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酶学基础
2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

GCGC NarI BsaHI
GGCC
BbeI HaeII XbaI Bcl I
FspI
ApaI BanII
Bsp1286
T****A T****A NruI T****A T****A
EaeI MscI
GTAC **** **** **** **** A****T A****T A****T A****T A****T
② 不完全同裂酶: 识别位点相同,但切点不同。 如Xma I 和 Sma I。
Xma I
Sma I
5’-CCCGGG -3’ 3’-GGGCCC-5’ 5’-CCCGGG-3’ 3’-GGGCCC-5’
(6)同尾酶(Isocaudamers)
识别的序列不同,但能切出相同的粘性末 端。如BamH I、Bgl Ⅱ、Bcl I、Xho Ⅱ等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及主要特性
特性 I类内切酶 II类内切酶 III类内切酶
限制和修饰 单一多功能的酶 活性 内切酶和甲基 共同亚基的双 化酶分开 功能酶
内切酶的蛋 3种不同的亚基 白结构 限制作用所 ATP、 Mg2+和SAM 需要的辅助 因子 寄主特异性 EcoB: 位点识别序 TGA(N)8TGCT 列 EcoK: AAC(N)6GTGC
BamH I Bgl Ⅱ
Bcl I Xho Ⅱ
5’-GGATCC-3’ 3’-CCTAGG-5’
5’-AGATCT-3’ 3’-TCTAGA-5’ 5’-TGATCA-3’ 3’-ACTAGT-5’ 5’-UGATCY-3’ 3’-YCTAGU-5’
U代表嘌呤;Y代表嘧啶。
Sau 3A
BfaI
DpnI
HinpI
HaeIII HhaI
2-酶的分类与命名

酶的分类和命名---介绍酶的常见分类标准、种类与命名规则⏹酶的分类●按照化学性质分:蛋白质酶、核酶●按照化学组成分:(简单蛋白、结合蛋白)简单酶(单纯酶)与结合酶(含有辅基或辅酶)以蛋白质结构分类单体酶:酶由一条肽链组成寡聚酶:酶为寡聚蛋白多酶复合体:几个独立的酶组合起来形成复合体,催化一个系列反应大多数寡聚酶是胞内酶,而胞外酶一般是单体酶。
根据催化的反应类型:大体分六大类⑴氧化还原酶(脱氢酶与氧化酶)①脱氢酶AH 2+ B(辅酶)←→A+BH2②氧化酶BH 2+ 1/2 O2←→B+H2O⑵转移酶AX+B ←→ A+BX⑶水解酶AB +H2O ←→ AOH+BH⑷裂解酶 A ←→ B + C⑸异构酶 A ←→B⑹合成酶A+B+ATP ←→C+ADPATP起提供能量活化反应分子的作用①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tase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主要包括脱氢酶(Dehydrogenase)和氧化酶(Oxidase)。
②转移酶Transferase转移酶催化基团转移反应,即将一个底物分子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
③水解酶Hydrolase水解酶催化底物的加水分解反应。
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
④裂解酶Lyase裂合酶催化从底物分子中移去一个基团或原子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
主要包括醛缩酶、水化酶及脱氨酶等。
OCH2OH OHOHOH OH OCH2OH CH2OHOHOHOH⑤异构酶Isomerase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即底物分子内基团或原子的重排过程。
例如,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
⑥合成酶Ligase or Synthetase合成酶,又称为连接酶,能够催化C-C、C-O、C-N 以及C-S 键的形成反应。
这类反应必须与ATP分解反应相互偶联。
A +B + ATP + H-O-H ===A B + ADP +Pi⏹酶的命名●习惯命名依据底物来命名(绝大多数酶):蛋白酶、淀粉酶 依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水解酶、转氨酶结合上述两个原则命名:琥珀酸脱氢酶。
第二章 酶1

三、酶活性的调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 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参与酶活性调控方式包括:
基因表达调控、激素、反馈抑制、蛋白酶激活、可逆共价修 饰、别构调节等。
