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叶的记载

合集下载

茶叶的起源

茶叶的起源

茶叶的起源
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被世界誉为“东方神秘树叶”。

根据《神农本草经》相关记载,茶最早被当做解毒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播起来到周围各地。

西汉时期,茶叶开始被当做商品,再从被当做祭品和蔬菜到成为茶饮品。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在官府和宫里流行起来,并从中国传播到周围国家。

唐朝时期,茶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宋朝时期,饮茶风兴盛起来。

元朝和明朝时期,出现了制茶工艺,茶叶传入东南亚各国和欧洲。

中国茶业在清朝时期开始衰败,这时欧洲对非洲殖民,茶叶也随之传入非洲。

在新中国阶段,茶业得到重视,开始恢复起来,并出现新的茶饮方式。

2-茶史觅踪-饮茶史

2-茶史觅踪-饮茶史

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中国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以茶为载体,从而传播各种文化,并呈现出肯定文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盼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觉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浪费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斗,人口大迁徙,特殊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沟通,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头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宝贵的浪费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静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头种植茶树.我国很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四周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肯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躲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一般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

第一讲茶的起源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东汉《神农本草》唐代陆羽撰著的《茶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业专著。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简介(733-804):一名疾,字鸿渐,自号桑苎zhù翁、竟陵子、东冈子。

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市)。

龙盖寺智积禅师:《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

1961年,云南省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里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龄1700余年,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

世界茶王镇沅县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1996年发现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介于野生与培植型之间澜沧县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邦崴山镇沅yuán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

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多种,我国有15属260多种。

“茶”字的音、形、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

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茶的别称),四曰茗,五曰荈chuǎn”,不同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称呼:僾ài尼族、傣族称:腊(la);纳西族称(Le);彝族称:帕卡(南涧地区);瑶族称“忌呼”代表茶名的字有十多个:茶、诧、荈、槚,苦荼,蔎、茗等。

这些代表茶的字,语音差异也很大。

1610年,茶叶作为商品输往荷兰和葡萄牙1638年,输往英国1664年,输往俄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如英语“TEA”,德语“TEE”,法语“THE”等等)公元5世纪至六世纪,茶叶传入朝鲜半岛。

东传日本,公元805年西传欧洲,16世纪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茶叶;1560年,葡传教士将中国茶叶品种及饮茶方法等知识传入欧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参考一:茶叶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经过历代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传播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礼貌的发展进展中。

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

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

从晋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

《尔雅》在“释木”部中记载,“槚,苦荼”。

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反映我国西汉时期古巴蜀地区居家已有烹茶、饮茶的情节。

东汉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即饮茶有益智的功效。

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则把饮茶视为清廉节俭的象征。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

社会出现将“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

唐代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

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个性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明朝时期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从此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

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

明代强化茶政茶法,为巩固边防设立茶马司,专营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

清朝到民国时期清代海外交通发展,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饮茶的发源时间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朝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他则尚有耶、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发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达摩禅定: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

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

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关键信息项:1、茶文化的起源时间2、起源地点3、起源的推动因素4、茶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5、各阶段的特点6、重要的茶文化传播事件7、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11 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历史记载,早在神农时代,约公元前 2737 年公元前 2697 年,茶就已经被发现。

当时,茶主要被用作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111 起源的地理环境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茶树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 起源的社会背景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对于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

茶的发现和利用,与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对健康的追求密切相关。

12 茶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121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此时,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饮用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陆羽的《茶经》问世,系统地总结了茶的种植、制作、饮用等方面的知识,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122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期宋代茶文化达到了兴盛的阶段。

点茶法成为主流,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更加讲究。

同时,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广泛传播,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

123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多元化明清时期,茶文化更加普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点茶法,茶叶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茶馆文化兴起,成为人们社交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13 重要的茶文化传播事件131 丝绸之路的传播通过丝绸之路,茶叶被传播到中亚、西亚等地,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

132 海上贸易的推动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茶叶远销欧洲、美洲等地,对世界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4 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141 社会方面茶文化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了独特的社交礼仪和文化氛围。

142 经济方面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带动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喝茶的历史

喝茶的历史

喝茶的历史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有一个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茶叶出
现在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了。

据史书记载,中国在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已有煮茶饮用的习惯。

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茶叶变得更加流行,不仅
成为贵族和文人的日常饮品,还传入日本和朝鲜等国家。

唐代时期相传,长安城有个糜竺以能制茶而闻名,他发明了炒茶的方法,使茶叶
制作更为精良,增添了茶叶的质量。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时期,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有大量的茶园,而且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式也更
加多样化,像黄茶、绿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品种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兴盛。

在这个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
和消费国。

茶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诞生了一系列的茶具、茶社、茶艺等茶文化,例如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碧螺春茶、武
夷岩茶和普洱茶等,以及各种茶叶用具和茶艺形式,例如茶壶、茶盘、茶具等。

现代,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的种
类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茶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不断进行中,我们可
以通过喝茶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茶叶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如果这是幅画是《陆羽点茶图》,它的作者肯定就不是唐代阎立本了,因为阎立本的卒年为唐咸亨四年即673年,陆羽出世在唐开元二十一年即733年,距阎立本去世已经有六十年,即便是丹青圣手,也不会画一幅六十年后才出现的人物。

(一)、以方桌为中心的发散构图法
计达25幅,一方面,整个备茶活动都要有个平台,来放置工具物品。

同时借助方桌作为整个画作的凝合点,将人物、器具统一起来。

(二)、“对称式”人物排列
以桌子为中心,一一对应或两两相对。

(三)、“上、中、下”三层构图法
利用画面空间,将画面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体现画面的透视关系。

(一)、游牧民族饮食结构需要
唐、五代、宋时期,在北方和汉族对峙的是契丹,契丹疆域辽阔,大部分以游牧为主,契丹人饮食以牛羊肉和奶等食物为主,这类食物油腻、不易消化,游牧民族将茶视同如粮食和盐一样的必需品。

(二)、茶叶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回鹘,突厥的分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
(三)、物以稀为贵,高档生活元素
因此在南方寻常百姓家都能喝茶这样的标准,在北方游牧民族可能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标准。

所以在北方贵族墓葬里,把备茶当成高档生活元素加以复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