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2008-09-12 03:06:01| 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要‥‥‥‥‥‥‥‥‥‥‥‥‥‥‥1 第一节规划的指导思想‥‥‥‥‥‥‥‥‥‥‥‥1 第二节规划的任务‥‥‥‥‥‥‥‥‥‥‥‥‥‥1 第三节规划的原则‥‥‥‥‥‥‥‥‥‥‥‥‥‥2 第四节规划水平年与范围的确定‥‥‥‥‥‥‥‥3 第五节规划编制的依据‥‥‥‥‥‥‥‥‥‥‥‥4 第二章基本情况‥‥‥‥‥‥‥‥‥‥‥‥‥‥‥6 第一节**河概况‥‥‥‥‥‥‥‥‥‥‥‥‥‥6

第二节地形地貌‥‥‥‥‥‥‥‥‥‥‥‥‥‥‥7 第三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8 第四节主要支流‥‥‥‥‥‥‥‥‥‥‥‥‥‥‥9 第五节存在的问题‥‥‥‥‥‥‥‥‥‥‥‥‥‥10 第三章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2 第一节社会经济‥‥‥‥‥‥‥‥‥‥‥‥‥‥‥12

第二节水文气象‥‥‥‥‥‥‥‥‥‥‥‥‥‥‥13 第三节河道地形图‥‥‥‥‥‥‥‥‥‥‥‥‥‥14 第四节河道治理‥‥‥‥‥‥‥‥‥‥‥‥‥‥‥14 第五节跨河建筑物‥‥‥‥‥‥‥‥‥‥‥‥‥‥15 第六节环境与生态‥‥‥‥‥‥‥‥‥‥‥‥‥‥15 第七节河势稳定分析‥‥‥‥‥‥‥‥‥‥‥‥‥18 第四章外缘控制线的划定‥‥‥‥‥‥‥‥‥‥‥21 第一节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21 第二节岸线控制线的划定‥‥‥‥‥‥‥‥‥‥‥22 第三节岸线控制线划定成果‥‥‥‥‥‥‥‥‥‥22 第五章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3 第一节岸线功能区的分类‥‥‥‥‥‥‥‥‥‥‥23 第二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原则‥‥‥‥‥‥‥‥‥24 第三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25 第四节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6 第六章岸线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8 第一节岸线利用现状分析‥‥‥‥‥‥‥‥‥‥‥28 第二节岸线利用现状评价‥‥‥‥‥‥‥‥‥‥‥29 第七章岸线利用管理规划‥‥‥‥‥‥‥‥‥‥‥31 第一节岸线利用管理的目标‥‥‥‥‥‥‥‥‥‥31 第二节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31

第一章规划概要

第一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正确处理**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

二、综合协调**河上下游、左右岸及相关部门和行业间的关系,统筹兼顾近远期的要求,通过对**河岸线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在保障**河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和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河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科学保护、强化管理、实现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规划的任务

一、划定岸线利用控制界线和规划岸线利用功能分

根据**河的现状和演变规律,综合协调港口和航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沿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岸线利用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与建设、生态环境及其他方划定岸线利用控制界线和管理范围面的影响,科学规划岸线利用功能分区,合理划定岸线利用控制界线和管理范围;

二、岸线功能区管理目标和规划意见

研究拟定岸线开发利用条件和控制要求,提出实施岸线合理开发、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规划意见。

第三节规划原则

一、坚持人水和谐、协调发展

要重视发挥岸线资源的多功能作用,既要发挥岸线在防洪、供水、航运、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和维护河流健康,也要发挥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航运发展等资源效用,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为沿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对岸线资源要保护与利用并重、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将岸线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既考虑沿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也要根据不同河段的河势特点和防洪、供水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有效保护和合理控制利用的对策措施,对不适当开发的区域要严格加以控制。

三、坚持综合协调、统筹兼顾

按照河流流域综合规划的总体要求,综合协调岸线资源利用保护与沿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国土开发、港口与航道、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岸线开发利用功能及控制条件;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区间以及行业之间的需求,结合不同地区的岸线特点和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要求,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岸线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坚持完善法制、强化管理

要按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岸线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强化岸线利用综合管理的措施,切实加强岸线利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河岸线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沿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岸线开发利用程度,针对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主要矛盾,按照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近远期的规划目标和任务。

第四节规划水平年与范围的确定

一、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为2005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

二、规划范围及重点

根据岸线利用与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次规划范围为**河**市段51.3公里,行政区域包括**县**县两个县。

规划的重点是:岸线开发与利用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管理任务重,对保障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和维护河流健康功能十分重要的河段。

第五节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主要法律法规、条例及规程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8、《防洪标准》(GB50201-94)

9、《堤防设计规范》(GB50286-98)

10、《内河航道标准》(GB50139-2004)

1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12、《水利水电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13、《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14、《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文规范》(JTJ214-2000)

二、有关规划文件

1、《全国防洪规划报告》及流域防洪规划报告

2、《山东省淮河流域综合规划》

3、淮河流域水功能区划

4、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5、**市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6、《**市市城市总体规划》

7、其它相关规划,包括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河概况

**河干流起源于**市**县,向东流经**县、**县、**县等县(市)区,在**市市**县县西姚村北入**海。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防洪流量22222立方米每秒。**市市管理范围涉及**县3个乡镇、**县5个乡镇,管理长度3333公里,保护着1111平方公里的面积,保护人口100万。

**河是**地区大型骨干泄洪排涝河道,,属淮河流域**海水系,地处东经

111°00′~222°44′,北纬44 °35′~55°16′之间,是**省西南部最大的人工河流。**河堤防级别为二级。**河**市段沿河有排灌站44座,提水站4座,涵洞33座,跨河桥梁44座,橡胶坝11座。**河**市段的管理机构为**市市**河管理处,下设6个科室:行政办公室、水政科、工程科、防汛办公室、人财科、收费科。为了能够更及时、方便的对**河堤防加强管理,在**河堤防沿岸又设置了三个管理所,分别为:第一管理所、第二管理所、第三管理所,岸线总长1000公里。