(一)共价修饰
1.不可逆共价修饰:蛋白酶解激活
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酶的前体水解一个或几个特定的 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这种无活性 酶的前体称为酶原(zymogen)。 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实 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协同效应: 寡聚酶(几个亚基)中,每个亚基的一个结合部位, 一旦一个效应物结合以后,会引起(诱导)酶分子构 象变化,使得酶分子上的电子分布被改变, 结果是使 后面的配体对酶的亲和力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果一个效应物结合以后,后面的配体更容易结合,则 为正协同效应。 如果一个效应物结合以后,面后的配体更难结合,则为 负协同效应。 但同促协同效应一般为正协同效应。
(一)不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分子的必需基团共价结合引 起酶活性的抑制,且不能采用透析等简 单方法使酶活性恢复的抑制作用就是不 可逆抑制作用。 酶的 不可 逆抑制 作用包 括专一 性抑制 (如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和 非专一性抑制(如路易士气对巯基酶的 抑制)两种。
(二)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分子可逆性 结合造成酶活性的抑制,且可采用 透析等简单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 活性完全恢复的抑制作用就是可逆 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反竞争 性、和非竞争性抑制几种类型。
断裂或形成 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维持酶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
(三)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酶学分析技术二

对某些疾病的预后有评价价值
线粒体酶的测定
16
临床常用血清酶分析
17
P166
一、转氨酶( Aminotransferases )及其同工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s,ALT) / 谷丙转氨酶 GP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s,AST/ 谷草转氨酶 GOT
又称:γ-谷氨酰转肽酶 ( γ-GTP/GGTP)
1. 催化反应
一种含巯基的线粒体酶,可催化γ-谷氨酰基从谷胱甘肽 (GSH)或其它含γ-谷氨酰基化合物中转移至另一肽或氨基 酸分子上。 GSH+氨基酸
GGT
γ-谷氨酰氨基酸+半胱氨酰甘氨酸
22
P167
2. 组织分布
肾脏中含量最多,其次为胰、肺、肝等。血清中的 GGT主要来自肝胆。
3. 标本
GGT较稳定,室温下可放置2d, 4℃可存放1w, -20℃可储存1y;RBC中几乎无GGT,因此溶血标本可以检 测。
23
P168
4. 临床意义
(1) 肝胆疾病检出阳性率最高的酶 有助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 胆道疾病,GGT阳性率高,而且升高明显,可高达530ULN,肝实质疾病是GGT一般只是中度升高,可达25ULN 与ALP联合进行肝脏疾病检测 若ALP升高而GGT正常,则完全排除ALP的肝来源,若 ALP和GGT都增加,则应先排除肝外引起GGT增加的原 因,一旦排除,则GGT增高为肝病所致。
7
P145
(三)排出异常
肾功能减退,血清AMY活性升高可能 因酶排泄障碍而在血液中滞留。 胆道梗阻,血清ALP升高的原因是梗 阻区ALP合成加强,ALP排泄受阻而逆 流入血。 大多数酶,不存在以上的清除机制。
核酶和抗体酶2

内含子
Ⅰ
型
5'外显子
5'
U pA
3'外显子
G pU
3'
内
第一次转酯反应
含
pG-OH
子
pGpA
的 5'
UOH
G pU
3'
自
我
第二次转酯反应
剪
5' pGpA
接
5'
U pU
3'
GOH 3'
I类内含子催化其他RNA分子 反应的几种类型
1、转核苷酸作用
2CpCpCpCpC CpCpCpCpCpC+CpCpCpC
• 这两个位点对于剪接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 生突变无论在体内还是在体外,会抑制剪接。
