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

合集下载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越来越常见,如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

一、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外伤史明确,以低能量创伤为主,多为跌伤所致,多有髋关节疼痛,部分有膝关节疼痛表现。

若为移位性骨折,则所表现出的疼痛较为严重,受伤侧肢体无法活动,且伴有患肢短缩及外旋畸形,诊断比较简单。

而未发生移位的骨折,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个别患者还能勉强下地行走,需细致检查,避免出现漏诊事件。

二、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遵循的原则。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不管是应用非手术方案或手术方案治疗,均有一定风险性。

因应用非手术方案,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多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依据个体情况,对内科合并症要引起充分重视,若有严重基础疾病,需由医生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与患者和家属深入沟通,最终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骨牵引(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牵引治疗,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卧床牵引的方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对生理功能未构成明显干扰,可避免应用手术方案造成的损伤,且利于骨折断端血液供应恢复。

但应用保守方案,也有较多不足之处存在,如在采用牵引开展治疗期间,需长时间(10-12周)保持在卧床的状态,故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在进行严格制动处理时,易增加骨质疏松、膝关节僵直、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风险。

据相关研究示,相较应用手术方案治疗的患者,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者,有更高致残率、死亡率,故非手术治疗仅在机体基础状况极差,有极大的手术风险,或预期生存期限较短的病例中适用。

四、手术治疗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需尽早实施手术,提倡手术尽量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

分析原因,因在此时间范围内完成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由手术延迟引发的病死率。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热点问题的探讨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热点问题的探讨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在老年人骨折中比较常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和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其发病率亦逐年增高,加之此类骨折常与骨质疏松有关,其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重视。

据报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20%~30%的并发症和17%的死亡率,为了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骨折相关并发症,目前学者们多主张手术治疗,早期坚强内固定和功能锻炼已成为公认的治疗原则。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随着麻醉技术的提高、内植物改进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其总体疗效有了显著提高。

但很多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仍被学者们广泛关注,包括骨折分类的改进对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的判断、内植物的选择、骨折复位的再认识以及对于一些特殊类型骨折的认识和处理。

对于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和一些手术操作的细节处理都是临床热点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不够及处理不当,就可能出现头钉切出、髋关节内翻、内固定物周围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患者功能,这对于老年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

目前对于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问题更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学者们不断探索分析,开展临床及相关生物力学试验进行佐证,不断对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行总结与改进。

鉴于此,本文针对目前转子间骨折治疗的常见热点问题,查阅相关的文献,结合自身团队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对转子间骨折治疗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展望,希望能给广大创伤骨科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选择,一个老生常谈的新话题1.1股骨转子部力学特点与转子间骨折分类股骨转子部位骨骼正常情况下既要承受肢体活动时髋关节的剪式应力,还要承受身体垂直向下的应力,有着特殊的生物力学原理和机械应力,这是其容易发生骨折的力学弱点。

针对这一力学特点,选择内固定治疗时既要考虑到股骨近端的内翻应力和轴向应力,又要兼顾到骨折的分型。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线形态以及骨折块数目等因素,分型方法较多,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AO分型、Evans分型,其中对于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既要看骨折累及的部位和形态,同时要注重骨折粉碎的区域大小。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康复内容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康复内容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康复内容转子间骨折属于囊外骨折,很少影响股骨头供血,骨折部位为松质骨,血运丰富。

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概率低。

该骨折占成年人总骨折的3.13%,占成年人股骨骨折的24.56%,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0%。

老年人多发,平均年龄66—76岁,男女比例为1:8—1:2,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后综合治疗逐渐受到骨科医生的重视,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股骨颈与股骨干交界处,其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内下方较小的隆起叫做小转子。

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

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相连。

转子间区是许多肌肉的起止点,骨折后常伴骨折移位▲▲▲▲▲肌肉附着及骨折块的移位机制臀中肌、臀小肌附着于大转子,大转子骨折后受其牵拉向上、向外移位髂腰肌附着于小转子上,小转子骨折后受其牵拉向上、向内移位内收肌使远端骨折向内、向上移位患肢出现短缩、外旋畸形股骨转子间:股骨大、小转子之间的部分以松质骨结构为主血供丰富,由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供应骨折愈合率高股骨距:位于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部的内后侧,由多层的纵行骨板构成。

它是股骨近端负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真性股骨颈”的基石。

股骨距加强了股骨近端力学承载能力,与压力和张力小梁共同形成一完整的负重系统。

LT:小转子C:股骨距GT:大转子受伤机制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

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

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

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临床评估转子间骨折病人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

