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

1 0 0 7 3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 甲状 腺微 小 乳 头状 癌术 前超 声 特征 与 颈侧 区淋 巴结 转 移 的关 系 。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辽河 油 田 总医 院收 治 的 1 4 0 例 甲状 腺微 小 乳头 状 癌患 者 的临 床资 料 , 分 析患 者 淋 巴结转 移 的相 关 因素并 进 行评 分 。 结 果 颈侧 区淋 巴结转 移 阳性患 者 的肿瘤 边界 不清 晰 、 钙化、 肿瘤 位 于上极 、 甲状腺 被膜 的接 触 部分> 2 5 %的肿瘤 周
巴结 转移 的可 能性 较大 。 【 关 键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甲状腺 微 小乳 头状 癌 ; 超声; 淋 巴结转 移
【 中图分 类号 】 R 7 3 6 . 1
【 文 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1 6 7 3 — 7 2 1 0( 2 0 1 3) 0 7 ( b ) 一 0 0 2 4 — 0 3
・
临床研究 ・
2 0 1 3年 7 月第 1 O 卷第 2 0 期
甲状腺微 、 乳头状癌超声特征 与颈 侧 区淋 巴结转移 关系 的探讨
张 玉会 t 肖 月 王新 华 姜 玉新 2
1 . 辽河 油 田总 医 院功能 科 , 辽 宁盘锦
1 2 4 0 1 0 ; 2 . 中 国医学科 学 院北京 协和 医 院超声 科 , 北京
长 的发生 率高 于颈 侧 区淋 巴结 转 移 阴性 患者 , 差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O 5 ) ; 以2 . 5分 为诊 断界点 的曲线 下 面积 ( A UC ) 最大 , 其 灵敏 度为 0 . 8 4 6 , 特异 度为 0 . 7 8 6 , A U C为 0 . 8 9 1 。 可 以认 为超 声积 分 2 . 5分是鉴 别 P T MC患者颈 侧 区淋 巴结 转移 的 最佳 诊 断界 点 。 结 论 超 声积 分 2 . 5分 是鉴 别 P T MC患者 颈侧 区淋 巴结转 移 的最 佳诊 断界 点 。 若 甲状 腺 癌结 节积 分< 2 . 5分 。 则颈 侧 区淋 巴结不 转移 的可能 性较 大 ; 若 甲状腺 癌结 节 积分 ≥2 . 5分 , 则颈 侧 区淋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作者:苗中兴葛述科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探讨其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3年5月18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18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术中冰冻确诊,联合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87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癌灶直径>0.5cm者阳性率明显升高,为84/136,而癌灶直径0.5cm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而直径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TPM)是指直径小于1.0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目前甲状腺癌手术范围的共识是至少切除一侧腺叶及至少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但国外已经开始探讨TPM是否存在过度手术治疗的问题,尤其是能否避免无意义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以减低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的发生率。
本文对181例TPM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在TPM患者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8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并经术中冰冻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81例。
年龄23~67岁。
均未侵及腺体外组织,其中癌灶直径>0.5cm者共136例,1.2方法 181例患者行甲状腺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并联合患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2 结果术后出现一过性手足麻木、抽搐的有7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者1例。
一过性声音嘶哑的9例,6个月以上仍声音嘶哑、喉镜检查一侧声带固定者2例。
术后病理检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87例。
其中癌灶>0.5cm阳性率明显升高,为84/136,而癌灶直径3 讨论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预后较好,其手术范围分歧较大,尤其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一直伴有争议,现阶段国内第一版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指南指导意见为至少切除一侧腺叶及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适当范围

随着 认
识有了一定提 高 , 由于各种 影像表现 均缺乏特异性 , 但 与
平 滑肌 肿瘤 及 神 经 源性 肿瘤 鉴 别 尚有 一 定 困难 。另 外 , 与 C T相 比 , R 显示 病 灶 内钙 化较 差 , 描 速度 较 慢 , M I 扫 因而 受
型、 混合型 3型, 3 4病例为梭形细胞型 。 约 / 免疫组化特 点 : D C 是 目前公认 的 GS IT诊 断特异性
抗 体 , % ~ 5 的 G S C 阳性 。C GS 9 0 9% IT D D 在 IT病 例 中 也 有 7 % ~ 0 的 阳性 表 达 。本 组病 例 中 C 阳性 率 达 0 8% D 9. % ,D 2 5 C 阳性 率为 7 % , 4 与文 献报 道 相 近 J 。
规则 , 常有出血 、 坏死及囊 变 , 边界 常不清楚 , 与周 围脏器 粘连 , 时见周 围脏 器侵犯 、 巴结转移 及远处转移 。增 有 淋
强 扫 描多 数 病 灶 表 现 为 多 血 供 肿 瘤 , 质 部 分 强 化 较 明 实
显, 坏死及囊变 区不强化 , 增强后肿瘤周 围脏器侵犯 、 巴 淋 结 肿 大及 实质 脏 器 转 移 显 示 更 为 清 楚 。 由于 M I 组 织 R 软
重 要价 值 。
及外部肌层 , 因此肿瘤有外 向性生长趋势 。由于肿瘤供血
往 往 不能 满 足肿 瘤 的 生 长 需要 , 灶 内 常发 生 出血 、 死 、 病 坏 囊 变 。本组 病 例 提示 肿 瘤 发 病 部 位 与 良恶 性 有 一 定 关 系 , 本 组病 例 中 发 生 于 小 肠 的 病 例 均 为 恶 性 , 文 献 报 道 一 与 致 … 。GS I T组织 病 理 学 一 般 分 为 梭 形 细 胞 型 、 皮 细 胞 上
甲状腺癌微小癌的标准

