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表面改性
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的探讨

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的探讨1 引言碳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状态是碳纤维混凝土制备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其导电性能、电一力和力一电等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碳纤维的分散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美國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D.D.L.Chung最早采用甲基纤维素(MC)作为分散剂对纤维分散进行改善。
此外,她还提出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碳纤维浸泡在强氧化剂溶液中或在臭氧中处理[1],在其表面形成具有亲水性的含氧官能团;另一种方法是将碳纤维浸泡在硅烷偶联剂溶液中,在纤维表面形成硅烷涂层而提高亲水性。
孙辉、孙明清等发现在水泥浆体中掺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硅灰能显著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
王闯等[2]使用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羟乙基纤维素(HEC)3种常用分散剂后发现分散剂对短碳纤维的分散效果为HEC>CMC>MC。
2 常用表面处理方法2.1 阳极氧化法阳极氧化法,又称为电化学氧化表面处理,是以碳纤维作为电解池的阳极,石墨作为阴极,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利用阳极生产的“氧”,氧化碳纤维表面的碳及其含氧官能团,将其先氧化成羟基,之后逐步氧化成酮基、羧基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阳极氧化法对碳纤维的处理效果不仅与电解质的种类密切相关,并且增加电流密度与延长氧化时间是等效的。
该表面处理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温度、电解质浓度、处理时间和电流密度等条件进行控制。
通过此方法处理后,使碳纤维表面引入各种功能基团而改善纤维的浸润和黏接等特性,显著增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庄毅等[3]采用碳酸氢铵为电解质,对PAN基碳纤维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后,测试发现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断裂转变为张力断裂,使其ILSS提高了49%。
阳极氧化法的特点是氧化反应缓和,易于控制,处理效果显著,可对氧化程度进行精确控制,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但是处理后残留电解质的洗净和干燥十分繁琐,需要连续的电化学处理设备,对处理后的碳纤维进行充分的水洗、烘干,会增加处理成本。
对碳纤维表面处理的认识与理解

对碳纤维表面处理的认识与理解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纤维材料,因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然而,碳纤维表面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表面能,与其他材料接触时易产生剥离、分层等问题,因此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碳纤维表面处理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一、碳纤维表面处理的必要性由于碳纤维表面的亲水性和表面能,对各类粘接剂的黏附能力强,同时对于各种腐蚀环境的敏感度也较高。
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碳纤维经常需要和其他不同材料进行接触,如金属、陶瓷等。
此时若没有进行必要的表面处理,易造成产物剥离、结构松散、化学腐蚀等问题,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二、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1、物理处理:该方法主要包括氧气、等离子体、激光等方法。
其中,氧气处理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
氧气在高温下与碳纤维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改善纤维表面亲水性,增加其表面能。
等离子体、激光处理也能有效地改善碳纤维表面性质。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研磨、喷砂等方法将碳纤维表面的油污、杂质清除,提高其粘接性和耐腐蚀性。
2、表面涂层:这种方法是通过在碳纤维表面覆盖一层特殊涂层,来改善其表面性质。
常用的涂层有聚合物、金属、氧化物等,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材料的涂层。
例如,以聚合物涂层为例,可以通过电泳沉积、喷涂等方式在碳纤维表面涂覆一层聚合物薄膜,以增加碳纤维表面的粘接力和耐腐蚀性。
3、化学处理:该方法通过在碳纤维表面引入一些化学物质,改变其表面性质,以提高其粘接性和耐腐蚀性。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表面喷涂、表面改性等。
例如,采用表面改性法,可以将碳纤维表面进行阳离子化改性,增加其表面的化学反应活性,改善其粘接性和耐腐蚀性。
三、表面处理后的碳纤维性质变化经过表面处理的碳纤维,其表面能被有效改善,亲水性变强,粘接力和耐腐蚀性能都能得到提高,从而可在更广泛、更复杂的应用中发挥更为优异的性能。
