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流体仿真实验报告

流体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流体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流体仿真软件的操作和功能。

3.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流体力学理论,提高对流体流动现象的认识。

4. 掌握流体仿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流体仿真实验主要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运用计算机模拟流体在特定条件下的流动过程。

实验中,需要根据流体流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仿真模型和参数,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流体流动方程,得到流体流动的分布和特性。

三、实验软件及设备1. 软件名称:Fluent2. 设备:计算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四、实验内容1. 仿真实验一:层流和湍流的对比(1)实验目的:验证层流和湍流的流动特性。

(2)实验步骤:1)建立层流模型,设置参数,进行仿真计算;2)建立湍流模型,设置参数,进行仿真计算;3)对比层流和湍流的流动特性,分析结果。

(3)实验结果:层流:流体流动平稳,流速分布均匀;湍流:流体流动复杂,流速分布不均匀,存在涡流和湍流脉动。

2. 仿真实验二: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1)实验目的:研究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特性,验证达西-韦斯巴赫公式。

(2)实验步骤:1)建立圆管模型,设置参数,进行仿真计算;2)对比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分析误差;3)验证达西-韦斯巴赫公式。

(3)实验结果: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达西-韦斯巴赫公式的准确性。

3. 仿真实验三:流体在弯管中的流动(1)实验目的:研究流体在弯管中的流动特性,分析局部阻力系数。

(2)实验步骤:1)建立弯管模型,设置参数,进行仿真计算;2)对比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分析误差;3)分析局部阻力系数。

(3)实验结果: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局部阻力系数与理论值相符。

五、实验结论1.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流体力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2. 掌握了Fluent软件的操作和功能,提高了流体仿真的能力。

3. 对流体流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实验体会1. 流体仿真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科研手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理论。

仿真实验报告阻抗

仿真实验报告阻抗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阻抗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掌握使用仿真软件进行阻抗测量的方法。

3. 学习阻抗匹配技术及其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4. 分析不同负载阻抗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阻抗是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衡量电路元件对交流信号阻碍程度的物理量。

在电路中,阻抗分为电阻、电感和电容三种形式。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传输线阻抗相匹配,以实现信号传输的最大化。

三、实验设备1. 仿真软件:Multisim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5. 负载阻抗四、实验步骤1. 打开Multisim软件,创建一个新的仿真电路。

2. 在电路中添加电阻、电感、电容元件,并设置其参数。

3.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电路中,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4. 添加示波器,用于观察电压和电流波形。

5. 设置负载阻抗,观察不同负载阻抗下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6. 通过改变负载阻抗,分析阻抗匹配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7.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负载阻抗等于传输线阻抗时,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波形保持一致,信号传输效果最佳。

2. 当负载阻抗大于传输线阻抗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导致信号失真。

3. 当负载阻抗小于传输线阻抗时,信号会发生折射,导致信号衰减。

4. 通过调整负载阻抗,可以实现阻抗匹配,提高信号传输效果。

六、实验结论1. 阻抗是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衡量电路元件对交流信号阻碍程度的物理量。

2. 阻抗匹配是提高电路性能的关键,可以实现信号传输的最大化。

3. 使用仿真软件可以方便地测量和分析阻抗,为电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仿真实验,我对阻抗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了使用仿真软件进行阻抗测量的方法,为今后的电路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阻抗匹配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应重视阻抗匹配问题。

此外,通过实验,我还认识到仿真软件在电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分析和优化电路性能。

自控仿真实验报告

自控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学习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方法。

3. 通过仿真分析,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4.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线性连续控制系统仿真和非线性环节控制系统仿真。

1. 线性连续控制系统仿真(1)系统模型建立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建立了两个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的模型。

第一个系统为典型的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 \frac{1}{(s+1)(s+2)} \]第二个系统为具有迟滞环节的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 \frac{1}{(s+1)(s+2)(s+3)} \](2)仿真与分析(a)阶跃响应仿真我们对两个系统分别进行了阶跃响应仿真,并记录了仿真结果。

(b)频率响应仿真我们对两个系统分别进行了频率响应仿真,并记录了仿真结果。

(3)性能指标计算根据仿真结果,我们计算了两个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

2. 非线性环节控制系统仿真(1)系统模型建立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具有饱和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控制系统模型。

