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分区管理制度为推动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关于《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卫医管医疗便函[ 2011]148号)意见,特制订本制度。

一、分级适用范围适用于我院急诊科及其医务人员。

二、分级依据(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原则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我国急诊分诊水平,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下面主要介绍该专家共识中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本标准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Ⅰ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 次/min 或<40 次/min;收缩压<70 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素血压低30~60 mmHg;SpO2 <8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D 病史);腋温>41℃;POCT 指标;血糖<3.33 mmol/L;血钾>7.0 mmol/L ☑人工评定指标:心博/ 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标识颜色:红色Ⅱ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 次/min或40~50 次/min;收缩压:>200 mmHg 或70~80 mmHg;SpO2: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 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 分);活动性或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 需要被约束☑响应程序:立即监护生命体征,10min 内得到救治,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区☑标识颜色:橙色Ⅲ级☑患者特征: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00~150 次/min 或50~55 次/min;收缩压180~200mmH g 或80 ~ 90mmHg;SpO2:90%~94%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人工评定指标:急性哮喘,但血压、脉搏稳定;嗜睡(可唤醒,无刺激情况下转入睡眠);间断癫痫发作;中等程度的非心源性胸痛;中等程度或年龄>65 岁无高危因素的腹痛;任何原因出现的中重度疼痛,需要止疼(4~6 分);任何原因导致的中度失血;头外伤;中等程度外伤,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持续呕吐/脱水;精神行为异常:有自残风险/急性精神错乱或思维混乱/焦虑/抑郁/潜在的攻击性;稳定的新生儿☑响应程序:优先诊治,安排患者在优先诊疗区候诊,30min 内接诊;若候诊时间大于30 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色:黄色Ⅳ级☑患者特征:亚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严重性,如患者一定时间内没有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以及症状将会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人工评定指标:吸入异物,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无呼吸困难;呕吐或腹泻,无脱水;中等程度疼痛,有一些危险特征;无肋骨疼痛或呼吸困难的胸部损伤;非特异性轻度腹痛;轻微出血;轻微头部损伤,无意识丧失;小的肢体创伤,生命体征正常,轻中度疼痛;关节热胀,轻度肿痛;精神行为异常,但对自身或他人无直接威胁☑响应程序:顺序就诊,60 min 内得到接诊;若候诊时间大于60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色:绿色Ⅳ级☑患者特征:非急症☑级别描述: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人工评定指标:病情稳定,症状轻微;低危病史且目前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无危险特征的微疼痛;微小伤口-不需要缝合的小的擦伤、裂伤;熟悉的有慢性症状患者;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稳定恢复期或无症状患者复诊/仅开药;仅开具医疗证明☑响应程序:顺序就诊,除非病情变化,否则候诊时间较长(2~4 h);若候诊时间大于4 h,可再次评估☑标识颜色:绿色。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3)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4)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一、前言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门户和窗口之一,是医院应急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是医院应急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急诊科的分级分区管理,可以使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中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的必要性1. 医院规模增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趋势的明显,医院的规模逐渐增大,医疗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急诊科的工作量逐渐增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应对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2. 提升急诊科工作效率。

通过分级分区管理,可以将不同病情的患者分配到不同的区域进行处理,使急诊科医务人员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3. 增强急诊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建立科学的分级分区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的基本原则1. 全面细致的分级。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应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核心,从轻微、一般、急危重到特别急危重等多个层次进行分级管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2. 合理科学的分区。

急诊科应根据不同病情的要求,合理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分诊区、急救区、留观区、重症监护室等,使医院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同时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3. 安全可控的管理。

对不同区域的管理应当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控性,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重症区域的监控,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4. 服从患者需求的服务。

尊重患者的意愿,根据患者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安排合适的就诊区域和医疗资源。

四、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的实施步骤1. 制定分级分区管理制度的方案和规章。

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级分区管理的具体方案和规章,明确各个区域的职责、权限和管理程序,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红黄绿分区管理制度