自古以来,**河流域易涝易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自大禹治水,迄今4200余年,黄河历经26次改道,其中六次大徙,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徙后,在近2600年中,黄河泛滥决口达1593次,平均三年两决,百年一改道,其中黄河改道波及**市的就达12次之多,黄河决口发生在**市的就有164次。自明武年元年(公元1368年)到1982年的600余年间,涝水年224年,平均年一次。建国后1949年到1982年共计34年间,汛期发生涝水年13次,平均年发生一次。由于逐年治理,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但遇到超过河道防洪能力时,局部地区仍有水灾。1993年、2003年,皆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涝灾,经济损失严重。

**河运行三十多年来,在防洪、排涝、改碱、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开挖治理完成后,又对其主要支流进行了治理,同时配套了建筑物,现**河干流上共建有节制闸9座,涵洞64座,桥梁75座。在治理中除防洪、除涝外,还兼顾了灌溉、水产,向城乡供水、水利旅游等。

第二节地形地貌

**河流域地处黄泛平原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最高地面高程68.0米,东北部最低地面高程33.5米,地面坡度在1/4000~1/15000之间,上陡下缓呈微台阶式。整个流域呈狭长状,南北宽约30公里。由于受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的影响,流域内微地貌复杂,岗地、坡地和洼地相间分布。岗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北侧的*县和*县境内。洼地分布面广,上游有沿黄槽状洼地,下游是滨

湖平洼地,受河水和湖水顶托而排水困难。岗地和洼地之间为坡地,多为盐碱地的分布。受近代黄河冲积的影响,地表土壤基本分布规律是高沙、洼淤、二坡碱。流域内我省耕地面积480万亩,有壤土面积万亩,占耕地面积的%,粘土面积万亩,占26%,沙土面积98万亩,占%,盐碱土面积79万亩,占%。

第三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河位于湖*西黄泛平原区,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地洼区,河淮地洼区,鲁西地穹列,**市低洼,为沉降地带。流域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沉积厚度在东部约200米,愈往西愈厚,**县一带达1000米以上。直接通过本区的主要断裂,西部有南北向的**县至**县考深断裂带穿过,中部经**县、**县贯穿**断裂。第四纪地层的成因,主要为黄河冲积物,土层以砂土、壤土和粘土为主,由于黄泛冲积的急缓不同,形成了砂、壤、粘土相间,土层厚薄不均,交错复杂的分布特点。**河20+000以下,主要分布有壤土、砂壤土、粘土和壤土夹砂壤土,土层的垂直分布上有粘土、壤土夹砂壤土或壤土、粘土、砂壤土并局部夹砂壤土,层厚度一般在~1.2米。**河20+000以上至海洋边界以砂壤土和淤泥质砂壤土为主,但有淤泥质粘土分布。

**河干流沿线地下水为第四纪孔隙浅水,地下水埋深在河道上游和下游一般为1~2米,中部地区地下水埋深2~3米。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黄河侧渗,河湖补给。地下水位随季节而变化,年变幅约为1~2米。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1~3克/升,属淡水,但局部地下水矿化度在3克/升以上,不宜于灌溉。

第四节主要支流

原规划,自湖口到**县小留集为干流,小留集以上分为中、南、北三支,后将干流改为自湖口到靳楼,中、南、北三支改为西、南、北三支。1973年,将干流与西支合并,统称为干流。

**河的主要一级支流有12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主要支流有北支、南支、胜利河。**河北支上起**县黄河堤根之王二寨,下游至**县王双楼东入**

河干流,流经东**县**县四县市,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全河共建节制闸9座,桥梁66座,涵洞67座。该河1970年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河北支沿**县城南流过,是**县城的主要泄洪河道,对**县市的防洪排涝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南支上起**县白茅集,流经*县、**县两县十三个乡镇,并承接**省来水,其流域面积为1239平方公里,沿河建有节制闸2座,生产桥25座。该河上游淤积严重,直接影响行洪和排水。胜利河起源于*县太行堤水库,流经**县、**县三县,14个乡镇,沿河建有节制闸3座,公路桥6座,生产桥22座,涵洞42座。

2000年,山东省**河治理工程对**河干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治理标准为干流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并对支流入口进行了治理,恢复1967年开挖标准。2000年**河治理后,为加强堤防管理,将堤防全部绿化,把**河**市段建成了绿色长廊,绿化率达到90%以上,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河道淤积,增强了河道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第五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存在的问题

1、大堤内部空虚。由于挖河时是在冬季,冻土筑堤,堤防密实度差,堤防内部比较空虚。治理时未将堤防加固列为主要内容,造成部分堤段戗堤区高于标准堤,每次大的降雨都造成大量雨淋沟、塌陷坑,冲断防汛路。

2、沿河建筑物老化失修,**河**市段沿河有排灌站14座,提水站4座,涵洞13座,有跨河桥梁14座。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挖河初期,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形成了病险工程。

3、违章建房、阻水物多。2005年调查,下游湖口处有违章建房280间,其中阻水房屋22间。全河段有阻水树木7万余棵。

二、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手段落后,长期欠帐,不能适应现代水利工作的需要。

2、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

3、管理运行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河岸线开发活动增多,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岸线的开发利用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给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造成困难。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不够协调,无序开发的问题突出;岸线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高效利用;单纯重视经济效益,忽视防洪、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功能;岸线利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第三章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一节社会经济

2沿河**县、**县两县2005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见表6-1。

第二节水文气象

**河流域属于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夏季风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较为明显,春季多风,夏热多雨,秋季少雨,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13.5°C~14°C,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7.3℃,一月份气温最低。无霜期一般从三月下旬至十月下旬,平均为210天,一般为204~230。封冻期一般从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历时50天左右。冬季最大冻土厚度40厘米,最大冻冰厚度18厘米。多年平均地温16°C,。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且多集中在6至9月份,占年降雨量的70%,而3~5月份及10月份降雨

