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史 第八章华侨华人经济
华侨史 第八讲 华侨社会“三宝”

血缘性社团指的是华侨华人以血缘为纽带建立 起来的社团。 它是华侨社团中起源最早,时间最长,数量最 多,影响范围最大的一种。
血缘性社团的产生
一是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 二是身处异国它乡的华侨富人想通过此善举来 提高个人的声望。
同宗同姓氏组织 联宗姓氏组织
“宗联”,如菲律宾王氏宗亲总会(宗联)、 下设各个分会,新加坡的曹家馆、琼崖陈氏公 会、马来西亚的江夏堂黄氏宗祠。
华侨社会“三宝”——
华侨社团(乡团组织) 华侨学校(华文学校) 华侨报刊(华文报刊)
定义:早期移居国外的华侨,为了团结互助、 联络感情、共谋生存与发展,或以血缘宗亲, 或以地缘同乡,或以业缘同行等为纽带,自发 建立起来互助、联谊与自治的社会组织形式。
起源:明清时期的秘密会社、会馆 华侨寺庙——华侨社团的前身
宗亲组织发展的趋向是区域性、世界性的活动 增多。 如XX氏宗亲总会的恳亲大会,世界华人联谊 会,许多姓氏宗亲组织纷纷回中国大陆寻根祭 祖。
华侨华人宗亲组织遍及世界,以东南亚地区较 多,欧美较少。 东南亚以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为多,其 次为泰国、缅甸。
地缘性社团是指华侨华人以地缘(祖籍地)为 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社团。 地缘性社团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方言特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亚州(含香港、澳门) 4171所,美洲88所,大洋洲73所,欧洲3所, 非洲4l所。
战后20年华校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 位空前提高,也使东南亚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大 大增强。
第二,战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奉行双重国籍政策, 在海外大力争取华侨,提倡华文教育,目标是 把华侨后代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热爱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公民。
美国华侨史美国华侨经济生活

同時推出京菜、川菜、上海菜、湖南菜等,
且經營企業化
華僑在美國開設大型餐館,注重華貴裝潢, 提高服務品質,特聘國內名廚,餐館水準 大為進步
使美國華僑餐館業,進入一個南北菜
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2021/7/20
美國華僑史:美國華僑經濟生活 凌林煌 教授
七、雜貨業
4.3 其他製造行業
其他製造行業,華人還參與→
毛織廠 皮靴、皮鞋、皮革、拖鞋工業 掃帚及掃帚刷子製造業 其他各種製造廠
─蠟燭、肥皂、帽子、馬口鐵、馬鞍、 馬鞭、樽、櫥櫃、罐頭、糖漬生果、 醃漬品、玻璃、膠黏、繩索、火柴、 火藥、陶器、首飾
2021/7/20
美國華僑史:美國華僑經濟生活 凌林煌 教授
3.1 中太平洋鐵路,1863~1869
14,000多名華工參與建築此一鐵路
犧牲500~1,000名華工生命,打通跨 越塞拉嶺巉巖通道
華工創造一天鋪軌十英里空前紀錄
愛爾蘭工人拒絕華工參加完成接軌典 禮
1964年,內華達州建華人紀功碑
2021/7/20
美國華僑史:美國華僑經濟生活 凌林煌 教授
2021/7/20
美國華僑史:美國華僑經濟生活 凌林煌 教授
1.2 美國華工之嚴酷處境
1.2-1 外則屢受層層苦難
各色強盜劫殺 白種暴徒欺凌 排華法律迫害 美稅務員凌虐
1.2-2 內則時時交鬨互鬥
幫派林立,各分畛域 拔刀相向,結黨械鬥
2021/7/20
美國華僑史:美國華僑經濟生活 凌林煌 教授
6.1 餐館業背景 6.2 餐館業興起 6.3 餐館業演進
2021/7/20
美國華僑史:美國華僑經濟生活 凌林煌 教授
华侨史近代的华侨课件

输标02入题
华侨应该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国际 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做出更大 的贡献。
01
03
华侨应该继续保持自身的文化根基和民族认同感,积 极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华侨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 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同时也应该加强华侨文化 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03
虽然华侨长期居住在海外,但他们的情感纽带仍然与中国紧密
相连,但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06 结论
华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华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为中国 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在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侨是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经 济交流的重要桥梁,他们带回 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促进了
华侨史近代的华侨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近代华侨的背景 • 华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近代华侨的贡献 • 近代华侨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华侨史是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重要学 科,主要探讨华人移民海外的原因、 经历、贡献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关 系。
近代华侨史主要关注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期的华人移民历史,这一时期 华人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对当地经济 、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略和瓜分中国,支持中国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
03
促进国际友好交往
华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国际友好交往的使者角色,他们促进了中
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友谊。
05 近代华侨面临的挑战与问 题
歧视与排斥
移民目的地的种族歧视
华侨史 第八讲 华侨社会“三宝”共110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华侨华人经济

5.4 华侨华人经济5.41 华侨华人经济概况当代海外华人经济研究的现状和症结 / 东文化 // 亚太论坛·— 1996(2) ·— 40—45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 / 梁英明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0(1) ·— 16—22从狭义走向广义的民族经济研究——评《海外华人经济研究》/ 王燕祥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2)·-59-61陈怀东先生及其华侨华人经济研究 / 谭天星 // 八桂侨史·— 1997(4) ·— 45—48世界华人经济发展的探讨 / 姚荣龄 // 中国侨联通讯·— 1998(3) ·— 19—20, 26海外华人资本主义:神话与误解 / 陈国贲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21-35知识经济时代华人经济发展的思考 / 薛晓岗 // 侨务工作研究·— 1998(6) ·— 21—24知识经济时代华人经济的展望 / 林珊 // 亚太经济·— 2000(3) ·— 25—27文化学与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的构想 / 孙谦 // 华侨历史论丛 (8) ·— 1995 ·— 267—277海外华人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 周浩然等 //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6(10) ·— 76—77海外华人经济发展新特点 / 水矢 // 国际展望·— 1997(1) ·— 22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趋势 / 贺晓琴 // 世界经济研究·— 1997(6) ·— 23—26海外华人经济国际化趋势及其原因 / 叶祥松 // 当代亚太·— 1997(1) ·— 59—62海外华人经济国际化的背景、特征及趋势 / 姜新旺 // 华侨华人研究论丛(第四辑)·-2000·-90-98 试论海外华人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单纯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1)·-68-78华人经济、东亚经济和中韩经济合作 / 杨德明 // 改革与理论·-1998(1)·-46-51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和华人经济的影响 / 华晓红 // 侨务工作研究·— 2000(6) ·— 6—7华人经济的发展趋势 / 杨春峰 // 华人·— 1997(9) ·— 56—57华人经济的动向与展望 / (日)游仲勋著乔云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9(2) ·— 68—73最近的华人经济动向 / 易雪颜摘译 // 社会科学情报资料·— 1998(3) ·— 32—35论华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华人文化 / 吴文华 // 华侨历史论丛 (8) ·— 1995·— 253—266探讨华人新经济力 / 邱秀文 // 华侨华人资料·— 1998(6) ·— 28—29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海外华人经济社会 / 李鸿阶 // 八桂侨刊·— 2000 (3) ·— 7—11海外华人经济第六年增长百分之八至十华人企业家走向成功,驱动力在于内在需求 / 刘高曦 // 东方经济·—1999(2)·- 35-37呼啸而来的“华商世纪” / 张晓明 // 国际展望·— 1996(7) ·— 16—18呼啸而来的“华商世纪” / 张晓明 // 侨园·— 1996(4) ·— 32—33浅谈环太平洋经济网络的产生 / 张德明 // 世界历史·-1996(1)·-21-29论海外华商网络 / 龙登高 // 华侨与华人·— 1998(1) ·— 76—80论海外华商网络 / 龙登高 // 当代亚太·— 1998(4) ·— 55—59海外华人网络:神话与现实 / 李胜生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36-58华商网络的起源 (上) / 蔡林海 // 源 (新加坡) ·— 1998(2) ·— 30—37华商网络的起源 (下) / 蔡林海 // 源 (新加坡) ·— 1998(3) ·— 39—43华商网络的起源 / 蔡林海 // 资料与研究(马来西亚)·-1998(34)·-90-96论15-19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 / 庄国土 //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58-67明清海外贸易史与海外华商贸易网络研究的新探索 / 聂德宁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3)·-87-92华人经济网络蓄势待发 / 王惠民 // 工商世界·— 1998(4) ·— 48—51华人网络是世界经济动力——访《亚洲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涅米 / 林在山 // 资料与研究(马来西亚)·-1997(25)·-69-71华人企业家的商业网络与族群认同 / 陈天玺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59-77社会资本与商业网络的建构:当代华人跨国主义的个案研究 / 刘宏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1) ·—1—15利用海外华商网络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 廖小健 // 广东侨史论丛·—1999·—62—74利用海外华商网络拓展海外经贸市场 / 廖小健 // 国际经贸探索·—2000(5)·—35—38世界华商网络与中国加入世贸 / 廖小健 // 华侨与华人·— 1999(1) ·— 35—38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华商网络 / 廖小健 // 学术研究·-1999(8)·-17-20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华商网络 / 廖小健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1999(10) ·—84—87五缘文化与海外华商经贸网络 / 本课题组 // 福建学刊·-1997(1)·-48华人经济体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 / 李鸿阶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2) ·— 2—6经济全球化与华人经济圈 / 陈涛 // 世界经济情况·— 1999 (13) ·— 17—19“华系”经济圈的展开及其作用 / 齐藤优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78-90华人跨国公司初探 / 康荣平 // 世界经济·— 1996(5) ·— 54华人经济与华人问题 / 单纯 // 世界民族·-1998(4)·-45-52海外华人和华人经济 / 叶祥松 // 当代亚太·— 1997 (2) ·— 68—71韦伯新教资本主义与海外华人经济的诠释——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陈文寿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2) ·— 19—23中华文化与华人经济 / 林锡星 // 东南亚研究·— 1996 (1) ·— 22—23儒商与华族经济 / 单纯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 (3) ·— 33—41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 / 储小平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5)·-80-86试论儒家文化在华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宋立卿等 // 八桂侨史·— 1996(4) ·— 37—41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外华商精神 / 林勇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 (2)··— 6 — 10控制、效率及其文化背景——海外华人企业文化的再探索 / 陈衍德 //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1)·-126-133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人家庭企业的影响 / 杨燕 // 八桂侨刊·— 2000(3)·— 39— 42中国文化与海外华商的企业管理 / 黄英湖 // 八桂侨史·— 1998(3) ·— 36—39试论中国文化对海外华商企业管理的影响 / 黄英湖 // 中华文化论坛·-1999(2)·-109-113注重伦理的“华商管理”/ 映佳 // 华人之声·— 1999(3) ·— 16海外华商的儒家传统意识——兼评浙东学派的义利观 / 庄右铭 // 东南亚研究·— 1997(4) ·— 33—351997年世界华人成功企业家 / 华夫 // 炎黄世界·-1998(2)·-4-9从世界富豪榜看华商 / 世华 // 华侨华人资料·— 2000(5) ·— 33— 37当代华商财富增长管窥——以九六世界华人富豪榜为例 / 亦真 // 侨务工作研究·— 1996(5)·— 38— 40华人资产达5000亿 // 河北侨务·— 1996(1)·— 3华人资本驰骋全球 / 杨联民等 // 华侨华人资料·— 2000 (6)·— 33 —35国际经济与华人资本 (上) / (日)岩崎育夫著郭梁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9(3)·— 72 — 79 国际经济与华人资本 (下) / (日)岩崎育夫著郭梁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9(4)·— 53 —61海外潮人经济与社团趋向国际化 / 龙登高 // 华侨与华人·— 1996(2) ·— 66— 68论海外潮商家族文化的心理嬗变 / 林济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3)·— 29—37海外闽籍华人企业集团浅析 / 黄英湖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8专辑·— 10— 13海外闽籍华人资本集团的分布及其思考 / 黄英湖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1)·-7-11海外榕籍人士投资外移趋向分析 / 薛兵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3)·— 33 —3421世纪的华人企业 / 国家科委 // 科技参考·-1998(16)网络、信用及其文化背景——海外华人企业文化初探 / 陈衍德 // 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 (上)·—1998·— 190 — 202华人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优缺点 / (日)朱炎 // 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上)·— 1998·— 178 — 189 华人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优缺点 / 朱炎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1)·— 16 —20从客贩到侨居:传统商人经营方式的变化 / 龙登高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8(2)·-63-73华人企业内部机制的形成及变化 / 伏六明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3) ·—5-8海外华商非透明化经营分析 / 龙登高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4)·— 27— 34试论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经营思想 / 楚夫子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3) ·— 7— 11华人企业家及其商业文化 / 蔡林海 // 源 (新加坡) ·— 1997(1) ·— 30—37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雏化 / 蔡鹏鸿 // 亚太论坛·— 1998(5)·— 24— 29论海外华人企业管理的发展 / 徐义雄 // 东南亚研究·— 2000(2)·— 25— 29华人企业守业和创富的关键 / 余抱青 // 编译参考·— 1997(3) ·— 30—33海外华商企业产权构造初探 / 宿玉海 // 世界经济情况·— 1998(1) ·— 12—13世界华商向高科技进军——记第四届世界华商大会 / 蔡林海 // 源 (新加坡) ·— 1997 (4) ·— 46—49新华人企业家崛起 / 满秀芳 // 华声·— 2000(9)·— 8 —20外资企业的华人总裁 / 健青周帆 // 侨声·— 2000(11) ·— 8—19惊涛骇浪中的华侨航运业 / 桢淳 // 侨园·— 2000(5) ·— 44 —45战后海外华人中餐业的发展 / 沈燕清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3)·— 16— 18闯荡世界的温州人 / 许道权 // 侨务工作研究·— 1996(2) ·— 36—37“落地生根”思想第一人——兼评陈本昌博士和他的新著《华人怎样向美国市场进军》/ 吴前进 // 亚太论坛·——1996(4)·— 45—475.42 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概况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 / 赵景峰 // 当代亚太·— 1997(4) ·— 47—49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简述 / 潘华安 // 特区与港澳经济·- 1999(8)·-51-52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几个问题 / 周茂清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99(1) ·— 12—15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 / 廖小健 // 东南亚研究·— 2000(5/6) ·— 46—49论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 杜家元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1) ·— 8—11促进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的因素 / 杜家元 // 当代亚太·— 1996(3) ·— 55—57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再创辉煌——跨新世纪东南亚华人经济 / 陈乔之 // 东南亚研究·— 1997(2) ·—43—45跨新世纪的东南亚华人经济 / 陈乔之 // 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上) ·— 1998 ·— 226—236东南亚华人及其经济势力 / 刘长术等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7(10) ·— 14从东南亚本位论“华人经济圈”/ 何启良 // 亚洲文化(20) ·— 164—169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现状与优势——兼及日本、韩国华侨、华人与港澳华资状况 / 赵文骝 // 南洋问题研究·— 1998(4) ·— 53—5996年度香港、大马、菲律宾和印尼华商经济发展情况 // 侨情文摘·— 1996(11) ·— 5—7东南亚、北美华人经济之比较研究 / 徐德胜 // 东南亚研究·— 1998(2) ·— 43—47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剖析 / 汪慕恒 // 南洋问题研究·— 1997(2) ·— 29—3680年代以来印尼、马、泰、菲四国的华侨、华人政策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 王望波 // 东南亚·—1996(2) ·— 56—64东南亚华人网络——过去、现在与未来 / 丘立本 // 太平洋学报·— 1997(1) ·— 41—48从历史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网络 / 丘立本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3) ·— 1—7从东盟看华侨的联系 / (新加坡)琳达·刘著沙棘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7(2) ·— 63—71 从金融危机看未来东南亚地区华人经济的发展趋势 / 黄朝晖 // 华侨华人研究 (第四辑) ·— 1999 ·—119—133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 李鸿阶 // 华人之声·— 1999(1) ·— 42—44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华侨华人经济的影响 / 李鸿阶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8专辑·— 6—9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当地华人经济的影响 / 王勤 // 南洋问题研究·— 1998(4) ·— 60—66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 王望波 // 南洋问题研究·— 1998(3) ·— 72—79亚洲金融危机下的东南亚华人经济 / 郭梁 // 东南学术·— 1998(6) ·— 108—113东南亚金融风暴与华商新动向 / 陈怀东 // 南洋问题研究·— 1999(3) ·— 17—30东南亚金融风波下华侨华人经济新动向 / 李定国 // 华侨与华人·— 1998(1) ·— 42—45金融危机与东南亚华侨华人 / 廖小健 // 华侨与华人·— 1998(1) ·— 45—47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影响 / 齐欢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 ·— 2—4东南亚华商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和反思 / 郭梁 // 南洋问题研究·— 1999(2) ·— 1—12东南亚华人财团抵御金融危机能力分析 / 刘权 // 华侨华人研究 (第四辑) ·— 1999 ·— 97—118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华侨社会经济的影响 / 杨山 // 华侨与华人·— 1998(1) ·— 38—41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华族处境与政府政策 / 吴前进 // 亚太论坛·— 1998(5) ·— 18—23金融危机中的东南亚华侨华人 / 潘少红 // 华侨与华人·— 1998(2) ·— 49—51金融危机中的东南亚华侨华人 / 潘少红 // 东南亚·— 1999(3) ·— 20—22试论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华人企业和经济 / 邱铁华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3) ·— 70—74风暴为何对华人区较少影响? / 编辑部 // 工商世界·— 1998(9) ·— 46—60金融风暴对华商之冲击 (上篇) 东南亚华人经济大洗牌? 