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改革上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教育改革的急功近利: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人过于追求短期效果, 忽视了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长期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例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课程内容难度过高、忽视学生兴趣等。
3、教育公平问题: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 国际化,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公平问题。一些研究表明,杜威的教 育思想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中得到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而在农村和欠发 达地区的学校中则应用较少。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2、促进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对中国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倡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使得中国教育更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3、提高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教育带来了国际 化视野。他的教育思想与国际上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教 育的国际化发展。这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使得中国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教 育体系,提高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然而,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日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 题。例如,日本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传统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对知识和分 数的过度重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虽然学校试图引入更多的创 新教育方法,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可能因学校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教育的进步。 然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创新化,将是日本未来教 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者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者有以下启示:
试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影响

的千校一 面 、千人一面 课程理念的变化要求 与之适 应的学校管理理
念也要发生相 应的变化, 课改内容的生活化和社 会化 与杜威生活 教育 . 思想不 谋而合
3 培养学 生的主体性 为 目 ,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 自觉 标 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 课改强 渊认蚓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 中 的主体 地位 ,在 教育 教学 中注意 动学生 的积极 性 、主动 性和参 与 性 ,主张教 师的主 导与教师 主体的 辨证统一 ,主张 建立生生 互动 、 师生互动 的新 型主导观 ,把学生 的个性发键放在 教育 的中心位置。从 批判传统学 校教育 的做法出发 ,杜威认 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 以儿童
1 对 新 课 改 理 念 和 目标 的 影 响
新 一轮 课程改 革 目 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核心 ,新 课改强 以 标 人为本 ,强 润面 向全体学 生 ,促进全体 学生 的全 面发 展 早在 多年 前 ,杜威就批 判了认 为教育 在 于专门用教材去 训练儿童能 力的 “ H 形 成 说”,杜威指 出不应把成 人的成就 当作教育的固定 甘标 ,迄 今教育 领域普遍存在着一种现 象 ,那就 是只注意传援成人已有 的成果 、教科 书 中的定 义 、 原理等 ,对于 个人 的特殊生 长能力 ,如何适应其需 要 . 促进其生长却予以忽视 。杜威指 出要尊重 儿童 及其天性 ,而且要尊重 到底 ,但也要尊重 自己.从而把儿童的天性 引向正道 。杜威 反对传统 教育的 “ 教师 中心” ,他说 : “ 在学校里 , 学生 的生 活成为决定一切 的 目的 ,凡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 中在这 个方 面 ”他 认为 , 由教师中心改为学生 中心 , “ 这是一种变革 ,这是一种 革命 ,这是和 哥白尼把 天文学 的中心转到太 阳一样 的那种革 命”“ 。 教 育的一般 目的就 是改造社会 中的人 ,使人适应社会 的需要 杜 威指 出教育必须 以个人 固有 的活动和需要 f 包括天赋的本能和后 天的 j惯 ) J 为依据 。