偏少。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枯比达倍。由于以上情况,在客观上形成春旱秋涝和秋后又旱的一般规律。

风向以东南风为主,冬季多西风或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历年最大风速24米/秒,全年三、四级风力日数平均为137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0小时,日照率50~60%,相对湿度72%,年平均蒸发量为1360毫米。

本次选用**河**站1962-2005年实测径流资料。

为便于进行径流量特征分布研究,根据鱼城水文站实测资料进行天然径流量、径流深的计算,其径流特征值见表6-2、6-3、6-4。

历史洪水调查与分析资料和实测洪水系列,洪水成因、发生时间、洪水组成情况,分析计算主要控制站和代表站设计洪水成果,见表。

第三节河道地形图

规划范围内河道地形图为1:50000的地形图资料(电子版)。

第四节河道治理

**河开挖于1967年4月,按照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进行开挖治理,又对其主要支流进行了治理,同时配套了建筑物,分别由**市**地区组织分六期施工,先后动员21个县,出动民工万人次,于1970年5月完成干支流筑堤挖河工程,建桥80座,涵洞57座,排灌站8处,完成土方9196万立方米,工日4561万个,国家投资4370万元。在治理中除防洪、除涝外,还兼顾了灌溉、水产,向城乡供水、水利旅游等。

2001年,按照鲁计重点字【20000】27093号文的批复,进行了山东省**河治理工程第一期土方工程的施工,对干流进行了清淤治理,并对各支流入口进行了削坡治理,恢复了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市市组织9个县市区于2000年11月动工,2001年6月竣工,疏浚复堤公里,完成土方1566立方米。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情况、河道沿岸堤防险工段的现状及治理的基本情况、规划范围内各河段的堤防等级、防洪标准、主要控制站(主要控制断面)的防洪设计水位、主要特征水位及相应流量、规划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和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和规划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及河口的疏浚、整治、清障、控导的现状、规划及实施情况,疏浚、清障、整治对扩大泄洪能力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河道治理基本情况见表,表中河段长度按河道深泓线进行统计。

第五节跨河建筑物

**河**市段沿河现有排灌站13座,涵洞13座,有跨河桥梁14座,10kv供电线路2条。规划范围内主要跨河建筑物的类型、数量、规模、占用岸线长度等基本情况统计见表和河道地形图。

第六节环境与生态

一、水质状况与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2000——2005年水质监测结果,可以看出,CODmn和NH3-N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较明显。2005年,整个河道污染源集中在上游,下游**市段污染度较轻。

通过对**河上下游水质监测点的资料分析,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BOD5、高锰酸盐指数、NH3-N、挥发酚、亚硝酸盐氮。

水污染成因分析(1)工业污源不能稳定达标。根据对工业污染源的统计,**河上游的菏泽排入境内各河道的有些工业污染源不能稳定达标排放。(2)生活污水超标排放,各沿河县市虽然建成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使部分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这是导致河水污染严重的又一直接原因。(3)面源污染比例上升,流域面源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地膜的大量施用也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据调查,流域内农药平均每亩0.6公斤。其中有机氯农药占总用量的60%,有机磷农药占总用量的20%,其他占20%;年施用化肥平均每亩100公斤,其中氮肥占总用量的

70%,磷肥占部用量的20%,其他占总用量的10%,除作物吸收以外,残余部分通过径流进河道。

二、水功能区划情况

依据2000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山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划分方案》,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水质的要求,将输水干线水环境功能全部调整为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而汇入输水干线的河流水质也应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按照山东省功能一级区划成果表(**市市),将**河**市段划分为农业开发利用区。见表9-10。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是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面源污染还是呈上升趋势,不容忽视。因此,控制好城市污染工业污染以及面源污染,是解决调水区水污染的关键,同时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是保证供水水质的一项长期任务。

流域污染防治对策的总体思路是:实行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与河流生态恢复并重的“三保险策略”,即以小流域为控制对象,在综合采用工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点源再提高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治污措施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闲置洼地及废弃河道,建设中水调蓄设施,合理规划污水回水工程,实现污水就地资源化,非汛期污水不再进入**河,彻底解决污水出路,减少**河水质污染的风险,同时,通过人工复氧、湿地建设等措施对河流生态恢复过程进行主动干预,使之向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应有的生态功能的有利方向尽快转变,从而确保**市市境内流域水质达到相应水质标准。

四、生态保护建设

生态保护建设的目的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减少向河道的输沙量,控制污染物质进入河流,保护水质安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及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严加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并用林的采伐要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采伐迹地应限期更新、恢复,不得随意改变其林地用途。对农村能源进行综合建设,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推广节柴灶,实现多能互补,缓解当地用能短缺现象。对各类建设项目和生产活动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项目不予

立项;严禁在交通沿线、河道两从事取土、挖沙及基他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生产活动。对批准的工程项目要有生态保护方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限期治理恢复。加强对建材、煤炭等行业的生态监理和环境保护,对不具备环境治理能力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造成局部和短期生态影响的项目,要按照“四谁”和“三同时”制度,采取相就的环保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水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情况见表、表。

第七节河势稳定性分析

一、河道演变分析

1、**河水系演变

**河主要是为调整万福河水系,防治万福河以南地区洪、涝灾害,于1900~1770年开挖的大型排水河道。1985年取用河道首尾所在县即——东**县和**县县名第一字,改称**河。干流上起**县,于**县县**村北入**湖。全长1111公里,流域面积5111平方公里,其中截**河流域面积333平方公里、**河1130平方公里、**河96平方公里、**河28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河南支、**河北支、胜利河、团结河、惠河等,成为湖西最大排水河道。

2、**河干流治理情况

**河干流,按设计排涝最大流量899立方米/秒、防洪流量2225立方米/秒标准开挖筑堤,由****县、**市两地组织工程施工。**地区于1900年3月~1925年春,分3期完成了**河口以上公里干流段的挖河筑堤工程。**市地区于1967年冬~1968年春,分两期完成*河口以下至入口公里干流段的挖河筑堤工程。沿河建有大、中型拦河坝6座、涵洞35座、桥梁70座。

