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6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加法和减法运算。

他们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混合运算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2.培养学生熟练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例题解析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了解运算规则,并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用于解释和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理数加法和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概念和规则。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3.操练(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第六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考点一: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符号化简1、导引: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单一的加法运算。

2、误区警示:将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要防止符号出错;括号前有“-”号时,不能直接将括号去掉。

3、题型解析:例1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3)+(-4)=-3+-4B、(-3)+(-4)=-3+4C、(-3)-(-4)=-3+4D、(-3)-(-4)=-3-4(2)下列交换加数位置的变形中,正确的是()A、1-4+5-4=1-4+4-5B、1-2+3-4=2-1+4-3C、4-7-5+8=4-5+8-7D、-3+4-1-2=2+4-3-1(3)计算0-2+4-6+8所得的结果是()A、4B、-4C、2D、-2考点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1、运算顺序:(1)转化——将算式中的减法都转化为加法。

(2)计算——利用加法法则和加法运算律计算。

2、方法导引:综合法(1)列出已知条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由已知进行计算——统一成加法,写成省略加号,括号的各数和的形式。

(3)用运算律得结果——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

3、误区警示: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应注意:(1)交换加数位置时,要连同加数前的符号一起交换;(2)结合时,一般将互为相反数的结合,或正数、负数分别结合,或易凑整数、易通分的结合。

4、题型解析:例2 (1)计算(2-3)+(-1)的结果是()A、-2B、0C、1D、2(2)计算:①2-7+9-5 ②(-9)-(+9)③-32-(-12)+5-(-15)④(-7)+(+10)+(-11)+(-2)(3)小明和小红在游戏中规定:长方形表示加,圆形表示减,结果小者为胜,根据图列式计算,小明和小红谁为胜者?(4)李老师从学校出发,向东走了3.5千米到了图书馆,又向东继续走了1千米到了超市,然后向西走了8.5千米到了博物馆,又继续向西走了1.5千米到了动物园,最后又回到学校,问:①博物馆离图书馆多远?②李老师共走了多少千米?考点三: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一成加法运算1、导引:(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单一的加法运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程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2.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1.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理解绝对值的概念;3.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

3.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判断(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4)绝对值的概念(5)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知识点来帮助学生理解;(2)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3)演示法:通过例题演示解题方法;(4)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 教学设计4.1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纸笔。

4.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引出有理数的概念;(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有理数。

2.学习有理数的判断(20分钟)(1)介绍判断有理数的方法;(2)提供几个例子让学生进行练习;(3)提出一些无理数的例子来强化概念的理解。

3.学习加减混合运算(30分钟)(1)介绍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2)提供几个例子进行练习;(3)讲解绝对值的概念并且练习;(4)教学时应突出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推导解决方法;(2)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同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重要思路进行归纳总结。

5. 总结与反思本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和课堂讨论法,多种方法相互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点。

同时,本课突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此外,本课应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运算技巧。

12.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教案

12.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教案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运算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由游戏引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游戏来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游戏一(1)每人每次抽取2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2)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者.游戏升级(1)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2)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者.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首先:根据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其次:每两个数间的运算根据加法或减法的法则 进行计算.(不要忘了,小学的运算知识、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哦!)例1 计算: (1) ; (2)第三环节 牛刀小试1.计算: (1) (2) (3) (4) 377)21()5(-+---5451)53(-+-214149-+-21)43(41--+)52()352(71---+-3)5.4(5.11----第四环节 巩固提升计算(1)(+10)+(-8)-(-12)+7 (2)-3-4+19-11(3)6.1-3.7+(-4.3)+0.9 (4)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其中每两个数间的运算根据加法或减法的法则进行.第六环节 课后作业1.计算:(1)4.7-3.4+(-8.3) (2)(3) (4) 2、10名学生体检测体重,以50千克为基准,超过的数记为正,不足的数记为负,称得结果如下:(单位:千克)2,3,-7.5,-3.5,-8,3.5,4.5,8,-1.510名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初中数学公式大全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5()18(83)8(--+++-)51(21)5.2(-+--61)25.0(21---)21()65(31---+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1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3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4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5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6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7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8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9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0菱形面积=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 (a×b )÷231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2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3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34正方形性质定理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5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36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7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3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2015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件40