杜威注重个人现有 的能力和特殊 兴趣 ,杜威提 出 “ 教 育 即生长 ”,要求在教 育中要考虑 儿童的本 能或先天的能 力, 要阻 碍儿童生长所 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 展 ;要发展儿童应付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浅谈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孙欣宇摘要: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评价曾经大起大落,褒贬不一,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就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它对美国现代教育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现代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建立是在对时代变革,科学发展和教育冲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首先是美国当时时代背景的要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中,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带给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惊人变化,因此崇尚科学,提倡探究和创新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实用主义哲学在当时的美国大行其道,这种哲学思想虽然不是在美国发端,但是经过美国哲学家皮尔思和詹姆士的发展后,理论体系逐渐成熟.杜威作为一名实用主义哲学家,一方面在进一步完善实用主义哲学的同时,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授期间,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①杜威探索“现代教育”即发端于此.同时,他能够将他所掌握的机能心理学,工具逻辑学和社会有机论等作为研究“现代教育”的工具,将实用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再次,传统的认识论在此时遭到了批判,传统认知论的地位在此时也受到了挑战和批判.传统认知论在认知问题上是以“知识旁观者”的理论出现的。
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的把握和关注,这种认知论割裂了认知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关系,造成了认知主体的被动,在现代科学的面前越来越站不主脚,而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①《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郭法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
”①美国传统教育诸如“知行分离”的弊端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以知识讲授和教师为中心,儿童进行学习的活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可借鉴性(1)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JIAOSHUYUREN·GAOJIAOLUNTAN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它在美国风行一时,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对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活动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919年5月,杜威来华讲学,宣传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很快,胡适、陶行知等便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追随者。
此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便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一直以来,国内教育界对这一思想不断地进行讨论。
有学者认为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面向社会,强调学校教育的社会性,有利于改变学校的“象牙塔”局面,因此极力提倡借鉴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来改革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有学者认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是错误的、片面的,因此我们应摈弃这一学说。
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毁誉、各执一说。
一、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看其产生的合理性美洲原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息的土地。
自1492年哥伦布“地理发现”之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者先后侵入美洲。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贫苦农民、工匠为逃避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压迫和迫害,也潮水般地涌入美洲;到美洲去的还有被殖民者贩卖去的黑奴。
因此,美国除印第安人之外,其余都是外来民族。
由于民族杂乱,宗派众多,在一片未开发的大陆上生活又十分艰苦,自给自足是他们面临的现实和生存的先决条件。
拓荒者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甚至冒险的移民精神,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所以,自我依赖和个人主义一开始就注入了美国人的血液。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非常重视个人自主精神的培养。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美国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它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发生巨变的产物。
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一战时,美国已和欧洲的先进之邦并列了。
经济的发展,大工业社会的出现,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1O 3
安 阳 师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8拄
杜威 的教 育 思想 及 其对 基 础教 育 改革 的影 响
安 金 玲
( 南 师 范大 学 教 育 科学 学 院 , 南 新 乡 430 ) 河 河 502
[ 摘
要 ] 国教 育 家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核 心 是 : 育 即生 活 、 活 即发 展 ; 美 教 生 教育 即生 长 ; 育 即改 造 。 杜 威 的教 育思 想 教