印泰华商损失最惨重 / 编辑部 // 工商世界·—1999(3) ·— 56—64金融风暴对华商之冲击 (下篇) 华人经济如何因应金融风暴? 什么是未来发展大方向? / 编辑部 // 工商世界·— 1999(4) ·— 56—68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闽籍华人企业的影响及思考 / 黄英湖 // 福建论坛:哲社版·— 2000(10) ·—53—55东南亚华人财团跨国投资战略及行为特征 / 饶志明 // 世界经济研究·— 1996(1) ·— 56—60东南亚华人财团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 饶志明 //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1) ·— 7—13东南亚华人财团与美国家族财团公关形象之比较 / 张戎 // 华侨华人研究(第四辑) ·— 1999 ·— 149—169早期东南亚华人资本:历史机遇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 / 施雪芹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0(3) ·—1—8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与国民经济(上) / (日)岩崎育夫著郭梁编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9(1) ·—57—71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与国民经济(下) / (日)岩崎育夫著郭梁编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9(2) ·—55—67东南亚卷起一场兼并大旋风,欧美与华人资本重构新格局:蔡林海博士论述当前东南亚世纪性竞争 // 东方经济·-1998(10)·-14-17亚洲金融风暴是危机也是契机,华人金融资本在重新聚集力量:留日蔡林海博士撰述东南亚实地观察报告// 东方经济·-1998(11)·-12-15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海外投资格局的调整 / 王勤 // 东南亚纵横(学术增刊) ·— 2000·— 112—114东南亚华人资本的海外投资动向 / (日)岩崎育夫著陈欣译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4) ·—16—26东南亚华人资本的海外投资动向 / 岩崎育夫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91-111试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前景 / 郭梁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4) ·— 1—15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的几个问题 / 郭梁 // 南洋问题研究·— 1997(4) ·— 1—15世纪之交: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前景 / 郭梁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 1998(1) ·— 1—13世纪之交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前景 / 李国梁 // 华侨与华人·— 1998(1) ·— 49—53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进展之管见 / 郭梁 // 南洋问题研究·— 2000(3) ·— 23—30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 王勤 // 南洋问题研究·— 2000(3) ·— 14—22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面临的挑战 / 黄猷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2) ·— 4—5东南亚华人企业发展的新动向 / 卢海云 // 侨务工作研究·— 1997(2) ·— 35—36对东南亚华裔大公司的剖析 / 严正 // 亚太经济·— 1997(6) ·— 48—52对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若干思考 / 李青王晓光 //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55-58 华人商业组织兴起与演变 // 云南侨务·— 1999(5) ·— 36—38东南亚华人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 王望波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3) ·— 11—16东南亚华人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 王望波 // 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上) ·—1998·— 259—272东南亚华人认同与企业转型 / 彭兆荣 // 开放时代·— 1997(3/4) ·— 74—80论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南洋群岛华商当地化的进程 / 刘勇 // 南洋问题研究·— 2000(3) ·— 31—40论东南亚的华人家族企业 / 陈宁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1) ·— 1—5战后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 / 梁英明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1) ·— 21—24战后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 / 梁英明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1) ·— 19—24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特征浅析 / 庞道满胡军 // 东南亚研究·— 1998(2) ·— 48—52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新趋向 / 吴圣佳 // 东南亚研究·— 1996(6) ·— 43—44从家族经营到现代管理——东南亚华人及中国境内侨资企业的管理变革 / 刘丽英 // 华人之声·—1999(1) ·— 29—31多元化经营策略:东南亚华商的实践与反思 / 龙登高 // 广东侨史论丛·— 1999 ·— 279—284浅析东南亚华人企业内部机制的变化 / 杜家元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1) ·— 5—8东南亚华人家族的企业管理 / 廖小健 // 侨园·— 2000(5) ·— 38—39东南亚华人企业管理文化浅说 / 楚夫子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1) ·— 17—21从企业集团走向跨国经营——东南亚华人跨国公司特点研究 / 陈乔之 // 东南亚研究·— 1996(4) ·—39—42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成因与特点 / 代永华 // 当代亚太·— 1997(2) ·— 72—75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跨国投资探讨 / 舒怀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1) ·— 2—6华人金融集团在东南亚崛起 / 梅显仁 // 侨园·— 1996 (6) —1997(1)合刊·— 17亚洲金融危机对海外华人金融业的影响:兼论海外华人金融业的发展进程 / 蔡林海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8(2)·-70-82战后华人金融业的发展 / 蔡林海 // 当代亚太·— 1998(6) ·— 52—58金融危机对华人金融业的影响 / 蔡林海 // 当代亚太·— 1998(7) ·— 34—38亚洲金融危机对华人金融业是一次“大地震” / 沈燕清 // 东南亚纵横·— 1998(3) ·— 19—21华人银行发生变化 / 蔡林海 // 东方经济·-1998(4)·-15-19小议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的经营理念 / 林勇 // 八桂侨史·— 2000(4) ·— 39—42华侨企业家与当代东南亚经济发展 / 陈乔之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3) ·— 7—10东南亚20大华裔发迹因由 / 晓楠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6(4) ·— 18—20东南亚华人与家族主义 / 陈艳云刘林平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1) ·— 9—16论家族主义对东南亚华人的影响 / 陈艳云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 