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搜集--Tom 来源--::南阳骨科在线::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张光铂

由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及受伤机制的复杂性,使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目前尚难有统一的方法。自八十年代初Denis等三柱结构学说被广泛接受与应用,以此为基础综合分类方法可能使胸腰椎损伤的分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分类中,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 IA)199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正在被国际所采用。近年来由于影像学进步,特别是CT与MRI 的应用,生物力学知识的深化及新的整复固定器械出现,使脊柱损伤的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何根据脊柱脊髓损伤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是脊柱外科一个基本问题。现将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分述如下,愿与同道共同讨论。

一、胸腰椎骨折分类

既往脊柱骨折的分型种类繁多,但分型越细,其实用意义越差。现将脊柱损伤按外伤机制、损伤受累范围及椎管情况分类如下。

(一)按脊柱外伤机制分类

我们建议将胸腰椎损伤概括为四型。

1、单纯压缩型骨折此型损伤主要是屈曲压缩应力所致,根据弯曲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压缩和侧向压缩,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前者表现为前柱受压力,椎体前部高度压缩< 50%,前纵韧带大多完整,后柱承受张力,X线像显示椎体后侧皮质完整,高度不变,后柱的棘上、棘间韧带在张力较大时可断裂,而中柱作为支点或枢纽而未受累,该型骨折常见于胸椎,大部属稳定型,神经损伤少见。

2。爆裂型骨折在CT扫描应用前常将此类骨折归于压缩型骨折。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或轴向应力伴屈曲应力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侧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该类骨折在普通正、侧位X

光片可见椎体前高、后高及侧高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椎间盘高度可能减小或不变,椎弓根间距增宽,CT扫描对此类损伤诊断价值最大。 Denis将爆裂骨折分为 5型: A型,是指在严重的完全纵向垂直应力所致的上、下终板均破裂的骨折,一般不引起后凸成角,多见于下腰椎。B型,为不完全纵向垂直或略带前屈应力所致的上终板损伤,能导致急性或晚期向后成角,为胸腰段爆裂型骨折中最常见的一型。C型,为下终板损伤,作用机制与B型相似,但比B型少见。D型,是轴向应力伴有旋转暴力所致,多见于腰椎,该型极不稳定,可造成骨折脱位,但与屈曲旋转型骨折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椎体多为粉碎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椎体后壁可突人椎管,椎板可有纵向骨折。E型,为轴向应力伴有侧向屈曲,该型除椎弓根间距增宽外,压缩侧可由骨块挤入椎管。

3、安全带型损伤此型为牵张性剪力损伤,是一种经后柱结构水平剪力伴有屈曲应力的损伤,后柱、中柱呈张力性损伤,棘上、棘间、黄韧带甚至后纵韧带断裂,前柱呈轴向屈曲,可发生压缩,也可呈绞链作用不受损伤。该型轻度损伤属稳定型,一般无椎管狭窄。严重者椎体可呈切片样裂开,椎弓根断裂,伴水平移位,骨折不稳定,脊髓损伤也较严重。

4、骨折脱位型此型损伤是严重暴力所致,机制比较复杂,可由屈曲、剪力、牵张或旋转等复合应力所致,故过去依暴力不同分为屈曲旋转型、剪力型或牵张型等。该型损伤常累及三柱,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损伤。

(二)根据损伤累及的范围分类

三柱结构分类: Denis将脊柱理解成三条纵行的柱状结构,即:(1)前柱,包括脊柱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部分;(2)中柱,由椎体及椎间盘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3)后柱,由椎弓、椎板。附件及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组成。

(三)根据椎管狭窄或受堵程度分类

Wolter将椎管经CT扫描的横断面分成三等分,并用0,1,2,3表示其狭窄及受堵的指数。(1)椎管无狭窄或无受堵者指数为0;(2)椎管受压或狭窄占横断面1/3者指数为1;(3)

椎管受压或狭窄占横断面2/3者指数为2;(4)椎管完全受压或完全受堵为3。上述三种分类中,单纯外伤机制分类不能完全反映脊柱受累范围,Denis三柱结构分类可表达脊柱受累范围及稳定性,但不能反映椎管受累情况。因此,我们建议综合分类,即将外伤机制、累及范围及椎管情况融合一体,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综合分类方法为:将单纯压缩骨折以“C”代表,爆裂骨折以“B”代表,安全带型损伤以“S”代表,骨折脱位以F代表;前、

中、后柱分别以a,m,p代表;0,1,2,3为椎管受压指数。例如:患者男性,36岁,车祸,经X线检查显示T12-L1骨折脱位,CT扫描显示椎管有1/3受压,骨折累及三柱,其综合分类以符号代表则为Fa,m,p;1(T12-L1)。

二、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

(一)ASIA脊髓损害分级

制定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正确的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被公认和被广泛采用的为1992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根据Frankel分级修订的分级。A,完全性损害。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的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害。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但大部关健肌的肌力在3级以下。D,不完全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且大部关键肌的肌力等于或大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为了充分描述脊髓损伤对个体的影响及检测或评估治疗效果,必须有一评定生活能力的标准。功能独立性测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是一种功能评定方法,它已广泛用于美国,并正在获得国际上的公认。

FIM测量6个方面的功能,即(1)自我料理;(2)大小便控制;(3)移动能力;(4)运动能力;(5)交流;(6)社交。在每个方面要评价2个或2个以上活动或项目,总共18项,每项按功能的独立性评定,分为7级。7级,完全独立,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安全规范地完成,不用辅助设施及帮助,且无需矫正。6级,独立性减弱。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安全地完成,需用辅助具独立。5级,监护或示范。不需要体力帮助,但需要提示、指导及示范。4级,最低限度帮助。限于扶助,患者在活动中用力程度大于75%。3级,中等帮助。患者在活动中主动用力程度为50%~ 75%。2级,最大帮助。患者活动量的25%~ 50%为主动用力。1级,完全依赖,患者活动量主动用力在 25%以下。

三、胸腰椎损伤的治疗选择

(-)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选择

脊柱骨折引起的脊髓损害产生于两种机制:即刻的机械性损伤和随之发生的继发性损害,被认为有减轻或阻止继发损害,保护或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药物很多,目前常被选用药物主要有以下三类。

1、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伤后8h内应用,3Omg/kg静脉滴注15min,间隔45min,以5.4 mg/kg·h维持23h,可改善脊髓血流,减轻细胞水肿,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但损伤8h后应用,不仅效果欠佳,且并发症增加。现在认为既往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是用药剂量不够所致。在治疗药物中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是最为肯定的,且最常被选用。

2。神经节苷脂它在正常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增加损伤部位轴突存活数目。目前已应用于临床。据最近国内外报道,在急性脊髓损伤后48~72h给予神经节苷脂GM-1 100mg/d,持续几周,有一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3、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目前已有多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已被应用于脊髓损伤,如VitE,VitC、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最近有报道21-胺类固醇如 U-74006F能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其作用是甲基强的松龙100倍,被认为是一种极有希望的治疗药物。

(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选择

脊柱骨折后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有二。

1、是否合并有椎管受压并伴有脊髓或神经损伤。若合并有脊髓损伤应判明脊髓损伤的程度,是完全性损害还是非完全性,但在损伤急性期伴脊髓休克时,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既可预示脊髓功能永久性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脊髓休克结束后脊髓功能可有不同的预后。因而在脊髓损伤早期应反复地动态观察患者:仔细观察足趾有否自主性微动,刺激足底时足趾有无缓慢地伸屈;足趾有否残留的位置感觉,有无肛门微弱反射,是否存在有海绵体反射,特别是鞍区是否有感觉、肛门指诊括约肌是否有收缩。以上任何一项存在仍为不完全性截瘫。如急性期检查无球海绵体反射,一旦该反射出现意味着脊髓休克已经结束。