2015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件40

• • • •
的正北方向;若结果为负,则在原出发地A地的正南方向。 汽车耗油跟方向无关,只跟行驶的总路程有关。而每段路程 即记录的绝对值,总路程即每段路程绝对值的和。 解:(+18)+(-9)+(-7)+(-14)+(-6)+(+13)+(6)+(-8)=-5(千米) 所以,B地在A地的南方,距A地5千米处。 |+18|+|-9|+|-7|+|-14|+|-6|+|+13|+|-6|+|-8|=81(千米) 81X a=81 a 答:A地在B地的南方距B地5千米。求该天共耗油81 a升
1 3 3 4 1 6 1 4 1 4 3 4 1 3 1 6
(× )
2. 计算: (1) 0-1+2-3+4-5; (2) –4.2+5.7-8.4+10.2; (3) –30-11-(-10)+(-12)+18; (4)
1 1 1 3 2 0.25 2 4 3 6 1
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 把它读出来. 解: =
2 4 1 1 1 3 5 5 3
2 4 1 1 1 3 5 5 3
-
5 6

的和,所得的差是多少?
(3) -4,5,-7三数的和比这三数的绝对值的 和小多少?
(4)已知1,-2,3,-4,· · · ,99,-100,求 这100个数的和.
(5)绝对值不大于100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多少? (6)求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6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加减混合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运算顺序、运算符号等方面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理解运算符号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2.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运算符号的正确使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2.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含义。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具体的例子,用于分析和讲解。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什么,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概念及其性质;
2.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理数加减法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2.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 有理数加减法的概念及其性质的讲解(20分钟)
1.有理数的概念;
2.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定义;
3.有理数加减法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4.示例演示。

2. 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练习(40分钟)
1.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练习。

3.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讲解(20分钟)
1.混合运算的概念;
2.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3.示例演示。

4.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及实例解析(40分钟)
1.混合运算的练习;
2.实例解析。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演示法:一定地理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性质;
2.互动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3.实例法: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五、作业与评价
1.课后布置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习题;
2.根据练习情况,进行巩固和反馈,及时给予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及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作业与评价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和改进,同时在实际操作当中,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6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是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以及如何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2.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法则,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已经很熟练,对有理数与生活的联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了一定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初步具备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内容解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观察、抽象、计算等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量,进一步加深对有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用有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量;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及用图表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能从交流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2.目标解析:
在本节课中,根据我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活动多,参与程度高,教师的展示行为、引导语言和激励语言,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谐课堂气氛等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层次地反复强化知识及其知识应用的多样化,遵循了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渐渐扫清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重在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鼓励学生从有关数据中读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慎重地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在计算不太熟练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正确地运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和运算律。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去观察研究就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对于连续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有理数的加减法去解决,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个难点。

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借助表格和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生活动:组织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河流水位的相关问题,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根据水位的记录情况,研究处理这些数据。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达标导学,初探新知
师生活动:学生用集体的智慧把这几个名词弄懂:最高水位、警戒水位、平均水位、最低水位。

幻灯片展示情境
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师生活动:小组交流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1.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0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且说明自己的思路。

2. 下表是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

(1)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3)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思维水平及思维方法灵活多样,促进思维的提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小结
师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学到了什么?
1.学会了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对于几次连续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有理数的加减法去解决。

2.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可以形象的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3.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代数语言互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四)布置作业
课本48页习题 2.9 1、2.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光明中学初一(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
(2)谁最高? 谁最低?
(3)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检验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掌握程度,组织学生研讨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

2、一个病人每天下午需要测量一次血压,下表是该病人星期一至星期五收缩压的变化情况。

该病人上个星期日的收缩压为160单位。

(1)请算出星期五该病人的收缩压。

(2)请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该病人这5天的收缩压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组内共同解决,教师在参与组内交流时,对学生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

对活动中出现的
错误组织同学讨论,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自我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