四、总结碳纤维表面处理是当前碳材料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完善碳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表界面性能至关重要,是碳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必经之路。
炭纤维阳极氧化法表面改性

能谱 ( P ) 扫描电子显微镜( E 和动态力学热分析( MT 对 炭纤 维表面改性效果进行 了研究 。研究结 果表 X S、 S M) D A) 明, 炭纤维经适 当的阳极氧化表面改性后 , 表面的粗糙度和 比表面积增 大 , 面羟基含 量提高 3 % , 表 1 羰基 含量提高 6 %。表面改性 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 F P 较未改性 炭纤 维 C R 玻璃化温度 ( ) l CR ) F P, 升高 , 损耗 角正切峰 值( … ) t 降低 , 定量 计算 出的界面黏结 参数 A和 a与 C R F P的层间剪切强度 (L S 所反 映的炭纤 维与树脂 间界 IS ) 面黏结效果一致。采用适当的改性条件可使 C R F P的 IS L S提高 2 5%, 维抗拉强度仅损失 5 。 纤 %
分 别 与 阳 极 氧 化 表 面 处 理 前 后 的 炭 纤 维 按 照 G 3 5 —2制 成 C R B 3 78 F P测试 样条 。
本 文 主要 报 道 利 用 动 态 力 学 热 分 析 ( DMT A) 研 究炭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在 动 态 条 件 下 力 学 性 能 的变
极氧 化表 面处 理 , 后再 经清 洗 、 之 干燥 、 面上 胶 、 表 干
燥、 收卷 , 得到 表 面改性 后 的炭纤 维 。
CR F P的 I S L S可 以提高 2 5% , 抗拉 纤维 强度 仅损 而
失 5%。
2 3 炭纤 维 复合材 料 的制样 .
以环 氧树 脂 6 8为基 体 , 乙烯 四胺 为 固化 剂 , 1 三
别 为 13m / m 15 l / m 16mm c 、 . A c 、 . nm c 、 . / m 17mm c ) 以炭 纤 维为 阳极 , 电解 槽 内进 行 阳 . / m , 于
碳纤维表面和界面性能研究及评价

碳纤维表面和界面性能研究及评价一、本文概述碳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新型材料,因其独特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在众多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体育器材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碳纤维的优异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和界面的特性,因此,对碳纤维表面和界面性能的研究及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碳纤维表面和界面的性能,包括表面形貌、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性能的评价,为碳纤维的制备、改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将概述碳纤维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领域,然后重点介绍碳纤维表面和界面的性能研究方法,包括表面形貌观察、化学结构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评价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和界面改性技术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碳纤维的综合性能和应用效果提供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碳纤维表面和界面的性能特点,为碳纤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碳纤维表面性能研究碳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新型材料,其表面性能对其整体性能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碳纤维表面性能的研究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碳纤维表面性能主要包括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结构、表面能等方面。
表面形貌是指碳纤维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粗糙度,它直接影响到碳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手段,可以观察到碳纤维表面的微观形貌,从而评估其表面质量。
表面化学结构是指碳纤维表面的官能团和化学键合状态,它决定了碳纤维的润湿性和与基体的相容性。
通过射线光电子能谱(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技术,可以揭示碳纤维表面的化学结构,为改善其界面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表面能是指碳纤维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自由能,它反映了碳纤维与液体或气体的相互作用能力。
表面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碳纤维的浸润性和粘附性。
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与实验处理装置的研究

mo r ph o l o g y o f p r o d u c e d s a mp l e s , wi t h t he r e s u h i n d i c a t i n g ha t t t h e r e e x i s t e t c h i n g g r o o v e s o n he t s u fa r c e o f t h e c rb a o n ib f e r
碳 纤维 表面 改 性方 法与 实 验 处 理装 置的 研 究