• 此法则几乎适合于所有真核生物的核基因, 这意味着它们切除内含子的机制是相同的, 但不适用于Ⅰ类内含子。
RNA的催化功能
• 核酶首先是美国 Colorado 大学Cech在研 究四膜虫rRNA剪接机制时发现的。
–一方面证明了四膜虫rRNA的剪接机制; –另一方面证明了L-19 分子的催化活性。
四膜虫rRNA内含子 ---Ⅰ型内含子
I型内含子的结构特点
1、拼接点序列为 5U··· ···G3
2、中部核心结构 3、内部引导序列 4、剪接通过转酯反应进行
引导序列
保守序列 G结合位点
剪接部位
Ⅰ型内含子二级结构通式
内部引导序列
• 内含子中可与外显子配对的序列称为内部引导序列 • 其作用是决定剪接的专一性。
+ 外显子1 外显子2 内含子1
•剪接产物通过凝胶电泳见到: rRNA前体 + + + + 核抽取物 - + - + GTP - + + -
(完整版)第二次酶学练习题-答案2007

第二章酶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酶促反应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条件温和高效率高专一性可调节2.酶活性的快速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 。
酶原激活共价修饰调节3.全酶包括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酶蛋白辅助因子4.酶的结合部位决定酶_____________ ,而催化部位决定酶的______________ 。
专一性催化反应性质5.酶活性中心往往处于酶分子表面的______________ 中,形成区,从而使酶与底物之间的作用加强。
孔穴凹陷疏水6.在酶蛋白中既能作为质子供体又能作为质子受体的、最有效又最活泼的催化基团是。
组氨酸的咪唑基7.在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过程中,有质子从酶到底物的转移,此质子的供体是。
水8.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中心的电荷转接系统是由、和三个氨基酸残基依赖氢键产生的。
Asp102、His57及Ser195 氢9.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个Km值,其中Km值最的底物,便为该酶的底物。
几小最适宜10.加入竞争性抑制剂,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会,Km值会。
不变减小11.一般别构酶分子结构中都包括部位和部位,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曲线是曲线。
活性部位别构部位 S形12.测定酶活力时,底物浓度应,反应温度应选在,反应PH选在,反应时间应在反应的期进行。
过量适宜范围适宜的范围初13.表示酶量的多少常用表示。
酶活力单位14.在标准条件下,1mg酶在1min内转化了2umol底物,那么 mg酶代表1个酶活力单位。
0.515.酶原激活的本质是的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活性中心16.丙二酸是酶的抑制剂。
琥珀酸脱氢酶竞争性17.延胡索酸酶只对反丁烯二酸(延胡索酸)起催化作用,而对顺丁烯二酸则无作用,因而此酶具有专一性。
几何异构18.米氏方程为。
V= Vmax[S]/(Km+[S])19.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和结合形成了,使呈活化状态,从而了反应的活化能。
2 酶的分类组成及

2.1 酶的分类和命名
• 转移含磷基团的酶,第三个数字表示相应受体:
EC2.7.1 EC2.7.2 EC2.7.3
以醇基为受体的酶类 以羟基为受体的酶类 以含氮基为受体的酶类
2.1 酶的分类和命名
• 转移酶例1:甲基丙二酰-CoA:丙酮酸羧基转移酶 (EC2.1.3.1)(俗名甲基丙二酰-CoA羧基转移酶)
2.2 酶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2.2 酶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 酶的分子量分布
– 酶单体或亚基的分子量
»一般在30KD-60KD之间(60%) »少数分子量在100KD以上(6%) »已知的最小分子量为8KD
– 寡聚酶或多酶复合物的分子量
»牛肝谷氨酸脱氢酶可达2103KD
Hale Waihona Puke 2.2 酶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 酶蛋白的二级结构特征
O-
NH2
2.1 酶的分类和命名
• 2.1.3 对分类命名法的补充 – 1)同工酶
