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应用(演讲)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技术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担忧,二氧化碳(CO2)的排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和其他物种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减少CO2排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找到办法将已经排放的CO2捕集起来,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这就需要利用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大气或其他源头分离出来的过程。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化学吸收、物理吸附和膜分离。

化学吸收是指将二氧化碳通过溶液与其它化合物进行反应,形成稳定的产物,从而分离出二氧化碳。

最常见的一种化学吸收方法是利用胺类化合物(如MEA、DEA等)吸收二氧化碳,这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广的化学吸收技术。

物理吸附是指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通过吸附剂将CO2吸附在表面,然后减压脱附,并以更高纯度的形式得到CO2。

如气相吸附、ZIF 分子筛等。

另外,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选择性渗透的方式,利用特殊的膜材料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分离。

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规模容易扩大等优点。

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当我们将CO2分离并捕集起来之后,如何利用它是一个关键问题。

最常见的利用方式包括CO2的封存、CO2的转化为有用的合成材料、CO2的转化为有用的燃料等。

CO2的封存是指将CO2注入地下地层或者水泥固化等方法将其永久固定在地球内部,以避免其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浓度。

这种技术的实施需要精确的地质勘探和地下水流等因素,以避免对地下水、表面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CO2的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是目前CO2利用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最常用的是将CO2转化为有机酸或乙醇等,这些化合物可以用于生产各种化学原料和消费品。

例如,通过CO2还原制气反应,可以将CO2和氢气转化为一系列烃类化合物。

另外,将CO2转化为燃料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在这种方法中,CO2被还原为碳酸氢盐或碳酸盐,然后与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进行反应,从而生成甲烷等燃料。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减排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前景。

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的原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分离和回收,然后利用或储存起来,以减少其对大气的排放。

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和膜分离等。

物理吸收是利用溶剂或吸附剂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吸附出来。

常用的溶剂有胺类化合物,如乙醇胺、二乙醇胺等。

通过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其从气体中吸收出来,然后再通过加热等方法将其分离出来。

化学吸收是利用具有高亲和力的溶剂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吸附出来。

常用的溶剂有氨水、碱性盐溶液等。

这种方法通过溶剂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将其吸附出来,然后通过蒸发等方法将其分离出来。

膜分离是利用特殊的薄膜材料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分离。

常用的薄膜材料有聚酰胺薄膜、聚酯薄膜等。

这种方法通过薄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然后再通过压缩等方法将其储存或利用起来。

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的应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可以应用于燃煤发电厂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捕集起来,减少其对大气的排放。

其次,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可以应用于油田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注入井口,以增加油田的压力,促进油气的开采。

此外,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温室气体排放行业,将二氧化碳捕集后储存或利用起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的前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还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物质,如合成燃料、化学品等,为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变压吸附提纯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变压吸附提纯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变压吸附提纯二氧化碳技术应用【摘要】目前许多化肥厂因为原料的改变,使得二氧化碳的回收率不能满足氨碳的平衡。

如何实现变压吸附技术的应用是时下人们关心的焦点。

本文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重点阐述了怎样应用变压吸附法提纯技术来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率,变压吸附法提纯二氧化碳技术的应用,以及应用此项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变压吸附技术及应用提纯二氧化碳对于在工业而言,二氧化碳脱除、提纯是一门学问,当前工业上经常用到的二氧化碳分离法包括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以及膜分离法等,不同的方法应用选择上、经济性以及实用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实践中可以看到,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脱碳法主要是变压吸附法以及溶剂吸收法,尤其是变压吸附(PSA)法因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而且操作相对比较简便、无腐蚀、无污染,加之其耗能低,目前已经实现了生产工业化。

1 二氧化碳分离方法概述1.1 溶剂吸收法对于溶剂吸收法而言,作为一种传统的脱碳方式,实践中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两种吸收方法,该种吸收法业已在国内合成氨脱碳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物理吸收法而言,其主要是利用交替二氧化碳、有机溶剂间的压力、温度,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二氧化碳分离、处理之目的。

对于化学吸收法而言,其主要是利用相关的化学溶剂,在吸收塔中通过化学反应,促使二氧化碳进入到溶剂之中,形成的富液引入到脱吸塔中,经加热分解、吸收、脱吸,最终提纯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法,具有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一次性处理二氧化碳量大等特点。

但这种吸收峰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针对其存在的不足,人们相继发明了膜分离方法与变压吸附法。

