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分解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分解

• 定义
• 颈内静脉〔v.jugularis interna〕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上于颈静脉孔处与颅 内乙状窦相续。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同行在颈动脉鞘内。至胸锁关节前方 与锁骨下静脉集合成头臂静脉。

解剖位置

颈内静脉的属支有颅内和颅外支两种。

1〕颅内支 通过硬脑膜窦搜集脑膜、脑、视器、前庭蜗器及颅骨的血液。
臂丛brachial plexus是由第5以 下〔至颈8〕颈神经前支和第 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 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前 方进入腋窝。臂丛的支分布 于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 浅部肌〔斜方肌除外〕以及 臂,前臂、手的肌、关节、 骨和皮肤。组成臂丛的神经 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 每个干在锁骨上方或前方又 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 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 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 集合成后束。三束分别从内、 外、后三面包围腋动脉。
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
9.颈外侧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外表,沿颈外静 脉排列。 颈外侧深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沿颈内动、静脉 和颈总动脉排列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位于乳突尖 至肩胛舌骨肌横过颈动脉的程度处 前组〔颈内静脉前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 列 外侧组〔颈内静脉外侧淋巴结〕:沿颈内内静脉外 侧分布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沿颈内静脉、 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周围排列 前组:沿颈内静脉配布 外侧组〔颈横淋巴结〕:沿颈横血管及其分支排列
转移淋巴结形态及边缘
表现为形态规那么且边缘清楚与形态不规 那么且边缘不清楚者,其原发肿瘤之间存在 极显著性差异 。鼻咽癌及甲状腺癌中,形态 规那么且边缘清楚者分别为 88 % 和 86 % 。 口咽癌,喉癌及下咽癌中形态不规那么且边 缘不清者分别为59 % 和68 % , 且外侵明显。 这与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分化差, 恶性程 度高有关。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摘要】甲状腺癌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的常见,一般病症出现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发现。

但是病症逐渐加重,被人们发现时一般病情也已经到了中晚期。

甲状腺癌是属于一种出现在头颈部最为常见也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

根据我院多年的临床经验,颈部淋巴结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锁骨上窝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可被推动.以后很快出现多个淋巴结,并侵及周围组织。

此时肿块呈结节状、固定,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以致溃破、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物带有恶臭。

颈淋巴转移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情况的75%,一般患者到了中晚期都需要十分谨慎,注意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情况。

一般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范围较广,转移的部位也较隐秘,所以影像学的应用非常有利于临床判断。

其中就包括高频超声检测,增强CT检测,MR和核素扫描。

【前言】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式前言目前在临床医学上一般判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说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此时已不适合运用手术治疗,使用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由于颈淋巴结转移手术后的复发性也是非常强的。

所以到了中晚期一般选择化疗的方式对恶性肿瘤进行化学消杀,以此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1]。

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化疗的疗效也是十分有效的,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程度的癌症,医学上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前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中晚期如果还选择手术治疗对患者来说意义不大,同时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所以如何判断癌症的等级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上的不断应用,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成熟[2]。

对于影像学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评价,诊断方式有哪些,我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总结分析,以下是具体的报道。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评价(一)高频超声检测超声具有经济、方便、无创等优势,在检测结果上频率越高分辨力越好。

乳头状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乳头状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l rs u d c aa trs c r r o d d n p t oo y r s l r r c r e uta o n h rc eit swe c r e . e f a ah lg e u t we e od d to. n o rl t n e w e l i i ee il s e o a d c rea o sb t e n ci c i n
张梦 萍 张诠 郭 朱明 欧 阳 电 杨安 奎
【 摘要】 目的 分析 o 0 N 乳头状甲状腺癌(T ) PC 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结果, 研究不同临床病理特
征对侧 颈隐匿性淋 巴结转移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 0 8年 1月至 2 1 0 1年 3月 19例我 院行 选择性颈 0 淋巴结 ( 包括 同侧颈淋 巴结 ) 清扫的 o 0期 P C患者资料 , N T 对其术后侧颈隐 匿性淋 巴结转移率 与各临床病 理 特征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 c 0病例 中, N Ⅵ区隐匿性转移率 为 4 . % , 颈淋 巴结 隐匿性转 移率为 68 侧 3 . %。淋 巴结转移相关 的因素有原 发肿瘤大小( 39 超声长径或病理长径 ) 腺外组织侵犯 , 、 侧颈淋 巴结超声 特 点 ( 括淋 巴门消失 、 包 皮髓质 结构 不清、 血流丰富 ) Ⅵ区淋 巴结 转移 , 及 同淋 巴结 阴性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 00 ) P< .5 。结论 选择性颈淋 巴结清 扫后 发现 o 0期 P C患者存 在一 定的侧 颈淋 巴结 隐匿性 转移率 , N T 转 移 的概率与 以上临床病理 因素相关 , 对具有 高危 因素的患者建议行选择性淋 巴结清扫术 。
isltr e k iscin1b t e a u r 0 8 n d p i ea n c dse t ewen J ay 2 0 a Mac 0 a l o n rh 2 1 wee e iw d l ia fcos n d tmo 1 r rve e .Ci c n l atr a u r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 CT 表现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 CT 表现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 CT 表现杨立臣;赵红军;朱欢【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 CT 表现,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并经手术、病理、CT 扫描确诊的甲状腺癌颈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 CT 扫描检查,扫描范围为颅顶至胸廓入口,包括全部甲状腺。