2、是否存在不稳定。 Denis认为,含有椎体后壁的中柱对骨折的不稳定及脊髓损伤有较大的意义,三柱结构中有两柱受累一般被视为不稳定。脊柱骨折不稳定可分为三度,一度为机械性不稳定,如前柱与后柱受累或中柱与后柱受累,可逐渐发生后凸畸形;二度为神经性不稳定,如B型爆裂骨折中柱受累,在急性期或晚期损伤后椎体常进一步塌陷脊柱向后成角而致椎管狭窄,使无神经症状者可发生神经症状;三度为兼有机械性及神经性不稳定,为三柱受累,如骨折脱位。因此,根据脊柱骨折分类判断脊柱稳定性及根据影像学明确脊髓有无受压及压迫部位,程度及范围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一般讲,椎管无压迫或轻度压迫,而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骨折或相对稳定性骨折,为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如单纯压缩骨折、轻度爆裂骨折或安全带型损伤可卧硬板床,积极进行腰背肌功能练习,4~6周后给以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这类骨折经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结果。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对脊柱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者,主张及时手术治疗。

(三)手术入路选择

手术入路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类型、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以及术者对入路熟悉程度决定。1.后路手术解剖较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较容易,适用于大多数脊柱骨折。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小于50%的胸腰椎骨折,如正确使用后路整复器械,可使骨块达到满意的间接复位。椎管后方咬除椎弓根可获得椎管后外侧减压,或行椎体次全切除获得半环状或环状减压。对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主要是恢复椎体轮廓和高度,由于缺乏前路支撑,复位固定后可能会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疼痛或神经症状,严重的爆裂骨折或伤后两周以上的陈旧性爆裂骨折后路手术常有困难。

2.前路手术爆裂骨折累及中柱,致脊髓前方受压、椎管压迫超过50%,或椎管前方有游离骨块者,由于神经组织被覆盖于突出骨块后方,间接复位如不能使骨块前移,采用后路过伸复位或“压中间撬两头”的复位方法会造成脊髓的过度牵拉或进一步损伤。因而在以下情况下应考虑前路手术。

(1) 脊髓损伤后有前脊髓综合征者;(2)有骨片游离至椎管前方的严重爆裂骨折或陈旧性爆裂骨折并不全瘫者;(3)后路手术后,前方致压未解除者;(4)前方致压的迟发性不全瘫者。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是近年来新的进展,它可在直视下充分进行椎管前侧减压,同时矫正畸形和固定融合。胸腰椎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T12、L1,位胸腰椎移行部的前路手术,常用经胸腹联合切口,一般选择损伤较重的一侧,自棘突旁3~4cm沿T10或T11肋骨床向前下至肋软骨处,需要时再向内沿腹直肌鞘下行,然后加深切口,切除肋骨,将留存的肋软骨纵行劈开,向腹侧分离,其下为腹膜后腔,用钝方法将隔下充分游离,腹膜后腔被证实后沿选定肋骨远端下缘向下切断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此时露出腹膜外脂肪,自腹膜外向中线钝性剥离直至椎体,再根据需要经胸或胸膜外,显露下胸段。

若横隔膜影响椎体显露时,可切开横隔,显露出椎体侧方,分离出节段性血管切断结扎,椎体充分显露后,根据需要进行矫形,减压、支撑植骨、固定与融合。除上述入路外,最近有作者报道,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侧前方减压、该入路简捷、损伤小,出血少,能最大限度保存脊柱原有稳定性,又可减少脊髓损伤胸膜损伤等并发症,是一值得尝试的入路。

(四)内固定器械选择

1、后路器械:后路手术器械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胸腰椎骨折脱位、不稳定骨折或伴有截瘫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分为:①长节段器械。如 Harrington、Luque器械。单纯Harrington器械整复固定依赖于前纵韧带的完整,否则易发生过牵,其整复着力点只在上、下钩两处,缺乏横向及前后向矫正力,单纯Luque器械主要不足是缺乏伸张力,不能对抗纵向压力将塌陷压缩椎体复位并维持其高度,而Harri-Luque手术,即在一侧用Harrington撑开棍,另侧用Luque棍行椎板下钢丝固定,可克服上述两种手术各自的不足而兼得其优点。但目前在脊柱骨折已较少应用长节段固定,特别是下腰椎骨折不宜行长节段固定。

②短节段器械。如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Roy-Camille椎弓根螺钉钢板,Steffee椎弓根螺钉钢板,Dick钉,RF器械,AF器械等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其固定节段短,复位力强,属三维固定的后路器械。该类手术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椎弓根定位,二是骨折整复。一般是采用该脊椎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的交点,该处椎板外缘有一典型的骨嵴,紧靠骨嵴的外上方,即为定点标志。在腰椎也可以棘突基底上缘水平线与同一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的交点为椎弓根中心,从解剖上看椎弓根外上方是安全区,因椎弓根内侧与硬脊膜仅有2~3mm的间距,而神经根紧靠椎弓根下切迹而行,故椎弓根内下侧是危险区。整复的关键首先是牵引,恢复椎体高度,然后再行整复,恢复力线。RF、AF是这一系统较好的器械。此外,CD脊柱后路内固定是由置于椎体后附件的棒、多个钩和两根横向牵引器连接组成,为一矩形结构,增加了坚固性,可达到三维固定。该系统可在钩之间起到撑开、加压和去旋转的作用,但该系统操作复杂,一般脊柱骨折应用较少。

2. 前路器械:常用的前路内固定器械有Kaneda器械,CASF器械(Armstrong钢板)、U形椎体钉及前路自锁钢板系统(ALPS)。其中Kaneda及ALPS装置固定更坚强。

四、关于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能早期活动,能减

少并发症,并为全面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二是恢复或扩大受损的椎管管径,为脊髓或神经恢复创造条件。因而外科治疗包括对骨折的整复矫形、椎管减压或扩容、同时进行坚强内固定与植骨融合。

(一)复位与矫形

这是外科治疗上主要的目的之一。用手术方法准确复位,矫正脊柱畸形,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恢复脊柱的正常力线及椎管管径,才能为神经恢复创造条件,准确复位本身即为有效减压。无论用任何器械,复位的方法首先牵引,撑开(防止过牵),牵引后再行侧向或前后向整复,过多的重视新器械的应用而忽视复位这一基本内容,则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原因。

(二)椎管扩容与减压

术前应判明椎管有无压迫,压迫来自何方,因它关系到治疗方法及手术人路的选择。过去不管何种致压的截瘫,均行椎板切除减压的方法,既达不到真正减压的目的,又破坏了原后柱的稳定性,是不可取的。椎管减压人路的选择取决于:①骨折的平面。如 L1以下腰椎骨折伴不全瘫,行前路、后路手术均可,而以后路为宜;②致压物的部位。根据不同类型骨折,X 线像及CT所显示压迫部位如为胸椎前方受压,如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为安全。

(三)固定与融合

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卧床时间,减少护理量及并发症,可为早期康复创造条件。但内固定的矫形与固定只是暂时的,永久性稳定要靠自身骨融合。因而在固定区或损伤节段作植骨融合是减少迟发性腰背痛、神经症状出现,矫正度丢失,畸形加大,内固定折断、松脱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那种只行内固定不植骨融合的作法是晚期并发症增多的重要因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分类:骨科教程日期:2007-8-27 查看:148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搜集--Tom 来源--::南阳骨科在线::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张光铂

由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及受伤机制的复杂性,使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目前尚难有统一的方法。自八十年代初Denis等三柱结构学说被广泛接受与应用,以此为基础综合分类方法可能使胸腰椎损伤的分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分类中,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 IA)199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正在被国际所采用。近年来由于影像学进步,特别是CT与MRI 的应用,生物力学知识的深化及新的整复固定器械出现,使脊柱损伤的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何根据脊柱脊髓损伤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是脊柱外科一个基本问题。现将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分述如下,愿与同道共同讨论。

一、胸腰椎骨折分类

既往脊柱骨折的分型种类繁多,但分型越细,其实用意义越差。现将脊柱损伤按外伤机制、损伤受累范围及椎管情况分类如下。

(一)按脊柱外伤机制分类

我们建议将胸腰椎损伤概括为四型。

1、单纯压缩型骨折此型损伤主要是屈曲压缩应力所致,根据弯曲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压缩和侧向压缩,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前者表现为前柱受压力,椎体前部高度压缩< 50%,前