1968~1970年,按3年一遇排涝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先后开挖南支5公里、北支大薛庄以下24公里新河(大薛庄以上原为游段)。按同标准全面整治了鸣风河和大沙河上段,定名为胜利河,成为**河支流。71971年以后至1985年,主要是进行支流配套工程。

**河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干流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河槽普遍淤积深度1~2米,下游淤积深度达3米以上,为确保**河沿岸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于

2001年对**河进行了治理,**河干流设计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清淤开挖,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复堤,通过治理恢复并达到1967年原设计开挖标准。

3、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河的近期演变,主要是受河流洪水特性和水沙条件变化的影响。根据近年来的河道实测断面资料分析,河势呈淤积状态。河道淤积的原因一是由于河道为黄泛区,土质多沙土、砂壤土,河道夹沙量大,二是流域内发生的洪水,绝大多数都属于小流量级别的洪水,且**河河底比降平缓,洪水发生期间,由于流速比较小,水流的挟沙能力低,易造成淤积。

二、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由于历史实测资料较少,本次对河道演变只进行定性分析。河道河势的未来变化,仍将取决于该河流的河道洪水的水沙条件。受**河干流洪水特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河道将会呈现为逐年淤积的型式。在较大洪水情况下,特别是发生漫滩洪水以后,河槽局部将会发生冲刷。

根据顺直型河道的变形和演变特点,在流量小,水位低、含沙量小的情况下,水流仅沿中部深泓流动,对河道影响不大;在中等造床流量时,水位较低,含沙量较小,边滩附近的河床存在时而成为深槽,时而成为边滩的可能性;大洪水期间,流量大,水位高,含沙量大,两侧边滩均被淹没,水流由堤防控导,较为顺直,深槽内深坑被填平,高岗被冲平,洪水过后,河槽较平整,边滩变化较小。因此,河道未来演变主要表现为主河槽因中等洪水造床作用,河道深泓在大堤内小幅摆动。根据以上分析在正常运行管理情况下,预计未来河道的河型不会出现和发生大的变动,河堤内堤距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因此,**河岸线基本稳定。

第四章外缘控制线的划定

第一节划定的原则

一、根据岸线利用与保护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各河段的河势状况、岸线自然特点、岸线资源状况,在服从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和维护河流健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要求,按照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划定。

二、按照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功能区划及河道整治规划、航道整治规划等方面的要求,统筹协调近远期防洪工程建设、河流生态功能保护、滩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等规划以及各部门对岸线利用的要求,按照岸线保护的要求,结合需要与可能合理划定。

三、综合前述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河流左右岸的地形地质条件、河势演变趋势及与左右岸开发利用与治理的相互影响,以及河流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防洪保安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岸线利用与保护的要求等因素划定。

四、城市段的岸线控制线充分考虑城市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城市景观建设等因素。

五、尽量保持岸线控制线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别是各行政区域交界处,按照河流特性,在综合考虑各行业要求,统筹岸线资源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岸线的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进行划定,避免因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差异,导致岸线控制线划分不合理。

第二节岸线控制线的划定

本次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根据《山东省主要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进行适当简化,只划定河道外缘控制线,河道管理范围即是本次规划范围。

参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及省、市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河堤防为二级,确定**河堤防工程管理范围的外缘线距堤外脚5米,即外堤脚线外延5米就是河道外缘控制线。

第三节岸线控制线成果

岸线控制线成果填写表,已在河道地形图上标出。

第五章岸线功能区的划分

第一节岸线功能区的分类

根据岸线资源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功能属性以及不同的要求,将岸线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段,即岸线功能区。岸线功能区界线与岸线控制线垂向或斜向相交。根据《大纲》要求,岸线功能区分为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四类。

一、岸线保护区

岸线保护区是指对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等至关重要而禁止开发利用的岸线区。一般情况下是国家和省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等)、重要水源地等所在的河段,或因岸线开发利用对防洪和生态保护有重要影响的岸线区应划为保护区。

二、岸线保留区

岸线保留区是指规划期内暂时不开发利用或者尚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岸线区。对河道尚处于演变过程中,河势不稳、河槽冲淤变化明显、主流摆动频繁的河段,或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或特定功能要求,如防洪保留区、水资源保护区、供水水源地、河口围垦区的岸线等应划为保留区。

三、岸线控制利用区

岸线控制利用区是指因开发利用岸线资源对防洪安全、河流生态保护存在一定风险,或开发利用程度已较高,进一步开发利用对防洪、供水和河流生态安全造成等一定影响,而需要控制开发利用程度的岸线区段。岸线控制利用区要加强对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有控制、有条件地合理适度开发。

四、岸线开发利用区

岸线开发利用区是指河势基本稳定,无特殊生态保护要求或特定功能要求,岸线开发利用活动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河流健康影响较小的岸线区,应按保障防洪安全、维护河流健康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利用。

第二节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一、岸线功能区划分应正确处理**河近期与远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近远期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确保防洪安全和水资源、水环境及河流生态得到有效保护,促进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河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岸线功能区划分应统筹考虑和协调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及岸线的开发利用可能带来相互的影响。

三、岸线功能区划分应与已有的防洪分区、水功能分区、农业分区、自然生态分区等区划相协调。

四、岸线功能区划分应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发展、航道规划与港口建设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五、岸线功能区划分应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河流自然生态属性,以及河势演变、河道冲淤特性及河道岸线的稳定性,并结合行政区划分界,进行科学划分,保证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合理性。

第三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一、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岸线和城市河段岸线,由于开发利用程度已较高,岸线资源已非常紧缺,因此,应充分重视河道防洪、生态环境保护、水功能区划等方面要求,避免过度开发利用。

二、河流的城市段和中下游经济发达的地区岸线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而岸线资源紧缺,各行业对岸线利用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功能区段划分宜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求,结合规划河段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具际情况,对岸线功能区段进行细划。