甲状腺癌微小癌的标准甲状腺微小癌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其诊断标准在不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甲状腺微小癌的标准。
1.尺寸标准:根据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定义,甲状腺微小癌通常指甲状腺结节直径小于1.0-1.5厘米的癌症。
然而,对于甲状腺结节的尺寸定义仍存在争议。
2.细胞学标准:甲状腺微小癌的细胞学特征是其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准。
细胞学上,微小癌的特点是癌细胞更小、形态规则、核分裂少、无微核和浸润性的特征。
此外,细胞核的乏特性和胞浆的亚皮样特点是其常见的细胞学特征。
3.癌组织浸润标准:甲状腺微小癌的第三个标准是其浸润性。
有研究发现,甲状腺微小癌中大部分病例在手术切除后仍然保持微小癌的肿瘤限制性生长特点,未能浸润周围组织或转移至淋巴结。
因此,尽管微小癌是一种癌变病变,但其低度恶性特征使得治疗和预后较好。
4.分期标准:甲状腺微小癌的分期标准也是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
根据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的分期系统,甲状腺微小癌通常被分类为T1a阶段,表示肿瘤直径小于1.0厘米。
这一分期主要是根据肿瘤尺寸进行分类,且不考虑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5.预后标准:尽管甲状腺微小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小的类型之一,但其预后仍然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预后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发性和淋巴结转移等。
一些研究指出,甲状腺微小癌通常具有比较良好的预后,术后康复和存活率较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都具有良好的预后,因此,个体化的多因素分析仍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手段。
总之,甲状腺微小癌的标准主要包括尺寸、细胞学、浸润、分期和预后等方面。
但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的制定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决策。
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L mp y h No e M e a t s s i d t s a i n Thy o d M i r c r i m a: An l s s o r i c o a c no a y i f
I luenc g nf n i Fac or t s
CHEN n fn Qig e g WANG 伽
Scn eat n fG nrlSreyZ e agPoi eF nh aCt P ol’ H silF nh a3 5 0 ,hn eod D pr meto eea ugr,hjn rv c egu i epe opa,egu 15 0 C i i n y s t a I b ta t Obe t eT nl etecnclat sn un i ilm hnd t t ii t ri mc a io aT ) Meh d Ie A s rc 】 j ci oaa z l iafc r i ec gO o oeme s s yo i v y h i o f l n ly a a sn h d mcr nm (MC . to s,l c 1
hp ee ,6essw r id dit tog u sme s s ru (8ae ) dN n e t i g u ( 8ae )a ds g c r ap nd 9 ae eed ie o w r p , t t igop 2 cssi i a o-m t a sr p 6 c sni , n l f t v n o aa s n tn s a s o s i t n i ea o admu ic r l oi cR g si a s a ue. e ut ’ m hnd t t irt o MCptns a 92 2/6 . n hf t i g t er s na l iW sd R s ls11 l p oe a a s a T a etw s2 . a oaL s i e o n ys s l y e me s ef s i %( 8 )We 9 df e e p ma c  ̄a v u ( . m) mo da e r yui i n sctsR Caa s , mo da e rO = .1 ) dtyo en dt t l 6 c a eO c o t r i t s gda ot t O l i t r i t ( R 37 7a ri i h oi l l 6 fu m e b n g i e n ysu m e n h d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关键词 : 甲状腺肿瘤 ; 微小乳头状癌 ; C D 5 6 ; C y c l i n D 1 ; C — me t 中图分类号 : R 7 3 6 . 1 文献标志码 : A
有重要意义 。
染色结果采用半定量 评分法 J 。用图像分 析系统 观察每 张 切片特定 区域 1 0个高倍视 野 , 计数着色细胞百分 率 : 着 色细 胞数 ≤5 % 为 0分 , 6 % ~2 5 % 为 1分 , 2 6 % ~5 0 % 为 2分 , 5 1 %~ 7 5 % 为 3分 , > 7 5 %为 4分 ; 按染 色强度计分 : 未着 色 为 0分 , 弱 阳性 ( 淡黄色 ) 为 1 分, 阳性 ( 呈黄 色 ) 为 2分 , 强 阳性 ( 呈棕 黄色) 为 3分 。两项积分相乘作为表达总积分 。
显色剂及二抗均购 自福州迈新公 司 Nhomakorabea, 兔抗 人 C — me t 单克 隆抗
白表达 , 分 析三者在 P T MC中 的表达 与淋 巴结转 移 的关系 。 结果 癌旁 甲状 腺组 织 中 C D 5 6的表 达显 著高 于 P T MC组
织( P< 0 . 0 5 ) ; P T MC组织 中 C y c l i n D 1和 C — m e t 蛋 白表达显 著高于癌旁 甲状腺组 织( P< 0 . 0 0 5 ) , P T MC的淋巴结未 转移 组中 C y c l i n D1 蛋 白半 定量 评分 高 于转 移组 ( P<0 . 0 5 ) ; 等 级相关分析显示 C y e l i n D1 与 C me t 蛋 白在 P T MC中表达 有
相关性 ( = 0 . 5 9, P< 0 . 0 1 ) 。结论 C D 5 6 、 C y c l i n D1 、 C — m e t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疗效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Ana y i f o r to f c c nd h g rs a t r o e r l c m pa t e n l ss o pe a i n e i a y a i h ik f c o f c nta o rm t l m ph no e a t ssi p la y t y o d i r c ii m a y dem t sa i n pa il r h r i m c o a cno
甲 状 腺 微 4 - 头 状 癌 (a ia hri mirc cn m , ,L  ̄ p pl r tyod eoa io a ly r MC) 是 指 肿 块 直 径 < 0m 的 甲 状 腺 乳 头 状 癌 (a iay 1 m p pl r l tyodc c o ,T , 占 C患 者 的 5 %_ h ri a i ma P C)约 r n 0 1 其 瘤 体 较 J 。因
腺 体 下极 ;双侧 多 发癌 3例 , 位于 双侧 下 极 、 例 位 于左 2例 1
