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 (2)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2014秋) (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2014秋) (2)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安徽省蚌埠第三实验小学郑桂元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观动作,猜成语”的游戏。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秋天到了,张大伯家院子里的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听说了,馋得在院墙外直流口水,想看看地上到底落了多少个桃子。

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可以怎么办?2.探究交流、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猴爬到二楼,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吗?(2)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应该怎么办?(3)小猴来到了三楼,现在他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了吗?你能想办法确定小猴现在能看见多少个桃子吗?(学生动手在作业纸上操作)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1)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四楼和五楼时,能看到多少个桃子。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反馈方法: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前两点,确定范围。

4.交流讨论、总结新知。

(1)比一比:小猴在三楼、四楼、五楼时,看见的桃子数量有什么变化?(2)议一议: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大。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的范围》。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

具体内容包括观察点的选择、观察范围的认识、以及观察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2. 学会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点选择的重要性。

例如,教室里有三个同学,他们在不同的位置,他们能看到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2. 理论讲解:利用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这一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

例如,一个房子,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能看到的窗户数量有什么不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一个观察范围,让学生确定观察点的位置。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2. 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给出的观察范围,确定观察点的位置;2. 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答案:1. 根据观察范围,确定观察点的位置;2. 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观察点的选择对观察范围的影响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问题求解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来发现和总结规律。

但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空间图形观察和分析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发现它们的特点,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发现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和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几何图形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以及一些生活实物,如玩具、水果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以看到不同的部分。

《观察的范围》教案

《观察的范围》教案
(3)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能在实际问题中难以将观察方法与问题解决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
举例:在解决寻找丢失物品的问题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观察范围和观察角度,确定搜索区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四、教学流程
2.教学难点
(1)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观察角度的变化如何影响观察范围,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突破。
举例:通过旋转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观察角度变化时,观察范围如何变化。
(2)空间观念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想象和认识物体。
举例: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探讨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范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观察范围的变化;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观察的范围》核心素养首先,我们要了解观察范围的基本概念。观察范围是指观察物体时,能够看到的部分。它是我们认识物体、了解环境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教室为例,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同学数量和位置关系有所不同。这个案例展示了观察范围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观察范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观察范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2观察的范围教案与反思精品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2观察的范围教案与反思精品

2 观察的范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樱落学校曾泽平
1.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帮助他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具有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但是要将眼睛抽象为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

2.鼓励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促使学生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旧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摘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旧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民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2观察的范围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2观察的范围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铅笔、直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2观察的范围(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3.2观察的范围(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3.2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理解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的范围的定义2. 观察点、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3. 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点、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观察范围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观察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量角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的范围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观察不同观察点、观察角度下的观察范围,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结果,总结观察点、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观察范围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3.2观察的范围2. 主要内容:观察的范围的定义、观察点、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根据观察点、观察角度计算观察范围。

2. 提高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观察范围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观察范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观察范围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年级观察的范围知识点

六年级观察的范围知识点

六年级观察的范围知识点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积累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六年级观察的范围知识点。

一、生活环境的观察在平日的生活中,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环境,学习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

他们应该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的场所和环境。

对于每个环境,他们应该注意观察以下内容:1. 家庭环境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家中的居住空间、家具、电器等设施,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空间的布局。

2. 学校环境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学校的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场所,了解学校的设施和各个场所的功能。

3. 社区环境观察:学生可以观察社区的建筑物、交通工具、商店等,了解社区的发展和各种资源的利用。

二、自然界的观察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

1. 植物观察:学生可以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包括花草树木等,了解它们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动物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各种动物,包括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了解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食物链中的角色。

3. 天气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太阳、月亮等,了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天空景象,以及天气现象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的观察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人类的活动,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 交通观察:学生可以观察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包括汽车、火车、飞机等,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它们对人们交通出行的影响。

2. 生产观察:学生可以观察一些常见的生产活动,如农田耕作、工厂生产等,了解生产活动的流程和关键环节。

3. 节日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和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

总结:通过观察生活环境、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六年级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观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思维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 页~第81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观动作,猜成语”的游戏。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秋天到了,张大伯家院子里的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听说了,馋得在院墙外直流口水,想看看地上到底落了多少个桃子。

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可以怎么办?
2.探究交流、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猴爬到二楼,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吗?
(2)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应该怎么办? (3)小猴来到了三楼,现在他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了吗?你能想办法确定小猴现在能看见多少个桃子吗?(学生动手在作业纸上操作) 3.自
主操作、感知发现。

(1)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四楼和五楼时,能看到多少个桃子。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反馈方法: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前两点,确定范围。

4.交流讨论、总结新知。

(1)比一比:小猴在三楼、四楼、五楼时,看见的桃子数量有什么变化?
(2)议一议: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说明小猴看到
的区域就越大。

(3)联系古诗:古诗中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A、
B 两座楼。

(1)当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看到B 楼的哪些部分?请在图中标出来。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能看到的
B 楼的哪些部分?
(3)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司机能看到B 楼的部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有趣的影子。

一天晚上,玲玲在路灯下行走。

(1)请画出玲玲在不同位置的影子。

(2)比一比:玲玲在行走的过程中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3.小猫捉老鼠。

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射门的区域。

一群小朋友正在进行足球射门练习。

(1)请画出足球可能进入球门的区域。

(2)说一说:交流反馈,共同订正。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