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求其所以随无涯也。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使之达到高尚的境界。
只有修身,才能积善之源,才能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养性,则是指修养内心的情操和气质,使之达到纯净的境界。
只有养性,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如何修身养性呢?首先,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修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迷惑,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
要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
其次,要养性,就要修养自己的情操和气质。
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境界。
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做到有礼有节,待人和善。
最后,要修身养性,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要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体魄。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耐心等待,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即宽宏大量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不畏困难。
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现实的压力和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不言放弃。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困难所惧。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人。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修身养性,培养出浩然之气。
让我们坚守正道,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畏困难,不言放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材分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孟子》一书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敢于和黑暗现实战斗的力量来源,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
第一则选文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则选文解释了何谓大丈夫,第三则选文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则选文的深化。
【教学目标】1、落实字词学习。
掌握选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从中借鉴自己立身处世的策略和精神力量,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4、重难点重点:领会“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浩然之气”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引词句一千年前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快哉亭留下了千古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苦难中的苏轼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刚直不阿,坦然自适。
在任何境遇中,这个人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在这里提到的浩然之气正是孟子首倡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浩然之气,感受千里雄风!二、浩然气女生齐读。
1、字句梳理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一时的,突然的)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预期所达到的效果)④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累疲倦)2、浩然之气有何特点?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它作为一种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原文、译文还有注释。
先来说说原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出自《孟子》。
原文是这样的:“(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这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就回答说自己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那这浩然之气到底是啥呢?咱们来看看译文。
大概意思就是,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概。
接下来咱们看看注释。
这“浩然之气”呀,可不是简单的一股气,它是一种很强大、很正直、很有力量的精神状态。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比如说,古代有个叫岳飞的将军,他一心保卫国家,抗击外敌,哪怕面对很多困难和危险,也毫不退缩。
他身上就有这种浩然之气,让敌人都害怕。
再比如说,咱们在学校里,看到有同学被欺负,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也是一种小小的浩然之气的表现。
还有啊,像那些为了帮助别人,不怕辛苦,不怕麻烦的人,他们也是有浩然之气的。
同学们,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对咱们很有帮助。
它能让咱们知道,要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担当的人。
希望大家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努力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3.“揠苗助长”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 一个什么道理?
•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 性,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 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与积 累有关。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勤勤恳恳地 工作,我们才能面对困境不悲观,不沮丧, 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4.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
“芒芒然”是疲倦的样子。“其人”指他的家人。 “病”意思是疲倦。“非徒”即不仅仅。这一段话是 说: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是不要预期所达到的 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是不要促使它成长。不要 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 拔高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 步赶去一看,结果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之人不帮助禾 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 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是拔苗助 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总起来 说,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就是“集义”。只管“集 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合乎义,自然能养 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除此之外,不必急切地去 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6.如何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
这几句孟子论述了人只有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 能奋发有为的道理。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孟子强调有志 之士要想实现济世救民的宏大志向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必须要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孟子阐述的艰苦环境对人 的磨炼,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它告诉人们,人经过艰 苦环境的磨炼,可以劳累筋骨,饥饿肠胃,穷困躯体, 增强形体对外部环境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从而奋发有为。 这表明,艰苦环境对形体的影响是外在的,对人心态、 性情、能力、思虑的影响则是内在的。人经历艰难困苦 双重影响的过程,就是奋发振作和通晓“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人生哲理的过程。孟子这个名言已被古今中外 的许多事例所证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怎样理解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怎样理解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怎样理解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先哲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傲于心,则馁也。
”(《孟子。
公孙丑上》)意思是说,他善于修养自己的广大之气。
集义养气是孟子的本领。
孟子所谓气,既指体气,也指气势、正义感。
他接着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所说的“养气”,是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即儒家的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思想修养,是“配义与道”而获得的“浩然之气”。
“气”是由道德修养积累而产生的。
他认为这种“气”至大、至刚,是充斥天地之间的。
他的“知言养气”说,强调了“养气”才能“知言”,言辞完全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形式。
不过孟子的这些观点多是从思想修养方面来谈的,还没有涉及到文章写作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分析教材“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领悟“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
第一章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章解释了什么是大丈夫,第三章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章的深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②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③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
②合作探究。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重、难点重点:涵咏“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1、选修课教学需避免的误区①不能把选修课中的文言文等同于必修阶段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
钱穆先生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对文言知识的学习,可鼓励学生利用条件独立学习。
②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课。
选修课归根结底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
2、在此认识基础上,我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将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整合在一起,探究浩然之气的深刻意蕴,而将第一章和拓展延伸相整合,思考浩然之气在现世的意义。
这样就实现了教学的连贯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教法是“大问题,小切口;巧设问题,由浅入深”,即:①找准切入口,以点带面;注重问题难度的层级,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②拓展延伸立足现实,深化对古代文化经典现实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如使人之所欲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则生而有不用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欲有甚于生者,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 可我 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 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以(我 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所以 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 保住生命的手段, 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 根据这个道理,(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 根据这个道理,(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 ,(靠某种不义的手段 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 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 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亚圣”。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先驱。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孟子文化精神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实质,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为了在沉沦的世俗世界中挺立世人的道德主体,他找到了经由文化守成主义达成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道路。
更透彻的了解孟子可以去读读《孟子的世界》,作者以不同观点带你探索孟子之道。
齐鲁书社出版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是在《浩然正气——孟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作者提出,孟子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哲学——观念史进路,而且要重视历史——思想史进路;我们不独需要通过孟子思想研究以凸显“文以载道”的信念依托,还应该经由孟学史研讨去还原“道在史中”的心路历程。
看的是书,读的是世界,养成的是人格。
唯有在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世界相逢的漫漫长路上,才能不断虔诚地体证孟子的教诲。
经学,民国文学,经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