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局部治疗选择

合集下载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如下:(一)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FU(FOLFIRI)方案适用于:1 .局部进展期、局部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腺癌,手术或放疗不能治愈者的一线治疗。

2 .作为上述患者的二线治疗,曾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一线治疗后。

-3 .ECOG的PSp«24 .足够的骨髓储备(ANC21.5X109/L,血小板>100x109/L)5 .正常的肾功能(肌酐W1.5X ULN)和肝功能(胆红素426;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W5X ULN)6 .以下病人慎用:⑴有盆腔放疗史⑵近期心肌梗塞病史⑶不可控制的心绞痛,高血压,心率失常,充血性心衰或其他严重的疾病。

7 .每天基础排便>3次稀便的病人慎用(没有结肠和回肠造漏术者)化疗前预处理:1 .按中高度致吐性的化疗,进行抗呕吐的预防用药。

2 .可考虑用阿托品预防腹泻。

3 .在应用伊立替康的当天避免应用氯丙嗪,因为会增加“静坐不能”的发生率。

治疗:每14天重复1次,最多可用24个周期。

如果病人仅有2级或2级以下毒性,静注的5-FU剂量可以在第3周期增加到3000mg/m2。

伊立替康和亚叶酸钙可以通过末端相连的Y型三通实现在两小时内同时输入。

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不能加在同一个输液瓶(袋)中,奥沙利铂与生理盐水不兼容,所以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或冲管。

所有病人应备易蒙停,并指导病人在腹泻出现时怎样服用。

注意事项:1.腹泻:可以危及生命,需要立刻进行积极治疗。

1)早期腹泻或腹痛性痉挛是指24小时内发生的。

用阿托品治疗0.3-1.2mgIV或SC。

在以后的治疗中应预防性应用阿托品。

2)迟发性腹泻开始出现在用药后5~11天,一般持续3~7天,必须给予洛哌丁胺治疗。

让病人备用洛哌丁胺,在第1次出现不成形大便或稀便或次数较平时增多时开始服用。

3)首次4mg。

4)然后2mg/2h直到最后一次腹泻后12小时。

5)推荐患者饮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来代替液体和生理盐水。

结直肠癌肝转移立体定向消融放疗

结直肠癌肝转移立体定向消融放疗

diotherapy,SABR)的概念,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纳入了消 等 。 [21,23,25]
融治疗的范畴。临床实践显示了SABR 消融式的疗效。 SABR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多数研究没有报告超过
放射诱导的细胞死亡主要是引起DNA 双链断裂。 3 级的严重早期或晚期放射损伤,甚至有多个Ⅰ期临床研
辐射以剂量依赖性方式破坏核酸、脂质和蛋白质,导致 究尚未到达危及器官如肝胆、胃肠道等的最大耐受剂
年 为 , 个月 为 。 等 报道 LC 71% 18
OS 47% Rusthoven [19] 47
般认为远隔效应是由放射诱导的局部抗肿瘤免疫引起
例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其中15 例CRLM,处方剂 细胞因子及应激信号的远处释放引起的[30 -31]。这种
量36 ~ 60 , Gy/ 3f 1 年LC 为95%,中位生存期20. 5 个月。 现象并不多见,从1969 年—2014 年,仅有46 例远隔效
李学敏,等. 结直肠癌肝转移立体定向消融放疗
523
数(1 ~5 次),能够达到类似外科切除的疗效。Loo 等[9]于 预后,如肿瘤的位置,从发现转移到SABR 治疗的时间,
年提出了立体定向消融放疗( 2010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
性别、肝外病灶进展以及SABR 前曾应用全身治疗
。 等 报道了 例 患者共 个 46 ~ 52 Gy Joo [22]
70 CRLM
103
远隔效应的机制尚未明确。应激或受损的肿瘤细胞
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其中44 例CRLM,处方剂量 至因此推迟全身治疗的时间或降低全身治疗的强度[18]。
,年局部控制率( , )为 , 年 45 Gy/3f 2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一些数据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未经治疗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结直肠肝转移MDT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1a 类证据,A级推荐)。