结果:54例患者中,38例颈上中深组淋巴结转移、43例颈下深组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26例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8例纵膈淋巴结转移。

42例乳头状癌患者中,8例淋巴结密度与正常甲状腺一致、12例有囊性变、其中9例淋巴结囊内有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5例有细颗粒状钙化。

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发于颈静脉链周围、气管食管沟及纵膈。

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改变有淋巴结明显强化、与正常甲状腺密度抑制、囊性变、囊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而滤泡癌、髓样癌、透明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改变为淋巴结明显强化、与甲状腺肿瘤密度一致。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2页(P76-76,83)【关键词】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CT 表现【作者】杨立臣;赵红军;朱欢【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33;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33;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1内容提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CT表现,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并经手术、病理、CT扫描确诊的甲状腺癌颈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扫描范围为颅顶至胸廓入口,包括全部甲状腺。

结果:54例患者中,38例颈上中深组淋巴结转移、43例颈下深组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26例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8例纵膈淋巴结转移。

42例乳头状癌患者中,8例淋巴结密度与正常甲状腺一致、12例有囊性变、其中9例淋巴结囊内有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5例有细颗粒状钙化。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顾雅佳【摘要】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来源于甲状腺癌和颈部不同区域的鳞癌,根据首站转移淋巴结区域可以大致推测原发病灶的来源.鳞癌和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有其各自特点.需要与这些转移性淋巴结鉴别的有淋巴结炎性改变、结核、淋巴瘤、Castleman及一些非淋巴结起源的软组织肿瘤.%Most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mes from thyroid cancer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eck. Origin of the primary cancer could be general speculated based on thefirst metastatic station site. Th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yroid carcinoma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s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need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lymph node inflammatory changes, tuberculosis, lymphoma, Castleman's disease, and soft tissue tumors.【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6页(P415-420)【关键词】颈部;淋巴结;鉴别诊断【作者】顾雅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4顾雅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尹定尧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尹定尧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湖北省建始县中医院(445300)尹定尧谭祖稳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特点,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目前国内外少有报道[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2012年临床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全部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乳突状癌19例,滤泡状癌13例。

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4~76岁,平均(55±6)岁。

临床以颈部包块入院14例,18例以甲状腺包块入院。

1.2方法:采用Toshiba Asteion螺旋CT进行平扫,32例均行增强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采用仰卧位颈部过伸位,平静呼吸,分别获得颈部冠状位T1WI、T2WI、短时间及转恢复序列(STIR)、轴位T2WI及STIR。

2结果32例均在颈部淋巴结分区内,CT呈椭圆形、串珠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CT值:46~62Hu;MRI呈椭圆形等T1、长T2信号,其中6例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

大小(最大横径)5~35mm,24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欠清,7例内见点状钙化。

单侧转移28例(87.5%),双侧4例(12.5%)。

其中分布于Ⅳ区26例(81.3%),Ⅵ区15例(46.9%),Ⅲ区10例(31.3%),Ⅱ区及Ⅴ区各8例(25%),Ⅶ区4例(12.5%),其中有Ⅱ、Ⅲ、Ⅴ、Ⅶ区转移的均有Ⅳ区转移。

单发7例均发生在Ⅳ区,多发25例。

32例CT增强后动脉期均呈壳状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19例均匀强化,13例内见低密度未强化区,延迟期轻度强化。

3讨论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颈部淋巴结约300个,约占人体总数的1/3,头颈部恶性肿瘤均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有不同的好发部位。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作者:户庄马明德常亮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不同分期原发肿瘤的甲状腺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101例不同分期原发甲状腺癌行根治性切除,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不同分期原发甲状腺癌(T1肿瘤最大径≤2 cm 、T2肿瘤最大径>2 cm但4 cm、T4肿瘤无论大小,超出包膜,侵及周围组织)中央区淋巴结癌转移率都较高T1(10/21)、T2(20/34)、T3(12/16)、T4(17/20)。

结论不同分期原发甲状腺癌都应行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即使是T1(肿瘤最大径≤2 cm)期的甲状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至少要行中央区的淋巴结清扫。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滤泡状;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临床上甲状腺癌很多见,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例最高,占75%左右;临床上甲状腺癌治疗的手术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手术方式多样,特别是关于淋巴结的清扫问题,是不是清扫,清扫的范围等。

临床上多见对于肿瘤直径较小者行甲状腺全部切除术,不行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可能原因有:认为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好,很少发生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错误认识;再有手术技术低,对于喉返神经的保护及甲状旁腺的保留没有把握,认为术后加用放射碘治疗处理后续问题,实际上放射碘治疗对于淋巴结癌转移效果较差,直径1 cm以上的淋巴结就很难完全照射消失,对于肺部转移效果可靠。

