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2
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像半熟的鸡蛋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2、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依据
(1)划分依据: --地震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圈层界面:--两个不连续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层
大 气 圈
概 念
包裹地球的气 体层
组
成
其
他
水 圈 生 物 圈
由各种水体组 成的外部圈层
地球表层的生 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
干洁空气、水汽 厚度2000~ 和固体杂质组成,3000千米 主要成分是氮和 氧 海洋水、陆地水 连续但不规则 和生物水 生物及其生存环 ①分布于大气圈的 下部、水圈的全部 境
地核 外核 内核
固 软 富含铁镁的硅酸 态 上部: 流层 盐类 液态 固态
3400千米
铁、镍为主
地壳厚度不均匀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岩石圈
大 圈 地 水 地 地 壳
气 地 幔 幔
圈
水
壳 圈
1、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
2、大气圈
主要成分 氮 作用
和岩石圈的上部; ②最活跃的圈层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氧,二者占干洁 空气容积的99﹪。
练习:
1、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大气圈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 动为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2 000~3 000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千米
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作用
2、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球
上
的
大气水
河流水
3.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 动状况,分为 对流层 、 平流层 、 高层大气 。
4.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主体 是地球上的 海洋 ,淡水的主体是 冰川 。
5.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所构成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4.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_上___地__幔 和 下地幔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 岩石圈 。
5.地核:主要是由铁 和镍 组成,分为 外核 和 内核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和 生物圈。 2.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 减小 。低层大气由 干洁空气、水汽 和 固体杂质 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 和 氧 。
③ ④ ⑤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⑥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 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D
)
D )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深度的变化图”,完成: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 波是:( B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6、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Km处 B、17Km处
• 水蒸气等占0.66% 河流、湖泊占0.34% 浅层地下水占12% 深层地下水占11%
冰川占76%
地球上的淡水
生物圈
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 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圈 生 物 圈
水圈
(地壳的上层)
岩石圈 (地壳)
生物圈
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主体 和最活跃的因素。
旱生植物
对流层:大气底层, 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 化;气温随高度递减; 各层中最薄,但集中 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 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强烈,天气 复杂多样。
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 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 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 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 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航天飞行。
平均深度17km 地壳和 (大陆33km, 地幔 大洋6km) 2900km 地幔和 地核
3.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活动一:观察熟鸡蛋的剖面
地核 地幔 地壳
平均17km
地壳: 位于莫霍面以 上,平均厚度 为17千米。
洋壳(6km)
陆壳(33km)
平均17km
地壳
2900km
5150km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A
)
C、33Km处
D、2900Km处
地壳内外圈层结构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 D )
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 圈
内部圈层
岩石 圈地 壳
地幔
地核
——生物圈
(软流层之上)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 岩石圈
4、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 B )
A. 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 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壳
内部
地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地幔
外核
地核
内核
古登保界面
2.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 外核 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分薄,大陆部分厚
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29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3.地壳的物质组成
球 圈层 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高中地理必修地球的圈层结构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解析:第 1 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 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 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 石圈。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
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 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
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
圈的上部)
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
活跃的因素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 17 千米
地表至 岩石圈不仅包含 莫霍界面 地壳而且还包含
岩石圈
70~100 千米
地表至 软流层
上地幔的上部(软 流层以上)部分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莫__霍__界__面__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
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③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___厚_____;海拔越低, 地壳越___薄_____。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 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 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
壳
莫霍界面
地 幔
上 地 幔 下 地 幔 古登堡面 外 核 内 核
2900
地 核
4、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小结: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内 部 圈 层 外 部 圈 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岩石圈
古登堡界面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小阅读
印尼大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震级为 9.3级的大地震,它给地球重力场 留下了可探测到的疤痕,使白天缩 短了百万分之三秒,北极位移一英 寸,并且使地球的中间部分没有原 来那么鼓!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
(2)类型:
纵波(P波) 横波(S波)
异同点:
地震波
项
目 不同点 速度 通过物质 相同点
纵波(P波)
横波(S波)
较慢 固液气 固
较快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变化
2、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几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名称是什么? 各在地下多少千米处?
纵波、横波波速各发生怎样的变化?