准 备 。 ”
什么 程度 , 它为实现这 种愿 望提 供 方法 到什么 看 程度 。使人 们乐 于从 生 活中学 习 , 于把 生活 条 乐
件 造 成 一 种 境 界 ,这 就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最 好 的 产
物。
( ) 育 的 民 主 性 二 教
教育 不仅仅 是 单纯 的传 授知 识 , 是一 种 生 而 活 , 种发 展 , 一 学校 生 活 、 家庭 生 活和社 会 生 活是
观。
于“ 教育” 有一个 外 延 极其 广 泛 的 定义 : 育是 对 教
经验 的重新组织 , 种 重组增 加 了经验 的意义 , 这 并
且使人 更加强 了驾驭 后来 经验 的能力 。在 实施教
育 中 , 要 把 教 材 看 成 是 经 验 之 外 的 东 西 , 从 学 不 要
1 .民主观 杜 威认 为 民主 就 是 每个 人 都 参
在 上世 纪 乃 至今 天 的 基础 教 育 中对 中国 的 教 育改 革 仍 产 生 着 巨 大 的 影 响 。文 章 通 过 阐述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 析 我 国 传 分
统 教育 中存 在 的 问题 , 索 了 杜 威 教 育思 想 对 我 国 基 础 教 育改 革 的影 响 。 探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
但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没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但它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展。
关键词:杜威;教育体制改革;教育; 知识杜威是西方著名的教育思想大师,是一位激励人们广泛地去思考教育目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家。
中国人关注和研究杜威已有近90年的历史,这种文化现象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极为罕见。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他亲自到中国讲学,其停留时间之长,所到地域之广,宣扬自己学说之系统,产生影响之广泛,是其他任何一位外国思想家、学者都望其项背的。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平民教育运动,而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直接导致和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展开,这场运动是民主思潮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杜威所倡导的平民主义教育,突出强调了在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中,不容许少数人垄断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一般民众接受现代知识的武装,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和坚强个性。
杜威宣扬,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就必须发动一场平民运动,把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平民身上,同时也应该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平民运动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功不可没,它大大提高了下层老百姓读文识字的能力,也开创了工农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建设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废除小学读经;初等教育中男女可以同校;取消了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学堂;允许非高等师范类学校私人办学;缩短修业年限等。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_20151207_100007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认为学校就是 社会 的缩小版 . 是“ 把 现 实 的社 会 生 活 简化 起 来 , 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 l l _ 而 这一 理 论 显 然 存 在
着许多弊端 , 抹 杀 了 学 校 与 社 会 的 区别 , 将学 校与社会 等 同
起 来 。 虽然 学校 里 也 存 在 着各 种 交 际 , 但 其主要任务是为 了
握所学 内容 。 对 学 习充 满 主 动 性 与 积 极 性 , 但 教 育 并 不 是 为 了儿 童 的未 来 生 活 所 规 划 与 准 备 的 , 教 育 不 是 作为 一种 谋 生 的手 段 , 而是 儿 童 与现 实社 会 生 活 的 桥 梁 。在 教 育 的过 程 中
要 以儿 童 为 中心 。 尊 重 其兴 趣 与 爱 好 , 促 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
2 0 1 5年 1 O月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o u r n l a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c o n o mi c s f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浅 析 杜 威 的 实 用 主义 教 育 思 想
义 教育 思 想 的演 讲 ,更是 加 快 了实 用 主 义 教 育 思 想在 中 国 的
传播 与发 展 ,对 中 国 教 育无 论 是 理 论 上 还是 实践 上都 产 生 了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提 出了“ 教育即生活 ” “ 学
校 即社 会 ” “ 在 做 中学 ” 三大 教 育 原 则 。
者 开 始将 实用 主义 教 育 思 想运 用 于 中 国的 教 育 事 业 ,并非 生 搬硬套 , 而 是 与 中 国 的社 会 实 际 相结 合 . 建 立 属 于 中 国 自己 的 教 育 理论 。杜 威 的实 用 主 义 教 育思 想 在 中国 传 播 的 代 表性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改革上的影響外文所碩二G931205 張維珊杜威,是實用主義發展上的重要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積極推動社會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致力於民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實踐者。