纵韧带大多完整,后柱承受张力,X线像显示椎体后侧皮质完整,高度不变,后柱的棘上、棘间韧带在张力较大时可断裂,而中柱作为支点或枢纽而未受累,该型骨折常见于胸椎,大部属稳定型,神经损伤少见。

2。爆裂型骨折在CT扫描应用前常将此类骨折归于压缩型骨折。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或轴向应力伴屈曲应力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侧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该类骨折在普通正、侧位X 光片可见椎体前高、后高及侧高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椎间盘高度可能减小或不变,椎弓根间距增宽,CT扫描对此类损伤诊断价值最大。 Denis将爆裂骨折分为 5型: A型,是指在严重的完全纵向垂直应力所致的上、下终板均破裂的骨折,一般不引起后凸成角,多见于下腰椎。B型,为不完全纵向垂直或略带前屈应力所致的上终板损伤,能导致急性或晚期向后成角,为胸腰段爆裂型骨折中最常见的一型。C型,为下终板损伤,作用机制与B型相似,但比B型少见。D型,是轴向应力伴有旋转暴力所致,多见于腰椎,该型极不稳定,可造成骨折脱位,但与屈曲旋转型骨折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椎体多为粉碎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椎体后壁可突人椎管,椎板可有纵向骨折。E型,为轴向应力伴有侧向屈曲,该型除椎弓根间距增宽外,压缩侧可由骨块挤入椎管。

3、安全带型损伤此型为牵张性剪力损伤,是一种经后柱结构水平剪力伴有屈曲应力的损伤,后柱、中柱呈张力性损伤,棘上、棘间、黄韧带甚至后纵韧带断裂,前柱呈轴向屈曲,可发生压缩,也可呈绞链作用不受损伤。该型轻度损伤属稳定型,一般无椎管狭窄。严重者椎体可呈切片样裂开,椎弓根断裂,伴水平移位,骨折不稳定,脊髓损伤也较严重。

4、骨折脱位型此型损伤是严重暴力所致,机制比较复杂,可由屈曲、剪力、牵张或旋转等复合应力所致,故过去依暴力不同分为屈曲旋转型、剪力型或牵张型等。该型损伤常累及三柱,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损伤。

(二)根据损伤累及的范围分类

三柱结构分类: Denis将脊柱理解成三条纵行的柱状结构,即:(1)前柱,包括脊柱前纵

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部分;(2)中柱,由椎体及椎间盘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3)后柱,由椎弓、椎板。附件及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组成。

(三)根据椎管狭窄或受堵程度分类

Wolter将椎管经CT扫描的横断面分成三等分,并用0,1,2,3表示其狭窄及受堵的指数。(1)椎管无狭窄或无受堵者指数为0;(2)椎管受压或狭窄占横断面1/3者指数为1;(3)椎管受压或狭窄占横断面2/3者指数为2;(4)椎管完全受压或完全受堵为3。上述三种分类中,单纯外伤机制分类不能完全反映脊柱受累范围,Denis三柱结构分类可表达脊柱受累范围及稳定性,但不能反映椎管受累情况。因此,我们建议综合分类,即将外伤机制、累及范围及椎管情况融合一体,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综合分类方法为:将单纯压缩骨折以“C”代表,爆裂骨折以“B”代表,安全带型损伤以“S”代表,骨折脱位以F代表;前、

中、后柱分别以a,m,p代表;0,1,2,3为椎管受压指数。例如:患者男性,36岁,车祸,经X线检查显示T12-L1骨折脱位,CT扫描显示椎管有1/3受压,骨折累及三柱,其综合分类以符号代表则为Fa,m,p;1(T12-L1)。

二、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

(一)ASIA脊髓损害分级

制定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正确的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被公认和被广泛采用的为1992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根据Frankel分级修订的分级。A,完全性损害。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的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害。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但大部关健肌的肌力在3级以下。D,不完全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且大部关键肌的肌力等于或

大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为了充分描述脊髓损伤对个体的影响及检测或评估治疗效果,必须有一评定生活能力的标准。功能独立性测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是一种功能评定方法,它已广泛用于美国,并正在获得国际上的公认。

FIM测量6个方面的功能,即(1)自我料理;(2)大小便控制;(3)移动能力;(4)运动能力;(5)交流;(6)社交。在每个方面要评价2个或2个以上活动或项目,总共18项,每项按功能的独立性评定,分为7级。7级,完全独立,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安全规范地完成,不用辅助设施及帮助,且无需矫正。6级,独立性减弱。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安全地完成,需用辅助具独立。5级,监护或示范。不需要体力帮助,但需要提示、指导及示范。4级,最低限度帮助。限于扶助,患者在活动中用力程度大于75%。3级,中等帮助。患者在活动中主动用力程度为50%~ 75%。2级,最大帮助。患者活动量的25%~ 50%为主动用力。1级,完全依赖,患者活动量主动用力在 25%以下。

三、胸腰椎损伤的治疗选择

(-)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选择

脊柱骨折引起的脊髓损害产生于两种机制:即刻的机械性损伤和随之发生的继发性损害,被认为有减轻或阻止继发损害,保护或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药物很多,目前常被选用药物主要有以下三类。

1、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伤后8h内应用,3Omg/kg静脉滴注15min,间隔45min,以5.4 mg/kg·h维持23h,可改善脊髓血流,减轻细胞水肿,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但损伤8h后应用,不仅效果欠佳,且并发症增加。现在认为既往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是用药剂量不够所致。在治疗药物中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是最为肯定的,且最常被选用。

2。神经节苷脂它在正常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增加损伤部位轴突存活数目。目前已应用于临床。据最近国内外报道,在急性脊髓损伤后48~72h给予神经节苷脂GM-1 100mg/d,持续几周,有一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3、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目前已有多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已被应用于脊髓损伤,如VitE,VitC、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最近有报道21-胺类固醇如 U-74006F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其作用是甲基强的松龙100倍,被认为是一种极有希望的治疗药物。

(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选择

脊柱骨折后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有二。

1、是否合并有椎管受压并伴有脊髓或神经损伤。若合并有脊髓损伤应判明脊髓损伤的程度,是完全性损害还是非完全性,但在损伤急性期伴脊髓休克时,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既可预示脊髓功能永久性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脊髓休克结束后脊髓功能可有不同的预后。因而在脊髓损伤早期应反复地动态观察患者:仔细观察足趾有否自主性微动,刺激足底时足趾有无缓慢地伸屈;足趾有否残留的位置感觉,有无肛门微弱反射,是否存在有海绵体反射,特别是鞍区是否有感觉、肛门指诊括约肌是否有收缩。以上任何一项存在仍为不完全性截瘫。如急性期检查无球海绵体反射,一旦该反射出现意味着脊髓休克已经结束。

2、是否存在不稳定。 Denis认为,含有椎体后壁的中柱对骨折的不稳定及脊髓损伤有较大的意义,三柱结构中有两柱受累一般被视为不稳定。脊柱骨折不稳定可分为三度,一度为机械性不稳定,如前柱与后柱受累或中柱与后柱受累,可逐渐发生后凸畸形;二度为神经性不稳定,如B型爆裂骨折中柱受累,在急性期或晚期损伤后椎体常进一步塌陷脊柱向后成角而致椎管狭窄,使无神经症状者可发生神经症状;三度为兼有机械性及神经性不稳定,为三柱受累,如骨折脱位。因此,根据脊柱骨折分类判断脊柱稳定性及根据影像学明确脊髓有无受压及压迫部位,程度及范围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一般讲,椎管无压迫或轻度压迫,而

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骨折或相对稳定性骨折,为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如单纯压缩骨折、轻度爆裂骨折或安全带型损伤可卧硬板床,积极进行腰背肌功能练习,4~6周后给以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这类骨折经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结果。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对脊柱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者,主张及时手术治疗。

(三)手术入路选择

手术入路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类型、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以及术者对入路熟悉程度决定。1.后路手术解剖较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较容易,适用于大多数脊柱骨折。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小于50%的胸腰椎骨折,如正确使用后路整复器械,可使骨块达到满意的间接复位。椎管后方咬除椎弓根可获得椎管后外侧减压,或行椎体次全切除获得半环状或环状减压。对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主要是恢复椎体轮廓和高度,由于缺乏前路支撑,复位固定后可能会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疼痛或神经症状,严重的爆裂骨折或伤后两周以上的陈旧性爆裂骨折后路手术常有困难。