1.2 膜分离法所谓膜分离法,即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经过膜材料时,利用其穿过的速度不同,将二氧化碳、其他组分有效地分离开来。

在当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最多的分离膜主要有聚酰胺膜、聚砜膜、醋酸纤维素膜以及聚醚砜膜等。

从实践来看,膜分离法具有投资少、耗能低以及实际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

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

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

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二氧化碳(CO2)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变暖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行温室气体污染减排技术,其中包括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

本文重点讨论以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及其原理、优点、应用及未来发展,旨在为更好地减少温室气体污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1、催化剂为了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了各种催化剂,其中包括金属非金属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机非金属催化剂,及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等。

它们比其他类型催化剂可以有效地脱除二氧化碳,并有效地抑制合成气体的产生。

2、变压吸附脱除器变压吸附脱除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它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压力调节器将带有大量二氧化碳的空气压缩到压力约为3MPa;第二步,通过变压吸附脱除器,利用合适的催化剂将压缩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并将温室气体安全地脱除。

3、模拟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性能,科学家们对它进行了模拟研究,他们首先利用模拟软件计算温室气体吸附速率、脱除效率,以及变压吸附法脱除温室气体的能耗等,并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二、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原理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低温、低压和合适的催化剂,将二氧化碳从一种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吸附到催化剂表面。

变压吸附法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充满了二氧化碳混合物的空气通过压力调节器被压缩到压力约为3MPa,第二步是将压缩气体通过变压吸附脱除器,将压缩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并且温室气体被安全地脱除。

三、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优点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具有以下优点:1、高效:变压吸附法是一种高效的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低成本:变压吸附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并且需要耗费较少能源,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和成本。

探究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的技术及应用

探究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的技术及应用

探究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的技术及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拥有技术便会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为了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在实施气体分离的过程中正积极采用一种先進的技术,即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

故而本文就这一分离技术进行全面地探究,首先概述了变压吸附技术的内涵,其次就该技术具有的显著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就这一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施总结概括。

标签: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应用现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经济、科技以及文化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科技提升的基础上,我国工业的生产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先进地位。

在气体分离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变压吸附技术。

它能够更高效地分离气体,而且能够对气体实施有效的提纯。

由此可见,积极探究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简要叙述变压吸附技术当前社会中采用的变压吸附技术,主要借助的是气体组分方式。

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在固体材料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其吸附性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表现。

除此之外,当压力出现一定的变化时,它的吸附量也会有所不同。

周而复始,在压力的作用下便会逐步实现提纯以及分离效果。

变压吸附技术,最早是用来制氢,继而逐渐发展为气体分离的功能。

若是为实现简单规模中的制氢效果,主要采用的是PSA技术。

它能够有效实现电解法以及低温法等,故而逐渐将传统的分离技术所替代。

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有效将二氧化碳技术从合成氨变换气中分离开。

2 概述变压吸附技术的显著特征就目前社会生产而言,诸多领域均在采用变压吸附技术,例如在电子生产领域以及石油生产领域。

主要原因在于,该技术具有如下不可替代的显著特征:首先,它具有低能耗的特点。

在我国贯彻落实低能源消耗的目标过程中,变压吸附技术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减少了二次加压的能源消耗,而且它能够确保常温下不用实施冷却或者是加热的程序,故而可有效解决能源;其次,它具有较高的灵活度以及高效性。

其高效性主要表现在纯度极高,甚至极度接近百分之百。

若是工艺条件有所变化,还能够灵活控制氢气的纯度等;再有,它能够合理实施自动化操作。

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共3篇

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共3篇

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共3篇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1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活动所带来二氧化碳的不断释放,使得CO2在大气中的浓度愈发升高,对环境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如何高效地提取CO2,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漫漫数百年间形成了人们长期探索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众多方法中,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方法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方法是利用吸附剂与CO2的相互作用,将CO2从其他气体或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是采用可再生材料,可以达到高度选择性和高吸附量的目标。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分子筛、活性炭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

分子筛是一种多孔材料,其孔径大小和分子筛的结构有关,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分子筛来实现不同精度的吸附。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的高表面积材料,能够有效吸附CO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由金属基质和有机配体组成的具有高度孔结构的材料,可用于高效分离气体分子。

在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方法中,爬升功率吸收制冷循环(PSA)被广泛用于高效地分离气体分子。