1998(1) ·— 14—19东南亚儒商经营模式及理念初探:兼谈儒商的界定 / 潘亚暾 //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49—52东南亚华商企业与儒家文化 / 梁英明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4) ·— 1—6华商:日本与东南亚的历史比较 / 韩方明 // 亚洲文化(22) ·— 1998 ·— 114—123华侨在近代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往来中的地位和作用 / 聂德宁 // 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上)·-1998·-163-177潮州帮及其在南洋地区的贸易网络 / 蔡林海 // 资料与研究(马来西亚)·-1998(35)·-83-88海外安溪籍华人的崛起及其对所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 李鸿阶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4) ·—43—50客家华侨对东南亚采矿业的贡献 / 张应龙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0(1) ·— 42—49印度尼西亚资本全球化与阶级问题族群化:以印尼为例 / 张翰璧王宏仁 // 东南亚的变貌·-2000·-291-322 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人经济问题 / 冯洋 // 华侨历史论丛(8) ·— 1995 ·— 201—213华人在印尼经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 / 黄萍 // 江苏文史研究·-2000(2)·-31-35印尼华人经济实力及其地位评析 / 饶志明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1) ·— 12—16印尼华人经济的发展与危机 / 张戎 // 华侨与华人·— 1998(2) ·— 52—58印尼华族经济应受到保护 / 丁伞 // 华人·— 1997(4) ·— 20印尼华人及其经济地位 / 王受业 // 当代亚太·— 1998(9) ·— 53—55金融危机对印尼华人经济的影响 / 李同心 // 东南亚·— 1999(3) ·— 23—28夹缝中求生存——金融风暴中的印尼华人 / 刘艺 // 东南亚研究·— 1998(2) ·— 25—26对印尼华人问题华人经济的探讨 / (印尼)肖元祥 // 厦门侨史·— 2000(2) ·— 13—188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 王望波 // 东南亚研究·— 1996(3) ·— 42—44印尼投资环境和华人经济分析 / 闵乔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 (3) ·— 2—6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变化 / 佐藤百合著陈文寿译 // 华侨华人新论·-1997·-272-290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前景 / 蔡仁龙 // 华侨历史论丛(8) ·— 1995·— 78—109印尼《厘宣言》的产生及其实质 / 蔡仁龙 // 八桂侨史·— 1996(1) ·— 7—11九十年代印尼华人企业发展受阻 / 袁喜清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6(7) ·— 14—1690年代印尼华人企业发展受阻 // 侨情文摘·— 1996(1) ·— 4—6论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 王勤 // 东南亚研究·— 1996 (3) ·— 45—46金融危机与印尼的华人企业集团 / 林梅 // 南洋问题研究·— 2000(2) ·— 24—30经济全球化下的印尼华人企业集团 / 林梅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0(4) ·— 32—38沙林集团——东南亚最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与行动原理 / 佐藤百合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290-337阿斯特拉集团——印度尼西亚经营现代化的先驱者 / 佐藤百合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338-381印尼的闽籍华人资本集团及其特点 / 黄英湖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 (4) ·— 18—23蓬勃发展的印尼金鹰国际集团 / 杨青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4) ·— 15—17印尼华人企业集团——金光集团 / 张辅盟 // 东南亚纵横·— 1997(2) ·— 37—39金光之“宝”——棕油 / 毅敏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7) ·— 22印尼材源帝集团 / 黄露夏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8专辑·— 29—33印尼华人经济处境可危 / 冯洋 // 华人·— 1996(2) ·— 22—25华人控制了印尼的经济? / 南言 // 中国侨联通讯·— 1998(9) ·— 24—25, 17困境中的印尼华裔商人——雅加达书简摘抄 / 乐水 // 八桂侨史·— 1998 (3) ·— 33—35在恐惧中度日的印尼华商 / 漓源 // 华人·— 1997(11) ·— 70—71印尼华商仍受歧视 // 侨情文摘·-1997(8)·-5-6迫害少数华裔商业社群加速印尼经济崩溃 / 林智勇 // 工商世界·— 1998(10) ·— 55—59印尼华商的一页沧桑史 / 王枫 // 东南亚南亚信息·— 2000(5) ·— 21避免沦为印尼政治斗争牺牲品林绍良撤资大挪移 / 华侨华人资料·-1999(1)·-34-37林绍良在“双暴”中身家缩水四成 / 林玺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2) ·— 19全面撤出印尼林绍良变卖3大企业 / 李卓辉 // 华侨华人资料·-1999(5)·-4-6东盟国家50位巨富之首印尼籍华人林绍良 / 齐者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7(20) ·— 18动作够快胆识过人——印尼商界巨人彭云鹏 / 郑明衫 // 东南亚纵横·— 2000(2) ·— 54—56永不言倦的捕猎者——彭泽伦 / 晓言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23) ·— 19—20一角荷盾成气候的“印尼商贸庄家”——谢建隆 / 胡羽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5) ·— 19—20 玛哈甘河的开拓——印尼华商陈礼平的创业经历 / 黄振灵 // 华人·— 1996(5) ·— 12—14马来西亚马来亚殖民经济中的华人 / 熊孝梅 // 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 2000(2) ·— 20—25大马华人经济近况 / 廖小健 // 八桂侨史·— 1999(2) ·— 20—23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 王望波 // 南洋问题·— 1996(2) ·— 28—34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与华侨华人企业的发展 / 原不二夫著陈文寿译 // 华侨华人新论·-1997·-291-310试论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从华人与原住民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 曹云华 // 东南亚纵横·—1998(2) ·— 17—21马哈蒂尔谈华人经济 / 林玺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7(19) ·— 21—22论沙捞越“橡胶经济”与福州籍移民 / 詹冠群 // 海交史研究·— 1999(1) ·— 121—128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文教建设中施展才能 / 钟戈奇 // 华侨与华人·— 1997(1) ·— 51—53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特点 / 林伍光 // 华侨历史论丛(8) ·— 1995·— 110—138华人企业集团在马来西亚经济中的地位 / 龚维 // 东南亚研究·— 1996(6) ·— 44—47国际华商企业龙虎榜大马41家跻身500大 / 华侨华人资料·-1999(1)·-32-34东南亚华人企业的演变——以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为例 / (澳)杰米·麦基著其实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6(3-4) ·— 