2.前路手术爆裂骨折累及中柱,致脊髓前方受压、椎管压迫超过50%,或椎管前方有游离骨块者,由于神经组织被覆盖于突出骨块后方,间接复位如不能使骨块前移,采用后路过伸复位或“压中间撬两头”的复位方法会造成脊髓的过度牵拉或进一步损伤。因而在以下情况下应考虑前路手术。

(1) 脊髓损伤后有前脊髓综合征者;(2)有骨片游离至椎管前方的严重爆裂骨折或陈旧性爆裂骨折并不全瘫者;(3)后路手术后,前方致压未解除者;(4)前方致压的迟发性不全瘫者。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是近年来新的进展,它可在直视下充分进行椎管前侧减压,同时矫正畸形和固定融合。胸腰椎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T12、L1,位胸腰椎移行部的前路手术,常用经胸腹联合切口,一般选择损伤较重的一侧,自棘突旁3~4cm沿T10或T11肋骨床向前下至肋软骨处,需要时再向内沿腹直肌鞘下行,然后加深切口,切除肋骨,将留存的肋软骨纵行劈开,向腹侧分离,其下为腹膜后腔,用钝方法将隔下充分游离,腹膜后腔被证实后沿选定肋骨远端下缘向下切断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此时露出腹膜外脂肪,自腹膜外向中线钝性剥离直至椎体,再根据需要经胸或胸膜外,显露下胸段。

若横隔膜影响椎体显露时,可切开横隔,显露出椎体侧方,分离出节段性血管切断结扎,椎体充分显露后,根据需要进行矫形,减压、支撑植骨、固定与融合。除上述入路外,最近有作者报道,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侧前方减压、该入路简捷、损伤小,出血少,能最大限度保存脊柱原有稳定性,又可减少脊髓损伤胸膜损伤等并发症,是一值得尝试的入路。

(四)内固定器械选择

1、后路器械:后路手术器械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胸腰椎骨折脱位、不稳定骨折或伴有截瘫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分为:①长节段器械。如 Harrington、Luque器械。单纯Harrington器械整复固定依赖于前纵韧带的完整,否则易发生过牵,其整复着力点只在上、下钩两处,缺乏横向及前后向矫正力,单纯Luque器械主要不足是缺乏伸张力,不能对抗纵向压力将塌陷压缩椎体复位并维持其高度,而Harri-Luque手术,即在一侧用Harrington撑开棍,另侧用Luque棍行椎板下钢丝固定,可克服上述两种手术各自的不足而兼得其优点。但目前在脊柱骨折已较少应用长节段固定,特别是下腰椎骨折不宜行长节段固定。

②短节段器械。如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Roy-Camille椎弓根螺钉钢板,Steffee椎弓根螺钉钢板,Dick钉,RF器械,AF器械等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其固定节段短,复位力强,属三维固定的后路器械。该类手术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椎弓根定位,二是骨折整复。一般是采用该脊椎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的交点,该处椎板外缘有一典型的骨嵴,紧靠骨嵴的外上方,即为定点标志。在腰椎也可以棘突基底上缘水平线与同一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的交点为椎弓根中心,从解剖上看椎弓根外上方是安全区,因椎弓根内侧与硬脊膜仅有2~3mm的间距,而神经根紧靠椎弓根下切迹而行,故椎弓根内下侧是危险区。整复的关键首先是牵引,恢复椎体高度,然后再行整复,恢复力线。RF、AF是这一系统较好的器械。此外,CD脊柱后路内固定是由置于椎体后附件的棒、多个钩和两根横向牵引器连接组成,为一矩形结构,增加了坚固性,可达到三维固定。该系统可在钩之间起到撑开、加压和去旋转的作用,但该系统操作复杂,一般脊柱骨折应用较少。

2. 前路器械:常用的前路内固定器械有Kaneda器械,CASF器械(Armstrong钢板)、U形椎体钉及前路自锁钢板系统(ALPS)。其中Kaneda及ALPS装置固定更坚强。

四、关于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能早期活动,能减少并发症,并为全面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二是恢复或扩大受损的椎管管径,为脊髓或神经恢复创造条件。因而外科治疗包括对骨折的整复矫形、椎管减压或扩容、同时进行坚强内固定与植骨融合。

(一)复位与矫形

这是外科治疗上主要的目的之一。用手术方法准确复位,矫正脊柱畸形,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恢复脊柱的正常力线及椎管管径,才能为神经恢复创造条件,准确复位本身即为有效减压。无论用任何器械,复位的方法首先牵引,撑开(防止过牵),牵引后再行侧向或前后向整复,过多的重视新器械的应用而忽视复位这一基本内容,则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原因。

(二)椎管扩容与减压

术前应判明椎管有无压迫,压迫来自何方,因它关系到治疗方法及手术人路的选择。过去不管何种致压的截瘫,均行椎板切除减压的方法,既达不到真正减压的目的,又破坏了原后柱的稳定性,是不可取的。椎管减压人路的选择取决于:①骨折的平面。如 L1以下腰椎骨折伴不全瘫,行前路、后路手术均可,而以后路为宜;②致压物的部位。根据不同类型骨折,X 线像及CT所显示压迫部位如为胸椎前方受压,如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为安全。

(三)固定与融合

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卧床时间,减少护理量及并发症,可为早期康复创造条件。但内固定的矫形与固定只是暂时的,永久性稳定要靠自身骨融合。因而在固定区或损伤节段作植骨融合是减少迟发性腰背痛、神经症状出现,矫正度丢失,畸形加大,内固定折断、松脱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那种只行内固定不植骨融合的作法是晚期并发症增多的重要因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搜集--Tom 来源--::南阳骨科在线::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 --张光铂 由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及受伤机制的复杂性,使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目前尚难有统一的方法。自八十年代初Denis等三柱结构学说被广泛接受与应用,以此为基础综合分类方法可能使胸腰椎损伤的分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分类中,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 IA)199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正在被国际所采用。近年来由于影像学进步,特别是CT与MRI 的应用,生物力学知识的深化及新的整复固定器械出现,使脊柱损伤的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何根据脊柱脊髓损伤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是脊柱外科一个基本问题。现将综合分类与治疗选择分述如下,愿与同道共同讨论。 一、胸腰椎骨折分类 既往脊柱骨折的分型种类繁多,但分型越细,其实用意义越差。现将脊柱损伤按外伤机制、损伤受累范围及椎管情况分类如下。 (一)按脊柱外伤机制分类 我们建议将胸腰椎损伤概括为四型。 1、单纯压缩型骨折此型损伤主要是屈曲压缩应力所致,根据弯曲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压缩和侧向压缩,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前者表现为前柱受压力,椎体前部高度压缩< 50%,前纵韧带大多完整,后柱承受张力,X线像显示椎体后侧皮质完整,高度不变,后柱的棘上、棘间韧带在张力较大时可断裂,而中柱作为支点或枢纽而未受累,该型骨折常见于胸椎,大部属稳定型,神经损伤少见。 2。爆裂型骨折在CT扫描应用前常将此类骨折归于压缩型骨折。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或轴向应力伴屈曲应力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侧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该类骨折在普通正、侧位X