其传递函数为:\[ W_k(s) = \begin{cases}1 & |s| < 1 \\0 & |s| \geq 1\end{cases} \](2)仿真与分析(a)阶跃响应仿真我们对非线性环节控制系统进行了阶跃响应仿真,并记录了仿真结果。

(b)相轨迹曲线绘制根据仿真结果,我们绘制了四条相轨迹曲线,以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连续控制系统仿真(a)阶跃响应仿真结果表明,两个系统的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b)频率响应仿真结果表明,两个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均符合预期。

2. 非线性环节控制系统仿真(a)阶跃响应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环节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系统响应时间延长。

电路实验仿真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仿真实验报告

1. 理解电路基本理论,掌握电路分析方法。

2. 掌握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的使用方法。

3. 分析电路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针对一阶RC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包括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规律和特点。

三、实验原理一阶RC电路由一个电阻R和一个电容C串联而成,其电路符号如下:```+----[ R ]----[ C ]----+| |+---------------------+```一阶RC电路的传递函数为:H(s) = 1 / (1 + sRC)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R为电阻,C为电容,RC为电路的时间常数。

根据传递函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当s = -1/RC时,电路发生谐振。

2. 当s = 0时,电路发生零输入响应。

3. 当s = jω时,电路发生零状态响应。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脑:用于运行电路仿真软件。

2. Multisim软件:用于搭建电路模型和进行仿真实验。

1. 打开Multisim软件,创建一个新的仿真项目。

2. 在项目中选择“基本电路库”,搭建一阶RC电路模型。

3. 设置电路参数,如电阻R、电容C等。

4. 选择合适的激励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5. 运行仿真实验,观察电路的响应波形。

6. 分析仿真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零输入响应当电路处于初始状态,即电容电压Uc(0-) = 0V时,给电路施加一个初始电压源,电路开始工作。

此时,电路的响应为电容的充电过程。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时间t的增加,电容电压Uc逐渐增大,趋于稳态值。

(2)电容电流Ic先减小后增大,在t = 0时达到最大值。

(3)电路的时间常数τ = RC,表示电路响应的快慢。

2. 零状态响应当电路处于初始状态,即电容电压Uc(0-) = 0V时,给电路施加一个激励信号,电路开始工作。

此时,电路的响应为电容的放电过程。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时间t的增加,电容电压Uc逐渐减小,趋于0V。

流体仿真运用实验报告(3篇)

流体仿真运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流体仿真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流体仿真模拟可以预测流体在管道、设备等不同环境下的流动特性,为工程设计、优化和故障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流体仿真软件对实际工程中的流体流动问题进行模拟,验证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吻合程度,提高学生对流体仿真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流体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 理解流体仿真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3.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差异,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三、实验内容1. 选择合适的流体仿真软件,如FLUENT、ANSYS CFX等;2. 根据实验要求,建立流体流动模型,包括几何模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等;3. 设置物理模型,如流体性质、湍流模型、求解器等;4. 运行仿真,分析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5. 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选择流体仿真软件,如FLUENT;(2)准备实验所需的流体性质、湍流模型、边界条件等参数;(3)了解实验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实验数据。

2. 建立流体流动模型(1)导入实验设备的几何模型;(2)进行网格划分,选择合适的网格类型和密度;(3)设置边界条件,如入口、出口、壁面等。

3. 设置物理模型(1)设置流体性质,如密度、粘度等;(2)选择湍流模型,如k-ε模型、k-ω模型等;(3)设置求解器,如SIMPLE算法、PISO算法等。

4. 运行仿真(1)启动仿真软件,运行仿真;(2)监控仿真过程,确保仿真顺利进行。

5. 分析结果(1)提取仿真结果,如速度、压力、温度等;(2)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3)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发现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流体仿真在工程中的可靠性。

2. 仿真结果分析(1)分析速度分布,观察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情况;(2)分析压力分布,了解流体在管道中的压力损失;(3)分析温度分布,掌握流体在管道中的热交换情况。

生物仿真分析实验报告(3篇)

生物仿真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仿真分析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生物系统建模和模拟的方法。

3. 分析仿真结果,验证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三、实验原理生物仿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物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的过程。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分析其行为和机制。

本实验采用仿真软件对某一生物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四、实验设备1. 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等。

