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从逍遥至自然的境界提升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庄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庄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庄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庄子是春秋时期末期至战国时期初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卓绝,涉及人生、自然、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并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属于道家经典之一,极具文学价值。

在所有的庄子的著作中,可以说《逍遥游》是最为人所知的一篇文章。

它被认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庄子所创妙语的精华。

其中有一句话是庄子思想体系的顶峰,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名句,即:“逍遥游在太虚,灵台开处,乃见真仙”。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下面我们就从景观、境界和道理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句话。

一、景观:逍遥游在太虚“逍遥游在太虚”,是庄子所设想的一幅壮美的画面。

太虚,是指无限浩瀚的虚无空间,是超越人类思维的存在状态。

而逍遥游,则是指随意游荡、心境自在的状态。

庄子认为,太虚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状态,并不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

在太虚之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物质的属性,只有和谐、和平、幸福的空气环境。

人可以通过逍遥游在太虚中,脱离现实的束缚,超越生死和形神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境界:灵台开处灵台是中医中常用的术语,是指人体中的精神所在。

在道家哲学中,人的灵魂也在灵台中。

因此,灵台开就是指精神的开放、提升、升华。

庄子认为,只有在灵台开启的状态下,才能看到真仙。

那么,什么是真仙呢?庄子认为,真仙是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束缚、不受物质和欲望所左右的人。

真仙不讲奉承和妥协,不追求权利和金钱。

他们具有超然的智慧和超然的境界。

只有当人的灵台开启,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看到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这种状态下,世界变得清晰而真实,人的行为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三、道理:乃见真仙乃见真仙,是一个彻底出离于世俗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灵性,回归了生命的本真。

在这个阶段,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无需再在现实世界中奔波。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

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

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

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

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

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

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

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

从《逍遥游》浅析庄子思想根源

从《逍遥游》浅析庄子思想根源

4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文章,也是全书的首篇文章,它不仅起到了统揽全局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理解庄子精神理想的一个起点。

1逍遥的“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汉学家爱莲心认为:“‘逍遥游’指的是心灵在任何一个想象的地方移动的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特殊立场的局限性的约束[1]。

” 李泽厚认为,庄子的思想实质并不是对伦理、政治问题的关心,而是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精神[2]。

由此可见,庄子的“逍遥”是一种主观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是没有压力、没有拘束,可以自由自在的活着的一种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发展。

首先,《庄子》基于对“道”的认识和体会,阐发“逍遥”精神的。

天地万物,其所运行都离不开“道”,而《逍遥游》所写“至人”“神人”“圣人”及其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无功利性和高度自由等特征,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人生理想。

其次,《逍遥游》还有一种精神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就是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无可奈何、无处可去,在精神世界上却是一个王者,可以鄙视现实,不为现实环境所苦恼的那种内心上的自由。

正如胡文英说他是一个“眼极冷,心肠极热的人[3]”统观全篇,《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庄子避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核心则是以一种不认真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世间的一切人和事,用寓言和故事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为全书奠定了一个避世甚至游世的基调。

就像书中《山木》所说的那样,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4]。

处于模棱两可之间的人和事,才会让人免不了麻烦。

一般认为,《逍遥游》表达了庄子两种内心的满足,一个是精神上的自由,虽然穿着补丁衣服,吃着借贷来的饭,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获得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5],这就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另一个就是随遇而安,因为“无甚追求”,所以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符合自己标准和要求的,甚至说随遇而安是一种更真实的思想。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相关推荐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1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

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

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

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

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

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

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 子 —— 从逍遥至自然的境界提升◎万明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道家可以称之为先秦诸子思想的源头,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墨子也有道家思想的特质,法家韩非子更专门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诸子百家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道家思想的影响。

既然讲道家,为什么不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而讲庄子呢?因为老子这个人物,现在还存在争议,《老子》一书虽然存世,可是其思想内容复杂多样却又比较零散,对于它的理解也见仁见智,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解读。

因此,与其去解读更为枯燥的《老子》,还不如一起来看看《庄子》。

庄子是一个很洒脱的人,他不求名不求利,只是追求自身的解脱与自由。

即使是这样,庄子在战国时期依然拥有不小的名气。

然而到了汉代初期,黄老道家成了当时道家的主流思想,而以庄子为代表人物的老庄道家反而没落了。

直至魏晋时期,庄子才再次被人认识,他的思想再次引发了时代的潮流,也就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思潮”。

除了“魏晋玄学”之外,之后的禅宗思想,“宋明理学”其实都和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闻一多说过:“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孙党伯、袁春正主编:《闻一多全集卷九·庄子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页)一、逍遥游庄子的一生都在领悟“逍遥”的真谛,他真正追求的正如他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那样:“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就是在这样的人生态度指引下,庄子抛弃了是非名利之心,也没有畏惧害怕之情,将自身归于恬淡的本真。

32核心 学养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事物的诱惑,《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切切实实地写出了这一情况: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个人能够看穿功名利禄呢?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有一天正在濮水边钓鱼,这时有两个人向庄子走来。

他们是楚王派来的使者,想请庄子前往楚地为官。

庄子听了之后却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自顾自地钓着鱼。

直到两位使者都等着急了,庄子才不急不慢地问道:“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多岁才死,神龟死后被供奉在庙中。

