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提高对诗歌的欣
赏水平。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诵读法:通过反复 朗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意境
讲解法:对诗歌的 背景、主题、艺术 手法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 讨诗歌的内涵和意 义
介绍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歌中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介 绍《渡荆门送 别》和《钱塘 湖春行》的背
景和作者
朗读课文:带 领学生朗读两 首诗,纠正读
音和停顿
讲解重点字词: 解释两首诗中 的重点字词, 包括含义和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结构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和作 者生平,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法:运 用多媒体手段,如 PPT、音频、视频 等,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利 用PPT、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合 作,共同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指导:注重 朗读指导,引导 学生通过朗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和 意境
拓展延伸:结合 相关背景和资料, 对诗歌进行拓展 和延伸,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添加标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 讲解、示范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诗歌。
《野望,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句融情于景。
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有什么特点?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悬念。
八上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 13 课的唐诗五首分别是《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野望》——王绩1.原文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心情彷徨,不知归依何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树树都染上了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然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没有相识之人,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长歌以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主题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在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1.内容:首联和颔联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颈联则转换视角,描绘了眼前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在日暮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兴起思乡之愁,不知道故乡在何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仙人的向往,又抒发了对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而最主要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13课《唐诗五首》(三)《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歌描绘了怎样 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苍茫起伏的 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 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3.颔联中的“随”与“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使景物富于动态。一个“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 水涌入原野的开阔景象。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气 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喜悦心情 和蓬勃朝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曲苑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
南 屏 晚 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 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即贾公亭
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春时早 争着飞到向阳
刚从南方飞
来的黄莺 的树枝上去
回来的燕子 衔取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意: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新来的 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及诗歌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及诗歌表现手法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怜。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专项练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ˮ这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2.直接性默写填空。
(1)山随平野尽,。
(2)月下飞天镜,。
3.根据要求填空。
(1)《渡荆门送别》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描写过荆门入楚地时的壮阔景象,表现喜悦心情、朝气蓬勃的语句是:,。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4)《渡荆门送别》借与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中,“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直抒胸臆,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5.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7.诗歌的最后两句写的含蓄而富有情致,请简要赏析。
8.《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9.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孟浩然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
①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李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

诗人白居易给我们描摹了一幅()西湖早春图景。
生机盎然 清新亮丽
喜悦、赞美之情
主旨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全诗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 诗人对西湖春天的赞美,体现出诗人 游湖时喜悦的心情。
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 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 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 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 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 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 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品味诗句,感悟情感 李白看到怎样的景色?心情又是如何?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气势的浩大,充分表
月下飞天镜,云生达 充结满了海诗喜楼人悦的和。万激丈情豪情,
意境?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 的山岭摹状出活动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
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进入平野后宁静; 奇幻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辽阔,天 空高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初晴后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
长记西湖,水光山色,浓淡相宜。
—宋·姚勉《柳梢青》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 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 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 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 的领袖。846年八月,白居易去 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 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 《长恨歌》极为著名。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2)《钱塘湖春行》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
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
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
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
6. 【答案】 (1)妙在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 乡深情。 (2)例 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赏析: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神驰宇宙、摘取明月的豪情,进一步渲染了双方举杯畅饮后谈古论今的兴致, 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例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将水中圆月比喻为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想像天上云彩构成了海市蜃楼,表现了江面的辽阔和天 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 别 【解析】【分析】 (1)读诗句可知,诗中把江水拟人化,用水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妙处尽出。 (2)李白的诗“浪漫飘逸”,多表现在善于联想想像上,两首诗均运用了想像的手法,举出一句想像的句 子,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点评】诗句赏析的角度与现代文语句的赏析相同,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本诗选自《李 太白全集》。他的作品想象丰富,音律和谐, 飘逸洒脱,风格豪放。
写作背景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把蜀地当作自己的 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有何作用?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勾勒出西湖早春轮廓画面。
画面(动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 书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 “几处”说明早莺尚少 • “争”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的活跃热闹 景象,洋溢着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 “啄”生动传神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又兴奋的神情。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植物的变化怎样描摹景致画面?
画面(静态):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遍野的开放, 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渐渐 令人眼花缭乱;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花繁草嫩,一派盎然春意。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
赏析名句
温馨提示: 1、赏修辞; 3、研写法; 5、抓词语; 2、描画面; 4、表感情;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 移动的视角描写了所见的画面:苍茫起伏 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 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 的辽阔平原。
行至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举目远眺,但 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早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 衔来春泥? 纷繁的花儿渐渐就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 能够遮没马蹄。 最喜爱湖东景色,令人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 映下的白沙堤。
赏析名句
温馨提示: 1、赏修辞; 3、研写法; 5、抓词语; 2、描画面; 4、表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韵脚:i 四三节奏,读出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二二三节奏,读出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声:拖音缓慢 仄声:短促有力
1、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不懂的词句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2、把课文译成现代白话文。
1.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2.贾亭:即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 3.水面初平: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4.初: 刚刚。 5.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 上去浮云很低。 6.云角: 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晴时。 7.早莺: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8.新燕: 刚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9.乱花: 纷繁的花。 10.欲: 将要,就要。 11.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12.没: 遮没,隐没 13.行不足: 百游不厌。不足:不够。 14.阴 :同“荫”,树荫。 15.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 颔颈两联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 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为 “我”送行的离别之意。含蓄地抒 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 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 惜别之情。
之情。 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
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便是他在
开元十三年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时所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板书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颔联:山水(远景)
叙事
渡荆门送别
颈联:月云(近景)
景 色 壮 丽
绘景
赞 山 河 恋 故 乡
尾联: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走近作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 写下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著 有《白氏长庆集》。 此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823、824年)间 的春天。
“最爱” “行不足”体现了对湖光山色的喜爱 之情。
主旨:
本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 眼点,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 了诗人对西湖美景喜悦的情感。
板书
所在: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
所见
春水春云 早莺新燕(湖上春光)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湖东景色)
喜 悦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喜爱
上云霞多变 形成的美丽 景象。
(我)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山外,将到楚地游览。
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 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 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韵脚:ou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仄仄平平仄)
来从/楚国游。 (平平仄仄平)
平声:拖音缓慢 仄声:短促有力
1、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不懂的词句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2、把课文译成现代白话文。
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辽远无际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原野
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里形容江
炼字: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的画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 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生动形象写出了长江水气势的宏大, 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广阔胸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静态的视角来写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①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 同飞下的天境。②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