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野望,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句融情于景。
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有什么特点?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悬念。
三峡、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赏析

《三峡》1、常见的翻译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特殊文言现象阙:通假字。
通缺至于:古义:到了今义:另外一件事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儿疾:古义:快今义:疾病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良:古义:甚、很今义:良好霜:名词作动词:下霜空谷:名词作状语,从空荡的山谷一词多义课后习题三会背3、赏析A结合第二自然段分析三峡夏水的特点。
答: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水漫上山陵,将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阻断,表现了三峡水势浩大;“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侧面表现出水流之快。
B三峡四时之水的特点答::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C发挥想象描绘“清荣峻茂”答: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D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三峡水的,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答:顺序: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景色。
用意: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三峡》课后习题第一题背诵《野望》王绩1.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2.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赏析“秋色”“落晖”答:在宁静中透露出萧瑟之感,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抑郁。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惆怅的情怀。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赏析简答题: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诗人是怎样描绘山野秋天的景象的? 诗人在下面的颔联和颈联用四句写薄暮 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 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 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 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 的色调。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 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 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 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 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 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 乡之情作铺垫。
1.如何理解诗歌首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 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 “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诗歌首联的意思是:秋天傍晚时 分,遥望山野,一片秋意颇浓的景象,表现 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第12课《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王 绩
野
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相顾无相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 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 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 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 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 景?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 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 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 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 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课文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注释: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译文: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原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注释: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 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赤壁、文言文愚公移山等翻译与注释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翻译与注释三峡郦道元[ 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重点1. 了解诗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渡荆门送别》1. 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 理解词语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往喜爱辽远无际的荒原。
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3. 鉴赏诗句(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明确: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明确:山水壮景。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
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月云美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几处”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乍见莺燕的喜悦心理,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4.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初春湖水,垂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柳白沙堤
5.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爱
四、拓展提高
1.思乡诗文知多少?
2.《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教师点拨: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颈联:写俯察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渲染了春天来临的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主题思想: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西湖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作者简介:
3.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五、检测提升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温馨提示:学友先说,师傅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
1.俯瞰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5.赏析《渡荆门送别》颔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主要学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课时练第一部分
反
思提升二、源自主学习1.背诵默写《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2.结合注释,翻译古诗。
温馨提示:自由背诵诗歌,注意易错字。先自己翻译古诗,然后,师友交流翻译。
点拨:
诗句大意:
从远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1)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2)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三、互助探究
1.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4.《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组长签字
第周
第课时
使用人
主备教师
靳雪华高江英李康
课题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课型
新授
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两首诗,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背诵默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法及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探究师友互助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激情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两首优美的唐诗,《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