作者于2008年开始对不同分期原发甲状腺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肿瘤大小与中央区淋巴结发生癌转移的关系,以便指导以后的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及清扫范围。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91例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标本经常规病理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72例,甲状腺滤泡癌19例,女75例,男16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14岁,中位年龄47岁。

甲状腺乳头状癌TERT_启动子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_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TERT_启动子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_分析

㊀㊀张㊀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重庆市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专病临床诊疗中心主任,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市医学科学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㊂中国医师协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甲状腺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微创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乳腺甲状腺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㊂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准甲状腺乳腺外科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㊁国家行业专项课题子课题㊁重庆市科技局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㊁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㊁重庆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10余项课题㊂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7篇㊂以第一申报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㊁实用新型专利6项㊂㊀㊀[摘要]㊀目的㊀采用Meta分析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TERTp)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㊂方法㊀检索PubMed㊁theCochraneLibrary㊁Embase数据库㊁WebofScience㊁中国知网数据库㊁万方全文数据库,搜集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携带TERTp突变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检索截至2023年7月㊂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㊁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ReviewManager5 4和STATA17 0进行Meta分析㊂结果㊀共检出文献369篇,最终纳入33项研究,包括12683例患者㊂Meta分析表明,携带TERTp突变的PTC患者较未发生TERTp突变的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㊂结论㊀TERTp突变会增加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是预测PT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因素㊂㊀㊀[关键词]㊀甲状腺乳头状癌;㊀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㊀颈部淋巴结转移;㊀Meta分析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36 1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08-0778-06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8.04Evalu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ERTpromotermutationandcervicallymphnodemetastasi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ameta⁃analysis㊀HOUShao⁃dong,YANCun⁃ye,YINSu⁃peng,etal.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Nanchong637000,China;DepartmentofBreastandThyroidSurgery,ChongqingGeneralHospital,Chongqing401147,China㊀㊀[Abstract]㊀Objective㊀Toevalu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promoter(TERTp)mutationandcervicallymphnodemetastasisinpatientswith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bymeta⁃analysis.MethodsCase⁃controlorcohortstudiesofTERTpmutationsinPTCpatientswereelectronicallysearchedfromPubMed,theCochraneLibrary,Embase,WebofScience,ChinaNationalKnowledgeInternet(CNKI)andWanfangdatabasesuptoJuly2023.㊃877㊃ChineseJournalofNewClinicalMedicine,August2023,Volume16,Number8㊀㊀Tworeviewersindependentlyscreenedtheliterature,fromwhichthedatawereextractedandassessedtheriskofbiasoftheincludedstudies.ReviewManager5 4andSTATA17 0wereusedformeta⁃analysis.Results㊀Atotalof369paperswereretrieved,and33studieswerefinallyincluded,including12683patients.Themeta⁃analysisshowedthatthePTCpatientscarryingTERTpmutationshadahigherriskofcervicallymphnodemetastasisthanthosewithoutTERTpmutations.Conclusion㊀TERTpmutationincreasestheriskofcervicallymphnodemetastasisinPTCpatientsandisanimportantreferencefactorinpredictinglymphnodemetastasisinthePTCpatients.㊀㊀[Keywords]㊀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㊀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promoter(TERTp);㊀Cervicallymphnodemetastasis;㊀Meta⁃analysis㊀㊀甲状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约占85%[1]㊂颈部淋巴结是PT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据统计,约有30% 80%的PTC患者会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㊂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也是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风险的重要指标[2]㊂随着对甲状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在PTC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中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被不断发现㊂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TERT)是端粒酶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肿瘤细胞可通过TERT异常表达,维持端粒长度,促进细胞不断增殖[3]㊂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在肿瘤细胞中,导致TERT基因异常表达的原因主要是位于非编码区的TERT启动子(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promoter,TERTp)发生了突变[4]㊂TERTp突变广泛存在于各种恶性肿瘤中,包括甲状腺癌㊁恶性黑色素瘤㊁胶质母细胞瘤㊁膀胱癌和肝细胞癌等[5]㊂既往研究表明,TERTp突变的甲状腺癌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患者疾病的特异性死亡率显著升高[3,6]㊂虽然现有研究提示TERTp突变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相关结论仍有争议,故有待进一步研究㊂本文拟通过收集最新的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探究PTC患者TERTp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联,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㊂1㊀资料与方法1 1㊀纳入标准㊀(1)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2)研究对象为行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3)研究比较了PTC患者TERTp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联;(4)能够提取或重新计算具有相应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的比值比(oddsratio,OR)㊂1 