在你们看来,这只神龟是喜欢死后被人当作宝贝珍藏起来呢,还是喜欢活着的时候在泥地中摇尾玩耍呢?”两位使者下意识地回答说:“当然是喜欢活着的时候自由自在地玩耍啊。

”庄子浅浅一笑说:“所以你们回去吧,我也想要自由自在地玩耍啊。

”在庄子看来,如果自己去了楚国,进入了政坛之中,那么就会像死去的神龟一般失去自己的自由。

先不说楚王是真心渴求庄子帮助他治理国家,还是仅仅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只要一进入政坛之中,自己便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属于所有的百姓,在庄子看来这与他的“逍遥”之道是截然相反的。

我们在肯定庄子拒绝功名利禄诱惑的同时,也应当对庄子这一态度持否定的观点。

因为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庄子在拒绝楚王高官厚禄诱惑的同时也拒绝了为百姓服务。

我们现在应当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应当是既能在种种诱惑中保持自我,也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积极主动地奉献自身的力量。

“逍遥”的人生态度除了给庄子带来对于名利的淡泊之外,也为庄子提供了直面威胁的勇气。

同样出自《庄子·秋水》篇的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之后,庄子有一次突发奇想想去见见这位老朋友。

但是惠子身边的一个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对惠子说:“你要小心庄子啊,庄子可能是来争夺你宰相这个位置的。

”于是惠子很惊慌,在梁国中搜了三天三夜,想把庄子抓住。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庄子主动去找了惠子,对他(一)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二)南方有鸟,名为鹓鹐33说:“南方有一种鸟叫作鹓鹐,你听说过吗?这种鸟从南海飞往北海,在旅途中,不是梧桐树它不会落在上面休息,不是竹子开花结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它不喝。

然后有一只鹞鹰抓了一只腐烂的老鼠,看见鹓鹐从它头上飞过,于是仰起头冲着鹓鹐说:‘吓’,现在你也想要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在庄子看来,惠子的这种做法就像是“鸱”,梁国的相位对庄子来说就像“腐鼠”一样,根本没有被他放在心上。

而惠子这种大肆搜捕既暴露了他内心对于权力的私欲,也体现出了他对自身的不自信。

庄子既不在乎权力的诱惑,也不在意权力带来的威胁。

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其内涵就如庄子一般,不在意权力,那么自然不会对权力产生敬畏之心。

当然,庄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面对这种威胁时能够坦然面对的。

庄子其实也是很幸运的,因为惠子既是他的好友,也是一个明理的人,如果换一个人,可能庄子就要丢掉性命了。

就我们现代社会而言,每个人都要学会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外在的种种胁迫所影响,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公务人员来说,首先不能像惠子这样,为了自身的权力听信别人的谗言,做出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

其次要像庄子那样,面对外在的种种胁迫,哪怕再强大,也要坚持自己的正义,有句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又何必畏惧其他。

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逍遥是庄子的人生态度,但是也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一篇中描述的那样,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逍遥,那么庄子又是如何看待这么一个问题的呢?庄子则将自己从逍遥的这种人生态度中进一步超脱了出来,追求一种“物化”“自然”的精神境界,让自己与天地自然、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一种真正的自我逍遥。

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句子,而这种感慨的源头来自庄子,也就是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内篇·齐物论》)有一天中午,庄子在一棵大树下睡午觉,不知不觉中,庄子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庄子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他能感觉到那只蝴蝶的一切,蝴蝶的翅膀甚至能随着他的心意而动。

梦总有醒过来的时候,但是在那醒过来的恍惚间,庄子感觉自己就是那只蝴蝶,而现在自己的一生只是那只蝴蝶的梦。

那么到底是蝴蝶梦见了自己,还是自己梦见了蝴蝶了呢?庄子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34核心 学养我们没法确定自己是否活在真实世界中,而不是在某一个人的梦中,或者是某一个的笔下。

因为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梦幻,因为我们没法定义我们自己,这也就是哲学上三大基本问题之一的“我是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出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解答。

而差不多同时期的庄子也以他的方式问出了这个问题,庄子虽然没有回答,但是他给出了一个解答的思路,那就是“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说:“我与蝴蝶肯定还是有所区别的。

”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他既是蝴蝶,也是庄周,既不是蝴蝶,也不是庄周。

梦里那个蝴蝶是他,梦外那个庄周也是他,两者是他,都是“我”,只不过所处的时空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身份。

在梦里他就以蝴蝶的身份活着,而在梦外,他就以庄周的身份活着,至于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很重要吗?不,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我”的身份活着。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何必去执着自己是真实还是虚幻的,只要能够遵循自己的本心好好地活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足够了。

好好地活着,即使是虚幻的,即使是一场梦,那么自己也不会后悔,这样不就足够了嘛,这也就是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

佛教说死生之间有大恐怖,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疾苦。

可是对于庄子来说,生与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的思想超脱了生死,超脱了世间的束缚。

胡适说:“庄子的哲学,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出世主义。

因为他虽然与世人来往,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仪乎天理,因其固然’。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所以庄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乐天知命,安时处顺。

因为庄子说:“且夫得者, 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庄子·至乐》篇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 :‘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晚年,他的妻子先他一步而去,他的朋友惠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前去吊唁,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安慰一下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

于是惠施在巷口下了车,自己走进去。

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前来吊唁的客人,惠施过去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露悲悯之色,很严肃地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却只看见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不仅不难过,还放声歌唱。

看见惠施进来了,庄子也不招呼,只顾唱自己的歌。

惠施看见了很生气,就说:“你们结婚那么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现在去世了。

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

你不觉得做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你说错了。

我也是人啊,怎么可能不悲伤呢。

但我不能一味地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

我想起从前,那时她还有没有出生,不能称之生命。

更早些呢,不但不能称之生命,甚至连胚胎也未形成。

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

35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

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

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

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回归于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