叶下极 及 右 叶 中极 。4 3例 合并 结 节性 甲状 腺 肿 , 合 并 甲 2例
范 围 。 研究 分 析 9 本 8例 手 术治 疗 P MC患者 的 临床 资 料 . T 来 探讨 P MC手术 疗 效和 中央 区淋 巴结转 移 高危 因素 。 T
术是 一 种有 效 治 疗 P MC患者 的方法 ; T 患者 年 龄 、 肿瘤 大 小 、 块 位 于上 极 和侵 犯 被 膜 外组 织 与 中央 区淋 巴结 转 移 肿 密切 相关 。 【 键 词 】甲 状 腺 微 小 乳 头 状 癌 ; 巴 结 转 移 ; 疗 ; 危 因 素 关 淋 治 高 【 中图 分类 号】 3 . R7 6 1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6 4 4 2 ( 0 2 0 b)0 5 — 3 1 7 — 7 1 2 1 ) 7( 一 0 1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5-0382-0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年 5 月 第 32 卷 第 5 期
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范西红 a,贺青卿 a,庄大勇 a,范子义 a,郑鲁明 a,李 霞 b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 TMC 颈淋巴结的恰当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 析济南军区总医院 1999 年 1 月至 2010 年 5 月行颈淋巴结清扫的 117 例 TMC 病人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TMC 局 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及处理意见。结果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53.8%(63/117)。常见颈部淋 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Ⅵ区(47.9%)、Ⅲ区(20.9%)、Ⅳ区(16.5%)、Ⅱ区(6.1%)。随Ⅵ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多,侧方 淋巴结转移递增。肿瘤数目、大小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超声检查判断 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19.0%、98.1%和 55.5%。术中淋巴结快速病理检查有 13.8%假 阴性。全组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TMC 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术前评估和术中快速活检,掌 握 TMC 淋巴结转移特点,有助采取恰当手术方式,有选择的预防性区域性颈淋巴清扫可为可使病人获益。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Metastatic rul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ymph nodes in thyroid minimal cancer FAN Xi-hong*,HE Qing-qing,ZHUANG Da-yong,et al. *Department of Thyroid Breast Surgery, Jinan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Jinan 25003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FAN Xi-hong, E-mail:fxh1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astatic rules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in thyroid minimal cancer (TMC), and guide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s. Methods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117 cases of TMC performed cerv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 from January 1999 to May 2010 in Jinan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diagnosis methods and treatment suggestions in regional lymph nodes metasta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e of lymph nodes metastasis was 53.8%(63/117). The most common areas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metastases was Ⅵ (47.9% ), Ⅲ (20.9% ), Ⅳ (16.5% ), Ⅱ (6.1% )regions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metastases in Ⅵ region, the number of lateral lymph nodes metastases was also increased. Tumor number and size were related to the lymph nodes metastases (P=0.000,P=0.014). The ultrasonography estimates of the lymph nodes metastase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was 19.0%, 98.1% and 55.5% respectively. The lymph nodes false negative rate was 13.8%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 operation. There weren’t recurrences, metastases and deaths in all cases. Conclusion The regional lymph nodes have high metastases rates in TMC cases.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the intraoperative rapid biops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ymph nodes metastases in TMC should be stressed, which is more helpful in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Preventive regional cerv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can benefit the patients. Keywords thyroid minimal cancer; lymph nodes metastases; regional cerv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