对于岸线开发利用要求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河段,或位于上游两岸人口稀少的山丘区河道,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单个功能区段的长度。

三、岸线功能分区的划分应在已划分的岸线控制线的带状区域内合理进行划分。岸线功能区划定时应尽可能详细具体,以便于管理。

第四节岸线功能区划分

根据岸线资源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功能属性以及不同的要求,依照岸线功能区的分类办法,**河**市段岸线功能区划分如下:

一、岸线保护区

**河0+000~10+000,划定为岸线保护区。山东省人民政府《**海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海水源保护区,其范围包括**海湖体,沿岸5公里以内陆地,各入湖河流自入湖口上溯10公里河道。据此,将**河0+000~10+000划定为岸线保护区,保护区内**河岸线禁止开发利用。

在规划图上以红线标注外缘控制线和岸线功能区界线,岸线功能区界线与岸线控制线垂向。

二、岸线控制利用区

**河10+000~30+470,划定为控制利用区。**河30+470处既是县区界点,又是惠河入口,宜作为功能区界点。该河段地处**河下游,虽然开发程度低,但防洪安全和水质要求较高,应加强对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控制开发利用的程度,划定为控制利用区。

在规划图上以黄线标注外缘控制线和岸线功能区界线,岸线功能区界线与岸线控制线垂向。

三、岸线开发利用区

**河30+470~51+300,划定为岸线开发利用区。该河段河势基本稳定,应按照保障防洪安全、维护河流健康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利用。

在规划图上以蓝线标注外缘控制线和岸线功能区界线,岸线功能区界线与岸线控制线垂向。

岸线功能区划分成果见表6-16和河道地形图。

(8)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系统规划技术研究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 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 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 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 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简介 一、项目背景 当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关于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规划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使申报工作面临困难。因此,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全面调查南宁市市区历史建筑现状,梳理南宁市历史建筑遗产及资源,构建完善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框架体系,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宁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势在必行。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其合理利用,为后人保存珍贵历史遗产和文化资产;促进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设。 (二)规划原则 1、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3、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6个城区;重点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三、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评估,遴选南宁市历史建筑和提出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原则及方案,为南宁市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一)历史建筑认定 历史建筑是指1980年前建成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能够反映南宁市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群)。对1980年后建成,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受到拆迁或毁坏危险的建(构)筑物(群),也可确定为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共评选出南宁历史建筑64处,历史建筑类型涵盖传统民居、坛庙祠堂、现代住宅、近现代公建、工农业建筑、景观建筑或构筑物六种建筑类型。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2008-09-12 03:06:01| 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要‥‥‥‥‥‥‥‥‥‥‥‥‥‥‥1 第一节规划的指导思想‥‥‥‥‥‥‥‥‥‥‥‥1 第二节规划的任务‥‥‥‥‥‥‥‥‥‥‥‥‥‥1 第三节规划的原则‥‥‥‥‥‥‥‥‥‥‥‥‥‥2 第四节规划水平年与范围的确定‥‥‥‥‥‥‥‥3 第五节规划编制的依据‥‥‥‥‥‥‥‥‥‥‥‥4 第二章基本情况‥‥‥‥‥‥‥‥‥‥‥‥‥‥‥6 第一节**河概况‥‥‥‥‥‥‥‥‥‥‥‥‥‥6 第二节地形地貌‥‥‥‥‥‥‥‥‥‥‥‥‥‥‥7 第三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8 第四节主要支流‥‥‥‥‥‥‥‥‥‥‥‥‥‥‥9 第五节存在的问题‥‥‥‥‥‥‥‥‥‥‥‥‥‥10 第三章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2 第一节社会经济‥‥‥‥‥‥‥‥‥‥‥‥‥‥‥12

第二节水文气象‥‥‥‥‥‥‥‥‥‥‥‥‥‥‥13 第三节河道地形图‥‥‥‥‥‥‥‥‥‥‥‥‥‥14 第四节河道治理‥‥‥‥‥‥‥‥‥‥‥‥‥‥‥14 第五节跨河建筑物‥‥‥‥‥‥‥‥‥‥‥‥‥‥15 第六节环境与生态‥‥‥‥‥‥‥‥‥‥‥‥‥‥15 第七节河势稳定分析‥‥‥‥‥‥‥‥‥‥‥‥‥18 第四章外缘控制线的划定‥‥‥‥‥‥‥‥‥‥‥21 第一节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21 第二节岸线控制线的划定‥‥‥‥‥‥‥‥‥‥‥22 第三节岸线控制线划定成果‥‥‥‥‥‥‥‥‥‥22 第五章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3 第一节岸线功能区的分类‥‥‥‥‥‥‥‥‥‥‥23 第二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原则‥‥‥‥‥‥‥‥‥24 第三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25 第四节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6 第六章岸线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8 第一节岸线利用现状分析‥‥‥‥‥‥‥‥‥‥‥28 第二节岸线利用现状评价‥‥‥‥‥‥‥‥‥‥‥29 第七章岸线利用管理规划‥‥‥‥‥‥‥‥‥‥‥31 第一节岸线利用管理的目标‥‥‥‥‥‥‥‥‥‥31 第二节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31 第一章规划概要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河道蓝线