2㊀排除标准㊀(1)文献类型为综述㊁信件㊁会议摘要㊁个案报道㊁动物研究或体外研究等;(2)非英文或中文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章;(4)数据不完整或无法提供全文的文章㊂1 3㊀文献检索策略及数据来源㊀截至2023年7月,使用PubMed㊁theCochraneLibrary㊁Embase数据库㊁WebofScience㊁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㊁万方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㊂英文检索式为( 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 OR PTC )AND( 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promoter OR TERTp )AND( lymphnodemetastasis )㊂中文检索词包括 甲状腺乳头状癌 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 淋巴结转移 ㊂使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检索,同时追溯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扩大检索范围㊂1 4㊀数据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㊀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㊁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㊂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名研究者协商解决㊂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者㊁出版年份㊁国家㊁携带TERTp突变病例数量㊁TERTp突变组中的发生淋巴结转移病例数量㊁未发生TERTp突变病例数量,以及未发生TERTp突变病例组中淋巴结转移病例数量㊂如遇纳入文献信息缺失,尽可能与文献作者联系补充㊂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估回顾性研究的质量,该标准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㊁研究组间可比性和结果评价,总分9分,>6分为高质量研究,4 6分为中等质量研究㊂1 5㊀统计学方法㊀应用ReviewManager5 4和STATA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汇总研究中的OR及其相应的95%CI来探讨TERTp突变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㊂采用Q检验和I2统计量对研究中的异质性进行审查㊂如果发现I2值超过50%,则表明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需要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果I2值<50%,表示异质性较低,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㊂发表偏倚采用评价漏斗图的对称性的方法,若所有研究围绕中心线对称排列,认为无发表偏倚;若呈不对称分布,则认为存在发表偏倚㊂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㊃977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3年㊀8月㊀第16卷㊀第8期2㊀结果2 1㊀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㊀初检相关文献369篇,剔除84篇重复文献,对标题和摘要进行筛查后再排除247篇文章,包括综述㊁个案报道㊁会议摘要及其他肿瘤等,并在完整阅读文章后排除了5篇文章,包括数据不完整㊁未纳入发生淋巴结转移数据等,最终纳入33篇文献[7⁃39]㊂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㊂2 2㊀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㊀纳入的33篇文献包括2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5篇队列研究㊂共有12683例PTC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携带TERTp突变组1341例,未发生TERTp突变组11342例㊂所有选定研究的质量被评估为中等或高质量研究,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见表1㊂图1㊀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图表1㊀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第一作者年份国家研究类型TERTp突变TERTp未突变淋巴结转移例数总例数淋巴结转移例数总例数NOS评分(分)Liu[7]2014中国队列研究726682136Melo[8]2014葡萄牙病例对照研究18231842758Xing[9]2014美国队列研究31591224386deBiase[10]2015意大利病例对照研究412532547Qasem[11]2015沙特阿拉伯病例对照研究712951537Gandolfi[12]2015意大利病例对照研究1821721006Muzza[13]2015意大利病例对照研究1122831606Song[14]2016韩国病例对照研究10181463898Sun[15]2016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8193094157Jin[16]2016中国病例对照研究20264115866Lee[17]2016韩国病例对照研究1630881777邓飞红[18]2017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8231874098Bu[19]2018沙特阿拉伯队列研究981464087018Watutantrige⁃Fernando[20]2018意大利病例对照研究2314207罗春华[21]2018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6191302297Rusinek[22]2018波兰病例对照研究912391327Ren[23]2018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0122153307Colombo[24]2019意大利队列研究2031731096Estrada⁃Flórez[25]2019美国病例对照研究1023361188杨钿[26]2019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0112103157Geng[27]2019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11325358Huang[28]2019中国病例对照研究61031487Trybek[29]2019波兰病例对照研究85994044697侯小锋[30]2019中国队列研究4659971616Kim[31]2020韩国病例对照研究8204007046Liu[32]2020中国病例对照研究681081977Lee[33]2021韩国病例对照研究5161784887任俊玲[34]2021中国病例对照研究84510316Wang[35]2021中国病例对照研究496948757Nie[36]2022中国病例对照研究274364891368Chen[37]2022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8301393036Ma[38]2023中国病例对照研究33481995478尚轶钒[39]2023中国病例对照研究10121153262582 3㊀Meta分析结果㊀分析了33项研究,包括12683例患者㊂在1341例TERTp突变的PTC患者中,912例(68 01%)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㊂在11342例未发生TERTp突变的PTC患者中,5824例(51 35%)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ERTp突变的PTC患者较未发生TERTp突变的PTC㊃087㊃ChineseJournalofNewClinicalMedicine,August2023,Volume16,Number8㊀㊀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OR(95%CI):1 67(1 44 1 92),P<0 001],见图2㊂采用ReviewManager5 4对携带TERTp突变组与未发生TERTp突变组绘制漏斗图,见图3㊂使用STATA17 0通过去除个别研究和替换效应模型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判定,整体统计显著性并未改变,表明分析结果是稳定的㊂采用Begg检验和Egger检验检测出版偏倚,结果显示所纳入的研究无发表偏倚㊂图2㊀33项研究PTC患者TERTp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森林图图3㊀33项研究PTC患者TERTp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漏斗图3㊀讨论3 1㊀淋巴结转移是影响PTC患者生存㊁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因素[40]㊂既往研究提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患者年龄㊁性别㊁肿瘤多灶性以及病灶大小等因素有关[41]㊂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分子标志物亦可预测淋巴结转移,如大量研究提示BRAF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42],且可作为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㊂3 2㊀TERT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包含16个外显子㊁15个内含子和一个包含330个碱基对的启动子区[43]㊂Liu等[44]首次报道了术前检测甲状腺细针抽吸活检标本中TERTp突变在辅助甲状腺癌诊断和判断预后方面的潜力㊂此后,对TERTp突变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㊂据估计,约有7 