PSA是一种基于吸附的气体分离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不同的吸附材料来吸附和再生气体。

在这一过程中,原料气体在给定的条件下被吸附到组分中,然后被再生和析出,以得到纯气体。

PSA中的吸附床是由吸附剂组成的,当原料气体经过吸附剂床时,CO2被富集,从而被有效地分离出来。

除了PSA之外,热摩擦法(TFA)也是一种基于吸附分离的方法。

它是利用吸附剂的热力学性质分离气体分子,吸附剂被加热到与原料气体不同的温度,以促进吸附或析出特定气体。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气体混合物中的CO2分离,但需要高温下进行,因此成本较高。

同时,纳米吸附剂也是二氧化碳吸附分离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

纳米吸附剂是一种直径小于100纳米的吸附剂,在具有很高的吸附性能的同时,可以实现纳米尺度的气体分离。

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化学工业和发电厂等领域。

总之,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方法是一种高效、可控、可再生的气体分离技术,该方法可针对各种类型的气体混合物进行优化,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吸附量。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摘要:一、引言二、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三、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四、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应用案例五、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原理和方法、应用案例、发展趋势和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二氧化碳(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二氧化碳减排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吸附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对二氧化碳进行选择性吸附,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和浓缩。

常见的二氧化碳吸附剂包括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吸附法、动态吸附法和变压吸附法等。

四、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应用案例1.工业废气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2.炼厂气分离:在石油炼制过程中,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可以实现炼厂气的分离和提纯。

3.碳捕获与储存:在燃煤电厂和钢铁厂等高碳排放行业,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可以实现碳捕获与储存,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五、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随着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将呈现以下趋势:1.吸附剂材料的研发和优化:研究新型高性能吸附剂材料,提高二氧化碳吸附效率和稳定性。

2.吸附工艺的创新:研发高效、节能的吸附工艺,降低二氧化碳吸附过程中的能耗。

3.集成与优化:实现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与其他减排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提高整体减排效果。

六、结论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二氧化碳减排手段,在工业生产、炼厂气分离和碳捕获与储存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

二氧化碳吸附技术摘要:I.引言- 介绍二氧化碳吸附技术- 说明其在环保和工业领域的应用II.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工作原理- 吸附剂的作用- 吸附过程的描述III.常用的吸附剂- 分类介绍常用的吸附剂- 说明各种吸附剂的特点和优缺点IV.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实际案例介绍V.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技术的局限性- 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正文:I.引言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对环保意识的提高,二氧化碳吸附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也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工作原理、常用的吸附剂、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II.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工作原理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主要利用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将二氧化碳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吸附剂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隙,这些孔隙能够吸附气体分子。

在吸附过程中,气体分子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形成一个薄薄的气体层,从而实现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的分离。

III.常用的吸附剂常用的二氧化碳吸附剂主要有四类:硅胶、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碳纳米管。

硅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稳定性,但吸附能力有限;活性炭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但稳定性较差;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且可定制性强,但成本较高;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但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

IV.二氧化碳吸附技术的应用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在工业和环保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可以用于分离提纯、尾气处理等过程,提高产品纯度和生产效率。