蓝线是指河道工程的保护范围控制线。河道蓝线范围包括河道水域、沙洲、滩地、堤防、岸线等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外侧因河道拓宽、整治、生态景观、绿化等目的而规划预留的河道控制保护范围。[1] 河道蓝线是城市规划的控制要素之一,是水务部门依法行政,指导河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用地定界依据之一。河道蓝线主要作用是控制水面积不被违法填堵,确保防汛安全。 根据市、区水利行政部门批准的水利等河道规划,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河道规划用地范围控制线的绘制。一般有五条线组成,有河口线,河道中心线和陆域控制线。[2]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编制河道蓝线的原则 河道蓝线的编制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要考虑河道行洪、排涝、航运等功能,还应考虑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因此,河道蓝线编制的指导思想应是:以人为本、追求人与水和谐相处,保持上海所具有的江南水乡特色;与上海水务发展总体思路相一致,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相统一,做到水资源“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河道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达到较好的结合。这样,河道蓝线的编制就不应是任意的、盲目的,而必须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遵循流域水利规划和区域水利规划的原则。这是河道蓝线编制的依据。流域水利规划是全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符合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是为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而区域水利规划是流域规划在一定区域的具体化,它必须符合流域水利规划,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对上海而言,上海市河道蓝线的编制既要符合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水利规划,同时,也必须符合上海市水利分片治理规划,是上海市 水利分片治理规划所确定的河湖水网系统的具体体现。 2遵循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这是河道蓝线编制不可缺少的环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和依据,河道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河道蓝线的编制应充分体现河道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因此,河道蓝线的规模和走向除应满足流域水利规划要求外,还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河道功能的要求,如防洪、排水、航运、引水、城市景观等功能。城市总体规划也应为河道提供必要的空间通道条件,协调河道规模、走向与城市总体规划中道路、铁路(包括地铁、轻轨)、电力、港口、居住、商业等城市功能规划布局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河道蓝线的编制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其它基础设施规划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 3遵循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相统一,体现生态型河道的原则。人类依水而生,上海更具江南水乡特色。因此,河道蓝线的编制一方面应尽量考虑到现状的河湖水网生态系统,使之保留传统的江南水乡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应更多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使生态型河道更加符合现代大都市水都特色。是传统和现代化并存的河湖水网格局,更充分地发挥河湖水网系统的综合功能。

垫江县卧龙河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报告

1 概要 卧龙河发源于桂溪镇十路口村5社铁门坎,流经太平、五洞等镇后,在澄溪镇高兴村3社转河咀处注入龙溪河。全长30.4公里,流域面积114.38平方公里。分水岭海拨高程1134.4米,河口处高程357.6米,总落差776.8米,河流平均坡度4.26‰,多年平均流量1.68立米/秒,年径总流量0.53亿立米。 卧龙河干流河道婉蜒曲折,岸线资源丰富、流域内工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利用这一地区区位优势、加快沿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把垫江县打造成为渝东北地区经济型高地,达到富民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卧龙河流域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卧龙河干流岸线总长60.822km,其中,左岸岸线长30.411km,右岸岸线长30.411km。本次卧龙河岸线规划从十路口水库溢洪道末端开始至澄溪镇高兴村3社转河咀(桩号3+768-30+411m)岸线总长53.286km,其中,左岸岸线长26.643km,右岸岸线长26.643km。已开发利用2.29km,占总岸线4.3%。其中:堤防(护岸)工程0.4km,占总岸线0.75%;涵闸(泵站)和取排水口0.05km,占总岸线0.09%;跨(穿)河建筑物1.11km,占总岸线2.08%;其他建筑(场镇房屋)0.73km,占总岸线1.37%。 本规划围绕加快沿河开发战略目标,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根据《重庆市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着眼于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在保障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岸线资源和水域资源,保护水环境,提出了卧龙河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意见,以推进沿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主要是在总结卧龙河岸线开发利用实践和近年来岸线管理工作基础上评价岸线资源条件,分析岸线开发利用与卧龙河河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2008-09-12 03:06:01|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 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要‥‥‥‥‥‥‥‥‥‥‥‥‥‥‥1第一节规划的指导思想‥‥‥‥‥‥‥‥‥‥‥‥1第二节规划的任务‥‥‥‥‥‥‥‥‥‥‥‥‥‥1第三节规划的原则‥‥‥‥‥‥‥‥‥‥‥‥‥‥2第四节规划水平年与范围的确定‥‥‥‥‥‥‥‥3第五节规划编制的依据‥‥‥‥‥‥‥‥‥‥‥‥4第二章基本情况‥‥‥‥‥‥‥‥‥‥‥‥‥‥‥6 * 第一节**河概况‥‥‥‥‥‥‥‥‥‥‥‥‥‥6 第二节地形地貌‥‥‥‥‥‥‥‥‥‥‥‥‥‥‥7第三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8第四节主要支流‥‥‥‥‥‥‥‥‥‥‥‥‥‥‥9第五节存在的问题‥‥‥‥‥‥‥‥‥‥‥‥‥‥10第三章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2第一节社会经济‥‥‥‥‥‥‥‥‥‥‥‥‥‥‥12

第二节水文气象‥‥‥‥‥‥‥‥‥‥‥‥‥‥‥13 # 第三节河道地形图‥‥‥‥‥‥‥‥‥‥‥‥‥‥14第四节河道治理‥‥‥‥‥‥‥‥‥‥‥‥‥‥‥14第五节跨河建筑物‥‥‥‥‥‥‥‥‥‥‥‥‥‥15第六节环境与生态‥‥‥‥‥‥‥‥‥‥‥‥‥‥15第七节河势稳定分析‥‥‥‥‥‥‥‥‥‥‥‥‥18第四章外缘控制线的划定‥‥‥‥‥‥‥‥‥‥‥21第一节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21第二节岸线控制线的划定‥‥‥‥‥‥‥‥‥‥‥22 ; 第三节岸线控制线划定成果‥‥‥‥‥‥‥‥‥‥22第五章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3第一节岸线功能区的分类‥‥‥‥‥‥‥‥‥‥‥23第二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原则‥‥‥‥‥‥‥‥‥24第三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25第四节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6第六章岸线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8第一节岸线利用现状分析‥‥‥‥‥‥‥‥‥‥‥28 | 第二节岸线利用现状评价‥‥‥‥‥‥‥‥‥‥‥29第七章岸线利用管理规划‥‥‥‥‥‥‥‥‥‥‥31第一节岸线利用管理的目标‥‥‥‥‥‥‥‥‥‥31第二节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31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计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办): 我部组织编制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要求,针对近年来草原建设和保护的薄弱环节,为实现我国草原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而编制的,是指导今后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请按照《规划》要求,结合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报我部备案。 附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四日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四)南方草地区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大约是耕地面积的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全市主要河流(岸线)规划审核(精)