焦伟 民。 刘 诚 ( 东北林业大学 ,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摘
要: 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几种常 用的碳 纤 维表 面改性处理 方法 , 设 计 了采 用液相氧化 法对碳纤 维进行 小批量表 面改性
的 实验装置并制取 了碳 纤维表 面改性样品。 利 用扫描 电镜 对制得 的样品表 面形貌进行观察 , 结果显 示, 经表 面改性 后的碳 纤维表 面 出现 了刻蚀 的沟槽 , 增加 了比表 面积 , 达到 了处理 目的 。 关键词 : 碳 纤维 ; 表 面改性 ; 方法 ; 装 置
第4 2 卷
第3 期
林 业 机 械 与 木 工 设 备 F O R E S T R Y M A C H I N E R Y&WO O D WO R K I N G E Q U I P M E N T
碳纤维表面处理与改性

碳纤维表面处理与改性碳纤维很少单独使用,主要用作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其力学性能优势通过复合材料发挥出来。
但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碳纤维本身,更取决于碳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
良好的界面结合才能将载荷有效传递给碳纤维,从而充分发挥碳纤维的高强度、高模量特性。
反之,如果碳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性能较差,应力无法在界面有效传递,则碳纤维的力学性能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将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
碳纤维经过高温炭化处理后,大部分非碳元素被脱除,纤维表面呈现较高的惰性,导致在制造复合材料时基体对碳纤维的浸润性变差。
通过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改善其表面活性以及与基体的浸润性,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
因此,表面处理工艺是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碳纤维的表面改性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气相氧化法(包括空气氧化、臭氧氧化)、等离子体处理、液相氧化法(包括酸液氧化、阳极氧化)、表面涂层法、表面接枝法等。
每种处理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气相氧化法流程短,碳纤维经过气相氧化处理后可直接上浆,不需要配套水洗和干燥设备,但是其氧化程度不易控制。
而阳极氧化法具有氧化程度易于控制、氧化过程缓和、氧化效果显著等特点,但该方法需要配套水洗和干燥设备,流程较长。
阳极氧化法的最大优点是处理时间短,能够满足连续生产的要求,因而成为目前国内外碳纤维生产线在线配套的主要方法。
此外,近几年表面涂层法和表面接枝法也发展迅速,特别是基于纳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较多,在实验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望成为新一代在线配套的表面处理方法。
1、阳极氧化法阳极氧化法通常是在电解质溶液中以碳纤维为阳极、石墨板为阴极对碳纤维表面进行电化学处理。
电解质溶液种类较多,主要可以分为酸性、碱性及中性三种。
酸性电解质主要为无机含氧酸,如硫酸、硝酸、磷酸、硼酸等;碱性电解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氢氧化镁磷酸钾、磷酸钠等;中性电解质主要有硝酸钾、硝酸钠以及碳酸氢铵、碳酸铵、磷酸铵等铵盐类电解质。
碳纤维表面改性

碳纤维表面改性(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现状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现状摘要:综述了碳纤维的应用领域,当前国内外的碳纤维的生产状况,分析了各种碳纤维表面处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对我国碳纤维生产进行了技术封锁,我国工业化碳纤维生产与日本等国有较大差距。
电化学氧化法对碳纤维表面处理效果较好,处理后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数量明显增多,生产条件易于控制,该方法很好应用于工业生产。
关键词:碳纤维;表面处理;电化学氧化法;引言随着国防科技要求的不断提高,航天航空、军事武器等高科技设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的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耐腐蚀、高比强度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这些领域。
国外碳纤维材料生产研发较早,现今以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碳纤维按其加工的先驱体不同可以分为:粘胶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
碳纤维作为一种增强相与金属、陶瓷、树脂等结合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碳纤维表面的活性基团较少,表面光滑,为更好的与基体材料结合,需要在材料复合前对纤维进行一定表面处理。
碳纤维表面处理按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分为氧化法和非氧化法。
在此对纤维的生产状况做出一些介绍以及纤维表面处理的各种方法做比较。
1 碳纤维应用领域及国内外生产状况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卓越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体育用品、风能发电、石油开采以及医疗器械[1]。
碳纤维被用于制造飞机、航天器、卫星等,因碳纤维的轻质、高强度等特点,飞行器的噪音小,飞行所需的燃料消耗降低。
