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2. 讲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第二课时: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
2. 讲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家乡的风俗习惯与美食1. 讲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讲解食材来源、制作工艺等。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述家乡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分析名人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第五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名人故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家乡保护与发展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保护与发展家乡方面的思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家乡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名人故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料。
六、家乡的民间艺术1. 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戏曲等。
2. 讲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及艺术价值。
七、家乡的传统节日1. 讲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节日的习俗、活动及意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节日文化。
八、家乡的现代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如交通、科技、教育等。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俗素养。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民俗风情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让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保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及成果。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地方课程的兴趣。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艺术地方特色美食地方旅游资源【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5课时教学时间分配:地方特色文化介绍(3课时)、地方历史名人(2课时)、地方传统艺术(3课时)、地方特色美食(3课时)、地方旅游资源(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实地考察、采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二、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介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我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代表例子地方特色文化与民俗、历史、地理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地特色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第二章:地方历史名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英雄的品质。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地方历史名人的成就地方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的贡献【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地方历史名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历史名人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地方课程教案 (1)】治家格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名贤集(一)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五年级地方课教案】五年级地方课教学进度表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目标: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前奏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行动在线1、精打细算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
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
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概况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行政区划和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讲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1. 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述家乡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 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五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介绍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手工艺品。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resources,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
2. 参考资料: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料、名人故事、特色产业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六、第六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1. 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民间舞蹈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和现状。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节日习俗1. 讲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和活动。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经济建设1. 介绍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主要产业。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特色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乡土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变化,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名人等。
2.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3. 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产品以及产业发展现状。
2. 分析家乡特色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展家乡产业。
3. 培养学生为家乡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的能力。
第四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乡土情感。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第五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讨论家乡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引导学生为家乡的未来出谋划策。
3.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和乡土情感的培养。
2. 学生在探究家乡问题、制定保护与发展策略时的表现。
3. 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实际行动和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
2. 相关书籍、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民俗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
4. 家乡的环境保护:环保意识、实践行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安排学生分组,并指定小组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研究家乡的地理、气候、资源和历史文化、民俗等。
3. 实践: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特色产业、参观家乡的环保项目等。
4.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特色产业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举办家乡文化展览,让学生展示家乡的文化魅力。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美丽的家乡第一课自然美景看不够教学目标: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展示自然美景。
教学过程: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我们家乡的哪些地方有美丽的景点生说自己去过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去过了很多地方,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
你能说出这些景点的名称吗?(课件展示部分景点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师:其实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看不够、说不完,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往返。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山东的自然美景。
(板书课题——自然美景看不够)二、说说家乡美,感受家乡美1、小组讨论,感受家乡美景。
2、说说家乡自然美景,争当优秀小导游。
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三、说说家乡新变化1、交流典型事例,说说家乡的变化2、让家乡更美师:则哪有那个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家乡的美景,你快乐吗?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在你去欣赏美景的时候,用相机记下来。
第二课家乡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感受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怀。
2、认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继承,了解家乡大地的风情。
3、围绕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自己观点,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系科,了解家乡民俗家乡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来介绍自己了解的民俗?二、了解健康饮食,感知绿色生活谈到饮食,我们家乡有很多非常有名的特色菜,你们能举出两例吗?(课件展示几种家乡菜)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觉得怎样才算是健康饮食是啊!自然的恩赐无所不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材料创造我们的绿色生活。
