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期末复习重难点

合集下载

六年级《盼》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盼》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盼》知识点大全
以下是六年级《盼》的知识点大全:
1. 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抒发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

2. 诗歌的分析和解读:通过诗歌内容、诗歌意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诗句的表达方式等来解读诗歌。

3. 诗歌的韵律与音乐感:了解诗歌的节奏、押韵等因素,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 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诗歌通过表达情感和使用意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5. 词语的辨析与运用:学习诗歌中的一些特殊用词,理解词义及运用。

6. 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主谓一致: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主谓一致的规则,正确运用。

7.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了解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8. 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对象及其间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

9. 情感的表达与情感的转变: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情感的转变。

10. 作品的整体感受与艺术欣赏:感受诗歌整体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歌给人带来的艺术欣赏和思考。

以上就是六年级《盼》的知识点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盼》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渴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珍惜美好生活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珍惜眼前生活的意识,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3. 自主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期待已久的事情。

b. 引导学生说出期待的原因,引入课文《盼》。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b. 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4.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a.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b. 分享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事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6. 课后作业a. 让学生运用所学,关爱身边的人。

b. 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心得体会。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亲情观念的培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你们期待着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的亲情经历。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亲情经历不够开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程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盼》。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珍视的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并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的亲情经历,让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

《盼》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doc

《盼》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doc

《盼》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编辑:指导:日期:《盼》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怎么?“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

“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课文笔记+考点梳理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课文笔记+考点梳理

第一部分:课文概要1. 本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盼》,主要讲述了小女孩盼望母亲早点回家与她团聚的故事。

2. 故事发生在一个农村小屋中,小女孩的母亲因工作原因外出,小女孩渴望母亲早点回家,心里充满了盼望。

3. 在母亲离开后的日子里,小女孩每天都用心等待母亲的归来,包括等待她的归来、等待她的通信方式、等待她的信件。

4.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小女孩终于盼到了母亲的回家,母女团聚在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这让小女孩感到了幸福和满足。

第二部分:核心考点1. 情感描写:课文通过对小女孩盼望母亲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渴望。

2. 亲情渴望:课文把普通家庭中的温馨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小女孩对母亲的期盼,呼吁人们重视亲情,关爱家庭。

3. 生活细节:课文通过对小女孩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课文亮点剖析1. 文字清新: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富有情感色彩,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2. 情感真实:课文的情感描写非常真实,让人能够产生共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孩子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3. 人物形象:通过对小女孩的细致描写,课文塑造了一个可爱、懂事、渴望家庭团聚的孩子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部分:课文思考和延伸1. 思考:课文中小女孩的盼望,让我们想起自己对家人的依恋和渴望。

我们应该珍惜家庭,关爱家人,并用心等待他们的归来。

2. 回忆:课文中对小女孩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让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勾起了美好的回忆。

3. 教育意义:课文通过温馨的情感描写,告诉我们要珍惜亲情,关爱家庭,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用心感受家庭的温暖。

第五部分:课文实践1. 家庭联欢:可以组织一次家庭联欢活动,让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享彼此的故事和感情,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2. 亲情礼物:可以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父母或孩子,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恩之情,让家庭充满温馨和欢乐。

16盼知识点总结

16盼知识点总结

16 《盼》知识点一、生字组词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瓦:wǎ(瓦片、瓦罐、瓦房)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兴:xīng(兴办) xìng(高兴)嚷:rǎng(大嚷大叫) rāng(嚷嚷)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 (果实累累)闷:mēn(闷热、闷声闷气、闷声不响)mèn(愁闷、沉闷、郁闷、闷闷不乐、胸闷)冲:chōng(冲洗、冲击、冲动、冲茶、冲锋)chòng(冲着、冲床、冲压)三、近义词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四、反义词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小心翼翼——漫不经心五、理解词语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心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及情感教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及说课稿:1.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3)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 说课稿:(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调整教学策略?(3)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体验。

2. 提问:你们期待在课文中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并做好笔记。

三、合作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亲情的渴望和珍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讨论亲情的表现形式。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亲情的几种表现形式,如关爱、包容、牺牲等。

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盼》期末复习重难点
课后习题
1、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后,“我”盼下雨;
放学回家时下雨了,“我”找各种理由想穿上新雨衣出去玩;
晚上盼雨停,留到明天再下,第二天穿着雨衣去上学。

2、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中蕴含的“我”的情感。

(课后题第三题)
①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雨衣、盒子的“安安静静”更衬托出“我”盼望下雨的焦急心情。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沙啦啦地喧闹”“嘻嘻地笑”,用拟人手法写小杨树,其实是“我”以为雨即将到
来的兴奋、激动心情的写照。

③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
因为说谎而心情慌乱,手足无措,神态动作屮蕴含着懊悔、羞愧。

④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雨点儿本是自然下落的,并不因“我”有无新雨衣而产生变化,而“我”却“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孩童的天真心理、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其他考点
1以“盼”为题目的好处?
“盼”是文章线索,串联全文;设置了悬念,给读者想象空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是一个什么形象(评价“我”)
“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情感丰富、孝顺可爱、喜欢想象的女孩。

(如果结合原文分析怎么办?)
3、用全文看,“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焦急——激动、兴奋——失望——高兴。

4、从16段到结尾,“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注意这个题与第4小题的不同)
担心——欣慰——惊喜——满足
5、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6、问题探究:文中的妈妈是个怎样的妈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妈妈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生活,关心孩子的学习。

她温柔慈爱,当发觉孩子撒谎时,不打骂孩子,也不放纵孩子,教子有方。

7.读4—17自然段,思考: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
②雨中场景描写:“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③雨后场景描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