据有关报道,飞行器每降低1kg的质量,运载飞行器的火箭可以减轻500kg。
航天航空领域碳纤维的使用量从2008年的8200t,到2010年的1万t,预计今年将达到万t。
在飞机的制造中,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比例都明显的增加。
碳纤维表面改性

碳纤维表面处理改性
3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3.1 氧化处理 3.1.1 气相氧化法(图右为氧化示意图) 气相氧化使用的氧化剂有空气、氧气、臭氧等含氧 气体。氧化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积增大,官能基团 增多,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的粘接强度和材料的 力学性能。如把碳纤维在450℃下空气中氧化1 0min,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 都有提高;采用浓度0.5~15mg/L的臭氧 连续导入碳纤维表面处理炉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 经处理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可达7 8.4~105.8MPa;
3.2.3聚合物涂层 碳纤维经表面处理后,再使其表面附着薄层
聚合物,这就是所谓的上浆处理。这层涂覆 层即保护了碳纤维表面,同时又提高了纤维 对基体的浸润性。
3.2.4表面生成晶须法 在碳纤维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生成碳化硅、硼 化金属、二氧化钛、硼氢化合物等晶须,能明显提 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并且晶须质量只占纤 维的0.5% ~4%,晶须含量在3%~4%时 层间性能达到最大。生长晶须的过程包括成核过程 以及在碳纤维表面生长非常细的高强度化合物单晶 的过程。尽管晶须处理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但因费 用昂贵、难以精确处理,故工业上无法采用。
碳纤维表面改性
1121416028
一.定义 二.碳纤维表面结构 三.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1 氧化处理 2 表面电聚合 3 聚合物涂层 4 表面生成晶须法 5 等离子体处理 四.展望
碳纤维
定义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 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的微观结 构类似人造石墨,是乱层石墨结构,是一 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 由于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比模量高、 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特性,在航天 器结构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碳纤维 是增强体,为主要的承力结构,树脂基体 起连接纤维和传递载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现状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现状摘要:综述了碳纤维的应用领域,当前国内外的碳纤维的生产状况,分析了各种碳纤维表面处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对我国碳纤维生产进行了技术封锁,我国工业化碳纤维生产与日本等国有较大差距。
电化学氧化法对碳纤维表面处理效果较好,处理后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数量明显增多,生产条件易于控制,该方法很好应用于工业生产。
关键词:碳纤维;表面处理;电化学氧化法;引言随着国防科技要求的不断提高,航天航空、军事武器等高科技设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的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耐腐蚀、高比强度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这些领域。
国外碳纤维材料生产研发较早,现今以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碳纤维按其加工的先驱体不同可以分为:粘胶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
碳纤维作为一种增强相与金属、陶瓷、树脂等结合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碳纤维表面的活性基团较少,表面光滑,为更好的与基体材料结合,需要在材料复合前对纤维进行一定表面处理。
碳纤维表面处理按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分为氧化法和非氧化法。
在此对纤维的生产状况做出一些介绍以及纤维表面处理的各种方法做比较。
1碳纤维应用领域及国内外生产状况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卓越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体育用品、风能发电、石油开采以及医疗器械⑴。
碳纤维被用于制造飞机、航天器、卫星等,因碳纤维的轻质、高强度等特点,飞行器的噪音小,飞行所需的燃料消耗降低。
据有关报道,飞行器每降低1kg的质量,运载飞行器的火箭可以减轻500kg。
航天航空领域碳纤维的使用量从2008年的8200t, 到2010年的1万t,预计今年将达到1.3万t。
在飞机的制造中,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比例都明显的增加。
空客A380其中的35t结构材料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占10%,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787,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在结构材料的50%,增加的飞机飞行的经济性以及长时间续航能力。