在环保领域,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可以用于大气污染治理、温室气体减排等,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减缓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钢铁厂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实现了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既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又提高了炼钢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吸附剂材料
近年来,用来捕获 CO2 的吸附剂被广泛研究和关注,吸附剂的选择直接决定了 PSA 的可行性。一个好的吸附 剂需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空隙率和较高的分离效率。在 PSA 操作过程中,一般把以下条件作为衡量吸附剂好 坏的标准:①工作能力,由在高压和低压下的不同吸附能力决定;②选择性,指二氧化碳在废气中应远远比其它 气体容易被吸附剂所吸附;③平衡等温线类型;④热效应,吸附过程中热效应越小越好。 最常见的用来捕获 CO2 有活性炭、沸石、活性氧化铝等。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变压吸附工艺,CO2 可以从 17%被浓缩到99.997%,回收率可达 68.4%。对比活性炭和 13X 沸石吸附 CO2 的性能。结果表明,在非等温平衡、 绝热过程的假设条件下,13X 沸石比活性炭具有更高的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科学家通过实验比较了活性炭和 13X 沸石的吸附 CO2 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两种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是可以逆转的。在系统压力小于 345 kPa 时,13X 沸石比活性炭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而当压力高于 2070kPa 时,活性炭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科学 家研究了多种吸附剂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 吸 附 性 。 结 果 发 现 , 只 有 类 水 滑 石(Hydrotalcite-like compounds) 和氧化铝具有足够的能力在 300 ℃下吸附 CO2。科学家研究了一系列的沸石的吸附性质,包括 5A、13X、NaY、 NaY-10、H-Y-30、H-Y-80、HiSiv1000、HiSiv3000、 H-ZSM-5-30 、 H-ZSM-5-50 、 H-ZSM-5-80 、 H-ZSM-5-280 等。 研究表明,13X 在 250 kPa 压力以内具有最高的吸附能力,其次为 NaY。并且指出最具有前景的吸附 CO2 的沸石应 具有如下性质:接近线性吸附等温线;结构中 SiO/Al2O3 比值较低;沸石结构中应有阳离子存在,可以阻止二氧 化碳的静电反应。然而,这些结论是建立在平衡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实际的吸附过程却可能不同。在中孔型无机 材料的孔内利用化学吸附渗入有机物(胺类物质),使得合成的新材料对水分子不敏感,并且该材料可以在室温 下吸附 CO2。有学者分别利用二氧化碳活化和加热氨活化两种方法来处理低成本的生物质垃圾和橄榄籽来生产活 性炭类吸附剂。试验表明,该系列吸附剂均对 CO2 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尤其在较低压力下应用 PSA 系统对燃烧后 CO2 的选择吸附性更好。
燃烧后捕获
是指系统从一次燃料在空气中燃烧所产生 的烟道气体中分离CO2 。
燃烧前捕获
是指系统在一个有蒸汽和空气或氧的反应器中处理一 次燃料,产生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氢的混合气体。 在第二个反应器内通过一氧化碳与蒸汽的反应生成其 余的氢和CO2。
氧燃料燃烧
氧化燃料系统用氧代替空气作为一次 燃料进行燃烧,产生以水汽和 CO2 为主的烟道气体。
4
二氧化碳的分离工艺 及捕获系统
02
5
二 氧 化 碳 的 分 离 提 纯 工 艺 , 主 要 可 分 为 4 种 类 型 [3]
变压吸附法 膜分离法
具有能耗低、吸附剂使用周期 长、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 度高、环境效益好、无污染产 生等优点,但具有吸附剂容量 有限,需大量吸附剂等缺点。 工艺较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 经济合理,缺点是需要前处理、 脱水和过滤,且很难得到高纯度 的 CO 2 。但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 分离 CO2 的方法。
05
PSA 分离 CO2 工艺 中存在的问题
15
实际从工厂中排出的废气中含有 8%~10% 的水蒸气,即使废气通过冲洗床进行前处理, 仍有 5%左右的饱和水蒸气在室温条件下不能被 除去[7]。图 3 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在最 常用的吸附剂(13X 沸石)上的吸附等温曲线[8]。 可见,相对于二氧化碳,13X 沸石即使在真空 条件下也对水蒸气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有人 计算出 CO2在 13X 沸石上吸附热为 34.44k J,而 水蒸气在 13X沸石上的吸附热高达 51.66 k J。 当工业废气中含有水蒸气时,目前大多数吸附 剂都会先吸附水蒸气,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吸附 剂吸附 CO2的能力。水蒸气在吸附剂上的浓缩 还会引起吸附塔的压降并与 CO2反应生成碳酸 腐蚀设备。因此,如何改进 PSA 循环设计或者 研发出亲CO2不亲H2O 的吸附剂材料具有重要意 义。
13