2、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位置
大陆 33KM
波速变化 S波↑、P波↑
古登堡界面 2900KM P波↓,S波消失
3.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的特点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主要组成物 特征 (千米) 质 岩石 固体外壳; 大陆部分地壳较厚(平均 33Km),大洋部分地壳较薄 (平均6Km) 平均17 铁镁的硅酸 上部由岩石组成 盐类 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可能为固态; 温度、密度和压力较大 以铁、镍为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接近液态 主 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 大。
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2016.pptx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生 物 圈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组成,氮氧为主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 岩石圈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岩石圈既不是内部圈层也不是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பைடு நூலகம்波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3000 4000
A
古登堡界面 地幔 纵波 地核 B 地壳
5000 6000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2900千米 33千米(大陆)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特点 由坚硬岩石组成 大陆厚,大洋薄,平均17km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岩 浆发源地)
温度高,压力和密度大 外核是液态 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
拓展 地震防御 (1)保持警觉 (2)防止误伤 (3)防止砸伤 (4)防止次生伤 ——云、地下水、声、光、动物 ——保持镇定,不盲动 ——寻找安全处躲藏 ——火、电、瘟疫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9 3 6 0 F E 横波 12
(1)分层
15
莫霍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地壳至地下 1000km 下地幔:地下10002900km深处
内核 外核 外核:地下2900km -5000km深处 内核:5000km以下
厚度
物质组成
主要是富含铁 和镁的硅酸盐 类
可能主要是铁、 镍等重金属元素
温度较高,固态 (上地幔的上 部: 熔融状态)
温度很高 外核:接近液体 内核:固态
生物圈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
It’s a piece of cake~ Everyone can remember ^o^ 依据 2个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地球磁场
(Earth‘s magnetic field)
地球内核物质为固态,而 外核物质接近液态,液态 铁的运动,就像在地球的 “心脏”中建起了一台巨 大的直流发电机,从而产 生了一个巨大的磁场—— 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示意图
小 结
大气圈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
以莫霍面与古登 堡面来划分地球 内部圈层,自地 面向下依次可分 为:
地壳(crust)
地幔(mantle) 地核(core) 三个圈层。
圈层 概念 划分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平均为 33km 大洋地壳:约为5~ 8km 平均约17km 上层:花岗岩为主, 硅铝层 下层:玄武岩为主, 硅镁层 温度最低 固态
古登堡面 是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 Gutenberg, 1889 - 1960)发现的. 在此不连 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 13.6 km/s突然降低为 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到突然消 失.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深度。此界面之 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crust),莫霍面与古 登堡面之间是地幔(mantle),古登堡面 之下是地核(core)。
电 离 层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底层, 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 化;气温随高度递减; 各层中最薄,但集中 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 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强烈,天气 复杂多样。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 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 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 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 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航天飞行。
1.2 Hydrosphere(水圈)
States of water(水的状态):solid,liquid and gas glacier(冰川),river - water , seaWater bodies(水体):water, marsh water (沼泽水)and groundwater (地下水) Distribution (分布): oceans,land and atmosphere
在不同性质与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显著的变化。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把波速发
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不连续面,
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用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 个圈层。
所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 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莫霍面、古登堡面比较
名称 莫霍面 (Moho) 深度 ( Depth )
地面以下平均 33km处
纵波 (P wave)
传播速度 明显增加
横波 (S wave)
传播速度 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Gutenberg )
地面以下平均 2900km处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地球外核s波
消失,内核s波 重新出现,说 明什么?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atmospheric phenomena (大气现象)
Changes of surface features (地表形态改 变)
transformation of water bodies (水体转化)
water cycle (水循环)
Human beings and all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can’t exist without atmosphere. Life on Earth is supported by the atmosphere, solar energy, and our planet's magnetic fields.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 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 登堡面之间称-sphere(地壳圈表层)、
bottom of atmosphere(大气圈底层) Thickness(厚度):over 20km 生物主要集中在地球内外圈层的交汇处:水圈表层和浅水的底层 大气圈的下层
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
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在地面以上100m和水面以下200m这一薄层中
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
横波(S wave): 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介质
四 、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水
圈
地核
岩石圈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岩石圈——
地幔 地核
内部圈层的 特殊圈层
beings and all the other living organisms. Water is essential resources for human’s life .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不可缺 少的资源)
1.3 Biosphere (生物圈)
Definition(定义):The living organisms(生物) and their environment compose the biosphere。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Extension(范围):whole hydrosphere(全部水圈)、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 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 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 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 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 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 线电波。
电 离 层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1.1 Atmosphere(大气圈)
The Earth's atmosphere is a thin layer of gases that surrounds the Earth.
Basically bottom of the atmosphere i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 【大气圈的下界一 般为地面】。
物质状态
自地壳、地 幔到地核: 密度: 渐增 压力: 渐增
温度: 渐增
陆地 地壳
地幔
海洋
软流层 (asthenosphere )
岩石圈
软流层
位置: 上地幔的上部
特点:
物质呈熔融状态
地理意义: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地球
地核
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特 别是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震源分布的 地方。
Hydrosphere is continuous and irregular . (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
Functions of Hydrosphere
(水圈作用)
★ Water cycle changes the features of Earth. (水循环改变地貌)
★ Water is materi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 构成与人类具有最紧密关系的外部圈层。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 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 以也叫同心圈层。
气 物 圈 生 地 水 地 幔 壳 地 水
大
圈
圈
壳
圈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构成地球上最 具活力的外部圈层。
Earth’s sphere structure
(地球的圈层结构)
The Earth environment is composed of the interacting subsystems of air ,water, living things,earth’s crust, mantle and core.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
氧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问题:低层大气中
各种成分的作用?
热层顶以上的大 外 气统称外层,是地 球大气向星际空间 层 过度的层次。 该空间的大气 气温随高度 处于电离状态,所 热 上升很快,空气 气温随高度递增; 以叫电离层。它能 稀薄,以氧原子 够反射无线电波, 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层 为主,吸收超短 利于通讯。 大气平稳,天晴气朗。 波辐射而增温。 中 间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递 层 递减;空气对流 减;上冷下热,空 平 运动剧烈;天气 气对流剧烈,也称 流 层 现象复杂多变。 高空对流层。 对 流 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纬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