风能是一种新时代的清洁能源,丹麦最大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商维斯塔斯预测到2020年,风电将达到世界电量消耗的10%。
作为风力发电的风叶必须具有高强、轻质等特点。
碳纤维在风叶中的应用主要是大丝束(24K)的纤维。
世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致使纤维的需求量不断的在提高。
开发低价格,高模量的纤维是一种纤维发展的趋势。
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日本和美国⑵。
碳纤维生产的三大巨头公司都来至于日本,包括东丽、东邦、三菱人造丝公司。
其中东丽公司是波音公司唯一指定的碳纤维供应商。
随着碳纤维需求量的增加,三大公司也投入的大量资金扩大生产。
其中对于PAN纤维的生产,三大公司份额占到了70%。
其生产核心技术严格保密。
2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碳纤维表面的改性主要目的是增加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增加碳纤维的润湿性,以及纤维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加碳纤维与基体材料的契合强度。
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可以分为氧化法和非氧化法,氧化法包括:气相氧化法,液相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
非氧化法包括:气相沉积法,电聚合法,涂层法,等离子体法,晶须生长法[3]。
2.1气相氧化法气相氧化法是指将碳纤维置于氧化性气体氛围中,从而将碳纤维表面氧化,形成大量的活性基团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增强了碳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结合强度。
气相氧化使用的气体介质一般在热空气中混合氧气或含氧气体,处理温度一般在350-600C。
冀克俭等⑷研究了臭氧处理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在线表面03氧化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增加了碳纤维表面上羟基和醚基官能团含量。
碳纤维经过03表面处理后明显改善了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使层间剪切强度大约提高了35%。
气相氧化法虽然应用比较方便,处理时间短,能很好的与碳纤维生产线联合,但气相氧化法反应太剧烈,反应精度不易控制,所以较少用于工业生产。
2.2液相氧化法液相氧化法是将碳纤维浸渍到一定的氧化性液体中,氧化性液体将碳纤维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粗糙表面,增加表面积。
同时氧化作用增加了碳纤维表面的羰基、羧基及酸性基团。
液相氧化法使用的氧化性液体包括:高锰酸钾、硝酸等氧化性试剂。
杜慷慨[5]等使用硝酸溶液对碳纤维进行氧化,研究表面:碳纤维表面的羧基等氧化性基团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当温度超过100C和氧化时间超过2h, 虽然含氧基团增加明显,但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明显下降。
液相氧化法较气相氧化法比较,反应强度容易控制,效果也较液相氧化法好。
但液相氧化法需要大量使用强酸强碱,对工业设备腐蚀很大,很少用于工业生产。
2.3电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也称阳极电解氧化法。
该法以碳纤维作为阳极,石墨电极作为阴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电解液中的含氧阴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碳纤维移动,并在碳纤维表面放电发生氧化反应,从而使碳纤维表面生成羰基、羧基、羟基等氧化官能团,同时碳纤维表面也受到一定的刻蚀,产生了孔洞和沟槽,形成了一定的粗糙度,进而增加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
郭云霞⑹等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聚丙烯腈(PAN)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处理后的纤维表面沟槽加深,粗糙度增加,明显的增加了基体与碳纤维的咬合固定。
电化学氧化法反应比较缓和,处理时间短,能很好的与碳纤维生产流水线衔接,而且通过控制反应的电解温度、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工艺条件实现对氧化程度的精确控制,实现均匀氧化。
电化学氧化法是目前最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
2.4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采用气相沉积技术,将CH4等气体沉积到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型碳,来提高其界面粘结性能,增加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气相沉积法现今采用的涂层技术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将碳纤维加热到1200r,然后通入CH4和N2的混合气体处理,CH4在碳纤维表面分解形成涂覆层,处理后复合材料的ILSS是处理前的两倍。
另一种方法是,将碳纤维浸渍在喹啉溶液中处理,干燥后经1600C分解,处理后的复合材料ILSS是处理前的2.7倍。
气相沉积法处理碳纤维需要的温度较高,有一定的危险性,工艺条件苛刻,暂时不能实现广泛的工业化应用。
