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

合集下载

范进中举课文教案

范进中举课文教案

范进中举课文教案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

本文通过描述范进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士人追求功名的荒谬现象。

本文要求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思现实中的类似现象;(2)理解文章倡导的真善美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分析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对科举制度历史背景的理解;2. 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把握;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探讨文章主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深入剖析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士人追求功名的荒谬。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科举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类似现象。

6.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倡导的真善美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

1、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下面是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

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范进中举》的背景和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
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小
说内容。

4.赏析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感受吴敬梓独特的艺
术魅力。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范进中举》优秀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范进中举》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词语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运用练习。

3. 句子分析: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

4. 讽刺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进行讲解和分析。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实践法: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口头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市实验中学语文学科初二年级教案
课题:《范进中举》课型:新授课使用日期:2013年月日
主备:胡美霞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把握主要情节。

2、细读课文,理解本文以鲜明的对比实现高妙的讽刺的艺术手法。

3、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
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性格。

2、理解本文以鲜明的对比实现高妙的讽刺的艺术手法。

3、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
趋炎附势的世风。

”这一主题。

教学方法:结构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感情先行
明确目标1、组织教学,调
动学生积极的学
习情绪。

导入:对联“十年
窗下无人问,一举
成名天下知”概括
了封建科举制度
下知识分子的深
命运。

”“回忆去
1、认真做好上课准
备,准备好教科书和
练习册。

2、头脑中回顾课文的
精彩人物或情节。

3、利用多媒体展示小
说阅读知识树,明确
学习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
能充分发挥好教学
目标的导学、导教
和导测功能。

·利用小说阅读知
识树明确目标,能
使学生把握小说阅
读的基本方法,并
进行拓展延伸、补
岁饥荒,五六七月
间,柴米尽枯竭,
贫无一寸铁,赊不
得,欠不得,虽有
近亲远戚,谁肯雪
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
举,一二三场内,
文章皆合式,中了
五经魁,名也香,
姓也香,不拘张三
李四,都来锦上添
花!”(板书课题)
2、多媒体呈现小
说阅读知识树,依
托知识树呈现学
习目标。

充。

二、
知识为例,探寻方法(一)查读课文,初步感知目标一:查读课
文,积累字词。

作揖yī带挈qiâ
唯wěi唯连声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醉醺xūn醺
腆tiǎn着
啐cuì在
万贯guàn家私范
讳huì进噫yī
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
文,并且当堂掌握有
关字词,老师抽默,
互相检查批改,进行
当堂评比。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
·基础知识尽量在
课堂上掌握完成。

·关注学生的基础
积累,这是语文课
堂首先要解决的问
题。

不省xǐng人事踹chuài在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星宿xiù
斟zhēn酒
兀wù自
绾wǎn头发
少顷qǐng
后襟jīn
皂zào靴xuē
磕kē头桑梓zǐ侥jiǎo幸
轩敞攥zuàn在往腰里揣chuāi 行瘟wēn 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二)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指导自学:
1、分角色朗读课
文,思考:中心事
件?记叙顺序?
主要人物?及其
关系?
提示:概述故事时
抓住一个中心事
件:范进中举,喜
极而疯;两类人物
范进和周围的人
自学自检:提出几个
相关的思考题,学生
婷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互帮互学:小组交流
讨论。

展示点评:以小组为
单位,全班交流。

归纳小结:
1、课文围绕范进中
举,喜极而疯这一中
心事件,按时间顺序
·教师根据散文学
习的要求设计成问
题,发挥问题导学
的功能。

·在自学自检、互
帮互学、展示点评
中掌握知识,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这
几步也是结构尝试
(包括胡屠户、众乡邻、张静斋)变化:
2、划分文章结构:
·反馈巡视
个别指点辅导,参与学生的学习。

·点拨评价
进行有效学习的指导,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

组织材料,范进和周
围的人(包括胡屠户、
众乡邻、张静斋)。

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
同的境遇,可分为两
部分:
2、情节:
范进进学,丈人贺喜;
借钱挨骂,坚持乡试。

连日挨饿,上集卖鸡;
邻人转告,亲见报贴;
昏厥疯跑,疯走集上。

众人商议;屠户治疯。

乡绅拜会,送银送房。

教学法的基本步
骤。

·在理解记忆具体
知识点的过程中要
重视方法的归纳指
导。

(三)品读写法,赏析特色·指导自学
目标二、三、四
(1)中举前,范
进的社会地位与
经济状况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他
还是偷偷地参加
了乡试,这说明了
什么?
(2)范进中举后
社会地位与经济
状况发生了哪些
变化?这说明了
什么?范进对胡
自学自检:学生独立
阅读课文并思考问
题,用笔在书本上划
出。

互帮互学:小组交流
讨论。

展示点评:以小组为
单位,全班交流。

归纳小结:
明确:(1)中举前,
范进家境十分贫寒:
住茅屋,吃小菜饭,
不知油腥味;乡试无
·引导学生研读教
材,是充分用好教
材,发挥教材内容
案例功能的基础。

·利用文本进行有
效的拓展,这是语
文课堂必须有的生
成。

小组讨论,各组选
派一名学生代表发
言。

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3)范进得知中举后为何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主题)(4)小说为凸显主题,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夸张、对比收到了奇妙的讽刺效果。

(5)在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对他的态度和他自己的生活境遇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在文中划出)
(6)通过这些变化,归纳这些人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为代表: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盘缠,断粮三日,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常被胡屠户辱骂。

可见地位卑微,受人歧视。

他还是偷偷地参加了乡试,这说明他热衷功名,沉迷仕途,期望借此改变命运。

(2)中举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邻人殷勤送礼,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既送银两又赠房。

范进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众乡邻尊称其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他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联谊。

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胡屠户为“老爹”,称呼的变化反映了范进心理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他的虚伪、世故。

(3)范进人到老年才中了秀才,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欲望与不
市侩形象:
·反馈巡视
个别指点辅导,参与学生的学习。

·点拨评价:进行有效学习的指导,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

平、失败与屈辱在一刹那间突然强烈澎湃起来,无法承受,故喜极而疯。

范进的喜极而疯充分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变式训练、感悟验证·指导自学
精读文章第5段
范进中举后的疯
态,讨论:采用了
哪些人物描写的
方法?范进发疯
是偶然还是必
然?作者的态度
是同情还是讽
刺?
学生自由发言,并作
交流,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逐步帮助积累,
与知识树对照。

归纳:正面描写(语
言、动作、神态)和
侧面烘托(他人的表
情和动作);
夸张而不失真实;
有同情,但更多的是
讽刺。

·此问题的回顾提
出,照应人物描写
的常用方法,使学
生在学完本文之
后,对小说的阅读
及其人物描写有了
更全面而深刻的认
识。

五、当堂检测独立应用任务:
课后练习三:胡
屠户的动作如何
准确、生动表现
人物性格?
⒈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题。

(如有困难,允许
查阅资料)
⒉、相互讨论交流。

3、对调批阅,当堂矫
正。

·当堂检测是课堂
教学重要的一个环
节,只有坚持当堂
检测,才能有效地
强化效率意识,减
轻学生课后作业负
担。

·尽可能用好“课本中习题”和“学辅资料”进行当堂检测,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六、
整合提高
布置作业完成《创新课时
训练》中《漂亮
的金狮车》
独立完成并交流·课外适量的作业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
的巩固课堂所学的
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