检查时可见患侧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淤斑,局部压痛明显。

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一般说在粗隆间骨折局部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比股骨颈骨折明显,而前者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下方。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质疏松较为严重。
转子间骨折可以是单一骨折, 也可以是多发性骨折,其中以
单一骨折最为常见。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密切 相关。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致残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质疏松、跌 倒、外部暴力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定义与概述 • 病理生理与诊断 • 治疗与手术指征 • 并发症与康复 • 预防与展望
01
定义与概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定义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 底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 通常由于骨质疏松或外部暴力
引起。
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 尤其是女性,因为老年人的骨
02
病理生理与诊断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理生理
直接暴力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由直接暴力 引起,如汽车或摩托车事故、
摔倒等。
间接暴力
较少见的病因包括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脱位等,这些损伤可能引 起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质量下降,易发生 骨折,尤其在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
病史
抗凝药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如肝素、华法 林等预防血栓形成。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骨折机制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机制。
创新治疗方式
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未来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如3D打印技术、组织工程等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如何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如何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如何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所以要重视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什么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本病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即老年人走路摔伤当时髋部着地造成的一种暴力性骨折,若老年人有骨质疏松症,明显的下肢外旋就能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伤区肿胀瘀斑、压痛明显、压痛点位于大转子处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下肢活动功能受限制,不能站立或者行走、瘀血以及肿胀等症状。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表现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及时治疗,还会发生髋内翻畸形、骨延迟愈合以及骨不连等并发症,所以要重视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如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原则为:迅速稳定骨折,促使患者早起活动,预防系统器官并发症,治疗期间应防止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不论何种治疗方法,都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准合理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2.1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方法有抗外旋“钉子鞋”和牵引疗法(皮牵引和骨牵引)。

非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患者无需忍受手术的痛苦与风险,易于患者及家属接受。

对于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基层医院来讲,非手术治疗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该方法的缺点是疼痛明显,容易发生心肺功能不全、肺炎、褥疮、血管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此外,治疗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髋内翻畸形的情况,长期下肢牵引,解除牵引后膝关节容易发生僵直和屈曲功能障碍,需要在长时间的锻炼与康复下才能恢复。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非手术治疗的应用率较低,主要是对存在绝对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用,也是骨科临床治疗的最后选择。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指征



陈旧性骨折 伴有股骨颈、股骨头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骨折 合并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内固定失败
如何选择

新鲜骨折——内固定首选 严重骨质疏松 陈旧骨折 能获得良好复位 ——内固定 内固定失败 否则——关节置换 骨关节炎
患者,女性,76岁,肺部感染,外伤后5天 伴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选择
定义

股骨转子间骨折,也称粗隆间骨折,指股 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 为关节囊外骨折。最常见于65岁以上的老 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老年人即使轻微的外伤,如从床上下地时,髋部扭伤,也可能 导致骨折。 2、症状 (1)病人多为老年人,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 (2)髋关节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 (3)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 3、体征 (1)检查时可见患侧大粗隆升高,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 (2)下肢90°外旋、短缩畸形明显。 (3)髋部前方局部压痛明显,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 (4)大粗隆有叩痛。 (5)下肢传导叩痛。 4、辅助检查 对疑有骨折的患者均应拍髋部正侧位X线片以明确诊断和分型。 特别注意小粗隆区骨折情况。若X线仍诊断不清,则需要行CT骨扫描以及三 维重建。
Parker,Gamma and other cephalocondylic intramedullary nails versus extramedullary implants for extracapsular hip fractures in adults.Coo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3 6 4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吉林 医学2 0 1 3 年6 月第3 4 卷第 1 8 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唐 超 ,郑 威 ,林 东华 ,方赤波 ( 广东省惠州市惠 阳区中医院 ,广东 惠州 5 1 6 2 1 1 )
【 摘 要】 目的 :探 讨股 骨转子 间骨 折 内固定术后 并发 症 的原 因分析及 治疗对 策 。方法 :结合 相关 临床资 料对 固定术 后 出现并发 症 和 处 理方法 进行 分析 。结果 :4 8 例患 者 中4 5 例 患者恢 复非 常 良好 。3 例 现髋 内翻 ;2 例骨 折延 迟愈合 ;1 例头钉 切割 。结论 :股骨转 子 问 骨折 可 能 出现 的并发 症有髋 内翻 、骨折 延迟 愈合 以及 头钉 切 割 ,为此 ,应 当及 时结合 患 者 的实际情 况 ,给予 其最 佳 的对症 治疗 ,以免
1 . 3 手术 方 法 :术 前 给予 患 者麻 醉 ,并 帮 助其 保 持仰 卧位 ,将 患者 的 患肢 轻 放在 骨科 牵 引 床上 。且采 用C 型臂x 线 机对 手 术过
程 进行 实 时监控 。选 取股 骨近 端外 侧纵形 为 手术 切 口 ,将骨 折端 显露 出来 。选取 大转 子 顶点 下方 2 c m处 ,并 按 照 1 3 0 。 导针 角度
定位 器 将 导针 打人 到 股骨 头 颈 中心 偏下 方 处 。同 时根 据 c 型臂 x
线机 的现 实结 果来 判断导 针位 置 是否理 想 ,随 即为患 者置 入动 力
适 当的压 力 ,在 固定时 ,能 够使 骨折端 更加 紧密 。但 针对 骨折 粉 碎非 常严 重 的患者 ,他们 的松质 骨承托 力 明显较 轻 ,在采 用动 力 髓螺 钉 ( D H S) 进 行 固定后 ,若 负重 活动过 早 ,非常 容易 导致动