67—77马来西亚华人企业的发展 / 廖小健 // 八桂侨史·— 2000(4) ·— 34—38马来西亚华人财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饶志明 //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24-29,35 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巨头 / 王伯群著其实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6(1-2) ·— 49—58马来西亚的福华银行 / 迟亚戈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6(8) ·— 25—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资本的演变 / 黄露夏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7(1) ·—12—15马来西亚马来资本与华人资本关系的新发展 / 原不二夫 // 华侨华人的经济透视·-1999·-254-289 马来西亚诗巫中华总商会的发展与前景 / 黄露夏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4) ·— 31—35“玲珑”完成债务重组后由“基建巨霸”变为“娇小玲珑”——金融风暴中借巨债营业者的下场 / 叶瑞梅 // 工商世界·— 1999(7) ·— 24—41马来西亚金狮集团 (北京金狮工业区) / 华声·— 1996(3) ·— 17大马金狮集团的现状与展望 / 许毅伦 // 八桂侨史·— 1997(4) ·— 32—35钟廷森——骑着“金狮”走天下 / 胡羽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9) ·— 21—22迅速崛起的华人企业集团——林木荣家族 / 华心 // 华人之声·-1997(4)·-12-13马来西亚最大的企业集团——林氏集团 / 华心 // 东南亚纵横·— 2000(8) ·— 38—39马来西亚常青集团 / 露桥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8专辑·— 25—28马化集团在企业并购中不断壮大 / 胡羽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20) ·— 25—26论沙捞越木材业华商集团 / 詹冠群 // 改革开放与福建华侨华人·— 1999 ·— 119—128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 / 张学惠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8专辑·— 19—24郭鹤年大战香港传媒界 / 咏之 // 侨园·— 1997(3) ·—24—26郭鹤年迎接“九七”大投资 / 王永志 // 侨园·— 1997(4) ·— 12—14商界隐身大豪:郭鹤年 / 朱述 // 改革月报·— 1998(1) ·— 20—23郭鹤年的“纵横驰骋”经营策略 / 齐者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8(1) ·— 15神秘富豪郭鹤年进军香港 / 祝春亭 // 港澳经济·-1998(2)·-22-27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 // 东南亚纵横·— 2000(9) ·— 32—33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骆文秀 // 张辅盟 // 华侨华人与侨务·— 1996(2) ·— 45“东方梦”——记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骆文秀 / 张辅盟 // 华人之声·-1996(6)·-15姚美良和南源永芳集团 / 闻惠 // 华人之声·-1997(6)·-9马来西亚博彩业巨子——林梧桐 // 东南亚纵横·— 2000(1) ·— 54—55马来西亚“赌圣”——林梧桐 / 胡羽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8) ·— 23—24李氏集团新一代掌舵人——李爱贤 / 晓楠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7(7) ·— 15—16马来西亚木材巨子——刘会干 / 詹冠群 // 东南亚纵横·— 2000(4) ·— 46—47马来西亚“汽车大王”——陈金火 / 乔益 // 东南亚纵横·— 2000(3) ·— 48—49马来西亚“汽车大王”——陈金火 / 乔益 // 华人之声·— 1997(4) ·— 14—15从“银行抄帐员”到“金融万事通”的郑鸿标 / 胡羽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6) ·— 27—28 新加坡战后新加坡华人经济的几个发展阶段 / 廖小健 // 八桂侨史·— 1997(3) ·— 27—32新加坡独立后的华人经济 / 陈晴华 // 当代亚太·— 1997(3) ·— 69—72新加坡华人经济评估 / 廖小健 // 八桂侨史·— 1998(1) ·— 59—62, 63危机影响下的新加坡华人经济 / 雷春斌 // 亚太经济·— 1999(5) ·— 21—23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新加坡华人经济 / 雷春斌 // 社会科学情报资料·— 1999(5) ·— 12—15 新加坡对高度产业化国家发展道路的摸索 / (日)岩崎育夫著陈欣译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4) ·—41—52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资本 / (日)岩崎育夫著邵鸣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8(1) ·— 65—73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及其海外投资 / 王勤 // 华侨历史论丛 (8) ·— 1995·— 152—161新加坡华人企业的特点 / (日)岩崎育夫著乔云译 // 南洋资料译丛·— 1997(3) ·— 72—78 论家族主义对新马华人的影响 / 陈艳云等 // 资料与研究(马来西亚)·-1998(32)·-31-36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成功经验 / 张承耀 // 集团经济研究·-2000(5)·-37-42新加坡华商集团的迅速兴起 / 王勤 // 南洋问题研究·— 1998(2) ·— 84—90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与亚洲华商网络的制度化 / 刘宏 // 历史研究·— 2000(1) ·— 106—118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与亚洲华商网络的制度化 / 刘宏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2000(3) ·— 136—148新加坡华联银行集团 / 王岩 // 南洋问题研究·— 1997(3) ·— 72—76。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课件

古代华侨在东南亚等地从事商贸、 农业、手工业等活动,为当地经济 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代华侨
移民高潮
社会贡献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出现移民高潮 ,大量华人前往海外谋生,主要目的 地为北美、澳洲、南洋等地。
近代华侨在海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成立各种团体组织,维护华人权益, 推动中外交流。
艰苦奋斗
近代华侨在海外面临着种族歧视、排 华法案等种种困难,但他们凭借着勤 劳、智慧和勇气,逐渐在异国他乡站 稳脚跟。
现代华侨
全球化时代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华侨华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 升,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
新移民潮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华人前往海外 留学、工作和生活,形成了新的移民潮。
03
华侨华人的文化
华侨华人的语言
01
02
03
语言传承
华侨华人保留了各自的原 籍语言,如汉语的方言、 泰语、越语等,这些语言 在海外得以传承和发扬。
语言教育
许多华侨华人家庭注重子 女对原籍语言的学习,通 过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等 方式传承语言也学习和使用所在国的官 方语言。
04
华侨华人对世界的影响
华侨华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创办企业 、投资、贸易等方式,促进了全球经 济的发展。
华侨华人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科技、 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表 现,为全球经济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 献。