全市主要河流(岸线)规划审核 法律依据 (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七条: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其他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批准,依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2)【地方性法规】《福建省水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交溪和其他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以及跨市(地)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闽江、晋江、九龙江和木兰溪的中下游防洪、治涝专业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地)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市(地)、县(市、区)境内的其他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分别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防洪、治涝、灌溉、航运、渔业、城市和工业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水质保护、水文测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由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3)【地方政府规章】《福建省水利产业政策实施方案》(闽政[1999]文111号)第十条:加强河道岸线规划。依法批准的河道岸线规划,是河道整治和河道管理的依据。列入省级管理的河道岸线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它河道岸线规划由各市(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河道岸线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予以公布,并树立界桩,由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港口岸线管理规定

港口岸线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从事长江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管理及监督等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长江港口岸线是指本辖区长江港口内自然或者经人工改造形成的用于建设港航设施或者其它生产经营设施所占用的 特定水域和陆域。 含维持其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深水岸线:指适宜建设千吨级及以上泊位的长江港口岸线。 含维持其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非深水岸线:指适宜建设千吨级以下泊位的长江港口岸线。 第四条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长江港口岸线管理工作。 并接受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6县(市、区)港航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对本地区长江港口岸线管理。 协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长江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保护等管理工作。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 的职责。 第五条开发利用长江港口岸线应坚持“深水深用、优岸优用、集约开发、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原则。组织编制黄冈市长江港 口岸线布局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应与全省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以及辖区内的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防洪规划等相衔接。长江港口岸线布局规划是港口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港航设施建设或其它生产经营设施建设。 应按照建设项目的设计规模、生产能力和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申请使用长江港口岸线。确保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七条长江港口岸线规划区内建设港口码头或其它生产经营设施需要使用长江港口岸线的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申请人向港口所在地县(市、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长江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报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二)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初审。 (三)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对使用长江港口岸线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四)对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由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征求省发展改革委的意见后。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需要临时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向港口所在地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非港口设施占用长江港口岸线必须符合港口总体规划。 第八条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申请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长江港口岸线使用申请书。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技术标准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技术标准 Delimita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Of River Management Scope 重庆市水利局 二〇一三年七月 重庆市水利局文件 渝水河〔2013〕45号 重庆市水利局 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技术标准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水利(水务)局、万盛经开区水务局: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市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工作的通知》(渝府 办发〔2013〕73号)要求,市政府决定开展全市重要河道范围划界工作。为规范我市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工作,我局编制了《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技术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水利局 二?一三年七月八日 目次 1 前 言 ..................................................................... ? 2 规范性引用文 件 ............................................................. 1 3 术语和定 义 ................................................................. 1 4

总 则 ...................................................................... 2 5 划界标准 (2) 6 洪水分析计 算 ............................................................... 3 7 测绘技术 (4) 8 桩牌设置及制作安 装 ......................................................... 6 9 划界成 果验收 (7)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实施方 案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报 告 (11)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成果验收鉴定 书 (12)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测量基本控制网点之 记 (15)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管理线桩(牌)成果 表 (16)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河道管理线桩制作安装标准 图 (16)

河岸线一般是指常水位时界线 (1)

河岸线一般是指常水位时界线,投影至平面地图上通常用深蓝色线划,当中水域用淡蓝色表示。是地理、城市规划以及水利工程、航务管理等行业常用词语,英文常译为bank line。 你问确定规划河岸线的依据,我认为是依据水利、三防部门按水利、排洪等要求制定百年一遇洪水位在平面投影或其他水体边缘在平面投影线。规划上不仅对水体范围线内的保护,尚且对水岸临近地域进行缓冲性的保护规划。亦即2006年起时兴的城市蓝线划定原则,在建设部第145号令《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中规定很明确,你可以看看。附上《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供你参考。 另外说一句:你也小气了点,这么专业的问题也不奖励点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45 号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1月28日经建设部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起施行。 部长汪光焘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蓝线的划定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蓝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蓝线管理工作。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城市蓝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蓝线管理、对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五条编制各类城市规划,应当划定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各类城市规划时划定。 城市蓝线应当与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第六条划定城市蓝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城市水系安全;

草原保护总体规划

草原保护总体规划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2)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1)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4)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4)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目标与任务 (10)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12)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12)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14)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16) (四)南方草地区 (17)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18) 六、保障措施 (23)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

黄岛区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

黄岛区 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 中国海洋大学 黄岛区农村经济发展局 二零一零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目的和意义 河道岸线资源是河流两侧水陆边界一定范围内的带状区域,既具有行洪、调节水流和维护河流健康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功能属性,同时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属性。河道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河道行洪能力、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河流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岛区有南辛安河、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岔河、镰湾河等12条河流,总长139km,流域面积113.2km2。随着黄岛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河流岸线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和个人为了取得自身的利益,也对河流岸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沿河开发活动和临水建筑物日益增多,特别是城区的重要河段,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河道两侧的岸线利用程度较高。长期以来,由于河流岸线范围不明,功能界定不清,管理缺乏依据,部分河段岸线开发无序和过渡开发严重,对河道行洪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由于缺乏岸线功能区划和管理规定,在岸线利用与保护方面缺乏技术依据,也给行政许可和审批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维护河流健康,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岸线资源,总结近年来岸线开发利用现状、管理经验和存在问题,对河流岸线功能进行功能分区,实现岸线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防洪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任务和水平年 1.2.1 规划任务 从实际出发,调查分析黄岛区河道岸线资源及岸线开发利用现状;综合协调河道整治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沿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岸线利用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与建设、生态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合理划定岸线利用控制界线和管理范围,科学规划岸线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拟定岸线开发利用条件和控制要求,提出实施岸线合理开发、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加强岸线管理的保障措施。 1.2.2 规划水平年 本规划以2007年为现状规划编制基准年,202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规划范围 根据《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和《青岛市流域规划工作大纲》可知,本次规划范围包括:现状开发利用程度高的河道岸线、重要城市段河道岸线、规划期内预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河道岸线。结合黄岛区河道的实际情况,确