红黄绿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4、分区情况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绿区。

⑴红区:急诊抢救室、监护室。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XXXX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本规定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以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预检分诊级别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Ⅰ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 次/min 或<40 次/min;收缩压<70 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素血压低30~60 mmHg;SpO2 <8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D 病史);腋温>41℃;POCT 指标;血糖<3.33 mmol/L;血钾>7.0 mmol/L☑人工评定指标:心博/ 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标识颜色:红色Ⅱ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 次/min或40~50 次/min;收缩压:>200 mmHg或70~80 mmHg;SpO2 :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 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 分);活动性或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 需要被约束。

急诊就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原则ppt课件

急诊就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原则ppt课件

• 急诊患者严格按照“三区四级”进行诊疗,抢救室按照患者的病情级 别进行区域划分: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区域后,预检分诊护士主动迎接 ,根据预检分诊制度结合患者的主诉、症状、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疾 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治疗或处理的优先次序,同时快速分类引导至 相应的诊区就诊。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分为“三区四级”, 三区为红、黄、绿就诊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4级。红区为抢 救区,为病情危重的1级、2级患者抢救治疗的场所。1级、2级患者病 情危重,分诊护士接诊后将患者优先安置在抢救室,抢救室护理人员 严格根据护士的能级进行分区管理。所有送入红区的患者无需挂号, 即刻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实行先抢救治疗后交费,真正体现“急患者 所急”。对于3级、4级患者分别进入黄区。“分级、分区诊疗”能确 保急诊工作的高效安全。
患者分级标准
急诊就诊患者分分区管理原则
优化布局和处理流程
• 急诊室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 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分区诊疗,确保急诊 工作的高效安全及急诊资源的合理利用。
• 急诊室运用“红黄绿”三色进行标识,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 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就诊区域均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 布图,满足患者的引导需求。 • 依据急救轻重缓急设置红黄绿区,分别对应Ⅰ级Ⅱ级危重患 者、Ⅲ、Ⅳ级患者。对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衰、 急性心衰、急性颅脑损伤、多发伤等疾病开有绿色通道,对 有效提高本地区危重症患者治愈率、生存率,进一步改善医 院住院条件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德江县人民医院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救治管理规定
一、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依据
(一)急诊病人病情得严重程度:
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得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就是给病人排序,而就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得时间去合适得区域获得恰当得诊疗。

二、分级原则
(一)病人病情分级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共分为四级:
(二)分级标准及处理原则
“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就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
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与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得“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1、Ⅰ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得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与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她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Ⅱ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得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与必要得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得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3、Ⅲ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得征象,应在一定得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与出现严重并发症得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得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与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附录
A)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4、Ⅳ级: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附录B)得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三、分级分区流程
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现状,拟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判别及病人需要急诊资源得情况,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黄、绿三区”,以便进行合理分流救治。

(一)分区及功能
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与绿区。

1、红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与2级病人处置,快速评估与初始化稳定。

2、黄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得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3、绿区,即4级病人诊疗区。

(二)分级与分区流程
1、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与分区流程图:
否稳定
①ABC参见分级标准;
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附录A;
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得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得资源配置,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置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得急诊医疗资源个数。

(三)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
1、急诊病情分级参照指标
2、指标应用说明
⑴评估小儿呼吸时尤其要注意呼吸节律;
⑵评估小儿循环时须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与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就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
⑶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
⑷评估中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四)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得医疗资源应用
四、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一)急诊急救采取分区医疗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得轻重缓急,分为红区(抢救区)、黄区(危重病就诊区)、绿区(普通区)等三个区域进行救治。

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得发展空间。

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得中间环节,将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得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与药品。

(三)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四)加强与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与手术救治。

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得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五)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六)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得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七)坚持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把预约诊疗与病案管理与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患者预约就诊得比例。

(八)完善双向转诊工作,与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关系,推进双向预约转诊服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