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渔家傲》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教案一. 教材分析《渔家傲-李清照》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古文诗词,作者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深夜思念丈夫的情感。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诗词,对古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词中的生字词,理解词的意思,了解李清照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反复朗读、品味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词的全文、生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课件。

2.背景音乐:准备与词情感相符的背景音乐。

3.图片:准备与词意境相符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感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词,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然后呈现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渔家傲】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理解《渔家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2.培养学生对《渔家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思和寓意;2.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对她的兴趣。

2.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解读《渔家傲》的内容、意思和寓意。

学生们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渔家傲》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4.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播放《渔家傲》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欣赏。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个人写作(10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渔家傲》的意境和寓意,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意。

6.展示和总结(15分钟)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且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选择一个喜欢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

六、教学反思:1.这个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渔家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通过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初中语文课教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文学欣赏——李清照的《渔家傲》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李清照的《渔家傲》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词作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渔家傲》的主题和情感。

词作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中的抒情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

教材准备:《渔家傲》的词作原文。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你们喜欢读词吗?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首词《渔家傲》,看看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和主题。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渔家傲》的词作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主题,即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与学生一起讨论词作中的不理解之处,解答他们的疑问。

第三步:分析词作(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词作中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和抒情手法等,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词作的艺术表达。

讨论词作中的修辞手法,例如作者通过“天接云涛连晓雾”、“凭栏却笑中人嗤”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美好赞美。

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渔舟唱晚响穷巷”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李清照的《渔家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李清照的词作,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或尝试自己创作词作表达内心情感。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的《渔家傲》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词作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初中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初中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教案初中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阐述《渔家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1.1.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结构2.1.1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2.1.2 讲解诗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2.1.3 引导学员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内容3.1 诗句解析3.1.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1.2 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和难点词汇。

3.1.3 讲解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家傲》。

4.1.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2.3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

4.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3.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困境,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诗句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5.1.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5.1.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诗句的逐句解析和诗歌的整体理解。

5.2.2 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的讲解。

5.2.3 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解析。

6.1.2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

6.1.3 画作或图片,用于辅助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6.2.1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练习。

6.2.2 诗歌鉴赏手册或参考书,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6.2.3 打印好的诗歌文本,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

李清照 渔家傲教案

李清照 渔家傲教案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渔家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 理解《渔家傲》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学习欣赏和朗读《渔家傲》;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简要介绍她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提问:你们对李清照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她的诗词有什么印象?探究活动:3. 阅读并解析《渔家傲》:将《渔家傲》的词词义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分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渔家傲》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词中的描写和表达,学生可以理解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逆境的坚持。

实践活动:5. 听读和欣赏《渔家傲》:播放《渔家傲》的音频或请同学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词中的韵律和情感。

6.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渔家傲》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7.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渔家傲》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的词作,并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活动:8.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整个教案,总结他们对李清照和《渔家傲》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李清照和《渔家傲》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表达能力:观察学生在朗读和创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扩展:1. 邀请专家:邀请专家或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介绍李清照和她的作品。

2. 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3. 创作展示:组织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词作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

以上是一份关于李清照《渔家傲》教案的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

2.学习李清照的代表作《渔家傲》的词意、词曲和词牌,掌握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家傲》的词意和词曲,掌握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学习李清照的词牌,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把握其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2.学习李清照的词牌,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渔家傲》的原文和注释,帮助他们理解词意和词曲,掌握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比较法:通过比较李清照的词作和其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4.讨论法:通过讨论李清照的作品和词牌,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李清照(1084年-1155年),字太素,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精通诗词歌赋。

她的词作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坚韧,对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2.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李清照的诗歌风格以婉约含蓄、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

她的词作多以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坚韧,对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她的作品既有婉约细腻的爱情词,也有豪放激昂的山水词,还有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3. 《渔家傲》的词意、词曲和词牌《渔家傲》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词牌为“西江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通过李清照几首代表性诗歌联读,让学生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让学生通过诵读欣赏,感受李清照的《渔家傲》与她其他词的不同,初步感受宋词婉约风格与豪放风格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感知词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诵读感悟,体会《渔家傲》的雄奇的想象与雄健的笔力所营造的豪放之美。

【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走近李清照的人生
1. 激趣导入,播放歌曲《知否,知否》引入。

2.李清照生平简介及写作风格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出生名门,少有才名。

诗画兼工,尤擅诗词,前期生活幸福美满,靖康之变南渡之后,经历国破、家亡、夫死,流寓南方。

她用一只生花妙笔,写人生的美丽,写人生的哀愁,独成“易安体”。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奇女子?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一起走近李清照的词。

二、感知李清照的婉约
1.吟咏感知:出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学生吟咏。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2.初读感悟:试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每首词的内容。

3.再读思考:这三首词在内容和语言上有什么共同点?
4. 引导归纳提升:什么是婉约?正如李清照的这些词,内容多写闺中之情或离愁别绪,抒情委婉含蓄、感情细腻柔美、语言婉转绮丽!。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她以婉约的词风,绽放奇异的花朵,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她是乱世中柔美的女子!
三、体会李清照的豪放
1.过渡导引:但她并不仅是乱世中柔美的才女,她还是坎坷人生中铿锵的玫瑰,让我们走进《渔家傲》,感受这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不同的李清照。

2.吟读----读出词的音乐之美
(1).读准字音:殷勤嗟谩蓬
(2).读准节奏:如:九万里风/鹏正举
(3).读出韵味:注意韵脚、抑扬顿挫
3.美读----读出梦的瑰丽雄奇
感悟思考:作者在梦中梦到了什么?
(1)、梦中所见: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描绘画面
(2)、梦中所遇:天帝殷勤问归处
(3)、梦中所诉:指导学生读:语调沉重伤感,语速缓慢
(4)、梦中所愿:指导学生读:语调高亢激昂,语速较快
4品读----读出情韵的丰富
(1)背景切入
(2)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梦?
她有过如诗的爱情,她也经历过国破家亡的苦痛,她常悲世感慨,也常怀家国天下。

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想象去营造一个理想世界,来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5、归纳提升:
什么是豪放?正如这首词,广泛的题材,丰富的想象,壮阔的意境,豪迈的风格,高亢的情感,有一种豪放之美,。

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她用豪迈的风格,书写流年中的璀璨华章,她是乱世中铿锵玫瑰!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
四、培植热爱宋词的情感
1、小结:她摇曳生姿从宋词中走来,行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词苑千载,她是芬芳绚丽的宋词天地中,最美丽花朵!浅浅深深的时光流转中,我们走进她,更走进宋词的天地。

2、浅吟低唱诵宋词(附精彩宋词选读)
板书设计: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渔家傲》
宋词:婉约风格豪放风格
梦中所见意境壮阔
《渔家傲》-----梦梦中所遇想象丰富豪放之美
梦中所诉题材广泛
梦中所愿情感高亢
精彩宋词选读
点绛唇李清照(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醉花阴李清照(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李清照(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鹊桥仙秦观 (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