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形成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介入治疗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影响因素的分析

冠状 动 脉 ( 脉 ) 性完 全 闭 塞 (c rn o l 冠 慢 ho i t a c t oc s n C O)病 变 约 占全 部 冠 脉 造 影 ( o n r cl i , T uo cr ay o a g g p y C G) 例的 1 3 全 部经 皮 冠状 动 脉 介 ni r h ,A 病 oa /、
张 学虎 , 张红岩 , 贾绍斌 , 秉 东 余
[ 要] 目的 摘
方法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 慢性完全 闭塞病变 ( T 特点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C ) C O) P I 的影 响。
对 30例 C O患 者 的 临床 资料 、 变 特 征 和 P I 果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闭塞 病 变 类 型 为 功 能 性 及 绝 0 T 病 C结
胥疾 荤 杂 熹 2 0 0 9年 2月第 3 l卷 第 2期
N n xaMe , e . 0 9, ig i dJF b20 V
文章编号:0 —992 90 — 1 — 2 1 1 54(0 ) 02 0 0 0 2 5
’临床 研 究 ・ ;
介 入 治 疗 冠 脉 完 全 闭塞 病 变 影 响 因素 的 分 析
对性 、 长度 ≤1m 5 m和 >1mm、 5 有开 口和无开 口及断端为 鼠尾状和刀切状 , 以上各组内 P I C 成功率分别为 9 . %和 01 7 . % 、5 2 6 3 8 . %和 7 . % 、8 3 2 1 8 . %和 8 % 、 .%和 5 %( 0 0 ) 闭塞病变的位 置、 0 8 2 4 5 P< .5 ; 闭塞时间 、 有无桥血管 、 有无 分 支发 出、 无钙化 、 有 远端 有无显影及血管有无迂 曲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 0 ) P> .5 。结论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病理基础CTO病变形成后,侧支循环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响侧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侧支循环极少能够形成,冠状动脉反复闭塞可以刺激侧支的建立和开放。
CTO病变大多数存在侧支循环,但即使是III级侧支循环,也相当于90%狭窄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由于侧支循环的保护,慢性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仍然存在存活心肌,但因长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处于低代谢、低灌注的冬眠状态,大量的冬眠心肌可以引起心室功能受损,如心肌的供氧平衡得到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就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研究表明,PCI术前闭塞病变部位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开通,可以降低左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于未能及早行血运重建或早期再灌注失败者,晚期再灌注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慢性完全闭塞可以促使心室重构的形成,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使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可以挽救时,开通闭塞血管也有助于减轻闭塞部位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T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会很快形成并蔓延到边支血管的开口,之后,血栓逐渐激化变硬,形成富含胶原的纤维斑块,病变两端形成较硬的纤维帽。
尸体解剖证实,闭塞时间短的CTO病变所含纤维斑块较软,而且斑块中含有较多直径在200um的微孔道,相反,闭塞时间较长的病变所含斑块较硬,并且较少含有微孔道。
理论上讲,CTO介入治疗导丝能否通过病变常与病变含有疏松纤维组织、斑块内存在微孔道有关。
有些研究显示,CTO病变中的微孔道多位于血管内膜,继而通向血管外膜。
Katsuragawa等报道,微孔道往往通向小的分支血管和滋养血管,另外,有些会沿着纵轴方向由血管腔近端通向远端。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的心肌放射性核素显像研究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的心肌放射性核素显像研究李树恒;方纬;孙晓昕;田月琴;沈锐;郭风;王琦;何作祥【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101例于我院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92±11.43)岁.所有患者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谢显像,且在前后3个月内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将心肌灌注图像与心肌代谢显像进行同机重建,使用QPS软件分别得到静息灌注总积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存活心肌)面积、心肌灌注/代谢匹配(无存活心肌)面积,利用QGS软件对心肌代谢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39)、无侧支循环组(n=62),比较两组之间SRS、TPD、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心肌灌注/代谢匹配面积、门控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根据患者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部位各分为4个亚组,比较上述各项参数的差异,从而探讨侧支循环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患者中有侧支循环组39例(38.61%),无侧支循环组62例(61.39%);两组静息灌注总积分[(21.23±9.68)vs(28.56±8.76)]、灌注异常面积(30.03±13.69)%vs(40.37±12.