5%的PTC患者携带TERTp突变,该突变引发了端粒酶的异常激活,与PTC肿瘤侵袭性㊁远处转移㊁复发以及特异性死亡风险密切相关[45]㊂张冉等[46]报道,相较于TERTp未突变组的患者,携带TERTp突变的PTC患者中老年人比例较大,男性比例较高,更容易发生颈侧方淋巴结转移,并且转移淋巴结数量多,肿瘤的T分期更晚㊂此外,Bu等[19]发现,携带TERTp突变的PTC更容易发生腺外侵犯和血管侵犯,敲低TERT的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㊁侵袭㊁迁移以及血管生成㊂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的‘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以及2020年美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的‘成人甲状腺疾病的明确手术治疗指南“提出,在临床病理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可将TERTp基因突变作为风险分层的替代标志物[42,47]㊂3 3㊀目前研究大多提示TERTp突变与PTC不良预㊃187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3年㊀8月㊀第16卷㊀第8期后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对于TERTp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㊂在Ma等[38]的研究中,共纳入了595例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患者,其中232例患者术后病理发现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㊂通过进一步分析提示,TERTp突变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㊂邓飞红等[18]的研究也发现,与TERTp未突变患者相比,携带TERTp突变的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包括中央区淋巴结及颈侧方淋巴结)的概率更高㊂此外,大量研究也证实,当TERTp和BRAFV600E共同突变时,PTC侵袭性更强,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更差[7,48⁃49]㊂但也有学者有不同看法,Kim等[31]认为,TERTp突变在PTMC中并不常见,在风险分层中的作用可能有限,其中C216T突变似乎对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没有影响㊂而任俊玲等[34]发现,TERTp突变常见于PTMC,但并不能预测中央区淋巴结有无转移㊂进一步分析,以上结论差异可能与选择偏倚或入组病例样本量较小有关㊂为进一步探究TERTp突变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纳入了33篇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提示,相比未发生TERTp突变的PTC患者,携带TERTp突变的PTC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 001)㊂本研究结果表明,TERTp突变是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㊂3 4㊀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首先,由于数据量偏小,无法根据其他因素(如原发肿瘤大小㊁分期㊁病理亚型等)进行亚组Meta分析㊂其次,由于不同人种和地区的PTC患者相关分子标志物突变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未对不同人种和地区患者进行分组分析㊂因此,考虑到这些限制,有必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TERTp突变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联㊂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TERTp突变会增加PTC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可作为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因素㊂参考文献[1]BanikGL,ShindoML,KraimerKL,etal.Prevalenceandriskfac⁃torsformultifocalityinpediatricthyroidcancer[J].JAMA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21,147(12):1100-1106.[2]薛明淼,尚梦园,王志化,等.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0,13(10):990-994.[3]LiuC,LiuZ,ChenT,etal.TERTpromotermutationanditsasso⁃ciationwith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andprognosisofpapillarythy⁃roidcancer:ameta⁃analysis[J].SciRep,2016,6:36990.[4]RachakondaS,HoheiselJD,KumarR.Occurrence,functionalityandabundanceoftheTERTpromotermutations[J].IntJCancer,2021,149(11):1852-1862.[5]VinagreJ,AlmeidaA,PópuloH,etal.FrequencyofTERTpromotermutationsinhumancancers[J].NatCommun,2013,4:2185.[6]YangJ,GongY,YanS,etal.AssociationbetweenTERTpromotermutationsandclinicalbehaviorsin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Endocrine,2020,67(1):44-57.[7]LiuX,QuS,LiuR,etal.TERTpromotermutationsandtheirasso⁃ciationwithBRAFV600Emutationandaggressive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yroidcancer[J].JClinEndocrinolMetab,2014,99(6):E1130-E1136.[8]MeloM,daRochaAG,VinagreJ,etal.TERTpromotermutationsareamajorindicatorofpooroutcomein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s[J].JClinEndocrinolMetab,2014,99(5):E754-E765.[9]XingM,LiuR,LiuX,etal.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cooperativelyidentifythemostaggressivepapillarythyroidcancerwithhighestrecurrence[J].JClinOncol,2014,32(25):2718-2726.[10]deBiaseD,GandolfiG,RagazziM,etal.TERTpromotermutationsin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s[J].Thyroid,2015,25(9):1013-1019.[11]QasemE,MuruganAK,Al⁃HindiH,etal.TERTpromotermuta⁃tionsinthyroidcancer:areportfromaMiddleEasternpopulation[J].EndocrRelatCancer,2015,22(6):901-908.[12]GandolfiG,RagazziM,FrasoldatiA,etal.TERTpromotermuta⁃tionsareassociatedwithdistantmetastase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J].EurJEndocrinol,2015,172(4):403-413.[13]MuzzaM,ColomboC,RossiS,etal.Telomerasein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promotermutations,expressionandlocalization[J].MolCellEndocrinol,2015,399:288-295.[14]SongYS,LimJA,ChoiH,etal.PrognosticeffectsofTERTpro⁃motermutationsareenhancedbycoexistencewithBRAForRASmuta⁃tionsandstrengthentheriskpredictionbytheATAorTNMstagingsystemin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patients[J].Cancer,2016,122(9):1370-1379.[15]SunJ,ZhangJ,LuJ,etal.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inChinesepatients[J].PLoSOne,2016,11(4):e0153319.[16]JinL,ChenE,DongS,etal.BRAFandTERTpromotermuta⁃tionsintheaggressivenessof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astudyof653patients[J].Oncotarget,2016,7(14):18346-18355.[17]LeeSE,HwangTS,ChoiYL,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TERTpromotermutation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sinaBRAF(V600E)mutation⁃prevalentpopulation[J].Thyroid,2016,26(7):901-910.[18]邓飞红,李红强,马润声,等.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基因和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7,44(12):816-819.[19]BuR,SirajAK,DivyaSP,etal.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mutationsareindependentpredictorofdisease⁃freesurvivalinMiddleEasternpapillarythyroidcancer[J].IntJCancer,2018,142(10):2028-2039.㊃287㊃ChineseJournalofNewClinicalMedicine,August2023,Volume16,Number8㊀㊀[20]Watutantrige⁃FernandoS,VianelloF,BarolloS,etal.Thehobnailvariantof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clinical/molecularcharacter⁃isticsofalargemonocentricseriesandcomparisonwithconventionalhistotypes[J].Thyroid,2018,28(1):96-103.