• 在同一生物体中催化相同反应,但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一系列酶的总称。
• 同工酶命名的问题。很多蛋白用一个标码。
– 同工酶形成的原因
• 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 两条或多条肽链以非共价的方式形成的杂聚体 • 等位基因突变的蛋白质
R R'
R R' ATP RR' ADP( AMP) Pi (PPi )
2.1 酶的分类和命名
– 2)对每一种酶同时采用系统命名和习惯命名
• 系统命名
– 底物+反应类型+酶 – 所有底物的名称要写全
• 习惯命名
– 底物+反应类型+酶(习惯命名中的反应类型有偏差) – 底物的名称不用写全
第二章酶学基础知识

D-甘油醛-3-磷 EC5.3.1.1 酸醛-酮-异构酶
L-谷氨酸:氨连 EC6.3.1.2 6.连接酶类 接酶(生成ADP)
催化的反应
推荐名称
(S)-乳酸+NAD+ +NADH+H+
丙酮酸 L-乳酸脱 氢酶
L-丙氨酸+-酮戊二酸 丙酮酸+L-谷氨酸
丙氨酸转 氨酶
水解有3个以上1,4--D-葡萄糖 -淀粉酶 基的多糖中1,4--D-葡糖苷键
(六)催化两分子结合成一分子并偶联有高 能键的水解供能的酶类属于连接酶或 合成酶类
DNA连接酶、氨基 酰 -rRNA 合 成 酶 、 谷 氨 酰胺合成酶属于连接酶 或合成酶类(ligases或 synthetases)。
酶可按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予以命名
(一)系统名称给出酶促反应的各种信息, 但较繁琐
1.酶的活性中心由许多必需基团组成
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
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常见的必需基团
丝氨酸残基的羟基 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 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 酸性氨基酸残基的羧基
➢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binding group)
活化能的降低可使反应速率呈指数上升
在标准状态下反应活化能降低1倍,反应速 率可提高约5000倍,呈现指数上升。 一般讲,酶的催化效率比非催化反应高1051017 倍
(二)酶与一般催化剂均可加速反应到达 反应平衡点
酶与一般催化剂一样,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使其缩短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反应 的平衡点。
习惯命名法,一般是按酶所催化的底物命名,在 其底物英文名词上加后缀“ase” 作为酶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溶菌酶的一级结构
几个溶菌酶的三级结构
Human
Chicken
Phage
全酶和酶的活性中心
在酶分子上,不是全部氨基酸, 而只是少数氨基酸残基与酶的 活性有直接关系的。这些相关 的氨基酸,一般较集中在酶分 子的一个特定区域,这个区域 即 为 酶 的 活 性 中 心 ( Active center)。 例如,溶菌酶作用的底物,是 细菌细胞壁多糖,但酶分子与 其接触的部位,只有10个左右 的氨基酸残基。就体积而言, 活性中心仅占酶分子的1-2%。 活性中心面积也不到酶分子的 5%。
酶的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1)X-射线衍射法 (2)核磁共振法
(3)电镜三维重构
(4)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首个获得三维结构的酶溶菌酶 1966, David Chilton Phillips
X-射线衍射法和核磁共振法
一级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实验证据:在8mol/L尿素存在 下,用巯基乙醇处理天然RNase, 其二硫键全部断裂,肽链松散, 活性全部丧失,但当用透析法 除去尿素、巯基乙醇后,RNase 活力全部恢复,而且复原后产 物其理化性质与天然RNase完全 相同;然而在随机情况下,8个 HS—形成4个—S—S时,应有 105种不同方式,但在复原过程 中,RNase肽链却只选择了其中 一种方式(即与天然构象完全 相同),这说明RNase的一级结 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天然构象。
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或基团)
