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出行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

子曰:“驱①之驱之,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②也。

被褐拥镰,哭于路旁。

孔子辟车③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歿④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搞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注】①驱;快步走。

②皋(gāo)鱼;人名,春秋时期人。

③辟车:下车。

④歿:死亡(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往而不可追者年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阅读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是陆地上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

②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③寂寂:悄悄地。

④罂(yīng):瓦罐。

⑤捽(zuò)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2)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罴之状,被发人立________②伺其至,发火而射之________③为鹿鸣以感其类________④闻其鹿也,趋而至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卷(三)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卷(三)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卷(三)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专项训练卷(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记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①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②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③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④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⑤其名哉。

(节选自范仲淹《清白堂记》,有删改)[注]①芟( shān):除草。

②扃(jiōng):关锁。

③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④饵:吃。

⑤忝( tiǎn):玷污。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B.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可为官师之规闻之,欣然规往D.饮之若饵白雪皆若空游无所依2.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用“/”表示,限断两处)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出行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

子曰:“驱①之驱之,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②也。

被褐拥镰,哭于路旁。

孔子辟车③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歿④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搞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注】①驱;快步走。

②皋(gāo)鱼;人名,春秋时期人。

③辟车:下车。

④歿:死亡(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往而不可追者年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阅读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元命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旨:________②教学相长也长:________③朕向为群凶未定向:________④躬亲戎事躬: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中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地方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②,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可以益矣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不知其善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有所默然深思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 .. 。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 篇,含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 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 )(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 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 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1、(1)毛病 (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 .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 《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1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答案】12.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13. ①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②天亮后我踏上前方的路途,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略】,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原文略】,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主题归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园、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写作特色]层层设疑,激发读者兴趣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若有若无的仙境,作者层层设疑。

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渔人;没有名字;写桃源仙境人间似有似无,又不说它确切地点;写桃林通道,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待进桃源,顿现一幅人间生活图景。

可渔人出而复寻,本做好的标志又消失了,无迹可寻。

最后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迷”。

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一)字词解释。

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 4、渔人甚异.之()5、欲穷.其林()6、仿佛..若有光()7、才.通人() 8、豁然开朗....()9、屋舍俨然..() 10、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 12、鸡犬相闻..()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15、咸.来问讯() 16、遂.与外人间隔..()()17、皆叹惋..() 18、各复延.至其家()19、此中人语.云() 20、便扶.向.路()()21、及.郡下() 22、诣.太守()23、遂.迷() 24、欣然..规.往()()25、未果.() 26、寻.病终()27、无问津..者() 28、捕鱼为.业()29、具.答之() 30、一一为具.言所闻()(二)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二、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三、回答问题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2、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描写桃花林?这段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氛围,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这句话有何作用?①对桃源外的朝代变化感到吃惊;②因世间社会动乱黑暗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避秦世乱”;内容上: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揭示主题:反映出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文中作者描写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描写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目的是为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桃花源人不愿和外界交往,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花源、遂迷埋下伏笔。

6、文中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文章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四、阅读理解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小石潭记》【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与唐代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及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主题归纳]这篇散文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写作特色]①“移步换景”: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②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③寓情于景。

文章先描写小石潭幽美的环境,再写潭中幽深冷寂的氛围,从而触发作者被贬失意后凄苦孤寂之情。

【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一)字词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水尤.清冽.()()3、隔篁竹..() 4、如鸣珮环....()5、心乐.之()6、全石以为底.....()7、卷石底以出.....() 8、为坻.()9、为嵁.() 10、青树翠蔓..()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2、可.百许.头()()13、若空游无所依......()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15、佁然..不动() 16、俶尔..远逝()17、往来翕忽..()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9、犬牙..差互() 20、凄.神寒.骨()()21、悄怆..幽邃.()() 22、以.其境过清.()()23、隶而从...() 24、二小生..()(二)一词多义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2、见下见.小谭()明灭可见()3、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4、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二、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水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三.简答题1、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

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2、第二自然段写了潭水、游鱼、阳光、影子这些景物,潭水最大的特点清澈,作者是运用了侧面描写。

此外,作者还写到了游鱼,其中“佁然不动”是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5、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不矛盾。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

但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

四、内容理解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谭边上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时描写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B.第二自然段明写游鱼的数目、活动和情态,暗写潭水之清澈见底。

C.第三自然段巧用比喻,传神刻画了小石潭源流曲折莫测,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段。

D.末尾一段是按照游记的格式交代了同游者,与文章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