2. 生物数据:实验所需的相关生物数据。

3. 计算机:运行仿真软件的计算机。

五、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实验所需的生物数据,包括生理参数、生化参数等。

2. 模型构建:利用仿真软件,根据实验数据构建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模型验证:通过调整模型参数,验证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模拟实验: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5. 结果分析:分析仿真结果,验证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六、实验结果1. 模型构建:根据实验数据,成功构建了某一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模型验证:通过调整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模拟实验: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模拟实验,观察到了系统行为的变化。

4.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七、讨论和分析1. 模型构建:在构建生物系统模型时,充分考虑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了系统行为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3. 结果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生物系统的行为和机制。

八、注意事项1. 数据收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模型构建:在构建生物系统模型时,应充分考虑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3. 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模型参数,以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仿真潮流实验报告

仿真潮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MATLAB/Simulink在电力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3.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潮流计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二、实验原理与内容1. 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手段,用于计算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电压、相角、功率等参数。

其基本原理如下:(1)根据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参数,建立节点方程和支路方程。

(2)利用节点方程和支路方程,求解节点电压和相角。

(3)根据节点电压和相角,计算各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2. 仿真实验内容本次仿真实验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一个简单的2机5节点电力系统模型,并利用PowerGUI进行潮流计算。

(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首先,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负荷、线路等元件。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发电机参数、负荷参数和线路参数。

(2)潮流计算利用PowerGUI进行潮流计算,设置求解器参数,如迭代次数、收敛精度等。

运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的电压、相角、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参数。

(3)结果分析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潮流计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比较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结果,分析系统稳定性。

三、实验方法1. 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电力系统模型。

2. 利用PowerGUI进行潮流计算。

3. 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启动MATLAB/Simulink,新建一个仿真模型。

2. 在仿真模型中,添加发电机、负荷、线路等元件,设置相应参数。

3. 将搭建好的电力系统模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 打开PowerGUI,选择潮流计算模块。

5. 在潮流计算模块中,设置求解器参数,如迭代次数、收敛精度等。

6. 运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的电压、相角、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参数。

7. 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潮流计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潮流计算结果本次仿真实验中,潮流计算结果如下:(1)节点电压:U1=1.02p.u., U2=1.05p.u., U3=1.03p.u., U4=1.00p.u., U5=1.01p.u.(2)节点相角:δ1=0.5°, δ2=1.0°, δ3=0.7°, δ4=0.0°, δ5=0.6°(3)有功功率:P1=100MW, P2=100MW, P3=100MW, P4=100MW, P5=100MW(4)无功功率:Q1=20Mvar, Q2=20Mvar, Q3=20Mvar, Q4=20Mvar, Q5=20Mvar2. 结果分析(1)节点电压和相角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潮流计算正确。

仿真模拟管网实验报告(3篇)

仿真模拟管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确保燃气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燃气供应的可靠性,成为燃气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燃气管道网络的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本实验采用仿真模拟管网技术,对燃气管道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分析管道网络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运行状态,为燃气管道网络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仿真模拟管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分析燃气管道网络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运行状态。

3. 掌握仿真模拟管网实验的操作方法。

4. 为燃气管道网络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原理仿真模拟管网实验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燃气管道网络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运行状态。

实验过程中,通过建立燃气管道网络模型,对管道网络进行参数设置,模拟管道网络在特定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分析管道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内容1. 燃气管道网络建模:根据实验需求,建立燃气管道网络模型,包括管道、阀门、泵站、储气罐等设备。

2. 参数设置:对管道网络模型进行参数设置,包括管道长度、直径、材料、壁厚、摩擦系数等。

3. 情景模拟:设置正常工况和异常工况,模拟管道网络在特定工况下的运行状态。

4. 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管道网络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进行分析。

5. 结果输出:根据实验结果,输出燃气管道网络运行状态图、参数曲线等。

五、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

2. 建立燃气管道网络模型。

3. 对管道网络模型进行参数设置。

4. 设置正常工况和异常工况。

5. 运行仿真模拟实验。

6. 采集实验数据。

7. 分析实验数据。

8. 输出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工况下,管道网络运行稳定,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均在合理范围内。

2. 异常工况下,如管道破裂、阀门故障等,管道网络运行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出现异常。

