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应用

合集下载

附子的功效原理

附子的功效原理

附子的功效原理附子,又名川附、附片,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是附子科植物附子的干燥根茎,经加工晒干制成。

附子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祛寒、温经、止痛等方面。

附子的功效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肾阳:附子具有温热的性质,能够温补肾阳。

在中医理论中,肾阳是人体的基础阳气,是身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推动力。

肾阳不足会导致人体阳气不足,出现寒凉症状,如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

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机体的代谢率,促进热量的产生和散布,从而提高人体的体温。

2. 祛风湿:附子具有祛风湿的作用,可以舒筋活络,缓解风湿痛。

风湿病多由风、寒、湿三种因素引起,其中风为主要致病因素,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散风寒,祛除湿气。

同时,附子还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3. 止血:附子具有止血的功效,可以用于内外出血的治疗。

附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增强血管壁的收缩性,减少血管内的血液流动,从而遏制出血。

同时,附子还能够提高血小板的凝聚能力,促进凝血酶的生成,加速血液凝结,达到止血的效果。

4. 镇静安神:附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安定情绪、缓解烦躁不安。

附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活化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安神的作用。

5. 抗肿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附子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如川附碱、孤附碱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附子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肿瘤的能力。

总结起来,附子的功效原理主要包括温肾阳、祛风湿、止血、镇静安神和抗肿瘤等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是由附子中所含的多种有效成分所引起的。

然而,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严禁自行使用或超量使用,以免引起中毒反应。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的作用与功效附子(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通称,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种。

附子体型高大,叶大而厚实,花朵呈蓝色,非常美丽,因而也常被人们种植在庭园中作为观赏植物。

然而,附子并非一般的植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极为丰富,具有非常强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药学中,附子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一下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的主要功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镇痛作用:附子被称为“天然鸦片”,其所含的生物碱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

中医药学认为,附子能够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疾病。

2. 活血化瘀作用:附子所含的活性成分可激活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体内瘀血的排出。

中医药学认为,瘀血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附子可以有效改善瘀血状态,加速伤口愈合,治疗疮疖、痈肿等病症。

3. 抗菌作用:附子所含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因此,附子可以用于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4. 镇静安神作用:附子被称为“百年蛇药”,其大剂量可以产生镇静安神的效果,有利于缓解紧张焦虑、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疾病。

然而,附子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谨慎,遵医嘱使用。

5. 抗心血管疾病作用:附子具有收缩血管、调节心脏功能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电活动,减少心脏负担,改善心血管病症状。

6.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附子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可以说,附子对癌症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是,附子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除了如上所述的主要功效外,附子还具有其他一些辅助治疗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附子,又称乌附、乌头、乌头附子、乌头枯、扁乌、肥可、溪乌,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

附子以其强大的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地的山区。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一、附子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温阳散寒:附子性温热,味辛辣,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补元气,逐寒除湿,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内滞所引起的腹痛、水肿、寒疖等症状。

2.活血化瘀: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能够疏通经络,消散瘀血,适用于血淤内结、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

3.祛风除湿:附子可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痉挛、抽搐等症状。

4.安神定志:附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安抚心神,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5.麻木散结:附子能够麻木肌肉,散结止痛。

适用于头风、面疔、牙痛等症状。

6.散寒止痛:附子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性胃痛、寒疝腹痛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虽然附子具有众多的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附子属于强烈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容易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哺乳期妇女的乳汁分泌。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忌用:附子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建议避免使用附子。

3.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对附子或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过敏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禁用。

4.近期手术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近期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加重手术部位的出血,影响恢复。

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也应避免使用附子。

5.草药相互作用:附子是一味强烈的药物,与其他草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附子,又名附子、附子、辛附,是我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多年生小灌木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止痉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作用与功效,以及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内容。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 温阳散寒:附子能够发散温热,增加机体的体温,对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寒冷体质者出现腹痛、腹泻、寒症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调理。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可以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止痛。

4. 抗炎抗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一些炎症和肿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附子的主要功效1. 温肾助阳:附子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肾阳虚寒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2. 驱寒散寒:附子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对于寒冷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例如,对于寒性脚气、寒冷性腹泻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3. 祛风除湿:附子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成分,对于疼痛和痉挛症状有很好的止痛和镇痉作用。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痛经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5. 散结消肿:附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一些结节和肿块有一定的溶解和消除作用。