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 一、概述 由于胸腰椎段位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活动度大的腰椎之间,从功能上作为运动应力支点而更易于损伤。临床上占所有脊柱骨折、脱位的90%以上,其中70%以上发生于胸、腰段(以第12胸椎、第1腰椎为最多)。除了骨结构损伤外,胸腰椎骨折经常伴有脊髓,圆锥,马尾的损伤,引起截瘫甚至死亡,并可严重影响内脏的解剖和生理变化。 (一)病因 压缩性骨折,主要是来自头、足方向的传达暴力使脊柱骤然过度屈曲所形成,由于脊柱的屈曲位受伤,外力集中到一个椎体前部,同时又受到上、下椎体的挤压,故该椎体被压缩而呈楔形,并向后移位,损伤脊髓或马尾神经。若影响到皮质脊髓侧束或前束时,则出现痉挛性截瘫;影响到脊髓前角细胞或马尾神经时,则产生弛缓性截瘫。下肢感觉均消失。 (二)分类 1.Denis的脊柱分三类系统特别强调中柱的重要性,将骨折分四个类型,适用于脊柱骨与软组织结构的损伤。 (1)压缩骨折造成前柱的损伤而中柱保持完整,对于严重的压缩骨折,认为可造成后柱的张力性损害。 (2)爆裂骨折可伴有神经损伤。2由于轴向负载力造成的前柱、中柱的损伤。又分为A、B、C、D、E共5种亚型。 (3)安全带型骨折因旋转轴位于脊柱前方的屈曲外力所造成后柱与中柱的张力性损害,偶伴有前柱的部分压缩。 (4)骨折脱位是在压力、张力,旋转或剪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三柱损害。 2.MeAfee等分类将骨折分为6种类型。 (1)楔形压缩骨折尽前柱受损。 (2)稳定性爆裂骨折仅有前柱和中柱的受损。 (3)不稳定爆裂骨折除上述外还有后柱损伤。 (4)Chance骨折以前纵韧带前方的屈曲力作用的结果,造成了水平方向的撕脱伤。 (5)屈曲牵张型骨折屈曲轴位于前纵韧带后方且伴有前柱、中柱的压缩,而后柱则在张力作用下发生损伤。 (6)平移骨折脊柱三柱在剪力作用下损伤。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压痛、叩击痛。 2.椎旁肌紧张,腰椎活动受限,不能翻身起立。 3.受损部位棘突后凸或出现成角畸形。 4.腹胀、腹痛主要因骨折所致的后腹膜血肿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腹肌反射性紧张或痉挛。 5.急性尿潴留因脊髓损伤或后腹膜血肿刺激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所致。 6.腰髓损伤表现受累平面以下出现感觉、运动及肛门、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腰骶椎的损伤可造成马尾神经的受压、挫伤或断裂,表现为下肢的弛缓性瘫痪、感觉丧失及会阴区括约肌功能障碍。

胸腰段损伤

胸腰段骨折脱位 胸腰段脊柱骨折和骨折/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创伤疾病。通常,胸腰段脊柱损伤是指T11-T12至L1-L2节段的脊柱骨折和(或)脱位,每年发病率约为1/20000。研究表明,在胸椎和腰椎的损伤中,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约占52%。而在脊柱损伤中,一些患者常常因为合并脊髓损伤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5%~20%与胸腰段脊柱损伤有关。 胸腰段脊柱解剖特点 胸椎与肋骨相连.因而其活动度相对较小;而腰椎则有较好的活动性,活动范围大,且可做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胸腰段脊柱是较固定的胸椎向较活动的腰椎的转换点,是胸椎后凸向腰椎前凸的转换点,同叫也是胸椎额状位小关节突关节面向腰椎矢状位小关节突关节面的转换之处。此交界处脊柱活动较多,承载较大,同时又为腰大肌和脊柱旁肌保护作用减弱区域,因而胸腰段脊柱最常受伤。此外,胸腰段脊柱椎管内神经组织又是脊髓、圆锥、马尾和神经根移行区域,神经损伤后症状较为复杂。此段椎管与脊髓的有效间隙相对挟窄,胸腰段损伤后容易造成脊髓神经压迫.导致脊髓损伤。胸腰段是脊髓和马尾神经的混合部位.即使脊髓完全损伤无恢复.但神经根损伤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胸腰段脊柱生物力学研究 脊柱由相似的基本运动单位或称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所构成。FSU由相邻两节椎骨和连接此椎骨的椎间盘和韧带构成。FSU 是显示整个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但其与在人体内的状态有一定的差别。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和所获得的参数.大多数是以FSU为基础。脊柱椎体的运动是在三维坐标系(亦称直角坐标系、Cartesian系统)内的位移和旋转.具有6个自由度。在胸腰段脊柱.胸椎向腰椎逐步移行,活动度也明显加大。 胸腰段脊柱活动度的加大必须依托其较强的稳定性。脊柱力学稳定性依赖其与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其中骨性结构包括椎伴骨皮质、松质骨、椎弓、小关节、推板和棘突,软组织结构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问盘纤维环和髓核、小关节囊、棘问韧带和棘上韧带及脊柱肌肉系统。1983年Denis提出了脊柱三柱分类概念,认为胸腰段脊椎可分成前、中、后三柱。1984年Ferguson进步完善了Denis的三柱概念.认为后柱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和关节

胸腰椎骨折AO分型

A型:椎体压缩 A1:压缩骨折 A1.1终板嵌压 A1.2楔形嵌压 .1上缘楔形嵌压骨折 .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 .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 A1.3椎体塌陷 A2: 劈裂骨折 A2.1矢状面劈裂骨折 A2.2冠状面劈裂骨折 A2.3钳夹样骨折 A3:爆裂型骨折 A3.1不完全爆裂骨折 .1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 .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A3.2爆裂分离骨折 .1上缘爆裂分离骨折 .2侧方爆裂分离骨折 .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 A3.3完全分离骨折 .1钳夹分离骨折 .2完全屈曲爆裂骨折 .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 B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 B1: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1.1伴有间盘的横贯损伤 .1屈曲半脱位 .2前方脱位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 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有A型椎体骨折 .1屈曲半脱位伴有A型椎体骨折 .2前方脱位伴有A型椎体骨折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B2: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2.1两柱横贯性骨折 B2.2伴有间盘损伤 .1损伤通过间盘及椎弓根 .2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B2.3伴有A型椎体骨折 .1经椎弓根伴有A型椎体骨折 .2经峡部伴有A型椎体骨折

B3: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 B3.1过伸半脱位 .1不伴有后柱损伤 .2伴有后柱损伤 B3.2过伸—峡部裂 B3.3后方脱位 C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C1:A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 C1.1楔形旋转骨折 C1.2劈裂旋转骨折 .1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 C1.3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 .1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 .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C2:B型损伤伴有旋转 C2.1 B1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屈曲旋转半脱位 .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3单侧脱位 .4向前旋转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5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或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 .6单侧脱位+A型骨折 .7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C2.2 B2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两柱横贯性旋转骨折 .2单侧屈曲峡部裂伴有间盘损伤 .3单侧屈曲峡部裂+A型骨折 C2.3 B3损伤伴有旋转(过伸剪切损伤伴有旋转) .1旋转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有椎体后方结构的骨折 .2单侧过伸峡部裂 .3向后旋转脱位 C3:剪切旋转样骨折 C3.1切皮样骨折 C3.2斜行骨折