(1)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命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

如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高强度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患者,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订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①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R0切除,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患者,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

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

肝转移灶是否可以R0切除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

肝转移灶可以R0切除,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RFA和(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

②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患者。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诊断;综合治疗;指南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难点之一,其中80%~90%的患者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

然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

因此,制订个性化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综合治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并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XXX自2008年开始联合编写《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

该指南于2010、2013年进行修订,2016年修订后进一步与XXX、XXX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XXX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共同修订。

2020年再与XXX结直肠肿瘤学组、XXX 等联合,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该指南提出了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的建议,各地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

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1.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1.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根据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在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则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本指南将分别阐述这两种情况以便于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订。

1.2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了进行血清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和病理学分期评估外,还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腹部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以筛查和诊断肝脏转移瘤。

如果超声或CT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可以加行血清A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

在病情需要时,可以进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20例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20例

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20例赵渭东;王勇【摘要】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0例,其中观察组(20例)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20例)仅采用mFOLFOX6方案化疗。

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6例、进展2例,有效率60.00%;对照组分别为0例、7例、8例、5例,有效率为35.00%;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临床主要的毒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等,临床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治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25.48±4.84)分,低于对照组的(43.67±6.32)分( P﹤0.05)。

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Objective To observe cetuximab combined mFOLFOX6 schem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Methods Use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in January 2012 to September 2014 histopathology confirmed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the observation group ( 20 cases ) with cetuximab combined mFOLFOX6 chemotherapy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 20 cases ) with mFOLFOX6 scheme only chemotherapy. Result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group ( 20 cases ) CR in 2 cases, PR for 10 cases, the SD for 6 cases, PD for 2 cases, RR was 60. 00%, the control group ( 20 cases ) CR 0 cases, PR in 7 cases, the SD for 8 cases,PD for 5 cases, RR was 35. 00%.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P ﹤ 0. 05 ) .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main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e skin rashes, nausea, vomiting, liver function damage, neurotoxicity, hair loss, etc.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clinical cure of adverse reaction, both influ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 05 ) . Treatment of life score in both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of life score was ( 25. 48 ± 4. 84 ) , the control group life score was ( 43. 67 ± 6. 32 ) ,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 05 ) . Conclusion cetuximab xidan resistance combined mFOLFOX6 schem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for colon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is remarkable.【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2页(P113-114)【关键词】西妥昔单抗;化学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作者】赵渭东;王勇【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陕西渭南 714000;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陕西渭南 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79.1结直肠癌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其中约有50%的患者发生肝转移,这也是大部分晚期患者的死因[1]。

2024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

2024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

2024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极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肝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可以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20%左右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

近年,随着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肝转移灶的手术切除越来越积极,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发生的时间,甚至合并肝外转移,这些因素已经不是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禁忌。

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应该积极地选择强效的转化治疗进行转化,对于转化治疗有效的患者应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1.转化治疗与肝转移灶的数目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截至2022年治疗的1000多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肝转移灶越多,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越差。

其中单发肝转移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52.6%,5年无病生存率为39.9%;肝转移灶≥5个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30.4%,5年无病生存率为14.2%o1.1肝转移灶的数目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吗?欧洲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ESMO)2016年指南指出,肝转移灶≥5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不适合手术切除。

2013年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肿瘤数目,肿瘤对化学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对预后的影响更大。

2017年BritiShJournalofCanCer发表的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分别统计肝转移灶1~3个、4~9个、≥10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显示肝转移灶≥10个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30%o该研究中的总生存期是从诊断后开始计算,包括了转化治疗阶段。

