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6、抑扬结合(两种形式—形成反差,通过对比突出内容) 7、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声写静—增加表达上的生动性)
8、叙议结合(三种情况——揭示文章主旨 )
9、象征(借助某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
.
2
想和情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题回放
一、前后照应— 2008中考《诊》 2010中考《龙潭》
4、P186——第三题
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
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
容说说表达作用
.
10
跟踪练习: 1、P176——第三题 文章第五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和慌乱, 也与父亲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能突出父亲的行动给别人带来的温暖。
.
7
解题方法:
1、牢记概念术语,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及其 作用。
2、仔细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明确考点, 变“问”为“答”。
3、针对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条陈述。
4、避免答题时概念化、格式化的倾向。要有全局 观念,结合文章内容,紧扣文章主旨。
.
8
解题步骤及方法顺口溜:
现代阅读莫畏惧,(心态) 文中处处有自己。(读活) 整体感知如钥匙,(前提) 把握主旨得真谛。(圆心) 抓住题眼关键词, (审题) 分条作答没问题。(分值) 基本概念要牢记, (术语) 纵横捭阖呈一趣。(灵活)
现代文阅读
—— 表现手法阅读训练
.
1
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知识点
常见的记叙文阅读知识(必须背过)
1、修辞手法:(赏析—— 功能词—结合语境——联主旨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表达手法之铺垫与伏笔课件(共31张PPT)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表达手法之铺垫与伏笔课件(共31张PPT)
赵小山眼里浸着泪水说:“我妈还挺聪明的!”
铺 垫 2.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 的 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 作 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用
伏笔
02

定义
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所作 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笔 1.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的 2.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表 达 手 法 之 铺 垫 伏 笔
/

壹 铺垫

贰 伏笔
叁 铺垫和伏笔的区分
肆 铺垫和伏笔在阅读中的运用
铺垫
01

定义
铺放垫子,为后面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准备,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
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为
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及出现的次要人
这天,赵小山和同学们在食堂里吃饭。他们一边吃,一边谈论今年的中考。不知谁说着说 着就说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来了。
班里体育委员的父亲是个暴发户,家里很有钱。于是,他扬了扬脖子上戴的纯金观音坠, 神秘地说:“这个纯金观音吊坠可是我爸给我买的!”
“听说,班长的爸爸是县科协主席,可班长赵信聃从来不显山不露水,很低调啊!”赵小 山说。
小山觉得旁边走过的学生不住地对他指指点点,脸上有些挂不住,这是,忽听后面有 人问:“赵小山,她是你什么人?”赵小山一看,原来是班主任冯老师,嗫嚅道:“这是 我妈妈。”
冯老师“哦”了一声,转头问:“这粽子多少钱一个?”小山妈赶紧从竹筐里拿出来 两个热乎乎的粽子,恭敬地递给冯老师说:“不要钱,不要钱。”冯老师掏出五块钱,放 到小山妈手里,跨上自行车走了。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伏笔专题复习教学课件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伏笔专题复习教学课件
中考复习专题--伏笔
什么是伏笔?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 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 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 的线索。
伏笔有何作用?
文章设置伏笔,不仅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而且还能让行文的脉络清晰、结 构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 生突兀疑惑之感。
示例1: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 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 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交代了“我”不敢冒险的原因,为下文“我 ”爬悬崖遇险埋下了伏笔。
示例2: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 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 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
五、归纳总结。
答题时要注意: (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 (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一笔代过,貌似闲笔。
作用: 伏笔2:“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作用:
伏笔3:“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 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
作用:
伏笔4:“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
作用:
五、归纳总结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 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 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文的暗示。它的好处 是交待含蓄,使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 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参考答案 (1)伏笔:①山花子狐疑地望了我一眼, 低着头走了。②尤其是山花子的眼神,满是疑 问。③我有些惭愧,山花子看在眼里。④孩子 们又活跃起来。尤其是山花子。
(2)好处:这样写使“我”被山花子传 染上虱子和山花子求他爹打更的情节更自然 合理,同时使文章情节严密,结构紧凑。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懂得许多规矩 和麻烦的礼 节,元旦吃福橘 、说恭喜 (迷信、守旧)
买来《山海经》(善良、关心孩子)
徐锡麟事件,反对发 电报(“我”认为他 冷漠,憎恶他)
革命的热情
《伤仲永》
“生五岁”“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赞赏他天资聪明)
“十二三矣”“不能称 前时之闻”
(才能消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惋惜他完全成为普通人)
中考题再现
2007年《鼓神》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 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 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 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 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 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4、托物言志 画(托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 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
《陋室铭》 通过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主人交往
朋友的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现陋室不 陋,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爱莲说》 将莲人格化,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的思想感情。
5、借景抒情
借助对眼前的“景”的叙述和描写, 来表达心中或喜或悲的情感。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课件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课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fúbǐ)铺垫衬托)
第一页,共十页。
知识 链接 (zhī shi)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常只是一 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 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 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答案:这一处运将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 的出场(chū chǎng)十分自然。
第七页,共十页。
要点 归纳 (yàodiǎn)
•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并把握其作用。
•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 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伏笔铺垫衬托)
从选材组材 角度入手
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 目的等方面分析
第九页,共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伏笔铺垫衬托)。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 (qíngjié)发展作铺垫。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 上的经历做了铺垫。”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 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罴的。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小 结:
•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mùdì)等方面分析。 •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
第八页,共十页。
小结:
理解(lǐjiě)各 种 理解各种(ɡè