三、环保行动,创造美好环境。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但是在这和谐中却时常有着不和谐的音符。
(课件展示:旅游区的白色垃圾、九龙岩石上乱写乱画等画面)看到这些,你们又作何感想?大自然给与了我们那么多,而又得人却在破坏自然的和谐,太不应该了。
我有个建议,我们应该利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时间到龙山公园清理白色垃圾。
我们的行动会感动很多人,到时候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强大,让清新的自然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家乡文化焕发更怡人的风采。
四、绿色延长,感受家乡文化家乡文化源远流长,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请同学们课下分小组搜集、整理一些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
第三课丰富的资源教学目标:1、知道各种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的意识。
2、了解我们身边的资源情况,指导应该保护有限资源。
3、会辨认各种资源;能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源的信息,并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能保护身边的资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师:《自然风景看不够》一课让我们大饱了眼福,欣赏了家乡美丽的自然美景,这些都是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
其实,我们家乡的其他资源也非常丰富,你知道我们家乡还有那些资源吗?生:我们家乡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有湘江、芦江。
生: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特产。
师:看来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家乡资源的知识,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家乡丰富的资源。
(板书课题——丰富的资源)二、交流资料,了解家乡丰富的资源1.了解家乡的资源师:课前同学们搜索了许多有关材料,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进行汇总整理,看看我们家乡到底有那些资源。
一组:介绍家乡矿产资源。
二组:介绍家乡生物资源。
三组:介绍家乡土特产。
四组:介绍家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家乡的资源山西是一个大省,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以“家乡资源知多少”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看看大家对我们家乡的资源到底了解多少,评一评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
(1)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一排为一大组,每组选出3名同学作为答题选手,其余同学可提供帮助。
(2)出示比赛要求。
题目分未必答题、抢答题。
每组选出一人举手抢答,题目读完之前举手将失去回答的机会。
每答对一题加10分(3)师出题,各小组回答。
(4)评选优胜小组。
分数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
2.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节约能源意识师: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老师发现了这么一些浪费现象。
(出示校园中的浪费现象图片:水龙头滴水,学生乱撕纸、扔纸,铅笔、橡皮没有用完就扔掉……)师: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名小小监督员,监督我们周围的浪费现象。
节约这么重要,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吧!三、说说家乡资源1.乡资源介绍师:关于家乡的资源,大家了解的很多,那你们知道我们晋城市有哪些资源吗?把你知道的在你的小组中说一说。
2.合理利用家乡资源师:我们认为应该怎样利用家乡的资源呢?生……总结: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都很好,对于家乡的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相信我们大家一定能做好。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丰富的资源,同时我们知道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好好利用,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希望大家从我做起,积极响应倡议,保护家乡宝贵的资源。
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第四课我的家乡教学目标:1、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愿意合作交流,乐于与他人分享。
2、知道家乡的著名景点,并能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家乡的自然风光,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家乡美;会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教师: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几位同学的家乡去参观。
二、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1、展示风光。
教师以多媒体课件呈现教科书第42页中的草原、高原、广场、乡村风光的图片,还可以增加一些表现不同自然环境特点的风光照片或者录像片。
(1)学生欣赏,了解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
(2)教师引导,设问:这些同学的家乡各不相同,有的是粗犷的草原,有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有的是热闹繁华的大城市,有的是宁静美丽的乡村。
请大家描绘一下自己的家乡。
2.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联系家乡实际,想想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特点。
3.教师小结: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山上的泥土散发着清香,小溪的流水清澈甘甜,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现在请同学们想想家乡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三、我的家乡真美丽1.学生把收集到的家乡的照片、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在黑板和教室周围的墙上。
2.学生自由欣赏,在心中选定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
3.意见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讨论如何充分利用有关资料向大家推荐介绍本组选定的景物。
4.每组指派一个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推荐本组选定的景点。
5.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或投票,评选家乡“最佳四景”。
6.学生从“最佳四景”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为它设计导游词。
7.教师小结:通过刚才这些有趣的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家乡的美景。
确实,家乡就像你们所画、所拍摄、所介绍的那样,真的很美丽。
四、拓展延伸。
生长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第五课小草的微笑教学目标:1、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
2、知道小草有净化空气、防止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的等方面的作用.3、会使用吹风机、温度计、温度计等工具探究草坪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朗诵导入师:老师课前安排大家寻找身边小草的身影,你们完成任务了么?生:完成了。
师:谁来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展示:二、探究小草的作用。
1.交流小草作用师:图片看完了,小草遍布我们祖国的各个角落,为我们默默做着贡献。
谁查到了小草有那些作用?2.探究实验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娇弱的小草会有这么多作用么?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课件展示《实验提示》。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后学生汇报。
)师:同学门汇报的真不错!我们学校的环保小组上周也做了几个实验,他们也想来汇报一下实验成果,你们想听么?(播放视频录音,录像包括两个实验,分别是:验证草坪可以调节气温验证草坪可以降低噪音。
)师:课前调查了居住小区草坪情况,下面交流调查结果。
(小组交流)师小结: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小区住宅环境保护的很好,绿地非常多,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很强,草坪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可是有些地方,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强,还存在破坏草坪的现象。
爱护草坪,保护环境,同学们可以做些什么?生1:不践踏小草。
生2:看到破坏的行为要制止。
师:我们小同学要量力而行,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大人。
生3:写宣传标语。
…….4.设计宣传卡片师:让我们来写一条保护小草的宣传口号吧!第六课帮蚯蚓回家教学目标:1.树立起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具有尊重其他生物生存权利的意识,初步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2.知道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3.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一、生活在线师:同学们,又一群蚯蚓找不到家了,你们想帮助他们回家吗?生(齐):想。
师:你们都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想办法帮蚯蚓回家。
(板书课题)师:蚯蚓怎么会找不到家了呢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一探究吧!(课件出示千条蚯蚓挡道图)二、追根求源1.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环境生: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生:蚯蚓喜欢在潮湿的泥土中。
师:关于蚯蚓,大家还知道那些知识(生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师小结:其实,任何生物都有适合于自身生存的特定的环境条件。
如果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这种条件,这种生物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甚至会死忙活灭绝。
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里保护生物、珍爱生命的意识,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尊重其他生物,也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三、环保在行动1.帮蚯蚓回到他的家师:下面,就然我们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如何帮迷路的蚯蚓回到它的家?(小组讨论,师参与其中)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展示。
2.成立小动物保护协会师:由于人类的破坏和虐杀,有的动物已经灭绝,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只能通过图片来欣赏它们可爱的影像;而有的动物数量极微,也应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大家说,为了保护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制止那些捕杀动物的人。
生:用法律惩罚他们。
······四、绿色延长线师:每个协会举行一次小动物保护法制宣传,会长把你们活动的日期、范围、方式(这写内容每个协会自己讨论决定)上报给我,到时老师也会参加。
然后,每个协会写一份活动感想,尽心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