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在结构上都具有一些特殊的侧链基 团。如Cys的-SH基、Ser的-OH基、His的咪唑基等。 作为结构残基,如两个疏基之间形成-S-S-键,用以维持酶分 子特定构象。 亲核催化: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活性中心的-SH对底物的 醛基进行的亲核攻击作用。 结合底物:疏基酶与底物结合有两种方式,较普遍的方式是 酶的-SH与金属离子相联,再通过金属离子与底物结合,如细 胞色素氧化酶通过Cu2+ 作用,亮氨酸氨肽酶通过Mn2+ 作用。 另一种方式是形成共价中间复合物,即以硫脂键形成酰化酶。 结 合 辅 基 ; 细 胞 色 素 c 中 , 血 红 素 与 酶 蛋 白 中 Cys14 、 Cys12的-SH形成硫醚键而结合。
半胱氨酸蛋白酶
活性位点包括1个半胱氨 酸残基(Cys25)和 1个组氨酸残基(His159)
木瓜蛋白酶 Papain
天冬氨酸蛋白酶
活性位点包括两个天冬氨酸残 基(ASP32和ASP215)
胃蛋白酶 (pepsin)
金属蛋白酶
活性位点包括1个锌离子作 为路易斯酸起作用,1个谷 氨酸残基(Glu270)作为 碱起作用。
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 体。催化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底物结合的位置是否 合适,只有结合基团正确地结合底物。提供催化基团发挥作 用的最优构象,才能有效发挥催化作用。也就是说,构成底 物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残基的空间构象,必须既适合于结合底 物,也适合催化底物的反应。 除了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之外,一些结构基团对 维持酶分子的完整和特定的构象起重要作用,也是酶的必需 基团。
酶活性部位的研究方法
1.化学修饰法 2.动力学分析法 3. X-射线晶体衍射法 4.定点突变
化学修饰法
非特异性共价修饰 1.某些酶活性中心含有的活性基团在活 性中心以外不存在或很少,这时可选择某些非特异性试剂 进行修饰。如木瓜蛋白酶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其中6个形 成三对-S-S-键,另一个游离的-SH存在于活性部位,因此 可采用巯基试剂如碘乙酸与之反应,使酶失活。 2. 若某一基团在活性部位存在时表现的活性比在其他部位 时高,可采用此修饰方法。如胰凝乳蛋白酶,共有28个丝 氨酸残基,但若用适量的二异丙基氟磷酸(DIFP)进行修 饰时,只有Ser195被修饰,而其他丝氨酸则无反应。
差示标记
在底物或抑制剂存在下进行化学修饰时,由于它们保护着 蛋白质的活性部位基团,使这些基团不能与试剂作用。然 后将过量的底物或抑制剂除去,所得到的部分修饰的蛋白 质再与含同位素标记的同样试剂作用,结果只有原来被底 物或抑制剂保护的基团是带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用这一 方法可直接得到蛋白质发挥功能作用的必需基团。
X-射线晶体衍射法
X-射线晶体衍射法可以对酶的结构提供丰富且细致的信息, 一般可以通过: (1)低温条件下酶和底物复合物 (2)双底物反应只加一种底物或只加辅助因子 (3)酶和底物类似物或抑制剂的复合物 获得酶复合物结构,从而能了解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的相 对位置与实际状态。
丝氨酸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 (chymotrypsin)
酶的活性部位模型假说
锁钥模型假说
锁钥模型假说提出了结合部 位概念。结合部位与底物 之间存在互补的特点,就 像锁和钥匙的关系,因而 造成酶催化反应的很强的 专一性。结合部位是酶的 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
活性中心包括催化基团(部位)和底物结合 基团(部位) 。
酶的催化基团
酶 氨基酸 残基数 催化基团及其鉴定方法 His12(碘乙酸) His119(碘乙酸) Glu35(X-射线衍射) Asp52(X-射线衍射)
凝乳蛋白酶
牛胰核糖 核酸酶
124
溶菌酶 129 (鸡卵清)
核糖核酸酶
牛凝乳蛋 白酶A
牛胰蛋白 酶 羧肽酶
O CH2 CH C CHCl NH SO2 N O H2 C CH2 CH C CH2 N N H2 C
+
HN
E
NH SO2
E
CH3 CH3
T P CK
具有不同反应基团的亲和标记试剂
具有不同反应基团的亲和标记试剂
动力学分析法