[21]罗春华,林㊀云,贺㊀峥,等.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的预后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7-9.[22]RusinekD,PfeiferA,KrajewskaJ,etal.CoexistenceofTERTpro⁃motermutationsandtheBRAFV600Ealterationanditsimpactonhis⁃topathologicalfeaturesof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inaselectedseriesofPolishpatients[J].IntJMolSci,2018,19(9):2647.[23]RenH,ShenY,HuD,etal.Co⁃existenceof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isassociatedwithtumoraggressiveness,butnotwithlymphnodemetastasis[J].CancerManagRes,2018,10:1005-1013.[24]ColomboC,MuzzaM,ProverbioMC,etal.Impactofmutationdensityandheterogeneityonpapillarythyroidcancerclinicalfeaturesandremis⁃sionprobability[J].Thyroid,2019,29(2):237-251.[25]Estrada⁃FlórezAP,BohórquezME,VélezA,etal.BRAFandTERTmutationsinpapillarythyroidcancerpatientsofLatinoancestry[J].EndocrConnect,2019,8(9):1310-1317.[26]杨㊀钿,陈㊀昶,潘南方,等.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0(6):919-924.[27]GengJ,LiuY,GuoY,etal.CorrelationbetweenTERTC228Tandclinic⁃pathologicalfeaturesinpediatric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J].SciChinaLifeSci,2019,62(12):1563-1571.[28]HuangM,YanC,XiaoJ,etal.RelevanceandclinicopathologicrelationshipofBRAFV600E,TERTandNRASmutationsfor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atientsinNorthwestChina[J].DiagnPathol,2019,14(1):74.[29]TrybekT,WalczykA,Gᶏsior⁃PerczakD,etal.Impactof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onresponsetotherapyinpapil⁃larythyroidcancer[J].Endocrinology,2019,160(10):2328-2338.[30]侯小锋,田尤新,刘勤江,等.BRAF和TERT启动子突变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分析[J].甘肃医药,2019,38(5):385-388.[31]KimSY,KimT,KimK,etal.HighlyprevalentBRAFV600Eandlow⁃frequencyTERTpromotermutationsunderlie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inKoreans[J].JPatholTranslMed,2020,54(4):310-317.[32]LiuR,LiY,ChenW,etal.MutationsoftheTERTpromoterareassociatedwithaggressivenessandrecurrence/distantmetastasisof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J].OncolLett,2020,20(4):50.[33]LeeJ,HaEJ,RohJ,etal.PresenceofTERTʃBRAFV600Emutationisnotariskfactorfortheclinicalmanagementofpatientswith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J].Surgery,2021,170(3):743-747.[34]任俊玲,陈㊀斌,程伟波.BRAFV600E基因突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4):362-365.[35]WangQ,ZhaoN,ZhangJ.Genemutationanalysi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usingamulti⁃genepanelinChina[J].IntJGenMed,2021,14:5139-5148.[36]NieX,ShangJ,WangW.TERTgeneticpolymorphismrs2736100isassociatedwithanaggressivemanifestationof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J].FrontSurg,2022,9:1019180.[37]ChenZ,WangW,XuJ,etal.Tumormutationburden⁃assistedriskstratificationforpapillarythyroidcancer[J].Endocrine,2022,78(2):296-305.[38]MaT,WangL,ZhangX,etal.Aclinicalandmolecularpathologypredictionmodelfor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incN0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J].FrontEndocrinol(Lausanne),2023,14:1075598.[39]尚轶钒,黄思夏,王佳鹤,等.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㊁TERT和RET分子检测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3,39(6):661-667.[40]李祖锦,吴㊀敏,孙传衍.整合素β4蛋白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7):735-739.[41]OhHS,ParkS,KimM,etal.Youngageandmalesexarepredic⁃torsoflarge⁃volumecentralnecklymphnodemetastasisinclinicalN0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s[J].Thyroid,2017,27(10):1285-1290.[42]HaugenBR,AlexanderEK,BibleKC,etal.2015AmericanThy⁃roidAssociationmanagementguidelinesforadultpatientswiththy⁃roidnodulesand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theAmericanThyroidAssociationGuidelinesTaskForceonThyroidNodulesand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J].Thyroid,2016,26(1):1-133.[43]CongYS,WenJ,BacchettiS.Thehumantelomerasecatalyticsub⁃unithTERT:organizationofthegeneandcharacterizationofthepro⁃moter[J].HumMolGenet,1999,8(1):137-142.[44]LiuX,BishopJ,ShanY,etal.HighlyprevalentTERTpromotermutationsinaggressivethyroidcancers[J].EndocrRelatCancer,2013,20(4):603-610.[45]PollerDN,GlaysherS.MolecularpathologyandthyroidFNA[J].Cytopathology,2017,28(6):475-481.[46]张㊀冉,杨㊀洁,冯恩梓,等.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与其侵袭性相关性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2):125-132.[47]PatelKN,YipL,LubitzCC,etal.TheAmericanAssociationofEndocrineSurgeonsguidelinesforthedefinitivesurgicalmanagementofthyroiddiseaseinadults[J].AnnSurg,2020,271(3):e21-e93.[48]MoonS,SongYS,KimYA,etal.Effectsofcoexistent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onpoorclinicaloutcomesinpapillarythyroidcancer:ameta⁃analysis[J].Thyroid,2017,27(5):651-660.[49]ChenB,ShiY,XuY,etal.ThepredictivevalueofcoexistingBRAFV600EandTERTpromotermutationsonpooroutcomesandhightumouraggressivenessi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ClinEndocrinol(Oxf),2021,94(5):731-742.[收稿日期㊀2023-07-25][本文编辑㊀吕文娟㊀余㊀军]本文引用格式侯少东,严存晔,殷素鹏,等.甲状腺乳头状癌TERT启动子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8):778-783.㊃387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3年㊀8月㊀第16卷㊀第8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湖北省建始县中医院(445300)尹定尧谭祖稳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特点,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目前国内外少有报道[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2012年临床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全部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乳突状癌19例,滤泡状癌13例。