AO胸腰椎骨折分型

AO胸腰椎骨折分型 A型椎体压缩 A1:嵌压骨折 A1.1:终板嵌压 A1.2:楔形嵌压骨折,包括1.2.1:上方楔形嵌压骨折;1.2.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1.2.3:下方楔形嵌压骨折 A1.3:椎体塌陷,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椎体完全压缩成平面 A2:劈裂骨折 A2.1:矢状面上的劈裂骨折 A2.2:冠状面上的劈裂骨折 A2.3:pincer(钳夹??)骨折 A3:爆裂骨折 A3.1:不完全性爆裂骨折,包括3.1.1:上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3.1.2:侧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3.1.3:下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 A3.2:爆裂-劈裂骨折,包括3.2.1:上方爆裂-劈裂骨折;3.2.2:侧方爆裂-劈裂骨折; 3.2.3:下方爆裂-劈裂骨折 A3.3:完全性爆裂骨折,包括3.3.1:pincer(钳夹??)爆裂骨折;3.3.2:完全性屈曲爆裂骨折;3.3.3:完全性轴向爆裂骨折 B型前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 B1:后方分离,主要为韧带结构分离(屈曲-牵张损伤) B1.1:伴有椎间盘的横断分离,包括1.1.1:屈曲-半脱位;1.1.2:前方脱位;1.1.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且伴有小关节突及A型骨折者 B2:后方分离,主要为骨性结构分离(屈曲-牵张损伤) B2.1:横行的两柱骨折(Channel骨折) B2.2:伴有椎间盘分离,包括2.2.1:通过椎弓根及椎间盘的分离;2.2.2:通过峡部及椎间盘的分离 B2.3:伴有椎体的A型骨折,包括2.3.1:通过椎弓根,伴有椎体A型骨折;2.2.2:通过峡部,伴有椎体A型骨折 B3:前方分离,通过椎间盘(过伸-剪切力损伤) B3.1:过伸-半脱位,包括3.1.1:不伴有后柱损伤;3.1.2:伴有后柱损伤 B3.2:过伸性的椎体滑脱 B3.3:后方脱位 C型前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C1:A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 C1.1:旋转型楔形骨折 C1.2:旋转型劈裂骨折,包括1.2.1:旋转型矢状面劈裂骨折;1.2.2:旋转型冠状面劈裂骨折;1.2.3:旋转型pincer(钳夹??)劈裂骨折 C1.3:椎体分离(旋转型爆裂骨折),包括1.3.1:不完全性旋转型爆裂骨折;1.3.2:旋转型爆裂-劈裂骨折;1.3.3:完全性旋转型爆裂骨折 C2:B型损伤伴有旋转 C2.1:B1型损伤伴旋转(屈曲-牵张损伤伴旋转),包括2.1.1:旋转型屈曲-半脱位;2.1.2:旋转型屈曲-半脱位合并单侧关节突骨折;2.1.3:单侧脱位;2.1.4:旋转型前方脱位伴或不伴关节突骨折;2.1.5:旋转型屈曲-半脱位合并A型骨折,伴或不伴单侧关节突骨折;2.1.6:单侧脱位伴A型骨折;2.1.7:旋转型前方脱位合并A型骨折,伴或不伴关节突骨折

TLICS 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的评分系统

. TLICS 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的评分系统 2010-08-24 13:54 2005年Vaccaro等提出胸腰椎损伤的TLISS评分系统(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该系统包括损伤机制,后方韧带复合体,神经功能三个方面评定。 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分值,最后将3部分的分值相加,总分作为选择治疗的依据。 骨折形态:压缩形1分;爆裂型2分;剪力及旋转3分;牵张型4分; 神经损伤情况:无损伤0分;神经根损伤2分; 脊髓或圆锥损伤:完全损伤2分;不完全性损伤3分;马尾神经损伤3 分; 后方韧带复合体:无损伤0分;不确定2 分;确定断裂3 分。(MR T2加权和T2抑脂序列影像显示的PLC结构相应部位高信号或连续性中断提示断裂)。 1、损伤机制:应用最严重的节段进行评定,并将神经损伤机制相叠加,例如,牵张型损伤合并爆裂骨折但不伴有侧方成角,则损伤机制评分为1(单纯压缩)+1(爆裂)+4(牵张)=6 损伤机制描述:a 压缩性骨折单纯压缩1侧方成角大于15度1爆裂1 b 侧方移位或旋转3 c 牵张4 2、后方韧带复合体在张力,旋转和移位时撕裂 a 韧带完整0 b 可疑或不确定2 c 撕裂3 3、神经功能 a 神经根受累2 b 脊髓圆锥受累不完全损伤3 完全损伤2 c 马尾神经受累3 评分是将三个组成部分的分值相加, 如果总评分≤3,建议保守治疗; 若总评分≥5,建议手术治疗; 若总评分= 4,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总分小于4分非手术治疗,大于4分选择手术治疗,4分者两者均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治疗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症。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胸腰椎骨折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在如何准确判断胸腰椎骨折的类型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论。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 Denis 分型: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 大类: (1)A 类:压缩性骨折; (2)B 类:爆裂性骨折; B 类又分为5 型: (1) 上下终板型; (2) 上终板型; (3) 下终板型; (4) 爆裂旋转型; (5) 爆裂侧屈型。 (3) C 类:安全带骨折; C 类骨折分为骨折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 (4) D 类:骨折脱位。其中D 类则有3 型: (1) 屈曲旋转骨折脱位; (2) 剪力性骨折脱位; (3) 屈曲牵张性骨折脱位。 McAfee分型:CT 的横断扫描影像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程度和了解三柱损伤的状况,所以McAfee 等根据胸腰椎骨折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将胸腰椎骨折分为6 大类: (1) 楔形压缩骨折; (2) 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3) 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4) Chance 骨折; (5)屈曲牵张性损伤; 移位性损伤。其中移位性损伤中包括“切片”( slice) 骨折、旋转性骨折脱位和单纯脱位。 AO分型:90 年代以来,鉴于已有的胸腰椎骨折分类的缺陷,AO 学派和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分类法。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承继AO 学派长骨骨折的32323 制分类,将胸腰椎骨折分为3 类9 组27 型,多达55 种。 主要包括: (1) A 类:椎体压缩类: ①A1 :挤压性骨折; ②A2 :劈裂骨折; ③A3 :爆裂骨折。 (2)B 类:牵张性双柱骨折: ①B1 :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 ②B2 :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 ③B3 :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 ①C1 :A 类骨折伴旋转; ②C2 :B 类骨折伴旋转; ③C3 :旋转2剪切损伤。Gertzbein代表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提出的分类为3 类9 型,即: (1) A 类:压缩类,包括挤压型(楔形) 、劈裂型(冠状) 、爆裂型(完全爆裂) ; (2) B 类:牵张类,包括后方软组织型(半脱位) 、后方椎弓型(Chance 骨折) 、前方椎间盘型(伸展滑脱) ; (3) C 类:多方向移位类,包括前后型(脱位) 、侧方型(侧向剪切) 、旋转型(旋转脱位) 。 在国内,张光铂等以Denis 分类为基础,着眼于三柱损伤,辅以椎管阻塞的状况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归类。饶书城结合目前几种常见的分类将胸腰椎骨折分为5 大类: (1) 屈曲压缩骨折,其中的分型采用Ferguson 和Allen的三度压缩分类分为3 型; (2) 爆裂骨折,其中的分型采用Denis 分类的爆裂性骨折的5 种分型; (3) 屈曲牵张性损伤,其中的分型采用Gertzbein 的屈曲牵张性骨折分类的A~C2 的分型; (4) 屈曲旋转性骨折脱位,其中有经椎间盘脱位和“切片”骨折两型;(5) 剪力型脱位。 TLICS分型: 美国的脊柱创伤研究会(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STSG),提出了一种新的胸腰椎损伤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治疗

胸腰椎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症。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胸腰椎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在如何准确判断胸腰椎的类型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论。 胸腰椎的分型: Denis 分型: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将胸腰椎分为4 大类: (1)A 类:压缩性; (2)B 类:爆裂性; B 类又分为5 型: (1) 上下终板型; (2) 上终板型; (3) 下终板型; (4) 爆裂旋转型; (5) 爆裂侧屈型。 (3) C 类:安全带; C 类分为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 (4) D 类:脱位。其中D 类则有3 型: (1) 屈曲旋转脱位; (2) 剪力性脱位; (3) 屈曲牵张性脱位。McAfee分型:CT 的横断扫描影像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胸腰椎的损伤程度和了解三柱损伤的状况,所以McAfee 等根据胸腰椎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将胸腰椎分为6 大类: (1) 楔形压缩; (2) 稳定性爆裂性; (3) 不稳定性爆裂性; (4) Chance ; (5)屈曲牵张性损伤; 移位性损伤。其中移位性损伤中包括“切片”( slice) 、旋转性脱位和单纯脱位。 AO分型:90 年代以来,鉴于已有的胸腰椎分类的缺陷,AO 学派和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分类法。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承继AO 学派长骨的32323 制分类,将胸腰椎分为3 类9 组27 型,多达55 种。 主要包括: (1) A 类:椎体压缩类: ①A1 :挤压性; ②A2 :劈裂; ③A3 :爆裂。 (2)B 类:牵张性双柱: ①B1 :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 ②B2 :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 ③B3 :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 ①C1 :A 类伴旋转; ②C2 :B 类伴旋转; ③C3 :旋转2剪切损伤。Gertzbein代表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提出的分类为3 类9 型,即: (1) A 类:压缩类,包括挤压型(楔形) 、劈裂型(冠状) 、爆裂型(完全爆裂) ; (2) B 类:牵张类,包括后方软组织型(半脱位) 、后方椎弓型(Chance ) 、前方椎间盘型(伸展滑脱) ; (3) C 类:多方向移位类,包括前后型(脱位) 、侧方型(侧向剪切) 、旋转型 (旋转脱位) 。 在国内,张光铂等以Denis 分类为基础,着眼于三柱损伤,辅以椎管阻塞的状况对胸腰椎进行归类。饶书城结合目前几种常见的分类将胸腰椎分为5 大类: (1) 屈曲压缩,其中的分型采用Ferguson 和Allen的三度压缩分类分为3 型; (2) 爆裂,其中的分型采用Denis 分类的爆裂性的5 种分型; (3) 屈曲牵张性损伤,其中的分型采用Gertzbein 的屈曲牵张性分类的A~C2 的分型; (4) 屈曲旋转性脱位,其中有经椎间盘脱位和“切片”两型;(5) 剪力型脱位。 TLICS分型: 美国的脊柱创伤研究会(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STSG),提出了一种新的胸腰椎损伤的分型方法———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TLISS)[13]。TLISS 评分系统主要依据三个方面:(1)基于影像学资料了解的受伤机制;(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