例如,对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症,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三、附子的适应症1. 寒滞:a. 寒病:寒冷引起的症状,如寒性腹泻、腹痛等。

b. 寒性症状: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寒性气管炎、寒性关节炎等。

c. 寒痹: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关节和筋骨疼痛,如寒湿痹痛、寒风痹痛等。

制附子的功能主治

制附子的功能主治

制附子的功能主治1. 附子概述附子,又名川附子、生附子,属于毛茛科附子属植物。

其主要功效在于温阳散寒、祛风止痛。

附子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筋骨疼痛等疾病。

附子药材制成的药物有不同的制剂,每种制剂有着特定的功能主治。

2. 制附子的功能主治2.1. 温阳散寒附子主要含有附子碱等有效成分,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附子能够温补元阳,散寒除湿,对于寒冷引起的各种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功效包括:•温中散寒:附子对于寒冷引起的胃寒、腹痛、寒疝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祛寒止痛:附子能够祛除体内的寒湿,缓解寒湿引起的各种疼痛,特别是关节痛、筋骨疼痛等症状。

•驱散风寒:附子能够消除风寒邪气,对于风寒感冒、头痛、身体发冷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2. 祛风止痛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和麻黄碱等有效成分,在中医学中常用于祛风止痛。

具体功效包括:•驱散寒湿:附子能够温通经络,祛除体内的寒湿,对于湿寒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镇痛止痛:附子具有镇痛止痛的特点,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解毒消肿:附子能够解毒消肿,对于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制附子的常见药物制剂3.1. 麻黄附子汤•主要成分:麻黄、附子、桂枝、石膏等。

•功能主治: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寒热之感、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喉痛等症状。

3.2. 附子泻心散•主要成分:附子、大黄、芒硝等。

•功能主治:适用于胸痹胸闷、心前区疼痛、胃脘痞闷、嗳气等症状。

3.3. 羌活附子散•主要成分:附子、羌活、葛根等。

•功能主治:适用于寒湿引起的关节痛、肩周炎、颈椎病等症状。

3.4. 温经附子丸•主要成分:附子、川芎、菊花等。

•功能主治:适用于寒凝血瘀所引起的痛经、腹痛等症状。

4. 注意事项•附子为高毒药物,应在合理剂量下使用,严禁超量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禁用附子。

•使用附子药物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剂量使用,并注意监测用药后的身体反应。

附子的功效名词解释

附子的功效名词解释

附子的功效名词解释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又被称为附子、附子、沙参等。

它是中药中的一种温热性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各种疾病。

附子的功效十分丰富,下面将对附子的几个主要功效进行解释。

一、温阳补肾附子被广泛用于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中,因其温性能够温补肾阳,有助于提高肾脏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对人体的性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附子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对于肾阳虚导致的阳痿、早泄等疾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二、祛寒止痛附子是一味温性中药,具有很好的祛寒止痛的功效。

寒邪入侵人体,容易导致关节疼痛、筋骨冷痛、寒疝等症状。

附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温通经脉,祛除体内的寒湿,缓解这些寒痛的症状。

同时,附子还可以活血散瘀,对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如瘀血性痛经、跌打损伤等),也有一定疗效。

三、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附子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附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对某些癌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附子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

因此,在中医肿瘤治疗中,附子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通经活络附子具有温通经脉的功效,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运行。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附子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经络不通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中风、痛风等。

五、祛风湿附子具有温通的作用,可以活血化瘀,因此在中医治疗风湿病中也被广泛应用。

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炎,由风寒湿邪入侵人体引起,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灵等不适症状。

附子可以缓解这些风湿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化痰止咳附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对于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附子可以疏通肺气,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炎症,从而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

总之,附子的功效十分丰富,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功效之外,它还有许多其他功效,如镇痛、抗炎、护肝等。

附子临床应用

附子临床应用

附子临床应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属温里药。

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X、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药理作用】1. 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 去甲乌药碱能显著增加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时程(APD)、50%平台长度的振幅(PLA)及平台长度(PL);改善高钾诱发的传导阻滞,表明去甲乌药碱是慢通道激动剂.去甲乌药碱并能加强低浓度与异丙肾上腺素对火鸡红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此成分对热稳定,作用强,且不引起心脏障碍.熟附片煎剂对蛙、豚鼠、兔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 对在体心脏呈轻度的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与钙离子含量有密切关系.2. 熟附片煎剂可使麻醉狗、猫血压迅速而短暂的下降;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3. 川乌与附子均具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其活性成分为乌头碱类生物碱.4. 川乌与附子具有很强的毒性.急性中毒时,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稍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 通常称为乌头碱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再论附子与阳气顾晴徐平河北中医2008 年5 月第30 卷第5 期526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之:“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疒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蹩拘挛,脚痛不能步行。