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侧支循环组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21.77±13.12)%、心肌灌注/代谢匹配面积(8.28±8.58)%,与无侧支循环组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13.66±9.23)%、灌注/代谢匹配面积(27.40±12.9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LVEDV[(109.82±30.01)mlvs(173.71±57.69)ml]、LVESV[(62.82±22.39)mlvs(122.53±51.66)ml]、LVEF[(43.85±8.46)%vs(31.03±8.3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发现,对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以维持左心室静息心肌血流灌注、维持心肌存活、保护左心室心功能.%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CC) on myocardial viability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artery. Methods: A total of 101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diagnosis of total LAD occlus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Rest 99mTc-MIBISPECT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18F-FDG PET were performed, in addition all patients received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at 3 months front and back. Both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in the same machine and QPS software was used to obtain the summed rest score (SRS), abnormal resting total perfusion defect (TPD), viable and non-viable myocardium, LVEDV, LVESV and LVEF in relevant patients. Based on CAG resul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CCC group, n=39 and No CCC group, n=62; according to existing 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location of LAD occlusion, the patient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4 subgroups. The abov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different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86 male and 15 female patients with the mean age at (59.92±11.43) years. Relevant parameters in CCC group and No CCC groupwere as in SRS: (21.23±9.68) vs (28.56±8.76), TPD: (30.03±13.69) %vs (40.37±12.50) %, viable myocardium:(21.77±13.12) % vs (13.66±9.23) %, non-viable myocardium(8.28±8.58) %vs (27.40±12.97) %, all P<0.05; in LVEDV: (109.82±30.01) mlvs (173.71±57.69) ml, LVESV: (62.82±22.39) ml vs (122.53±51.66) ml, LVEF: (43.85±8.46) % vs (31.03±8.30) %, all P<0.05. Conclusion: Our preliminary study found that CCC could maintain left ventricular rest perfusion, myocardial viability and protect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otal LAD occlusion.【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7(032)004【总页数】5页(P343-347)【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侧支循环;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作者】李树恒;方纬;孙晓昕;田月琴;沈锐;郭风;王琦;何作祥【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作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临床预测因素分析

朱汉 东 朱国英 苏唏 宋丹 陈国洪 彭剑
【 摘要】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 冠脉) 慢性完全闭塞( T ) C O 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对比分
析 2 3例 C O患者 ( T 0 T C O组 ) 13例非 C O患 者 ( C O组 ) 和 7 T 非 T 急性 冠脉综 合征 的临床特征 。结 果 C O组较非 C 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长 ( 0 0 ) 急性 心肌梗死病程 长( 00 )年龄 T T P< . 1 、 P< . 1 、 大 ( 00 ) T P< . 1 ;C O组急 性冠脉综 合征 反复发 生 的 比例 高于 非 C O组 (8 . % 比 5 . % , T 08 9 5 P< 0 0 ) oii . 1 。L g t s c回归分析显示 C O临床预测因素 为急性 冠脉综 合征病程 ≥1 T 2个月 ( 尺=4 3 3 0 .1, 9 %C 为 10 0 一l.4 , 0 0 ) 5 / .2 8 12 P< . 5 。结论 C O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的病 程及反复 发作有关 , T 急 性冠脉综合征病程 ≥1 2个月是一个独立预测 C O的临床因素。 T
( 95 )i oeC O gop P<0 0 ) nm lpe oii rg si a s , ec岫 eo ct 5 .% nn n T ru ( . 1 .O ut l lg t e es na l i t o f u i sc r o n ys h a e crnr ydo e( 2m n s ( R=4 33 9 % C :1 0 0t 8 12 o a sn rm s ≥1 ot ) O o y h . 1 ,5 / . 2 o1 .4 ,P<0 0 ) a eid・ .5 w st ne h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研究最新进展

疗(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 P C I ) 者 <8 %, 仅 占全