华侨华人企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 的商业网络,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 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成为推动当地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西欧
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华侨 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东部地区,如北 京、上海等。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一、华侨华人史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
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华侨史

华侨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侨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华侨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据史籍记载, 早在商周时代, 中国人就已移民“国外”。
如《韩非子·亡征》有“羁旅侨士, 金币在外, 上间谋计, 下与民间事者可亡也”的记载,及孔子所言“危邦不入,乱国不居。
”还流传箕子义不臣周, 率封国民众迁居朝鲜; 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漂流到日本的传说。
汉代,随着中国到南洋、印度航路的开通,商贸往来频繁,部分商人长期居住国外。
而真正意义上的侨居国外, 则大约始于唐宋, 一方面, 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 中国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政权更迭和战乱, 使一些中国人避居国外, 这些商人和难民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移民的主体。
元代至明代中期, 中国人移居南洋等地人数逐渐增多。
元朝出现过几次移民高潮, 一种是因为战争原因而流寓南洋; 另一种是因元朝注重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
到了明朝, 华侨已广泛分布于南洋各地, 明代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主要是商人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农民, 多数侨居在海上交通和贸易比较发达的地方。
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的300 年间, 中国本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时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重要时期, 移民海外的人数迅速增加, 并且出现了华侨居住区,在华侨集中的区域, 产生了华侨社团组织, 华侨聚居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近代海外华侨社会初步形成。
古代华侨先民时期的迁徙, 带有明显的零散性, 甚至偶然性。
只有向紧邻朝鲜与越南的移民, 才具有某种规模。
而即使是具有某种规模性的移民, 也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常常是时断时续, 缺乏连贯性。
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但是中国人大规模的移居国外并鸦片战争以后近百年间, 由于殖民主义者掠卖华工和清政府“海禁”大开以及一些在政治上受迫害的或为经济所通的民众相继逃往国外, 以致出国人数大为增加,这是华侨形成的主要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华侨华人经济一、古代华侨经济(一)、商业:古代华侨经济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态,经商是多数华侨的职业。
原因(1)生产力先进。
(2)中国物产丰富。
(3)消费水平高。
(4)有经商传统。
古代华侨经商活动特点:1、商品:华侨输出的主要商品:丝绸、陶瓷、金属、金属制品、漆器、纸张、文具、水银、明矾、朱砂等等,属于高档的手工艺品、高技术产品和特产。
输入:海外的特产、奢侈品和满足繁荣发达的中国手工业所需的原料,如棉花、燕窝、蓝宝石、象牙、鹿茸、乳香、胡椒、苏木、檀香、犀角、玳瑁、珍珠等等。
这种一进一出的贸易活动,给华侨带来可观的利润。
2、方式:华侨对外经商往往靠走私,走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国家是“朝贡”贸易,而民间则以走私为主,因此华侨和其他商人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经济发展和民众的生计是功不可没的。
3、各国华人有商业区——唐人街(或称华埠)。
16世纪中叶形成,著名的有东南亚万丹唐人街,菲律宾马尼拉的帕利安(又称涧内);美国有旧金山、纽约市、芝加哥、休斯顿和檀香山等,加拿大有维多利亚、新威斯敏斯特等;在拉美,有秘鲁首都利马的卡庞街,巴拿马市,古巴哈瓦那桑哈街,墨西哥墨西卡那市等等。
16—20世纪,华侨在当地经商主要是充当中介商、零售商角色(中介外贸活动),依托的就是唐人街。
4、华侨金融业的形成比商业活动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华侨社会中,最早创办的一家银行是1877年古巴的华侨银行,其次是1903年马来亚黄福的广益银行,1906年印度尼西亚的黄仲涵银行等。
一战前华侨金融资本处于形成时期。
(二)、种植业:因为华侨的一部分并不是传统的商人,他们是破产农民或其他劳动者,他们有农业生产技能,而南洋一带有许多蛮荒地域,那里日照时间长,雨量又充沛,善于农耕的华侨因地制宜,在那里务农,从事种植业,种水稻、棉花,其他经济作物如甘薯、甘蔗、胡椒等,甘薯还是华侨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的。
(三)、手工业:制糖,酿造及木、铁、石、泥、织、染、缝纫等。
总之,华侨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人求得了生路,殷实、富裕者不少,形成了华商阶层。
二、近代华侨经济近代华侨的多数人是华工,是华工们流血流汗建设起来的资本主义大厦。
生产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种植园,美洲古巴、巴西、阿根廷等等西班牙殖民地经营的甘蔗、香蕉、咖啡种植、加工、运输等,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财富。
在欧战(一战)时期,赴欧华工主要从事战争的后勤服务和战地劳务。
华工以外,这时期的华侨经济占重要地位的是商业、种植业、小规模加工——制造业,在各种经济部门和行业中都有华侨。
在近代后期,即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契约华工及其后代在美洲等地退出了铁路、矿山劳动后,兴起了“三把刀”行业即理发、缝纫、餐饮。
这些行业,尤其是中餐业,使华侨华人的就业、生计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有人积累了资本,为他们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被称为“一枝独秀”。
三、现当代(二战以来)华侨华人经济二战后,华侨华人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华侨华人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经济走向了现代化,与世界接轨,融入全球一体化之中,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土壤之中。
鉴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是华人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是当今海外华人经济实力最强、国际化特征最明显的区域,故以下讨论的海外华人经济限于东南亚各国。
(一)、总概第一,华侨的经济实力。
华侨华人有三大库:财库、信息库、人才库。
第二,战后华侨华人经济的重大变化,以东南亚为例发生了四个变化:当地化、现代化、集团化、国际化。
当地化,即本土化,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华侨经济也演变成华人经济(“叶落归根”经济转变成“落地生根”经济);现代化,表现一是产业结构现代化,二是经营现代化(包括观念和方式)。
从过去的家庭公司(父子、兄弟)、家族公司,家长制、上辈、兄长权威,向血统意识、个人权威观念,向股份制、董事会制转化,引入现代社会意识、现代管理思想。