”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臻至完善。

在《名医别录》中提出附子“大热,有大毒”。

《药性赋》论其散寒温阳效专力宏,曰:“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

”《本草新编》论之更详,对其效用更为推崇,曰:“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镇静也。

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

”同时也提出了要正确使用附子,明辨寒热阴阳,否则有误杀之叹,曰:“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

畏之不敢用者,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

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附子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有姜制、盐制、水煮、童便制、甘草制等等,。

《素问·生气通无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又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华佗《中藏经》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

”李中梓在《内经知要》曰:“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暝幽暗,万物不彰矣。

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 孰布三焦? 孰为呼吸? 孰为运行? 血何由生? 食何如化? 与无天日等矣。

”张介宾之述更为精辟,在《类经·大宝论》中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并从形气、寒热、水火之辨来阐述,认为“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得出了“阳非有余”的结论。

2、中药附子中毒的诊治体会林曦,胡晓萍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12月第19卷第12期86-87 附子中毒临床症状极为复杂,患者主诉多为口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咽喉、食管、胃均有烧灼感,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体征主要是烦躁不安、心慌、心悸、流涎、脉搏减慢、呆滞,如同大醉,皮肤苍白,瞳孔略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肢体湿冷,眼睑颤动,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最为突出的是心律失常,主要改变为室上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3、张琪运用附子经验介绍孙元莹1 ,张玉梅2 ,姜德友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33卷第10期1234-1235张景岳谓“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国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介绍张琪教授运用附子治疗疑难病经验,配合益气活血法治疗充血性心衰,配合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配合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配合疏肝养血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配合潜阳清热法治疗内伤发热,配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劳淋、慢性前列腺炎及增生等。

并附验案举证。

4、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陈学习1,彭成2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第9 卷第6 期2007 年 11 月7-8恽铁樵云:“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淮南子》中即有记载:“天雄、乌喙最凶险,但良医能活人。

”《医法圆通》亦谓:“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张景岳所云:“制之太过则但用附子之名耳,效与不效无以验也⋯⋯令人只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无用也。

,附子“增效减毒”的研究。

中医临床主要是通过配伍来达到对有毒中药增效减毒和扩大治疗范围的目的。

如张景岳在《本草正》指出:“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调营卫。

”裴妙荣等[7]用薄层扫描法观察到附子配伍甘草后其所含的3种有毒乌头碱含量随甘草量增加相应减少,并认为其配伍减毒的机制可能在于配伍使药物间起反应,使有毒成分降解。

韩新民等[8] 研究表明附子和甘草合用其强心升压作用优于单味药,并发现配伍后产生了单味药物所没有的药效。

古今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某些方药应用的最佳有效量已超过最低中毒量,但尚未达到致死量,服药后若不出现轻度的中毒反应则疗效不佳其意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眩糊涂等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

如《金匮要略》载有服白术附子汤后,“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也有医家认为瞑眩反应非附子、乌头类制剂的独特表现,其他如麻黄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亦可出现“如冒状”、“如醉状”、“发烦”、“目瞑”、“蒸蒸而振”等药后表现。

从预后机转来看,并非指病态,而是药中病所,病趋向愈的瞑眩反应[9] 日本汤本求真氏则指出瞑眩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在邪正相持过程中,正气突然“藉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蹶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 1 ] 陈学习.附子对病证动物模型基础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C ]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 级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 2 ] 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 M ] .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9[ 3 ] 于智敏.中医药之毒[ M ]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0-71[ 4 ] 朱祯禄,刑署林,李谷霞,等. 附子不同程度的水解对毒性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J ] . 重庆医药,1984,13 ( 3 ):43-46[ 5 ] 张为亮,徐楚江,杨明,等. 附子毒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J ] .广西中医药,1997,20 ( 3 ):43-44,51[ 6 ] 孙敬昌.附子白芍配伍的理论探讨及对心肌缺血动物作用的初步观察[ J ]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 ( 3 ):209-209 [ 7 ] 裴妙荣,梁秀和,廖辉,等. 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分析[ J ] . 中成药,1993,15 ( 6 ):33[ 8 ] 韩新民,陈玉生,丁建弥,等. 四逆汤对麻醉家兔低血压状态升压效应的初步拆方研究[ J ] . 中成药研究,1983 ( 2 ):26-26 [ 9 ] 张爱国,张铭杰.瞑眩与中草药毒副作用[ J ] .国医论坛,2003,18 ( 5 ):40-415、附子临床应用举隅陈永朴唐世惠四川中医2005 年第23 卷第6 期28-29本文在阴阳学说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附子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运用该药与三仁汤配伍治疗湿温, 与行气化瘀药配伍治疗寒湿胁痛, 与二妙散配伍治疗湿热腰痛, 与越婢汤配伍治疗水肿, 与滋养肺肾药配伍治疗阴虚喉痹, 收到满意效果。