C T 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 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 为 , 冠 状动脉 闭塞后 , 血栓会很 快形成并 蔓延 到边支血 管 的开 口,
及新技术进行综述 。
一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 闭塞 的病理基源自 C T O病 变形成后 , 侧 支循环 逐渐建 立起来 , 其 中严 重 的
冠状动脉狭窄 、 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 响侧 支形成
和发展 的重要 因素。在冠 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 , 侧支循环极 少能够形成 , 冠 状动 脉反 复 闭塞可 以刺 激侧 支 的建 立 和开
K a t s u r a g a w a等 报道 , 在锥形 的 C T O病 变 和距 离较短 的C T O病变中会有很多疏松组织 , S a r i v a t s a等 报道从 C T O 病 变的近端 到远 端存在连 续 的疏 松组织 。从病 理组 织学 角 度来讲 , 病变 中存在微孔道疏松组织的并不是事实上 的闭塞
病变 , 甚至在陈 旧的 C T O病变中也存在疏 松组织 , 这 就可 以 解释有些 C T O病变可 以用疏松组织循迹技术获得成功 。 二 、当前 C T O临床研 究最新结 果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被定义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前向血流完全阻断,病程超过3个月(常根据病史、临床或既往造影结果判断);而根据冠脉血流TIMI分级又可分为“真性完全性闭塞”和“功能性闭塞”(TIMI血流0级和1级)。
尽管介入治疗器械、技术和术者的不断更新进步,CTO病变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1.CTO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与非CTO冠心病相比,CTO患者往往年龄更大,更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疾病及心梗病史。
未诊断或治疗的急性血栓事件常是CTO病变发展的起始,大约?患者心电图相应供血区域存在病理性Q波。
然而大多数(60%)CTO患者,闭塞为管腔狭窄病变慢性进展所致,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侧支循环,为闭塞血管远端缺血心肌提供血流供应,减少了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此外,PCI/CABG术后,支架内及桥血管病变,也可表现为CTO。
近1/4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的CTO 患者,对中重度缺血耐受性良好,症状亦往往发生较晚,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减低、疲乏无力、心悸等,而非典型的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16%-52%存在CTO病变;STEMI 患者中约10%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IRA)的CTO;既往有CABG手术史的患者,CTO的比例更是高达54%-89%。
然而,美国国家心血管病PCI注册中心(NCDR CathPCI registry)2015年的报告显示,CTO人群中仅有12.4%患者行PCI,CTO PCI仅占稳定型冠心病PCI总量的3.8%。
加拿大单中心注册数据显示:CTO患者中仅9%接受了PCI,而34%和57%的患者分别接受了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
2.CTO患者预后不良。
大量研究证明合并CTO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CTO是ACS包括STEMI、NSTEMI患者及稳定性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SPECTCT MPI和CCTA诊断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的临床价值分析

7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2月 第20卷 第02期 总第148期【通讯作者】薛艳丽Clinical Value of SPECT/CT MPI and CCTA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FEB. 2022, Vol.20, No.02 Total No.148器质性病变者;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近期发生外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无法耐受本研究所用检查者;影像检查成像质量较差或资料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1.2.1 CAG检查 所用器材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GE公司)、碘海醇(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100mL:30g)、2%利多卡因(国药集团新疆制药有限公司)和QCA分析软件(荷兰Pie Medical Imaging公司),常规消毒和局麻后采用5F~6F导管经右侧桡动脉以4mL/s注射碘海醇20~30mL行冠脉造影,延迟20~25s后,在多个体位下观察冠脉病变情况并将影像资料导入QCA软件,由两名资深心血管介入医师共同对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LCX)和右冠状动脉(RCA)闭塞情况进行诊断和评估。
1.2.2 CCTA检查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缓慢注射碘海醇70~90mL,速度4.5~5.0mL/s,完成后以相同速度注入生理盐水20~30mL,然后采用Siemens双源CT扫描整个心动周期,扫描范围自气管分叉至膈肌水平,参数设置为电压120~135kV,电流350~450mA,层厚0.5mm,嘱患者深呼吸后屏气,采集7个左右心动周期数据,导入Vitrea Workstation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等三维重建,由影像科医师在不知CAG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对冠脉闭塞情况进行评估。
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治疗策略及效果

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治疗策略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治疗策略及效果。
方法7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PCI),观察其临床治疗措施及其效果。