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4~76岁,平均(55±6)岁。

临床以颈部包块入院14例,18例以甲状腺包块入院。

1.2方法:采用Toshiba Asteion螺旋CT进行平扫,32例均行增强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采用仰卧位颈部过伸位,平静呼吸,分别获得颈部冠状位T1WI、T2WI、短时间及转恢复序列(STIR)、轴位T2WI及STIR。

2结果
32例均在颈部淋巴结分区内,CT呈椭圆形、串珠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CT值:46~62Hu;MRI呈椭圆形等T1、长T2信号,其中6例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

大小(最大横径)5~35mm,24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欠清,7例内见点状钙化。

单侧转移28例(87.5%),双侧4例(12.5%)。

其中分布于Ⅳ区26例(81.3%),Ⅵ区15例(46.9%),Ⅲ区10例(31.3%),Ⅱ区及Ⅴ区各8例(25%),Ⅶ区4例(12.5%),其中有Ⅱ、Ⅲ、Ⅴ、Ⅶ区转移的均有Ⅳ区转移。

单发7例均发生在Ⅳ区,多发25例。

32例CT增强后动脉期均呈壳状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19例均匀强化,13例内见低密度未强化区,延迟期轻度强化。

3讨论
欠清晰占16%,不清晰占8%。

50例双能减影检查的患者中,清晰38例,基本清晰10例,欠清晰2例,不清晰0例。

基本清晰以上占96%,欠清晰占4%。

可见双能减影对PICC置管的检查与常规摄影检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临床观察PICC置管定位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

3讨论
3.1双能量减影技术(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也称能量减影,K缘减影,于1925年第一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

由于不同原子量的物质对入射X线的衰减方式不同,高密度物质以光电吸收为主,低密度物质以康普顿散射效应为主。

3.2光电效应:X线能给原子全部的壳层电子,光子被吸收。

原子的轨道电子结合越紧越易发生,多发生在K层,原子序数高易发生。

其特点是无散射、无灰雾、对比高,但患者接受X 线辐射多。

康普顿效应:X线光子击脱壳层电子,向另一方向散射,产生散射线多。

高能X线易发生康普顿散射。

3.3DES双能量减影:应用骨与软组织对不同能量的X线光子吸收衰减方式不同的特点,将普通X线片中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成分选择性减去后,生成仅有软组织或骨成分的图像技术。