3. 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燃气管道网络在异常情况下的运行状态,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电力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院系:电力工程学院专业年级(班级):电力工程与管理2011192 班学生姓名:学号: 201129指导教师:杨尔滨、杨欢红成绩:2013年07 月 06 日教师评语:目录仿真实验一仿真实验二仿真实验三仿真实验四仿真实验五仿真实验六仿真实验七仿真实验八仿真实验九节点电压法分析直流稳态电路..........................1 戴维宁定理的仿真设计................................5 叠加定理的验证.. (8)正弦交流电路——谐振电路的仿真......................11 两表法测量三相电路的功率............................14 含受控源的RL 电路响应的研究........................18含有耦合互感的电路的仿真实验........................21 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三种状态轨迹....................27 二端口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32)实验一节点电压法分析电路一、电路课程设计目的( 1)通过较简易的电路设计初步接触熟悉Multisim11.0 。

(2)学会用 Multisim11.0 获取某电路元件的某个参数。

(3)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节点分析法的理解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及实例节点分析法是在电路中任意选择一个节点为非独立节点,称此节点为参考点。

其它独立节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称为该节点的节点电压。

节点分析法是以节点电压为求解电路的未知量,利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欧姆定律导出(n – 1)个独立节点电压为未知量的方程,联立求解,得出各节点电压。

然后进一步求出各待求量。

下图所示是具有三个节点的电路,下面以该图为例说明用节点分析法进行的电路分析方法和求解步骤,导出节点电压方程式的一般形式。

图1— 1首先选择节点③为参考节点,则u3 = 0 。

设节点①的电压为u1、节点②的电压为u2,各支路电流及参考方向见图中的标示。

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对节点①、节点②分别列出节点电流方程:节点①i S1i S2i1i 20节点②i S2i S 3i 2i30用节点电压表示支路电流:u1i1G1u1R 1u1u2i 2RG 2(u1u2 )2u2i3G 3u2R 3代入节点①、节点②电流方程,得到:i S1u 1 u 1 u 2 0i S2R 2R 1iS 2u 1 u 2 u 2iS3R 3R 2整理后可得:(11) u 11u 2iS1iS2R 1 R 2 R 21 1 1i S3 i S2R 2u 1 () u 2R 2R 3分析上述节点方程,可知:节点①方程中的 ( G1 + G2 )是与节点①相连接的各支路的电导之和,称为节点①的自电导,用 G11 表示。

节点①方程中的 -G2 是连接节点①和节点②之间支路的电导之和,称为节点①和节点②之间的互电导,用G12 表示。

G12 = - G2 ,故 G12 取负值。

节点②方程中的 (G2 + G3 )是与节点②相连接的各支路的电导之和, 称为节点②的自电导,用 G22 表示。

节点②方程中的 -G2 是连接节点②和节点①之间各支路的电导之和,称为节点②和节点① 之间的互电导,用 G21 表示。

且 G12 = G21 ,故 G21 取负值。

iS1 + iS2 是流向节点①的理想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用 iS11 表示。

流入节点的电流取“ +”;流出节点的电流取“– ”。

iS3 – iS2 是流向节点②的理想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用 iS22 表示。

iS3、 iS2 前的符号取向同上,即流入节点的电流取“+”; 流出节点的电流取“–”。

根据以上分析,节点电压方程可写成:G 11u1G 12u2iS11G 21 u 1 G 2 2u 2 i S 22这是具有两个独立节点的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

也可以将其推广到具有n 个节点(独立节点为 n – 1 个)的电路 。

综合以上分析,用节点分析法分析电路的一般步骤为:( 1)指定电路中某一节点为参考点,标出各独立节点的电位符号。

( 2)按照节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根据实际电路直接列出各节点的节点电压方程。

注意:在节点方程中,自电导为该节点上连接的所有电导之和,自电导总取正值;互电导 为连接相邻两个节点的所有电导之和,并取负值;在线性电路中, G12=G21 , G23=G32 , G31=G13 ;在节点方程的右边,流入节点的理想电流源的电流取“ +”号,流出节点的则取“– ”号。

例:用节点电压法求如下电驴的节点电压U n3 ;图 1—2解:节点编号如图 1— 2 所示,一节点 4 为参考节点, 节点 2 的节点电压为已知量U n 2 =10V ,可以少列一个方程,节点1、3 的 KCL 方程为:(1 1 )U n1 1U n2 I 01 0.5 0.5 1 1 1 0 ( )U n3 U n2 I 1 2 1 辅助方程 U n1 U n3 5联立求解上述方程组得:U n3 =103V三、仿真设计步骤:1.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电路;2.对设计出来的电路原理图进行理论分析和运算;3.对设计的电路用软件进行仿真模拟;4.观察仿真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5.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小结。