他的思想,對於美國的教育哲學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時形成了美國繼實用主義之後而起的實驗主義哲學體系,也間接的影響到進步教育。
此份報告將大觀的介紹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以及其對後世教育改革上的影響。
一、實用主義之興起與發展背景1. 實用主義的發展實用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之交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哲學運動。
一般以皮耳士、詹姆斯及杜威這三位作為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因為三個人皆為美國人,所以可以說實用主義也被稱作是道地的美國哲學。
以發展上的順序而言,皮耳士最早提出實用主義,他於一八七八年提出了pragmatism一詞,到了一九0七年,詹姆斯出版了『實用主義』一書,實用主義的理論才更加系統化。
在思想發展的順序上,我們可以說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是受到了皮耳士的啟發,對皮耳士而言,實用主義只能與科學哲學發生關聯,但是詹姆斯卻把實用主義帶進道德哲學及宗教哲學的領域中。
就實用主義之推廣而言,詹姆斯當居首功,而世人也多由他的著作認識實用主義。
而杜威,更把實用主義的觀念應用到許多學術領域與社會研究的層次探討。
2. 實用主義行成的背景因素實用主義的形成是與工業革命、民主運動、科學思潮及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很大的關係,以下就這四點分別說明。
(一)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而帶動了工商業的發達與城市的興起;各個行業的繁榮而促進了普通教育的擴張與職業教育的抬頭。
而同時的由於社會的劇變,勢必會引起不少新的社會問題,又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所以工業革命在實用主義的沿革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二)民主運動-實用主義者認為民主是時代的潮流,他們接納民主的思想,且大力的推動民主,他們不僅是希望政治民主化,更希望社會民主,不僅是個人的追求民主,也要讓全世界的人都學習民主(三)科學思潮-實用主義萌芽的時代,也正是科學成就輝煌的時代。
科學對實用主義的影響很多,主要可以從三方面概述之。
第一、把科學方法當作是求知的工具,即所謂的觀察與實驗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產生新知識,也可以用來驗證舊觀念,這都是實用主義者所強調的。
第二、把科學的觀念看作可變的結果。
由於科學的新發現不斷地修正舊觀念,使實用主義者改變了對科學的看法。
第三、把科學方法用來研究社會與哲學。
尤其是杜威,他試圖把科學的方法應用在社會問題的處理及哲學的研究方面。
杜威認為,思想是我們可以利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
我們由有問題的情境走向安全可靠的情境的整個過程,就是思想的表現,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
同時他並建立了一套探究的邏輯和工具主義的真理理論,由此可知,科學對於實用主義的影響相當深遠。
(四)達爾文的進化論-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達爾文進化論,對當時整個西方的思想界都是個巨大的衝擊,實用主義者當然不例外。
實用主義的宇宙論及相對的真理論,都是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
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杜威的哲學思想中,他並不贊成觀念完全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靜態的說法;觀念自身並不是絕對的,杜威把觀念視之為一可易的、動態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導效能,而使我們更能適應外在的環境。
杜威以經驗與歷程作為他哲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的概念。
他強調個體與知識之間關係的建立,相對於傳統的經驗論提出不同的見解。
跟傳統的經驗論相比,從杜威的觀點來說,經驗的內涵,除了認知的意義以外,尚有其他的性質在內,諸如我們感受到的喜悅、苦痛、作為等。
經驗是個體在環境中,對某一情境的整體反應;照杜威的看法,經驗是一個單一、動態、而為完整的有機整體。
經驗是相關的,不僅與產生經驗的情境相關,而且,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歷程。
這種經驗的涵義,乃是因為杜威認為個體是存在於環境之中,是對環境加以作為(Doing);而環境對於個體所加之作為,定會有所反應,此一反應,杜威稱之為「施為」(Undergoing)。
人類在改造環境,或者主動地適應環境時,人類不僅對環境有所作為,同時環境對人類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穫等,這就是環境對人類的一種施為。
此種作為與施為之間的交互活動,就是我們經驗產生的來源。
他強調經驗的交互作用與變動性,經驗應該是多元性的,而產生經驗的情境、內容、關係,都是來自生活。
是個人經驗生活的一個方式。
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學(Instrumentalism)的知識論看法,也帶給經驗一種新的理論,即經驗是工具性的。
而經驗之可貴,在於能夠替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
從生活的本質上,來增進人類的生活經驗,提供人類更進一步、更有效的與自然直接交往的憑藉。
「歷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
歷程是發展的各個階段之延續性的結合。
生物自身發展以外,似乎是不應該再給它加上一個外在的目的。
因為,由於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動,經驗與生長的發展,是不可能預立一個固定目的的。
就杜威的觀點,傳統上一般人說到一個名詞,往在誤認名詞本身是固定的,但是若從一個變動的歷程上來看,實際上名詞涵蓋的是一種活動的過程。
例如:「健康」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定的名辭,而是具有發展與變動成分的名辭。
要健康,就得從事各種的活動:培養健康有關的各種習慣,實踐各種健康的活動,攝取營養的食物等等,這些都是活動,是一個歷程,不只是一個靜止的、認知的健康名詞而已。
它實際上是串連成一個發展的歷程,吾人對健康的認知與理解,實應掌握其動的歷程或各種活動,才更能落實而具體。
