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文人的悲秋情结——古典诗词欣赏之第四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悲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

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

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

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

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

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

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

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

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

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

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苍生喘未苏,买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2、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3、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4、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6、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7、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马戴《灞上秋居》8、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罗隐《魏城逢故人》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10、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11、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李白《南轩松》12、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晋·陶潜1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1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燕歌行>15、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1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17、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18、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陆游《秋思·描写秋天的诗句》19、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20、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中国古代“悲秋”诗词主题探究

中国古代“悲秋”诗词主题探究

帝里风光好 , 当年 少日, 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
侣, 遇 当歌 、 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 , 旧游似梦 , 烟水程何 限。念利名 、 ( 或作为 “ 名利” ) 憔悴长 萦 绊。追往事、 空惨 愁颜 。漏箭 移、 稍 觉轻 寒。渐呜
咽、 画 角数 声 残 。对 闲窗畔 , 停 灯 向晓 , 抱影 无 眠。
宋玉悲感 , 向此临水与登 山。远道迢递, 行人 凄楚,
倦 听陇水潺泼。正蝉吟败叶, 蛩响衰草, 相应喧喧。
收稿 日期 : 2 0 l 4 —0 2 —2 O 作者简介 : 徐 晓楠 ( 1 9 8 8 一 ) 。 女, 吉林 白城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硕士在读 ,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学 。
2 0 1 4年第 o 4 期 第3 O卷 ( 总3 6 4 期)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 N AL OF E DUC A T I O NA L I NS T I T U T E OF J I L I2 0 1 4
“ 念利名憔悴长相伴 ” 。这首词将作 者希望跻身仕 途 的理想和现实中的羁旅情愁、 身世之感相对比, 进

步抒发 了“ 士不遇 ” 的悲慨。像此类 悲秋的诗词
还有很多 , 辛弃疾 的《 水龙 吟 ・ 登 建康赏心亭》 、 杜 甫的《 登高》 、 李煜的《 相见欢》 等。他们通过对秋景 的描绘来抒发内心郁积的悲情 。
状态。下片今昔对 比, 昔 日的暮宴朝欢 和今 日的未 名未禄相 对照 , 揭示 了今 日“ 空惨愁 颜” 的原 因是
中国古代文人 大都把“ 致 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 淳” 的治 国平天下 的政 治理想 作为 自己的人生 追 求, 所 以他们大多积极人世。把仕途之路 当成实现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作者:刘来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1期一、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里钟嵘、陆机和刘勰都阐明了气候、景物的变化与文学情感之发生的关系。

四季轮回、气温变化导致万物消长,进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

秋天由于季节的原因,万物失去勃勃生机,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刺激永远是那么强烈,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在秋天的残败景象所铸就的荒凉与萧瑟的不断磨打下,又进一步升华为伤感凄凉、悲哀失意、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悟。

“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这种感悟不断积淀,代代相承,凝结为一种悲秋情结,一种文学母题。

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倍受压抑和排挤,许多为官文人又被卷入黑暗政治斗争的污泥浊水中,当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与长久积淀的悲秋情结相碰撞时,一种由外物的自然属性引发的人生感悟并淤积于胸,成为宣泄的对象。

于是文人们就借助他们最擅长的文学样式——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

庞大的文人队伍,共同的表现形式,终于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诗词表现传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悲秋文学。

从《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屈原《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越到后来,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浓重,到了《全唐诗》,悲秋之诗几乎不可胜数。

杜甫就是一个以悲秋出名的诗人,如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有名的悲秋之作。

但杜甫的悲秋表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伟大的忧患意识。

二、悲秋诗词的创作表现形式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

千载文人的悲秋情结——古典诗词欣赏之第四赏g

千载文人的悲秋情结——古典诗词欣赏之第四赏g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 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
胡应麟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 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 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 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 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 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 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 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 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 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 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 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 为槁木,黟(yi)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 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
乙未年春学期公选课乙未年春学期公选课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61210第四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载文人的悲秋情结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千载文人的悲秋情结——古典诗词欣赏之第四赏g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 •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 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浅析古诗词中“悲秋”的韵味

浅析古诗词中“悲秋”的韵味
瑟 的秋风勾起 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 的悠长 的思念 ,而尽 管对家
夕是何年” , 此诗把诗人苏轼豪放 的性情和非凡 的胸襟裸露在纸上 , 同时
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 圆月的美好赞叹。“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 时圆。 ”似乎在怨恨明月故意弄人 , 给人添愁增忧 , 也流露出心 中的万千 愁死 。 但是 ,诗人仍然是阔达的,“ 月有阴晴圆缺 ,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 古难全” ,既然这样 ,就没有必要为短暂的离别感到忧伤 。 “ 但愿人 长
“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 引诗 隋到碧霄 ” , 在古人 的笔下 ,秋也可以
享受这皎洁的月色。而王维 的那首 山水名篇 《 山居秋暝 》更是把我们带
到了一个清新 自 然充满诗情画意的境 界。“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初秋的傍 晚,山雨初霁 , 空气清新 , 月色皎洁, 清泉流动 ,幽静恬淡 之感在这 “ 诗 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中流出 ,也体 现 了诗人 内心的宁静淡泊 。当然 ,秋月也同样 承载 了众多诗人的孤独惆怅
的思乡爱国之 睛。“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 ,遭逢离乱 的杜甫 ,独 自 在荒凉不堪的边塞 ,在清冷的月夜 ,道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感怀,“ 有弟皆
分散 ,无家问死生” , 在与死亡焦虑淡淡的忧郁 , 仿佛也让我们看到中 普遍遇到的一些人遭 受了无数 的艰难困苦安史之乱 。李煜 的 《 相见欢 》 更是借助一弯如钩的冷月 , 刻画了 自己的愁苦孤独 。“ 无言独上西楼 ,月
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 短短 的几个月 ,深沉 ,晴朗的秋天 ,在 这萧瑟的秋天里 ,李煜的心中充满悲伤 ,难 以拂去心头的愁苦。
是气势磅礴 、奋发 昂扬的。秋高气爽 的辽 阔景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 而

欧阳修《秋怀》赏析《秋怀》译文及鉴赏

欧阳修《秋怀》赏析《秋怀》译文及鉴赏

欧阳修《秋怀》赏析《秋怀》译文及鉴赏《秋怀》书友欧阳修所创作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秋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秋怀》宋代: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译文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秋怀》注释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节物:节令风物。

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

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

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秋怀》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

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

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

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如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 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辛弃疾《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 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 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 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
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 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 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 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 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 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 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 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 一气之余烈。
乙未年春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海滨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 •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正宫】叨叨令•悲秋 周文质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 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 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 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 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 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颩模登靠。
陶澹人《秋暮遣怀》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 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 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 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 阑干处,正恁凝愁。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 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
胡应麟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 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 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 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 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 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 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 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 声。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诗。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
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 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 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 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
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 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 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 为槁木,黟(yi)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 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