近年,对于肝转移灶数目很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越来越积极。

2019年Adam等的一篇综述显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外科切除的指征范围越来越大,包括年龄、肿瘤负荷、肿瘤数目、肝外转移、R1切除等都不是禁忌,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治疗现状

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治疗现状

移 灶 、 肝 门淋 巴结 和肝 外 其 他 部 位 转 移 灶 , 且 无 并 要 求 手 术 切 缘 必 须 > 1a m.但 仅 有 5 一8 % %的

D I 1 .8 7 c aj sn17 —7 32 1 .40 4 O :03 7 / m .is.6 40 9 .0 20 .1 .
作者单 位 :3 0 0 南 充 , 670 川北 医学 院附属 医院普外一科 通信作者 : 魏寿 江 , — a :i u n e h u a g 2 . m E m i s h a w i oj n@16c l c s i o
切 除患者来 说 , 大多数 学 者 多主 张 : 能 够耐 受 ① 手术; ②无肝外不可切除病灶 ; ③可切除的原发灶
 ̄ag D p r etfteFr e ea S rey n . eat n h i t n rl ugr , m o sG
Na c o g 6 7 0 n h n 3 0 0,C ba h t
A ̄l t opt N r i u dcl o ee j ie H si l ad a o ot S ha Me i lg , f h c u aC l
考 虑 术 前 门静脉 栓 塞 或 分 期 切 除 :③ 消 融 技 术 可 单独应用 , 或结 合 手 术 切 除 , 要 求 所 有 病 变 原 始 但 部 位 均 可 消 融 或切 除 :④ 对 化 疗 耐 药 或 大 范 围肝 脏 转 移 而 肝 外 转 移 阴性 患者 ,可 采 用 动 脉 化 疗 栓
sq et lra e t MS ,sc s eajvn eaysri l xio — et i lra n o re eu ni et n ( T) uha odua thrp . g a ec i t pc et t fagt at m n t - c s n h o a t me t u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生国塞旦医药垫!!生兰旦箜!鲞筮垒塑g!i塑堡些丛鲤:塑b垫!Q,Y!!:!:№:垒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韦之见孟翔凌【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40%一50%的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25%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即伴有肝转移,另有25%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疗法,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表明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中位生存期28—4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引。

1.1适应证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适应证:①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术;②原发病灶获得根治性切除;③肝转移病灶应完全切除(RO);④手术后保留足够的残肝量维持肝脏功能;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能够完全切除肝脏外病变。

通过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1%”jJ。

既往认为,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分布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4个者预后较差。

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决定因素。

可手术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周志伟等旧1发现术后1,3,5年的生存率,转移灶直径<5cm者分别为65.61%,21.66%,14.58%,而直径>5cm者分别为41.77%,5.57%,2.78%。

MalikHZ等…报道在484例接受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136例患者的转移瘤数目超过4个,其中36例转移瘤数目超过8个,4—7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8.4%,超过8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局部治疗选择
引言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来说,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非常重要,其次则是患者的治疗选择。

治疗选择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另一方面是局部治疗。

今天的分享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局部治疗的发展与变迁;不同局部治疗方法的作用;如何选择不同的局部治疗法律。

一、局部治疗的发展与变迁
局部治疗的方法包括外科切除(肝切除、肝移植)、消融(冷/热消融)、立体定向放疗(SBRT)、肝动脉灌注化疗(HAI)。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尽管HAI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但往往达不到上述手段的根治性效果,因此不在本次讨论的范畴中。

整个局部治疗的发展,和治疗认识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我们在不断反思,肝转移到底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还是一种限局性疾病,这是值得讨论的。

临床中见到大部分患者病变仅仅局限于肝脏,并非全身广泛的转移,并可以通过局部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因此,在不断地实践中,大家对局部治疗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