集团化,指发展规模、经营范围、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规模上,由小作坊、小企业经营,向大规模转变;范围扩大,是指由单一产品、门类、行业向多元产品、综合门类、跨行业经营;组织形式,由家庭公司向股份公司、公众公司、多层连锁公司转化,形成了综合性集团。
国际化,是指华侨企业集团跨国投资、跨国经营。
(二)、东南亚华人经济的行业,总资产已达2000多亿美元。
行业构成,金融业最显著,资产约500亿美元。
如泰国15家商业银行,华人有12家,资产263亿美元,盘谷银行最大,在世界各地设立46家分行,资产超过80亿美元;印尼华人自己经营或与当地人联营的银行有80多家,中央亚细亚银行最大,是一个联营银行,华人林绍良是最大的控股户;菲律宾华人在银行方面占的比重也较大,华资为骨干的银行有13家,其资产占整个菲律宾银行资产的43%。
工业、制造业:在汽车、船舶制造、冶金、石油化工、电子、机械、建筑材料、医药、服装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大地位。
印尼最大的汽车实业家是华人谢建隆,汽车产量占全国60%;泰国钢铁大王李光伟的“伟成”集团,每年营业额6.5亿美元,占全国钢铁市场60%;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财团是郭鹤年,在面粉市场中占40%,砂糖占80%,亚洲十大富翁中排名第九;新加坡玻璃大王陈家和,占全国玻璃市场90%;泰国谢国明的正大集团,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出口,国内销售额每年达15亿美元,是泰国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公司。
印尼“巴里多”集团由木材大王彭云鹏创办,下设52家分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公司,总资产30亿美元。
种植业:椰子、香蕉等的开发中也有重要地位。
商业流通领域:是华人最早的行业,基础好,二战后继续发展,菲律宾杂货店超过8000家,菲律宾第二大百货公司是华人开设的,菲律宾华人餐馆有3000多家。
(三)、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国际化的特点:第一,华人资本通过与国家资本和土著资本的结合,取得了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政府政策的扶植,使华人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
(政府的支持:❶最直接的是批发营业准字或专营权,代价是当地军政权贵参股华人企业。
❷鼓励“新兴工业”发展,统制贸易等办法,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退、出口补贴、出口配额、汇价津贴、国内市场份额、关税保护等,目的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占领较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效果:东南亚华人资本从战前主要从事“中介贸易”,发展到战后能够独立经营,甚至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从战前作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发展到战后能够成为国际资本比较平等的合营与合作者。
第二,华人经济国际化中产业资本的行业分布,反映了居住国产业结构的落后性。
(东南亚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华人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及推行跨国经济的方式,只能处于较低的层次。
华人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大多集中在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集中于工业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
较有优势的是:水泥、造纸、石化,但许多技术也并非掌握在华人手中。
电子业主要是国际大公司的组装厂,汽车业也大多处于代理销售和承包组装阶段。
如新加坡的现代工业绝大部分都为外资所控制。
这反映了东南亚华人资本的薄弱与行业分布的低层次)。
第三,金融、运输、餐饮、房地产等行业的华人资本实力比较雄厚,一些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大多出自这些行业,但是其跨国经营的目的除了追逐高额的利润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国内企业服务。
(四)、东南亚华人经济的两难1.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东南亚各国对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系列调整:第一,工业化战略由过去的进口替代为主转向以出口导向为主并着手实施第秩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第二,实行私有化和放松经济管制政策,包括把许多过去时由政府控制的国家企业专营部门向国内外私人资本开放,降低进口关税和非总关税壁垒,开放外汇和金融市场,简化税制和增加税赋透明度,进一步放宽对外资股权、经营范围和年限的限制。
这些措施从两方面导致华人财团跨国投资的压力增大:第一,国内竞争加剧。
随着保护逐渐减少和撤消以及外国产品和企业的进入,面临失去市场份额和优势地位的威胁。
第二,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由于过去一起致力于培植本国企业家阶层,一些新兴的土著财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各国私营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备相当实力和官方脉络与华人财团竞争。
第三,尽管许多华人财团借此高速机会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建立合资和合作关系而步入出口导向工业、重化工业和农工商综合开发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部门,但是,由于华人财团缺乏投资于这些部门所必需的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经验及国际市场通道。
2.世界经济国际化,区域化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
东南亚各国有四分之三的贸易流向亚太地区,欧盟的加速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日趋强烈,冷战时期被作为资本主义在亚洲的前沿阵地加以扶植的“四小龙”和东盟国家随着冷战格局的终结在这方面面临的压力增加。
美、日企业可以通过在他国直接投资建立替代型的海外生产基地以绕过区域性贸易壁垒。
3.邻近市场持续开放和对外资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
如中国。
从90年代初开始,国际投资的热点一度转移到中国和印度。
影响:第一,外资流入的减少使得国内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和重工业所必不可少的外国合作伙伴减少。
第二,印支和中国的发展机会和市场潜力把部分财团资本吸引过去,一些华人财团乘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在观望之机和利用本身对经营环境熟悉的优势大举进入这些市场,从而导致90年代初对中国和印支的投资过热。
(五)、西欧首先,最重要的行业是餐馆业。
荷兰2000多家,法国3500多家,奥地利近700家(1993年),资本几十万美元的餐馆较多,浙江、广东、福建人开设,这些人进入中产阶层。
其次,皮革工厂、皮革贸易行。
以温州人为主,1987年底瑞安人在法、意、荷三国建立的皮革工厂有近400家,这些工厂的经营为一条龙、流水线。
在意大利,皮革业以米兰和波伦亚最集中,五十年代后期,华侨在意大利各城市开设的皮革业批发公司、皮业工场、皮包店、加工皮包摊贩共有120家。
目前约有300家作坊。
法国皮革业集中在巴黎、里昂等地,先是做一些最简单的小钱包、钥匙包等,到90年代,华人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精美皮包,据称已占法国整个皮革市场的20%。
第三,服装业。
如西班牙巴塞罗那桑达哥洛马、马达隆和桑巴德尔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华人制衣业(服装加工业)工厂(场)至少在600家以上,从业人数8000余人,其中五、六千是青田人。
第四,行业向多样化发展,与上述三种产业相关或附属于它们的进出口贸易业、装饰维修业、食品加工业,为华侨华人服务为主的小百货杂货业、中医中药业、航空服务业、书报销售业、印刷照相业、家政服务业,资金较充足和具备其他条件的人展拓房地产业、旅馆业、首饰礼品业、超市经营业等等,为数有限的文化层次较高、掌握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些人,加入当地职业圈内从业,成为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的职员、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律师、外派业务员等等。