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实用文本)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的概述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传统文化的解释。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辅助讲解和展示。
提供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深入探讨故事背后的科举制度和传统文化。
4.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故事中的场景和对话。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反思和提高。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科举制度的小说或历史文献,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6.2 教学深化通过讨论和研究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研究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遗产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异同,探讨如何借鉴古代科举制度的经验来改进现代教育。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得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场景。
3.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
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阅读其他相关作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范进中举》,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收集有关吴敬梓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3. 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拓展: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他们对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古代生活的学习氛围。
2. 角色扮演:鼓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语文课文教案

范进中举经典优秀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科举制度、功名等。
2. 把握课文中的讽刺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范进中举的过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3. 学习效果:通过单元测试或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介绍3. 视频资源:关于《范进中举》的影视作品片段(可选)4. 网络资源:相关讨论区或评论,以便学生了解不同观点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出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本课重在反复吟味中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体会文章在内容、主旨、语言上含蓄、犀利、夸张的讽刺艺术手法。
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一老秀才醉心功名最终考中却喜极而疯的丑态,作者赐予他细心细致的描写:在考场上衣服朽烂,冻得“乞乞缩缩”的穷酸相;向别人告贷求借被骂的尴尬相;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的呆相,这一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蕴含一种讪笑、讽刺的意味,尤其是“中举发疯”这段描写,作者更是运用想象奇妙、夸张变形的笔法,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此外,文中又借胡屠户、张静斋、乡邻们一系列丑恶势利逢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前后对比描写,引导读者领悟写作的意图,“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讽刺范进和其它人的狂迷,批判罪恶的科举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阅读观赏应重点放在对人物不同的描写、不同的嘲讽意味上。
其次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微环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
(重点)3.相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严峻毒害。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
这一节,我们接着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
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醒悟过来。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对课文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把握。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范进中举》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范进中举》的阅读,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文解析(1)教师对课文《范进中举》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实用文本)
学习目标:
1、会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范进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
4、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正确思考读书的目的。
学习重点:
分析范进形象,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
道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
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把考科举当作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为了中举而神魂颠倒,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词语:
带挈锭子亲家扒粪
啐痰腆着桑梓绾头发
四、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
五、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中秀才—考举人—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来访
这篇小说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呢?主人公是谁?
六、分析范进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划出与范进有关的语句。
2合作探究:你认为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热衷功名
圆滑虚伪
3描写范进最精采也最能体现他热衷功名的是哪一段?
学生齐读第五段,这一段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范进?
外貌
语言
动作
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范进的语言?
范进始终说的一句话是:好了,我中了!为什么中了就好了?同桌交流
中了—就会出人头地、有钱有势、享受荣华富贵
不中—受侮辱、嘲笑,看不起
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中举前后对比,揭示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
范进热衷功名到
了发疯的地步,探究发疯原因,认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发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关系?人们的灵魂都被扭曲了,所以说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也毒害了整个社会。
七、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八、思考:
范进中举了,金钱地位就都有了,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呢?
九、小结:
通过分析范进形象,我们体会到了科举的罪恶。
读书没有错,但读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升学,我们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正确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
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而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亲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我接触到的班学生程度差,学生连第一排都不敢坐,生怕老师提问,我笑眯眯地亲自把学生的凳子搬到第一排,拉着学生的手让他们坐下,抛开课本,走到学生中间说:“老师很喜欢大家,这一节就想和大家聊聊天。
”学生来了兴致:“老师,聊什么话题呀?”我说:“聊范进呗!大家都是读书人,比比谁的读书思想境界高.”课堂气氛轻松随意,遇到难题多让学生讨论,教师不包办,有学生发言,及时鼓励:“你这么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向,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慢慢的,学生开始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读小说当以分析人物为重点,很多教师都是对范进中举前、中举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详细地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才能找准确,找全面,根据学情,我把长课文简单化,先整体
感知范进,再重点赏析“范进发疯”片段,中了,为什么好了,不中,为什么不好,对比揭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体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蔓不枝。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探讨“范进发疯”的原因时,学生认识肤浅:范进中举太高兴了。
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他们为什么不发疯呢?范进考了多少年?他为什么不寻别的出路?如果我们考不上大学会怎么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举制度下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又感受到我们所处社会的光明与幸福。
引导学生摆正读书心态,不是为了升学而读书,要做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这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不足之处: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艺术也是学习的重点,我没有引导学生探究讽刺手法,课堂容量较小。
总之,这堂课后我最深的体会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平时多听课,多学习,才能提
高教学水平。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