此外,随着新的局部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局部治疗选择面临个体化的问题。

△CRLM局部治疗的变迁
在1986年瑞典学者提出的可切除肝转移的标准下,符合可切除的比例不足10%;直到2005年John Hopkins的研究发现,只需要保留1mm 切缘患者就能够得到生存获益,按照这一R0手术标准,可切除的比例提高到20%;其后随着化疗与靶向药物的发展,转化治疗的有效性明显增加,再一次提高了手术切除率;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进一步更新,在原有R0手术的基础上,接纳了R1手术给部分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理念,并且在手术基础上联合了消融、SBRT等局部治疗手段,不断地提高可局部治疗患者比例至50%左右。

取得进步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更多的疑惑,是不是诸多局部治疗手段的疗效一样?是不是诸多局部治疗手段的适应症没有差别?临床上如何
选择这些局部治疗手段?每种局部治疗手段的最佳应用的时机是什么?
下面先从不同局部治疗手段谈起。

二、不同局部治疗方法的作用
01.肝切除
来自MSKCC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随着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治疗的进步、患者选择更加合理,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期明显延长,5年生存率从37%提高到了51%。

同期的META分析显示,R0切除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非R0切除和非手术患者。

今年另一篇MSKCC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除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达到24.4%,无病生存率21.0%。

这往往意味着疾病的治愈。

因此对于肝切除,应该是最古老,也是被证明最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MSKCC研究:10年生存
02.肝移植
肝移植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仅有18%,手术死亡率则高达30%,因此在既往被视为禁忌。

此外肝源的短缺、高昂的费用进一步限制了肝移植的开展。

但随着近年影像学的进步带来更加精准的分期;更加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新的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减少了免疫排斥和机体的免疫抑制,肝移植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领域的应用看到了一点可能。

2013年瑞典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2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肝脏移植,5年生存率达到60%。

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学者的质疑,主要来自于:随访时间短、术后复发率高(所有患者2年内均复发),作者结论是先前的结果不能证明肝移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适应症。

最近发表的回顾显示,截止目前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移植的研究仅有11项,入组患者仅66例,因此暂且不能对肝移植做出定论。

因此,对于肝移植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探索,而在日常实践中则需要在有选择的患者中谨慎实施。

△肝移植研究review:5-year OS 36.5%
03. 消融治疗
代表消融治疗肝转移作用重要研究是Eo rTC 40004研究,在2012年和2017年分别报道了初期和长期结果,极为一致的发现实验组(系统治疗联合消融)较对照组(单纯进行系统治疗)有明显的生存获益,也因此奠定了消融的重要地位。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和治疗情况,可以发现实验组病灶个数≤4的患者比例更高(63.3% vs 44.2%),而所谓“消融组”共计57例中仅有30例是单纯消融,其余27例是消融联合切除。

因此,Eo rTC40004研究并非告诉我们在系统治疗基础上联合消融会获益,其真正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局部治疗(消融±切除)联合系统治疗优于单纯系统治疗。

而消融联合系统治疗是否等同于切除联合系统治疗?从这个研究中不能得出结论。

2015年热消融国际专家共识,其中明确提出消融病灶<3cm这一概念,其出处来自于多个临床研究的数据,研究发现当消融病灶<3cm时复发率明显降低。

因此,消融是一种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有其微创的优越性,也有其弊端,尤其是消融效果极大的受限于肿瘤的大小,肿瘤<3cm 是消融的“准入”线,肿瘤越小,消融效果越接近切除。

△CRLM热消融国际专家共识
04. SBRT
随着立体定向放疗发展的越来越精准,SBRT在小肝癌、早期肺癌的疗效得到了充分验证的情况下,逐步走入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视野。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是Ⅰ、Ⅱ期的研究;没
有共识或指南;病例混杂、肝转移的原发灶来源包括(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还有胃癌、胰腺癌等,评价一致性差;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主要报告的是1、2年的局部控制率(2年控制率32~91%)和生存率(2年生存率26~83%);各中心放疗设备不一,难以比较。

因此,SBRT应占有一席之地,但暂时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