国内采用变压吸附技术从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中分离提纯 CO2 的工艺 是由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发成功,1987 年第 1 套 从石灰窑气中提纯 CO2 的工业装置在四川眉山县氮肥厂投入运行[6]。1989 年第 1 套从合成氨变换气中提纯CO2 的装置在广东江门氮肥厂投产,并在 第 2 年获得国家专利。浙江宁波化肥厂在 1995 年建成 1 套从合成氨变换 气中分离回收 CO2 的变压吸附装置,原料气处理量为 1200 m3/h,每天生 产纯度≥99.98%的液体二氧化碳 7吨。云南省峨山化肥厂在 1997 年建成 1 套液体 CO2 生产装置,生产纯度大于 99.99%的液体二氧化碳供应玉溪卷烟 厂。四川开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 2005 年在原有变压吸附脱碳技术的基 础上,对传统工艺流程及配置进行了更加合理的优化和改进,特别是在自 动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几年各种流程的设备相继投产为各行 各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4
在 5%~15%之间波动。废气从锅炉出来
后经过脱硫、脱氮处理,最后进入捕获分 离步骤。分离后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高于 95%,然后被压缩成液态进而被运输、储 存。
8
二氧化碳的变压吸附 分离技术进展
03
9
二氧化碳分离工艺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技术是利用气体 组分在固体材料上吸附特性的差异以及吸附量随压力的变化而变 化的特性,通过周期性的压力变换过程来实现气体的分离或提纯。 由于单塔 PSA 装置不能够实现气体的连续吸附,产品的产率较低, 且系统能量也得不到充分利用。1960年 Skarstrom 在其专利中提 出变压吸附双塔结构(见图 2),用前一个吸附塔排出的未吸附 气体或者部分产品气体来冲洗后一个塔的连续操作步骤,实现了 变压吸附的循环操作,提高了产物的回收率,且均压步骤中节省 了能量损失。目前被开发的多塔循环装置都是在 Skarstrom 循环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提高 CO2 的回收率、纯度以及减少操 作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在变压吸附循环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加 压(pressurization )、吸附(feed)、逆向减压(countercurrent d e pre ssu r izat io n )和冲洗 ( p u rge ) 4 个步骤外 ,再 加压 ( repressurization )、均压( equalization )、 顺 流 减 压 ( cocurrent depressurization)、回流(reflux)等各种操作步骤 也在文献或专利中提出。除了双塔循环外,工业应用中已经有 4~12 个吸附塔的循环装置。这些改进都从提高产品回收率、纯 度、产率以及降低能耗等方面使得 PSA 分离 CO2 的技术更具有经 济、技术可行性。
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继续增加。如何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引
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成为目前及未来人类的重要工作。
1
碳的捕获和存储[2]
目录
PAGE DIRECTORY
二氧化碳的分离工艺及捕获系统 二氧化碳的变压吸附分离技术进展
国内外 PSA 分离 CO2 的工业应用 进展
PSA 分离 CO2 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外 PSA 分离 CO2 的工业应用进展
04
12
1992 年国际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其报告中指出,变压吸附 CO2 的技术由于其能源消 耗大、回收效率低、成本投资高等缺点,没有应用前景,也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然而,此后的研究者们通过在 吸附塔结构、循环设计、吸附剂改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降低了操作能耗及运行成本,使得变压吸附捕获二 氧化碳的技术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工业上投产使用。表 3 给出了 1992 年 IEA 报告中各项指标与改进的“现代” PSA 技术的差别。可见,无论是二氧化碳的回收率、纯度,还是能量消耗、成本投资等,当前的 PSA 技术都有 显著提高。逐渐成为颇具竞争力的一种回收 CO2 的技术。日本是利用 PSA 技术分离 CO2 的先驱[5],该应用主要 集中在日本电厂(如东京电业公司、Tohoku 电业公司和 Hokuriku 电业公司等)和制造业(如 Mitsubishi 重工业 和 Nippon 钢铁公司等)。东京大学和 Mitsubishi 重工业设计了活塞驱动式超快速变压吸附(URPSA)过程来捕 获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碳。Mitsubishi 重工业和东京电业公司研发了温度支持的固定塔系统来分离二氧化碳。 设 计投产一个直接处理高温湿气中 CO2 的设备。该公司使用了由水滑石、饱和氧化铝等自己合成的材料作为吸附 剂。这种吸附剂在高温条件下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但是在低温条件下馏法
03
适用于气体中 CO2 含量较低的情 况,浓缩后 CO2 浓度可达到 99.99%,但该工艺投资费用大, 能耗较高,分离回收成本高。
04
适用于高浓度的情况,如 CO2 浓 度为 60%。该工艺的设备投资大, 能耗高,分离效果差,成本也高, 一般情况不太采用。
6
捕获系统类型
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应用
案 例
演讲人:
前言 Introduction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耗尤其是石油、煤炭及天然气的消耗剧 增,空气污染随之日益严重。而过量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温室
效应已经成为严重的世界问题。由于世界性公约的限制,未来二氧化
碳排放量势必要降低[1]。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已经增长了近 30%,如果人类生产和使用能源材料的方式不改变,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