脊髓损伤分型

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分级 神经功能分级 (一)Frankel分级: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二)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1)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 (2)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它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脊柱科周明 一、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神 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 1、病名:胸腰椎骨折 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1)适应症: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X线拍片、CT平扫显示椎体高度丢失<1/3,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30%者;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③、飞燕点水法:患者俯

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4)、后期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配合本科室专用中药局部外熏洗;②理疗等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③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止痛等药物对症治疗(如血栓通、七叶皂苷钠、复方骨肽、双氯芬酸钠等)④绝对卧床休息三个月;④三个月后在胸腰段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2.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成形术、后路手术、前路手术 (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PKP):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椎体压缩不严重、骨质疏松症者。患者术后可以1周内下床活动。此法具有切开少,创伤少,时间短,费用少,恢复快,安全的特点,将成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首选治疗。 (二)前路/后路手术: 其手术指征目前有几种观点: ①、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 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具体标准是:(1)骨折的形态表现:压缩性骨折1分;爆裂性骨折2分;旋转型骨折3分;牵张性骨折4分。若有重复,取最高分。(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完整者0分;不完全断裂者2分;完全断裂者3分。(3)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无神经损害者0分;不完全损伤者或马尾综合症者2分;完全性脊髓损伤者3分。各项分值相加即为TLISS 总评分,该系统建议大于或等于5分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小于或等于3分者考虑非手术治疗,4分者可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②、存在以下2点中任何一点均有手术指征:1、是否合并有椎管受压并伴有脊髓或神经损伤。若合并有脊髓损伤应判明脊髓损伤的程度,是完全性损害还是非完全性。2、是否存在不稳定。脊柱骨折的不稳定性的概念尚有歧义。目前较为通用的胸腰椎骨折不稳定性的标准为任何双柱损伤的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胸腰椎骨折

Thoracolumbar Fracture: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Using Distraction and Ligamentotaxis Reduction 胸腰椎骨折:采用撑开和韧带整复复位后路器械固定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occurs when the vertebral body is subjected to a significant axial force that brings about compression failure of the anterior and middle columns of the spine.1 Most burst fractures involve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which is uniquely susceptible to this type of injury because of its transitional anatomy and its location between the stiff, kyphotic thoracic spine and the more mobile, lordotic lumbar region. Unlike purely compressive fractures, in which the middle spinal column remains intact, burst injuries typically are associated with some degree of spinal canal occlusion, which may result in neurologic deficits. 当椎体受到轴向暴力产生脊柱前、中柱压缩破坏时可发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大多数爆裂性骨折容易发生在胸腰段连接处,主要是因为胸腰段解剖结构和所处位置不同,胸段特点是活动度小并向后凸,而腰段活动度较大且向前凸。单纯性压缩性骨折时脊柱中柱保持完好,而典型的爆裂性损伤与单纯压缩骨折不同,它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椎管受累,从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Many stabl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are treated nonsurgically with external immobilization and early ambulation. However, the patient who exhibits spinal instability, progressive spinal deformity, or a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 often an appropriate candidate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se presentations, the goals of surgery are to restore spinal stability through fracture stabilization and to improve functional outcomes by decompressing the neural elements. 许多稳定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制动和早期下床活动等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脊柱不稳定、进行性脊柱畸形或不完全性脊柱损伤的患者通常适合手术治疗。对这些情况进行手术的目的在于通过稳定骨折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通过减压改善神经功能。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ie, anterior, posterior, circumferential) for treating a patient with a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are frequently used in this clinical scenario because they facilitate fracture reduction and subsequent arthrodesis. At the same time, indirect de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anal may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distraction and ligamentotaxis, a process that effectively shifts the retropulsed bony fragments anteriorly away from the neural structures. The posterior-only approach has become even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edicle screw systems, which provide reliable fixation through the anterior, middle, and posterior column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rigidity of these constructs and allowing application of greater axial and rotational forces to the spine. 关于最佳手术入路(如前路、后路、前后联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存在大量争议。在临床上后路器械固定技术通常用于此类患者,这种手术方式有利于骨折复位和融合。同时,撑开和韧带整复可以完成椎管间接减压,这种方法有效后复位骨折碎片,使其远离神经结构。随着现代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发展,后方入路变得更加普及,它通过前、中和后柱提供可靠的固定,因此增加了这些结构的刚度,脊柱可承受更大的轴向和旋转暴力。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适应证和禁忌证 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for the patient with a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is determined by neurologic status, presence of a kyphotic deformity, evidence of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or

颈胸腰椎骨折分型

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 可用Magerl 脊柱骨折脱位分类与ABCD , 0123 系统分类或按AO 分类, 合并神经损伤按Frankel 分类法。 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共有7 型: ①??泪滴样型, 如C5 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上角有泪滴样撕裂的骨折块, 属前柱稳定性骨折; 严重者, 如在枢椎椎体呈撕脱性骨折, 脊髓受压, 为不稳定骨折; ②??不完全性压缩性骨折型, 如C5 椎体前缘粉碎性骨折, 骨折处通过椎体上终板及部份下终板, 一般累及椎管较少, 属中前柱稳定性骨折; ③??完全性压缩性骨折型, 如C5 骨折处通过椎体上下终板, 椎体后方骨皮质未断裂, 椎管内硬脊膜受压, 属中前柱不稳定性骨折; ④??椎体暴破型骨折型, 椎体呈粉碎性骨折, 向椎体前后突出, 上下终板、椎间 盘破坏, 椎管内硬脊膜明显受压, 属中前柱不稳定性骨折; ⑤屈曲型, 如C4 是由屈曲及椎体分离的Chance 骨折(楔形骨折) , 前、中、后三柱受累, 若能复位及内固定, 属稳定性骨折; 6伸展型, 如C3 、4伸展与轴性载负荷力量的损伤导致, 伴多节段椎板骨折, 属三柱不稳定性骨折; ⑦小关节脱位交锁型, 如C4 、5是由颈椎后方向前的力量作用于上位椎体上所致, 小关节囊破裂, 关节突跳跃而致小关节交锁。 2 特殊型颈椎骨折脱位种类及机理 1 Jefferson 骨折Jefferson 骨折是C1 前、后椎弓根骨折呈暴破型骨折, 多由轴性载荷加伸展与旋转力量引起。①重量打击在头上(如工厂建筑施工中) ; ②头部撞击车顶的车祸; ③从高处跌下双足跟着地。若暴破的骨块不侵占椎管无 明显神经障碍。 2 Hangman 骨折Hangman 骨折是C2 后椎弓骨折, 其机制有两种情况: ①骨折同时发生在伸展与牵拉的损伤。如摩托车驾驶员颈部被树支或绳绊住于下颈, 与绞刑发生的骨折相似, 故名Hangman 骨折; ②在交通事故中, 头部突然撞 在车顶上然后反弹使伸展, 严重者易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③近年Hangman 骨折又称创伤性枢椎前移( TSA) , 暴力首先引起C2 椎弓峡部断裂, 进一步导致C2 、3 间纤维结构连结撕裂, 致C2 、3创伤失稳。 Hangman骨折,占颈椎损伤的4%~20%,分类如下: Francis分类 1981 Francis年按照White 和Panjabi 的下颈椎稳定性标准把Hangman 骨折分为五级。Ⅰ级骨折是稳定性骨折, Ⅱ~Ⅴ级骨折是不稳定性骨折,不稳定程度 逐级递增。该分类未考虑损伤机制,未被临床广泛接受。 Effendi 等根据骨折的移位及稳定性将其分为三型。 Ⅰ型:稳定骨折,骨折线可以涉及椎弓的任何部位,C2 、3椎体间结构正常; Ⅱ型:不稳定骨折,枢椎椎体显示屈曲或伸展的成角或明显的向前滑脱,C2 、3椎体间结构已有损伤; Ⅲ型:移位的骨折,枢椎椎体向前移位并有屈曲,C2 、3小关节突关节发生脱位或交锁。 Levine 等按照受伤机制对Effendi的分类作了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并被广泛接受。成角是测量C2 椎体下终板与C3 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夹角,移位则是测量C2 和C3 椎体后缘之间在C2 、3椎间隙平面的距离。