2.5电聚合法电聚合法用碳纤维作为阳极,不锈钢板作为阴极,电聚合液使用含羧酸共聚物的氨盐水溶液,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含羧酸的高聚物的阴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阳极表面移动,发生质子化作用而沉积在其表面形成聚合膜。
电聚合液可以用苯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乙烯醚马来酸酐等,他们都属于热塑性的材料,在高温下和湿态下ILSS 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电聚合法的电压比较低,时间短,可与碳纤维生产线匹配,只是工序较复杂,电聚合液不稳定,不便连续操作。
2.6涂层法涂层法是指在碳纤维表面涂覆一次薄膜,从而增加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和粘结性能。
涂层主要包括:偶联剂涂层和聚合物涂层。
偶联剂涂层是通过偶联剂的双性分子结构,其中一类分子与碳纤维表面键合形成稳定结构,另一类分子与基体材料键合,从而使碳纤维和基体材料能很好的结合。
刘玉文等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电子束固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对界面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偶联剂的环氧端基与树脂基体的环氧基团之间进行扩散交联,在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形成化学键桥,是电子束固化复合材料界面粘合性能得到提高。
聚合物涂层法,是将聚合物涂覆到碳纤维表面,再经一定处理后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涂层。
在碳纤维进行涂层法处理时,需要对碳纤维进行预氧化处理,使碳纤维表面能有一定活性基团能与涂层很好的结合。
涂层能一定的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ILSS,但对高模量的碳纤维效果不佳。
2.7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法,是通过等离子体对碳纤维表面进行轰击,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定的刻蚀,产生一定粗超度,并使碳纤维表面产生一定的活性基团。
使碳纤维与基体能产生很强的键合作用,如形成氢键或化学键。
碳纤维对等离子的活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碳纤维的表面结构。
不同基体生产的碳纤维对同一种等离子处理的效果可能不同。
郑安呐等⑺用氧和氩等离子对STC-300碳纤维的表面处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碳纤维经等离子处理后表面形成了游离基,这些基团在30h内转化成其他基团,最终转变为酚羟基后逐渐消失。
且等离子处理有产生游离基和消除游离基的双重作用,因此等离子体处理有时间效应,必须及时的与基体复合才能保持很好的效果。
等离子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真空环境,在工业上应用的成本就提高了,设备结构复杂等,难以实现连续化、稳定化的生产。
2.8晶须生长法晶须生长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碳纤维表面生成碳化硅、氮化硅、二氧化钛等晶须,晶须的生长法主要包括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和晶须的生长。
晶须生长一般是从单根纤维上的缺陷开始的,这些缺陷包括杂质、疵点及组分或结构不均匀处。
晶须生长法可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ILSS。
但晶须生长法的成本昂贵,难于精确控制,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
3结论综上所述,碳纤维处理的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气相氧化法,反应剧烈,不易控制;液相氧化法,强酸强碱使用太多,设备腐蚀严重;气相沉积法,需要温度高,工艺条件苛刻;电聚合法,工序繁杂,电聚合液稳定,不便连续操作;涂层法,需对碳纤维表面预处理,对高模量碳纤维处理效果不佳;等离子法,成本高,设备要求高,难以连续化、稳定化生产;晶须生长法,反应不易精确控制。
相对来说,电化学法有点最多,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碳纤维的表面浸润性能和反应性,而且处理条件温和而易于控制,纤维表面处理均匀,易于与碳纤维生产线匹配,在碳纤维工业化生产上应用的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1] 钱伯章.国内外碳纤维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以及碳纤维产能的进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34(5):41-55.[2] 汪家铭.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与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9, (8): 12-14.[3] 季春晓等•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01,27(2):57-61.[4] 冀克俭等.臭氧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用,2003,31(5):34-36.⑸杜慷慨等•碳纤维表面氧化还原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1999,20(2):354-357.⑹郭云霞等.碳纤维电化学氧化表面处理效果的动态力学热分析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4,21(4):40-43.[7]郑安呐等.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9,16(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