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同樣的強調學習者的主動角色,以及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接下來的章節,我們將要深入探討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1.教育的意義與本質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歷程、它是輔助受教者使之生長、發展、改造經驗的活動。
所以,教育就是生活、生長。
從生活生長著眼,教育是生活的更新,不斷生長,也就是不斷地重新組織、構造、形式的過程。
(Dewy,49)此外,杜威也認為教育與社會之間有深淵關係,教育是來自兩個歷程,其一是心理的歷程,因為一切教育的起點,都是來自兒童所具有的天賦能力,另一個歷程,就是社會歷程,因為教育的實施,受著社會環境的制約,學校就是社會機構之一。
因此,教育是社會生活一種反應,生活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生活經驗。
因為經驗的繼續不斷增加,是由於社會團體的自新。
所以教育廣泛而言,就是使個人生活繼續不斷改造的方法。
換句話說,有了教育、個人生活才能不斷更新,社會團體也才能不繼更新,教育為生活所必須,此為「教育即生活」的說法。
而杜威的教育理念也就以"教育即生活"為其基礎。
2. 教育的內容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內容課程,是實用的教材。
以課程而言,學校教育所安排的學科或活動,應包括人生的全部生活經驗,它的重心不是歷史、文學、科學等等,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 這種活動課程,不分課內或課外,皆在增加學生的經驗,改造此經驗,才能不斷地生長與發展。
因此理想的教育內容應具備下列三種要點。
(一)課程要能培養社會生活的統一性。
(二)科目要能適合兒童本身的活動性。
(三)課程編制須注意廣大的群象之共同要素。
在這邊要附帶一提的是,杜威對於教育內容的看法,在二十世紀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後,有相當的影響,例如對兒童的教育,不再採取朗誦、背誦的方法,而著重知識的灌輸和理解。
這是受美國教育家杜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
胡適等人將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為教育前提】的理念引入國內之後,將背誦經典視為食古不化的傳統積弊,認為課程內容應該要讓學生以理解為前提,並且與生活產生連結,才是理想的教育內容。
3.教育的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杜威以"連續"continuity的觀念,提出教材與教實際上為一體,所以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動作的歷程。
他也就經驗的觀點出發,認為教材與教法之間的關係,是因為經驗讓我們感覺所嘗試的事情與所成熟的結果之間的關連,也就是說,經驗是一個向前發展的歷程。
當教學工作達到純熟的時候,教材與教法自然連結為一體。
而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讓知識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中的一部份,這樣這個知識,又可以成為充實或改進未來經驗的基礎。
所以就教學方法的整體來說,杜威的教學方法與活動仍舊是出發於"教育及生活"這樣的觀點,他認為1)學校與社會不可分離,課程內容應該包含整體生活經驗。
2)教學是師生共同之活動,在師生共同活動之中,教師對於學生的個性及興趣了解應該更為清楚。
3)教材教法應該有革新的精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實驗,應該時時加以修正,以適合時代及客觀的需要。
4) 注重思想的訓練,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角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習慣,將行為與知識相結合,強調獨立的思想,而輕視練習,與記憶這樣的活動。
因此,實用主義認為教材必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教學必須設計問題情境,提供前人的經驗(教材),讓學生自行由前人經驗中設法獲得解決策略,也就是所謂的「設計教學法」(註一)。
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參照前人的經驗,歸納出知識來,成為解決日後問題之指導。
故理論與學習應該並重,學習必須是從做中學。
4.教育的目的杜威認為,生長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長,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
教育本身並沒有什麼目的。
由此可見實驗主義並不主張普遍而終極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隨兒童的生長與教育經驗的發展而變異。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之中,教育的目的必須為指導活動的方法及手段,目的既為我們活動中預見的結局,則我們對目的必有預見之明。
此種預見的目的,是指導我們的方針。
目的的達成,即表示問題或疑難已經解決,當此一目的達成以後,這個新獲得的充實經驗,便可用以為實現後一個目的手段,目的繼續演進,則經驗便繼續充實。
(高廣孚,26‧27)杜威以為良好的教育目的,從個人的立場而言,教育應該幫助受教者的連續發展,意指生命的連續更新,經驗的不斷改造,個性的發揮;從社會的立場而言,教育應維持社會生存,促進社會進步,並謀求大眾的福利。
三、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後世之影響此一部份將著重於美國及台灣的教育改革延伸討論。
1.實用主義在美國實用主義在美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實用主義在20世紀初成為美教育思潮的主流,這是美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實用主義教育與美國早期的傳統教育有一些區別,而這些區別乃肇始於19世紀末,傳統教育體制受到嚴重的挑戰。
傳統教育認為教育是由外而形成,有外在的教育目的與原則去指導學生的學習及教師的教學,有外在的道德目標而有待於學生去形成;學習的材料,事先已經編製妥當,組織嚴密,而教育就是將有組織的知識,從上一代傳授給下一代;教育是為了將來生活的預備,而學習者的興趣、需要、慾望及目的是不被重視的;同時學習和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而非為了現在。
從教學和學習的方法上來論,傳統教育是偏重在如何有效地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習者的角色,因此在整個學習上,知識的內容是比學習的方法為著重,學習的活動幾乎都是學習活動之前就已決定的,學校在社會上是處於孤立、脫節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