TLICS评分可以指导胸腰椎骨折治疗

TLICS评分可以指导胸腰椎骨折治疗 胸腰椎脊柱骨折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如何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方案来对此类骨折进行处置。 新版AO胸腰椎骨折分型(点此阅读新AO分型中文版)对骨折进行了简化,并将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其他内科合并症等情况纳入了评价体系内,结合了原先AO分型和TLICS分型的优点,但是其目前仍处於临床推广阶段,评分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目前临床上较为依赖,指导胸腰椎骨折治疗的评分体系仍是TLICS评分。 TLICS评分要求计算三个变量:脊柱骨折形态(压缩1分,爆裂+1分,移位或者旋转3分,脱位4分),神经功能状况(完整0分,神经根损伤2分,脊髓完全损伤2分,脊髓不完全损伤或者马尾神经综合征3分),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完整0分,可疑损伤2分,损伤3分),三个变量计分总和超过4分(含4分)推荐手术,而小于4分,则推荐保守治疗。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完全遵照TLICS评分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选择的临床医生还是比较少见,丁香园内骨科板块的病例讨论贴中,对TLICS评分为一分或者两分的患者选择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也比比皆是。 图1:女性,高处坠落伤,L1椎体骨折,神经功能完整。A,侧位是L1骨折,椎体前方高度丢失;B,C,轴位CT提示椎体爆裂性骨折,伴椎板骨折,TLICS评分为:2分(形态)+0分(神经功能)+0分(PLC),选择胸腰支具保守治疗6月,效果良好;D-F,保守治疗6月后,冠状位和轴位CT提示在T12-L1之间有骨桥形成,骨折椎体愈合,椎管内占位吸收;G,最末次随访,影像学提示无局部后凸畸形。

图2:30岁男性,7ft高坠落,神经功能完整。A,前后位X片提示T8骨折;B,矢状位T 像提示PLC完整,无椎管内占位;C,伤后1年,矢状位CT重建;D,E,患者因存在严重的持续腰痛,行后路T5-T7,T9-10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患者术后仅有短暂的背痛改善,但后面仍出现了腰背部疼痛。 图3:42岁男性,摩托测摔伤,神经功能完整,仅有轻度的颈部疼痛。A,矢状位CT提示 T2椎体爆裂性骨折,关节突关节完整;B,轴位CT提示无椎管内压迫;C,矢状位T2像MRI 显示无脊髓压迫;D,矢状位MRI抑脂像提示PLC损伤,TLICS评分2分+2分+0分,总分4分;E,行T1-3固定。 有些顶尖学者认为,TLICS评分对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过分强调,而忽视了脊柱前,中柱对脊柱稳定的重要性。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脊柱后凸畸形很严重,但没有神经症状和后方韧带损伤的病例推荐非手术治疗。尽管目前并没有文献证明脊柱后凸畸形会在远期对患者的功能预后造成影响,但是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外形和力线传递仍有潜在影响。 近日,巴西学者Andrei F. Joaquim就TLICS评分指导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相关结论发表与JNS:spine杂志上。 研究者选取2009-2012年在该院就诊的脊柱骨折患者65例,按照TLICS评分标准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小于4分的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共37例,组1),大于4分(含)的患者进行手术(共28例,组2),使用AIS评分作为最终的预后评价指标。 在组1中,28例压缩或爆裂性骨折而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完成了随访,平均年龄44.5岁,随访时间1-36月,其中2例患者(TLICS评分为2分)后期因后背痛和轻度的局部后凸畸形

胸腰椎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

胸腰椎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 靳安民主任医师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 主要内容: 一、胸腰椎骨折分类:Denis分型和Magerl改良AO分型 二、胸腰椎骨折手术参考方法:LCS和TLICS 三、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前路、后路、前后路 四、微创手术:PVP或PKP和MIPPSO 胸腰椎骨折分类: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胸腰椎骨折分类的研究领域中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自己 的经验,提出了各自的系统和见解。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临床疗效评估困难和国内外交流障碍。鉴于短期内还不可能出现被广泛接受的分类系统,因而现有的Denis分类和AO分类仍应是主流的分类方法。 ●Denis分型 ●Magerl改良AO分型 爆裂骨折Denis分型(1983) ●A型:严重的完全纵向垂直应力所致的上/下终板均破裂的骨折 ●B型:不完全纵向垂直或略带前屈应力所致的上终板损伤 ●C型:下终板损伤,作用机制与B型相似,但比B型少见 ●D型:轴向应力伴有旋转暴力 ●E型:轴向应力伴有侧向屈曲 Magerl改良AO分型(1994) ●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继承AO学派长骨骨折的3-3-3制分类,将胸 腰椎骨折分为3类9组27型,多大55种。主要包括: ●A类:椎体压缩类:A1:挤压性;A2:劈裂性;A3:爆裂性。 ●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 伤;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C1:A类骨折伴旋转;C2:B类骨折伴旋转;C3: 旋转-剪切损伤。 手术适应症 ●Denis 等[1]认为无论有无神经损伤,爆裂骨折均应被列为不稳定性骨折。 ●Mikles 等[2]认为当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椎体高度压缩>50%、 后凸Cobb 角>25°或椎管受压超过40%时需手术治疗。

腰椎骨折分型

腰椎骨折分型 发布日期:[2009-7-30] 共阅[2070]次 一、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胸腰椎骨折分类方法被世界性应用。1930 年,B?hler [1]首先提出把胸腰椎骨折分为五型,随之,Nicholl[2], Holdsworth[3], Louis [4], Denis[5], Magerl[6], McCormack[7].以及Gertzbein[8]等都相继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国内张光铂[9]饶书城[10]金大地[11]等人也作了类似的工作。其中,Denis 和Magerl 分型(AO分型)为大家所熟知,并被广泛使用。 Denis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大类:(1)A类:压缩性骨折;(2)B类:爆裂性骨折;(3) C类:安全带骨折;(4)D类:骨折脱位。其下还分16个亚型。Magerl等承继A O学派长骨骨折的3-3-3制分类,将胸腰椎骨折分为3类9组27型,多达55种。主要包括:(1)A类:椎体压缩类:①A1:挤压性骨折;②A2:劈裂骨折;③A3:爆裂骨折。(2)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①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②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③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3)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①C1:A类骨折伴旋转;②C2:B类骨折伴旋转;③C3:旋转-剪切损伤。 因为这两种分类方法比较复杂,都只有中等程度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12]. 美国的脊柱创伤研究会(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STSG),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胸腰椎损伤的分型方法———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 njury Severity Score,TLISS)[13]。TLISS评分系统主要依据三个方面:(1)基于影像学资料了解骨折的受伤机制;(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3)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各项分别评分,相加后得到TLISS总评分,用以制定治疗策略。后来STSG改进了TLISS,把带有主观色彩的受伤机制该为更为客观的骨折形态描述,并称之为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 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14]。具体标准是:(1)骨折的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