四、仿真实验电路及仿真结果仿真电路图如下所示:图 1—3103约等于 3.333,U n 3电压值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值相等。

五、设计总结1、熟练了仿真软件的使用;2、通过仿真实验,加强了对节点电压法的理解和应用;3、仿真分析方法简单方便,并且直观的测出所需数据;4、通过这次简单的的仿真实验,锻炼了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实验二戴维宁定理的仿真设计一、电路课程设计目的1.验证戴维宁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3.熟练应用 Multisim 软件仿真电路并掌握分析数据。

二、实验原理及实例1.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含源一端口网络)。

2.戴维宁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 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其等效内阻R eq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3.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Req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 OC, 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测其短路电流I SC,且内阻为:U OCR SI SC(2)串并联法测R eq若含源一端口网络内部无受控源,将内部独立电压源短路,独立电流源开路,所得的无源一端口网络中电阻出现简单的串并联结构,应用串并联公式直接求等效电阻。

(3)外加电源法测R eq若一端口网络内部有受控源,则按等效电阻的定义,将含源一端口网络内所有独立电源变为零,将其独立电压源短路,独立电流源开路,在端口处外加一电源u,产生电流 i ,则R eq u i式中, u 并不一定是给出确定的值,只要找出u 与 i 的关系即可。

例:求解下列含源一端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1)求开路电压U oc图2— 1( a )图2—1(b )如图( a )所示,端口断开,以 b 点为参考节点,由节点电压法列点a , c 的 KCL 方程如下:1 1 1 4 2U 1()U 1U oc8221U 1 (1 1)U oc 2U 122 5联立,可得: U oc48028.235V17(2)求短路电流 Isc如图( b )所示,端口短路, 以 b 点为参考节点, 由节点电压法列节点 a ,c 的 KCL 方程如下:1 11(82)U 14 2U 1, I sc2U12U 1联立,可得:Isc48 A4.36411110则 R eq6.47117戴维南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图 2— 2三、仿真设计步骤:1.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电路;2.对设计出来的电路原理图进行理论分析和运算;3.对设计的电路用软件进行仿真模拟;4.观察仿真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5.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小结。

四、仿真实验电路及仿真结果仿真电路图如下所示:图2—3图2— 4仿真实验所得开路电压U V I A ;;oc 28.235 ; sc 4.364Req 6.470均与理论值相等;五、设计小结(1)通过仿真再一次验证了戴维南定理的准确性,加深了对其的理解,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有帮助的。

(2)在连接各个电路元件的时候注意其正负,否则会导致数据错误。

(3)通过该实验,锻炼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进一步熟练掌握了用Multisim11.0 获取某电路元件的某个参数,并将结果与理论分析课程和实验课程所阐述的原实验三叠加定理的验证一、电路课程设计目的(1)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定理的正确性。

(2)学习使用 Multisim 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叠加定理模拟。

(3)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理解及应用。

二、仿真电路设计原理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是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本次设计的电路图如图所示:图3— 11)当 2V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图 3—2由上述电路图得:Req42420( )243I0.375AI 10.25AI 2 0.125AU(1)I 240.5A2)当电流源独立作用时:图3— 3由电路图得: KCL1+I I1 I22I 14I I0.25AKVL0.5A4I4I 2得 I10.25AI 2得: U (2) 4 I 21V根据叠加定理得 U U (1)U(2) 1.5V三、仿真实验内容与步骤( 1)由 2V 电源单独作用,记录下电压U(1);( 2)由 1A 电源单独作用,记录下电压U(2);(3)两个电源共同作用,记录电压U ;(4)分析以上记录的数据,且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数据。

叠加定理验证实验原理仿真图如下:1)当独立电压源作用时:图 3—4U (1)0.5V2)当独立电流源作用时:图3—5U (2)1V3)当二者共同作用时:图3— 6U U U 1. 5V( 1 )( 2 )仿真实验符合电路叠加定理,即验证了叠加定理的正确性,而且,仿真实验中得到的值与理论计算值完全相等,可认为误差接近零。

四、实验注意事项1)在仿真实验中,要注意右上角的开关按钮,在每次改动时,要关闭开关。

2)要正确理解独立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