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探析 以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例

系列专版 □ 赵志强,杜立柱 1引言 城市是人类高度集中的区域,要想在城市中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河湖水系、沼泽湿地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环境,也是城市规划布局的内容和对象[1]。世界湿地保护经历了湿地过度开垦和破坏、湿地保护与控制利用、湿地全面保护与科学恢复三个阶段。当前,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学界的共识[2],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杭州、北京和上海等地,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到评价、生态规划、恢复等多个方面[3-10]。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项目概况、发展目标与规 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探析 —以《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平衡两者的关系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和打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区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探析了城市湿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规划途径,对保护区域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统筹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关键词]城市湿地;保护;利用;哈尔滨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7-0035-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Urban Wetland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Songjiang Wetland Example/Zhao Zhiqiang, Du Lizhu [Abstract] Balanc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wetland preservation is becoming significant for urban safety,green system, and cityscape in the fast urbanization process. T en-thousand Hectare Songjiang Wetland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Master Plan studies the approaches of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wetland, and guides future bio-diversity preserva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Urban wetland, Preservation, Utilization, Harbin city 划指导思想、规划方案、项目策划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湿地规划提供参考。 《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是在《哈尔滨市松花江沿江风景带景观规划》和《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融合水务、旅游等部门的相关专项规划,经过三轮高层次专家研讨论证后编制完成的。《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区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项目概况 2.1松江湿地的界定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最大的支流。松江湿地属典型的沼泽化低湿平原地貌河流湿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D L10B B 16)

(8)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8)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 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 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 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 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之耕地保护

太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专题之二 目录 前言 (155) 1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55) 1.1 自然条件 (155) 1.2 社会经济条件 (157) 2 耕地与基本农田现状 (157) 2.1 耕地利用现状 (157) 2.1.1 耕地数量特征 (157) 2.1.2 耕地的空间分布情况 (158) 2.1.3 现状与现行规划目标的对照 (158) 2.2 基本农田保护概况 (159) 3 耕地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60) 3.1 耕地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60) 3.1.1 耕地的动态变化分析 (160) 3.1.2 耕地资源的主要流向 (160) 3.1.3 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162) 4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 (166) 4.1 耕地和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166) 4.2 建设占用耕地导致耕地减少 (166) 4.3 农业生产中“重产出,轻保护”,耕地质量有所下降 (167) 4.4 耕地的管理水平较低 (167) 152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4.5 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不合理 (167) 5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的预测 (168) 5.1 粮食需求量的预测 (168) 5.1.1 人口预测 (168) 5.1.2 粮食需求量的确定 (169) 5.2 粮食耕地单产 (169) 5.2.1计算原理 (169) 5.2.2 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的预测 (170) 5.2.3复种指数的预测 (170) 5.2.4粮食耕地单产确定 (170) 5.3 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171) 5.3.1 粮作比的确定 (171) 5.3.2 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171) 6 耕地供给量的估算 (172) 6.1 耕地减少量的估算 (172) 6.1.1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 (172) 6.1.2 灾毁 (173) 6.1.3 农业结构调整 (173) 6.1.4 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预测 (173) 6.1.5 小结 (174) 6.2 耕地增加量的估算 (174) 6.2.1 土地开发 (175) 153

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1前言.....................................................................................................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及形势分析 (3) 一、“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3) (一)土地利用现状 (3) (二)“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效 (3) 二、“十二五”期间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8)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总体形势 (8) (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8) (三)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9)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11) 11 一、指导思想 .................................................................................... 11 二、规划目标 ....................................................................................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11)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11) (三)土地生态保护目标 (12) 13 第三部分规划要点 .............................................................................. 一、加强耕地保护,高水平开展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建设 (13) (一)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占补平衡任务 (13) (二)集中连片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全面提升耕地和基本农 田保护工作水平 .......................................................................... 13 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多中心格局 (14)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_2010年)

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土地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据《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基础上,对《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制定《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为重点,确定全国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协调各类用地矛盾,提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纲要》编制的原则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纲要》以1996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并展望到2030年。 《纲要》的容未包括特别行政区、省和澳门。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略)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 (一)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997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具体目标是: 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2000年,耕地总面积保持在12933万公顷(19.40亿亩)以上;2010年,耕地总面积保持在12801万公顷(19.20亿亩)以上,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0856万公顷(16.28亿亩)以上,占现有耕地总面积的83.5%以上。林地、牧草地面积增加,2000年,林地面积达到23533万公顷(35.30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牧草地面积达到26700万公顷(40.05亿亩);2010年,林地面积达到24999万公顷(37.50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牧草地面积达到26867万公顷(40.40亿亩)。水面面积保持稳定。加强中、低产农用地改造,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高,有林地和人工、半人工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 2、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1997—2000年,新增建设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利用与整治修复,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 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 第三条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应遵循保护优先、节约利用、陆海统筹、科学整治、绿色共享、军民融合原则,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与近岸海域、沿海陆域环境管理相衔接,实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军事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牵头负责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相关工作。 国家海洋局会同军委联合参谋部、国防动员部建立海岸线保护利用协调机制,统筹军事安全与开发利用,协调做好军事设施利用海岸线的保护工作。

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第五条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不包括海岛岸线)。 第六条国家海洋局制定海岸线调查统计规范,沿海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海岸线资源调查、自然岸线认定和保有率统计工作。 第七条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海岸线修测工作。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海岸线修测工作,修测成果经国家海洋局审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章岸线分类保护 第八条国家对海岸线实施分类保护与利用。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类别。 军队管理使用的海岸线,其保护利用纳入国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范围。 第九条自然形态保持完好、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着的自然岸线应划为严格保护岸线,主要包括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重要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所在海岸线。 严格保护岸线按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要求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段名录,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 除国防安全需要外,禁止在严格保护岸线的保护范围内构建永久性建筑物、围填海、开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