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最佳治疗方案

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最佳治疗方案

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

这种骨折类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性。

一、保守治疗法1.1 牵引治疗法牵引治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通过外力将骨折部位保持拉伸,从而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稳定的患者。

然而,牵引治疗法需要长时间的床位休息以及定期的康复训练,对于年轻活动力强的患者来说,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1.2 微创手术治疗法微创手术治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经皮技术或微创手术将骨折部位复位并固定。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和设备支持,对于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不太适用。

二、手术治疗法2.1 开放手术治疗法开放手术治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切开骨折部位将骨折进行复位并固定。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复杂或不稳定的患者。

然而,开放手术治疗需要较大的手术创伤,术后恢复较慢,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2 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关节镜引导下操作,将骨折复位并进行内固定。

相比开放手术治疗,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也相对较长。

综合比较以上几种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稳定的患者,保守治疗法如牵引治疗法可能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而对于年轻活动力较强的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复杂或不稳定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法适用于一些医疗条件较好的患者,而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则适用于一些医生技术较为娴熟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的并发症
褥疮
股骨转子间骨折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7~8岁,并发症多且重,术后病死率在5%~30%。

其原因主要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体质差,并发症多,如:王福权报道106例粗隆间骨折中,有3种以上并发症40例(38%),并发症中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脑血管病,给麻醉及手术及术后处理带来难度。

1、预防方法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应该按以下标准选择手术:(1)心脏功能①心肌梗死,病情稳定至少3个月;②心功能衰竭,病情稳定至少超过6
个月;③无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6次/min;④伤前可步行上楼。


(2)肺功能①屏气时间30s;②吹蜡距离50cm;③无咳痰,哮喘,气促;④动脉血气,P0260mmHg,PCO245mmHg,FVTl70%。

(3)高血压:血压160/90mmHg,有脑缺血,脑栓塞时,病情稳定至少超过6个月。

(4)肾功能:尿蛋白,尿量1ml/(kg/h),BUN80mmol/L。

(5)肝功能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1倍。

(6)糖尿病:空腹血糖8.0mmol/L。

此标准一般病例能顺利度过手术关。

(7)选择创伤小的手术和经皮穿针内固定。

2、内固定物失效发生髋内翻内固定物失效,招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髋内翻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成功取决于稳定的骨连接,牢固把持骨折远近端固定能力,又取决于骨折类型、固定器械设计,固定器械正确使用、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术后合理功能锻炼。

内固定物失效原因:①与骨折类型有关:在稳定骨折中,后内侧支撑完好或轻度粉碎,骨折块塌陷极小,变位或重建内侧皮质的接触良好,骨折可获稳定,则发生内固定失败少,髋内翻发生率低。

相反在不稳定骨折中,后内侧有大块游离骨块,后方粉碎,骨折复位后,仍极不稳定,要依靠内固定支撑维持,易造成内固定失效及髋内翻发生,约占粗隆间骨折80%。

②与内固定设计及操作不正确有关: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归纳分为三种类型:钉-板类、髓内固定类、多枚针类。

老年患者的髋内翻畸形,一般无须治疗。

对青壮年,髋内翻畸形严重者,可行粗隆楔形外展截骨术,术后选择滑动加压螺钉,钉内固定,对极少见股骨粗隆间骨折不愈合者,可采用内移、外翻截骨治疗粗隆间截骨,使股骨干内移,近端骨块外翻位固定,骨折线周围植骨。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ggzzjgz/bfb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