6、张云鹏辨证应用附子经验探析余恒先1 ,陈理书2 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第35卷第5期661-662张云鹏主任医师归纳了附子的临床主要指征、参考指征、适应证和慎用证。

将附子临床应用的纲要总结为:附子可应用于阳虚水泛、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脾肾阳虚、肾阳亏虚、寒胜痛痹、阴竭阳脱、寒凝阳衰、心阳虚衰和肾虚寒凝11个证候,即阳虚、阴盛、水泛、寒凝4个领域,涉及脏腑以心肾脾三脏功能虚衰为标志。

还介绍了应用附子的辨证配伍方案,附医案加以验证。

章次公曾说:“应用附子之目的,在振起功能之衰减(不限定处所) ,故病必具有功能衰减之症状,譬如脉现沉微迟弱等象,心脏功能疲惫已甚,用附子可以振起之。

主要指征:恶寒、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迟、微、细。

参考指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但欲寐;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下利完谷不化;腰膝酸冷,下肢浮肿,心悸,眩晕;口不渴,口中和;胸痛、心痛、腹痛、关节冷痛;舌质青紫,脉结、代。

《本经疏证》云:“总之汗后下后用附子证,其机在于恶寒,否则无表证而烦躁,未经汗下,用附子证,其机在于脉沉微,是则其大旨矣”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可见,附子有强心、抗炎、抗休克、改善循环、镇痛、抗寒冷和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附子与补气药配伍:配人参,用于四肢逆冷,汗多气急,脉虚微欲绝,有急救元阳的作用,代表方剂参附汤;配黄芪,用于精神倦怠,汗出形寒,有益气固表的作用,代表方剂芪附汤;配白术,用于胃脘冷痛,下肢浮肿,慢性腹泻,有温阳健中的作用,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术附汤。

附子与温补药配伍:配肉桂,用于腰膝痠冷,形寒无力,有温补命门的作用,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配干姜,用于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有回阳救逆的作用,代表方剂四逆汤;配鹿角,用于背寒肢冷,有温补督脉的作用,代表方剂右归丸。

附子与滋补药配伍:配阿胶,用于大便下血,崩漏,有温阳止血的作用,代表方剂黄土汤;配地黄,用于腰膝冷痛,夜间多尿,有阴阳两补的作用,代表方剂地黄饮子。

附子与解表药配伍:配麻黄,用于喘、咳、浮肿,有温经发表的作用,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配桂枝,用于关节疼痛,胸闷,心悸喜按,有温经通阳的作用,代表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

附子与清热攻下药配伍:配石膏,用于发热、汗出而喘,脉微细,有扶正清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加附子;配黄连,用于汗出恶寒,心下痞满,有扶阳泻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附子泻心汤;配大黄,用于腹痛便秘,眩晕,恶心,有温阳攻下的作用,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配败酱草,用于右下腹疼痛,脉细数无力,有温阳败毒的作用,代表方剂苡仁附子败酱散。

附子与利湿药配伍:配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有温阳利水的作用,代表方剂真武汤;配薏苡仁,用于胸痛,有助阳除痹的作用,代表方剂苡仁附子散;配茵陈,用于面色晦黄,肢冷,有温阳利湿的作用,代表方剂附子茵陈汤;配葶苈子,用于胸腹胀满气急,或呼吸困难,胸水或腹水,以温阳泻肺逐水。

附子与活血凉血药配伍:配桃仁或水蛭:用于面色黧黑,刺痛痞块,有温阳化瘀的作用;配茜草或地榆:用附子与活血凉血药配伍:配桃仁或水蛭:用于面色黧黑,刺痛痞块,有温阳化瘀的作用;配茜草或地榆:用于血热所致尿血、吐血等,有温阳凉血的作用。

在《伤寒杂病论》中,附子有生用和炮用之分,回阳救逆用生者,温经散寒、祛湿止痛则取炮附子。

由于生附子中所含乌头碱具有毒性,故现代处方中均使用制附子,张老所用剂量为10~90g,临床应用的关键是要以辨证为准则,剂量由小到大,逐步递增,加强临床观察。

[ 1 ] 陈理书. 临床应用附子78例探析[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05 ( 4) :348.[ 2 ] 邹澍(清) . 本经疏证[M ].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 11.[ 3 ] 张云鹏. 急性发热的辨证施治探讨[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8) : 10.7、附子、半夏配伍研究中成药2007年12月第29卷第12期1817-1818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两者同出一物,其所含成分也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亦反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