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课 学案答案
九年级历史上学案第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你觉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阶级的出现,会给西欧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环节四:巩固训练1.()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根本原因是:A.社会分工的扩大B.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雇佣关系的出现2.()14世纪以后,领主直领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A.领主经营不善B.农奴纷纷出逃C.城市的重新复兴D.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渗透3.()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在: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 B.租地农场主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级的出现4.()“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
”材料反映了: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C.新航路的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5.()九年级的小红同学正在研讨历史知识,研讨的内容是“手工工场”“租地农场”“雇佣关系”他们研讨的主题应该是:A.西欧大学的兴起B.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C.西欧城市的兴起D.西欧庄园的兴起环节五:测试评价6.()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B.工人多分工合作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8.()下列关于租地农场的描述,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领主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管理B.领主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地产C.领主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D.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9.()某班同学在研讨历史知识,研讨的内容是“开展垦殖运动”“农奴获得离开庄园的机会”“手工工场”等。
第11-13课预习题答案

第10课预习题答案.看拼音,写词语。
fén shāo què záo chuí zi wǎnɡ luò(焚烧)(确凿)(锤子)(网络)2.在田字格里抄写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络锤凿焚3.解释下列字词。
何当:何时将要等闲:平常清白:高尚的节操钩:兵器,形似月牙浑:全,全然任:任凭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尔:你读了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和工具书我理解了这三首古诗的大意,我能选择一首写出来。
马诗(唐)李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石灰吟(明)于谦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清)郑燮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第11课预习题答案一、僻静娱乐恐怖魔鬼匪徒书籍抽屉剧烈棉袍局势二、刑(刑法) 娱(娱乐) 绞(绞索)形(形状) 误(错误) 狡(狡猾)籍(书籍) 峻(严峻) 详(详细)藉(慰藉) 竣(竣工) 祥(慈祥)三、残暴残酷;含糊模糊;安宁安定;可惜惋惜;占据占领;坚决坚定第12课预习题答案一、利益、意义;采摘、彩色;丢掉、悼念;悲哀、衰败;炊事班、吹泡泡二、遵守—制度看到—勇气提高—成绩战胜—困难改正—缺点改进—工作三、因为……所以……;只要……就……;既然……就……;不仅……还……第13课预习题答案参考答案一、略二、②③三、,,:“,,,……”。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项链》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项链》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汉字。
bái de yòu yòu hé()兔小小()()长()软()气
2. 连一连。
大海沙滩浪花贝壳
小小的雪白的黄黄的蓝蓝的
3.照样子,写词语。
又宽又远又长又软又()又()又()又()
第二课时
1. 写出下列字的声母。
蓝()着()挂()活()金()
2.写一写。
白白的的
又又和和
3.根据提示填一填。
(1)大海,蓝蓝的,又()又()。
(2)这些苹果真是又()又()。
(3)这些小苗真是又()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白的又又和
2. 大海沙滩浪花贝壳
小小的雪白的黄黄的蓝蓝的3.高大粗壮
第二课时
1.l zh g h j
2.略
3.(1)宽远(2)大圆(3)嫩绿。
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课后题答案?第十一课春(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生动性: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2.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 )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
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5.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来概括。
6.描写春花的文字,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7.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8.文中写春花是描写,写蜜蜂等是对春花的描写。
9.文中的“你”和“我”是指:。
(二)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着一层薄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学案(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习目标重点突破1核心概念(1)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后,刘秀(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这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典型例题: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其中下列人物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的是()A.刘邦B.刘秀C.张骞D.王莽(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太后主持,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外戚: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宦官:又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
典型例题: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A.外国入侵B.农民起义C.宦官专权D.外戚专政2重点问题(1)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及其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政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典型例题:漫画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历史现象是()A.合并州县裁减官员B.减轻刑罚休养生息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时局动荡农民起义(2)黄巾起义:东汉外戚宦官专政导致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84年,张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虽未成功,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典型例题:“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全国性农民暴动。
”这一起义()A.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B.主因是自然灾害的频发C.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D.使五斗米道迅速地兴起3综合探究东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易错提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正确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 ,比照1919年6月前后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高学生比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决的共产主义信念。
【学习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稳固根底:明确上述知识点后 ,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根底稳固题。
〔7'〕针对根底提纲提问 ,并适当拓展。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口号?3〕、五四运动前期的中心、主力?4)、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主力?5)、说出五四运动的结果6〕、五四运动的意义?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 ,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0'〕试比拟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答:2.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其次是运动涉及全国广阔地区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
3.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爱国运动中 ,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 ,对斗争取得初步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自主学习检测】1、 B 2、 D 3、 C 4、 D 5、D 6、 B 7、C 8、 A【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改变这种面貌,必须重点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基本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3、4、5、(1)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2)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5)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6)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7)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巩固练习】1、C 2、 B 3、 D 4、(1)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跃进”运动中,全民大炼钢铁影响了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党中央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
(4)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答案【自主学习检测】1、A 2、B 3、A 4、C 5、 A 6、 A 7、 D【合作探究】1、答案提示: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
2、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3、204、①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②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5、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应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二、【合作探究】A.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合作探究】B.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
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G、继续减负、扶贫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意义?背景: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国内,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使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其经济根源也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过程:(1)十四大:确立目标(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十四届三中全会:进入新阶段(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通过《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3)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创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主要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等。
当前两大主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5)十六大:进一步完善。
意义: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3)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它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正确。
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经济、开放性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
【合作探究】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巩固练习】1、 D 2、A 3、B 4、 C 5、 D6、 C 7、 A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答案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谈谈你对经济特区的认识。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
⑴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⑵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特”的表现:特殊的经济政策、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2、谈谈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建过程。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3、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①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4、经济特区的影响有哪些?⑴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⑶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什么?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其目的是: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说说“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啥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何特点?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①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②知识密集。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目的是什么?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哪些有利条件?①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②地理优势;③交通优势;④人才和产业优势。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成就有哪些?外贸出口:1993年12亿;2002年136亿;地方财政收入:1993年5.53亿; 2002年95亿。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①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②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③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④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⑤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⑥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⑦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课堂小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内地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巩固练习】1、 A、2、港、澳、台,优越;众多,丰富。
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海南3、 B 4、D 5、C 6、 A 7、 D 8、开放地带 9、开放高新技术知识10、 D 11、 B12、(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