能量减影是通过对穿透人体不同组织,经不同强度的双光电吸收和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衰减后的X线信号,进行分离采集处理。

选择性消除骨或软组织成分得出所谓组织特性即单纯软组织或骨的图像。

3.4双能量减影:一般设定的摄影条件为,高能量:110~150 kV,200~400mAs,低能量:60~80kV,200~400mAs,高容量X 线机可以设置大电流,短时间,提高清晰度。

一次摄影实行2次曝光,中间间隔时间一般为200ms,双能量减影充分利用了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可探测量子效率(detectable quantum efficiency,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自动后处理速度快,将采集到的高、低能X线信息,短时间内形成可视图像,直接形成三幅图像:普通数字胸部X线片、软组织像、骨像。

3.5PICC管:由硅胶材料做成的有机塑料管,在穿刺时有引导针的引导下,将导管进入静脉中,沿静脉血管达到上腔静脉处,即在第二、三肋间隙附近。

因为引导针为较导管细的金属细丝,原子序数较高,对X线的吸收基本等同于骨组织,因此在双能减影骨组织像上能清晰显示。

因此50例双能减影检查的患者中,清晰38例,基本清晰10例,欠清晰2例,不清晰0例。

基本清晰以上占96%,无不清晰图像。

50例常规DR摄影中,PICC管清晰的15例,基本清晰的23例,欠清晰的8例,不清晰的4例。

基本清晰以上占76%,不清晰占8%。

主要是上腔静脉在右肺门附近,由于纵隔、大血管、肺门淋巴结及肿瘤等重叠组织多原因,常规摄影对比度差,造成导管末端显示不清。

尤其肺门肿瘤,纵隔肿瘤,纵隔淋巴转移及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对于肥胖患者及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也可以影响PICC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因此常规检查明显低于双能减影检查的清晰率。

双能减影对高对比组织和低对比组织有明显的优越性,结合DR系统FPD可探测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将采集到的高、低能X线信息,短时间内形成可视图像,直接形成三幅图像:普通数字胸片、软组织像、骨像,在临床工作中已被普遍应用,结合DR处理系统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因此对于PICC置管的检查也可以作为常规应用,对临床PICC置管的定位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收稿日期:2012-09-17)
颈部淋巴结约300个,约占人体总数的1/3,头颈部恶性肿瘤均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有不同的好发部位。

国际通用影像学分区法把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即Ⅰ区:颏下和颌下淋巴结;Ⅱ区:颈内静脉上组;Ⅲ区:颈内静脉中组;Ⅳ区:颈内静脉下组;Ⅴ区:颈后三角;Ⅵ区:喉前、气管旁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Ⅶ区:上纵隔淋巴结[2]。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好发于Ⅴ区,本组占81.3%,其次为Ⅵ、Ⅲ区。

Ⅶ区尽管发生率不高,却和Ⅵ区一样是甲状腺癌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这与甲状腺的淋巴引流有关,甲状腺淋巴管在腺体内形成丰富的淋巴网,流入Ⅳ区、Ⅵ区淋巴结,有少数淋巴管可能直接流入Ⅶ区或锁骨上淋巴结,而颈部其他器官不经Ⅵ、Ⅶ区淋巴结引流,发生转移概率较少。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Ⅱ、Ⅲ、Ⅴ区的转移则是经Ⅳ区逆流所致,无特异性。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转移相似,形态规则且边缘清楚,外侵不明显。

与颈部其他肿瘤如口咽癌、喉癌及腮腺癌淋巴结转移形态不规则且边缘不清,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有显著差异,这与甲状腺癌、鼻咽癌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有关[3]。

本组中24例边缘清晰(占75%),8例边缘欠清。

动脉期环形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是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特征性表现。

转移病灶中都含有原发病灶的组织细胞特点,甲状腺组织血供丰富,且甲状腺组织有吸碘特性,故强化明显,转移淋巴结也有明显强化,密度与正常甲状腺相仿,本组中32例均呈明显强化。

其他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均呈轻、中度强化或壳状强化[4]。

这种异常明显强化应结合甲状腺本身的病灶与颈部其他肿瘤如血管瘤鉴别,本组2例单发淋巴结转移术前CT检查曾拟诊为血管瘤。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特点,正确认识转移淋巴结的特点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丁莹莹,李欧,王关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
MSCT影像特征.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5):348.
[2]Som PM.Lymph nodes of the neck(review).Radiology,1987,
165(3):593-600.
[3]陈奇松,林少俊,潘建基,等.779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规律分析.中国癌症杂志,2010,20(1):50.
[4]肖志英,刘艺鸣,李振平.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CT和
MR诊断.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4):359.
(收稿日期:2012-09-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