅导服 务相对较受欢迎,但仍有部分家庭对外来介入持有疑虑。
谢谢观看
思考与展望
四是强化社会工作的研究与评估。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研究力度,深入了解上 海社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建立健全社会工 作的评估机制,对社会工作项目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改进。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前言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繁荣,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

社会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文 静◆摘要: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开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起其他领域却丝毫不逊色,因为社会工作需要结合文化背景以及国家实际状况,因而在融入国内工作实际的过程中,逐渐在价值理念以及相关的知识架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是社会工作在不同地区或者国家具有不同特色的原因,而随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在成果以及专业性上都有所提升。
对于当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了社会工作展开的重要前提之一。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方法与路径当前我国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同时经过近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也逐渐开始摸索适合于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发展的全新模式。
对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正规渠道,但是从制度化方向来讲,社会工作仍旧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在社会情境中套用社会工作的标准模式仍旧存在一定的误区,那么如何在这种实际状况下展开社会工作流程就成为了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领域当前国内发展状况分析对大多数基层群众而言,社会工作的概念仍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工作,但实际上这一涉及社会领域多个层面的工作类型早已经转化为了具有综合性以及实际社会意义的工作种类,并不再单独作为社区工种而存在。
通过对西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当前我国所践行的社会工作理论同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
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实践方法,为构建共产主义社会而选择正确的社会工作路径,将社会生活规范化,保证人民生活在一个制度健全,同时福利体系足够完整的社会中。
而当前这一目标存在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本身缺乏明确的职业界定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对国内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毕竟我国虽然已经开展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相关资质证明,包括社会工作者资格证在内的多种证件,同时也在具体工作岗位环节上进行了规定,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工作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也逐渐成为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我们在看到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工作对政府依赖性大、专业程度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社会工作是一门在西方政治、社会、文化土壤上所发展起来而后再引进我国的专业有关,归根结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就备受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探索的问题。
江苏省目前拥有全国数量排名第二的社会工作人才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南京市率先开启了社会工作本土模式的摸索,自2014年开始了 "全科社工"项目的培训,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已为南京市培养了 600多名"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科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南京市各社区和街道的第一线。
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全科社工"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了"全科社工"项目的开展背景、实际操作和运行效果等,对其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一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全科社工"项目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存在对政府行政力依赖大、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工作者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迟迟找不到很好地解决方法,我国的社会工作才处在一个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期。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大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重构我国社会工作的文
化基点,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将"关系"、"家文化"等文化概念加入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中;二是从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关系、社会工作知识与实践关系、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拓展三点来推进我国的社会工作制度变革和创新。
以此希望对今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