中考记叙文专题之写作手法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专题之写作手法ppt课件

17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5.(2017 成都)《最后的常春藤》小说略去了贝尔曼 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的过程,有何作用?
• 6.《我只能陪你到这里》文中先写“我”为女儿打伞, 后又写“我”为女儿送伞,协议写有何作用?
• 7.(02017岳阳)《匀速碰跑》文章第六段描写跑道 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的表现,这样写有何用意?试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14
技法指导
(一)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如:伏笔、铺垫、暗示等。 1.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加
以概括; 2.根据分值分条作答。
(二)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 用分析
1.写作手法的判断应紧密结 合文本具体分析;
2.作用分析应紧扣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同 时应注意结构上的(铺垫、 推动、引出下文等)作用。
做法作对比,突出了“他”热爱生活、先苦后甜的优秀品质。
20
21
16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1.(2017 江西)《秋雨》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 点 ,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有一种嫉妒叫仰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 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 3.《丁香花》本文与宗谱的《紫藤萝瀑布》在写 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 4.(2016绥化)《超重》以第⑤段为例,分析本 文是如何体现作者的理性思考的?
10.虚实结合 如《沁园春 雪》
11.设置悬念
12.对比
如《故乡》
13.伏笔(暗示)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14.铺垫
如《故乡》
9
典例分析
• (一)重庆B 2017年:《艾叶香中寻玉佩》 • 11.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ppt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ppt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刻、地址、人物、工作的原因、经过、成果
2、记叙顺序分为: 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的人称有: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绘、阐明、抒发、谈论
5、记叙性语言特点是: 精确、生动
6、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标志、烘托、比照、挖苦、烘
答题格式: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 标志办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予在所描绘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体现力。 (2) 比照办法 经过比较,杰出事物的特色,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3) 烘托(旁边面烘托)办法 以非有必要的人或事物烘托首要的人或事物,杰出首要 的人或事物的特色、性情、思想、爱情等。
(4)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
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 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记叙头绪及效果
场景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
作用: 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时间、地点和景物特点);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 景、时代特征。 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5.记叙文中常见的体现(写作)办法及效果
象征手法 对比手法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讽刺手法 欲扬先抑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 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显得 亲切感人。

中考记叙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46张PPT)

中考记叙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46张PPT)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明写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也称艺术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铺垫、对比、 衬托、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


述内容 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析作用 联系上下文,分析在表现主旨、结构、情节等方面的作用。
【注】具体知识详见《文体知识梳理》部分
三、表达方式的运用
中考设问
1、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2020年河南卷第8题,文章《我的 太爷老师》)
①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方式判断)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 野清新宜人、生机 盎然的景象(解说描写的内容),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人物心情)。 ②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表达方式判断):展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 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 野的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 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解说描写的内容),表现孩子们的快乐(人物心情) 。
去年底,我变动了工作岗位,新单位恰在“小李打字店”斜对面。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更免不了常去店里 找他扫描、复印资料,添些办公用品。附近两条街上,林林总总二十多家单位,复印凭据、制作表格、打印公告、 扫描证件、装订文本等等,件件都是急办之事,桩桩都是微利经营。小李从来都是开门最早、关门最晚。
一天我下班路过,见他不忙,感佩他把打字复印这个行当从“小李”干成了“老李”,二十三载坚持而笑容 常在、热情有加,我问他是咋坚持下来的。他的方脸挂满了笑意:“重复性地做这一个事,这么多年的日子好像 是一天过去的。只能说自己干这行顺手了、熟悉了。”
进入新千年,机关每人都配了电脑,打字室不复存在,但一些同志电脑打字不过关,小李的打字店一度更加 忙碌。什么时候去他那儿,都能听见键盘的嗒嗒声,打印机的嘶嘶声,抑或复印机的嗡嗡声。去他那多了我才知 道,不光我们单位,相邻的机关、学校、医院、居民,都喜欢把材料送到他那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 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 染,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 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 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 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 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 “反衬”;以次衬主。
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1.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 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 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 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 191页 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 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 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 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 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 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 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 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
要点归纳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并把握其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 巧,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分析。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
小结:
理解各种
理解各种表 现手法的内 涵,并把握 其作用
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 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 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 关表现手法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 做了铺垫? (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 分析。(6分)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处运用了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 “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与闰土见面,使 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看上下文的 联系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 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从结构安 排角度入 手。
从文章的主题 及写作目的等 方面分析
从选材组 材角度入 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