酶蛋白是含有许多解离基团的两性电解质,pH 改变必然影响到解离基团的解离状态,处于活 性中心基团的解离状态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酶的 活性。因此,通过研究酶活性与pH关系,可以 推测到与催化直接相关的某些基团的pK值,进 而推测这些基团的作用。
245 238 307
His57(L-苯甲磺酰苯丙氨酰氯 甲酮)Ser195(二异丙基氟磷酸)
His46(L-苯甲磺酰赖氨酰氯甲 酮)Ser193(二异丙基氟磷酸) Glu270(X-射线衍射) Tyr248(X-射线衍射)
溶菌酶
酶的底物结合基团
底物结合基团是指酶活性中 心直接与其底物结合的残基基 团,大多是非极性基团。底物 结合基团的存在是酶分子正确 识别专一性底物的基础,因为 只有与酶活性中心结构(包括 大小、形状、电荷等)相适应 的底物才能与酶结合。底物结 合基团可能不只一个,如羧肽 酶A在催化多肽C-端肽链水 解时,酶活性中心中的 Tyr248 、 Arg145 、 Glu270 及 Zn2+等基团能识别底物并与之 结合
活性中心的特点
1. 活性部位只占酶分子中很小的部分 2. 活性部位为三维实体。活性部位氨基 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 甚至不在一条肽链上,但在空间结构 上相互靠近。因此空间结构破坏酶即 失活。活性中心以外部分可为酶活性 中心提供三维结构。 3. 酶与底物的结构互补是指在酶和底物 结合过程中,相互构象发生一定变化 后才互补。 4. 活性中心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 内。裂缝中为一个疏水微环境,也含 有某些极性氨基酸残基有利于催化, 底物在此裂缝内有效浓度很高。 5. 酶与底物结合形成ES复合物主要靠次 级键: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 相互作用。 6. 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和可运动性。
F. Sanger Insulin 胰岛素 (A21, B30 chains)
1958
二硝基氟苯(DNFB)法
R O2N F NO2 DNFB H
+ + H2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O2N HN NO2 DNP衍生物 O OH + 氨基酸
R
O
CH C
CH C
N-端氨基酸 R HN NO2 DNP-氨基酸
H2O
O2N
CH C
1970年,Edelman为了描述免疫球蛋白(IgG)分子 的构象,提出了结构域的概念。 结构域: 较大蛋白的三级结构往往由几个相对独 立的三维实体构成,这些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
酶的一级结构
构成酶蛋白的20种基本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是酶蛋白的一级结构。组成酶蛋白的氨基酸的数目和种类 与其催化的反应性质及酶的来源有关。例如,猪胃蛋白酶, 在酸性很强的胃液中起催化作用,其分子中酸性氨基酸的 数目远大于碱性氨基酸(43:4),这是与其催化的环境 相适应的。 来源不同的功能相似的酶,氨基酸组成相近。但并不相同。 存在生物种间的差异,甚至存在个体、器官、组织间的差 异。例如,植物溶菌酶与动物溶菌酶相比,其分子中脯氨 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非常高。狒狒乳汁溶菌酶与人 溶菌酶的一级结构之间,有几个氨基酸残基不同,狒狒溶 菌酶含精氨酸少,且不含蛋氨酸。
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或基团)
7种氨基酸残基出现在活性中心的频率最高,它们是Ser、His、 Cys、Tyr、Asp、Glu和Lys,其次是Arg、Asn、Gln。这些残 基一般是带有极性侧链基团。
酶 a-胰凝乳蛋白酶 胰蛋白酶 组织蛋白酶B 反丁烯二酸酶 乳酸脱氢酶 葡糖-6-磷酸脱氢酶 L-苹果酸脱氢酶 鸡卵清溶菌酶 核糖核酸酶 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 Ser195、His57、Ile16、Asp194、 Asp102 Ser183、His46、Asp90 Cys29、His197 Met、His Asp30、Asp53、Lys58、Tyr85、 Arg101、Glu140、Arg171、His195、 Lys250 Lys、His、Tyr(2个) Tyr(至少1个) Asp101、Trp62、Glu35、Asp52 His12、His119、Lys41、Asp121
回顾
1。几种结构
2。一级机构
3。二级结构
4。三级结构
亲和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