结果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有92支CTO病变血管,CTO闭塞段为刀切状的有29支(31.52%),由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血管32支(34.78%),病变处或病变近端弯曲>45°的有36支(39.13%)、钙化16支(17.39%),CTO病变>15mm的有53支(57.61%),CTO位于血管远端的有22支(23.91%),在血管开口处的有43支(46.74%)。
本次研究的CTO病变患者的PCI成功率为63例(85.14%),术中出现心包填塞的1例(1.35%),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或C-F型冠状动脉夹层的有5例(6.76%);术后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1例(1.35%),无死亡病例。
结论CTO介入治疗较为安全,可行性高,值得医学界的深入研究和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指的是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其狭窄程度达到或几乎达到100%,病程一般≥3个月。
临床上判断血管闭塞时间是根据发生心肌梗死的时间、心绞痛、胸痛突然加重的时间和灌装动脉造影结果等[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解剖及病理特点较为特殊,所以治疗有一定困难。
但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CTO的治疗上有一定突破,PCI能有效提高治疗CTO的成功率,为CTO患者带来希望[2]。
本文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介入治疗CTO病变的策略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11例,年龄37~78岁,33例(44.59%)有吸烟史,31例(41.89%)有心肌梗死史,37例(50.00%)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有16例(21.62%),合并高血压的有41例(55.41%);另有表现为胸痛的32例,胸闷17例,胸痛伴胸闷8例,患者均无严重肝、肾等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病 变患者 比例 均较小 ( P均<0 . 0 5 ) 。经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发现 ,中重度吸烟 史和 空腹 血糖水平升 高为 C T O病 变侧支循环形成
不 良的独立预 测 因素( P均<O . 0 5 ) 。结论 预 测 因素。 关键 词 本研 究显示中重度吸 烟史及 空腹血糖 水平升高为 C T O病 变侧 支循环形成 的独 立 负向
e d c o r o n a y r a r t e r y f r o m O c t . 2 0 1 3 t o D e c . 2 0 1 4 i n o u r h o s p i t l a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 1 5 7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d i a g n o s e d a s t h e C T O . A c c o r d i n g t o
冠状动脉慢 性完全闭塞 ;侧支循环 ;影响 因素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5 6 8 X . 2 0 1 5 . 1 1 . 0 0 5 3
【 中图分类号】 R 5 4 3 【 文献标识码】 B [ 3 t 章编号】 1 0 0 1 — 5 6 8 X ( 2 0 1 5 ) 1 1 — 0 11 1 ) : 1 2 5 — 1 2 7
Ab s t r a c t O BJ E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c o r o n a r y c o l l a t e r l a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r o n i c t o t l a o c c l u d e d
析 。 结果 侧 支循 环 良好 组 与侧 支循 环 不 良组 相 比 :患者更年 轻 ( P<0 . 0 5 ) ;合 并既往 明确 心肌梗 死 史患 者比例较 低 ( P< 0 . 0 5 ) ;中重度吸 烟史患者 比例较低 ( P<0 . O 1 ) ;尿酸水平和 空腹血糖水平均较低 ( P均<0 . 0 5 ) ;病 变近端 中重度迂 曲及 开 口闭
2 0 1 3 年1 0月一2 0 l 4 年l 2月收治的 3 5 6 例冠状动脉造影提 示完全闭塞病 变并经临床确诊为 C T O患者 1 5 7 例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 ,采用 R e n t op r 法将患者分为侧 支循环不 良组和侧 支循环 良好组 ,对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病 变影像特征等进行对 比分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 0 1 5 年1 1 月第 2 9 卷第 1 1 期( 总第 3 5 9 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 闭塞病变 侧支循环的形成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 摘 微① 要 目的 研 究冠状动脉慢性 完全 闭塞病 变( C T O ) 侧 支循环 的形成情 况 ,探 讨侧 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因素 。方 法 选取我 院
( C T O )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y r d i s e a s e a n d f a c t o r s i n l f u e n c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l l a t e r l a c h a n n e 1 . ME T H O D S 3 5 6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o t l a o c c l u d .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c o r o n a r y a n g i o g r a p h y ,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b y Re n t op r me t h o d ,n a me l y u n s a t i s f a c t o y r c o l l a r e r l a c i r c u 1 a t i o n ro g u p a n d s a t i s f a c t o y r c o l l a t e r l a c i r c u l a t i o n g r o u p . T h e c l i n i c l a d a t a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0 mp a r e d R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